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15 07:52:32| 人氣1,5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回憶那擺渡上學的日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回憶那擺渡上學的日子』

  初中一年級下學期,我轉學到新莊中學繼續學業。每天上學必須走半小時路程,趕到渡船頭搭木船橫渡過河至新莊。當時的擺渡有一不成文規定,凡江子翠居民只收單程船資。為何有此優待,並無人作過深入的探查過。

  每朝搭船走上跳板,乘客幾乎都互相認識,因此,嘿聲道早或問安家人聲音此起彼落。一些來自社后眷村的同學,常會混水摸魚說他是江翠人。嘿嘿,白日夢少做吧,是不是江翠人?船老大一眼就可看出來。

  當時的大漢溪流水聲潺潺,溪寬水深水勢平緩。所以許多溯流而上的紅頭船,可以直接航行至新莊泊靠碼頭。更遠還可直上三角湧,亦可接駁通抵大溪。我們搭渡地點,正是介於江子翠與新莊文廟之間的河面。

  夏季,北台灣的西北雨,一下就是連著數小時。剛歇半天不到,上游的山洪便挾泥帶沙傾注而下。這時河水暴漲河面放寬,加上下游的關渡口海水倒灌,人船只好暫時停擺,等候水退再做打算。

  百餘年前是新莊平原的開發期,自下游載滿人員和器材的大船,軸艫連幢逆溯溪流直達新莊。渡船頭的上方,至今還留有碼頭的階梯足以明証。據老輩人說,舊時碼頭附近建著許多草屋,提供給外來此地工作者,一個投宿或進食的地方。因此,這一帶就被稱呼為「草厝仔間」。由於人來人往五色雜居,故爾生意興隆為地方帶來了繁榮。

  自渡船頭直上就是文星廟,廟中供奉的主神是孔子。每年教師節來臨,附近學校都會派代表前來與祭。再走十餘步,拐入巷子可直通新莊市街,著名的「晌仁和」製鼓廠便在巷內。每天放學路經這裡,我常停步在此觀看工人,在繃鼓面或釘鐵釘固定鼓皮邊緣。

  附近還有一條「米市仔巷」,沿路開有許多家米店。他們經營米穀買賣之外,並還供應製糕用的糕仔粉與米麩。斯時農家生活清苦,逢年過節大人就裝上半袋白米,交由孩子上學路過米巷時換回糕仔粉。換得的糕仔粉拿回家後,拌以糖水攪勻,再用木模具壓出各種形狀的糕餅。放入蒸籠中蒸熟,這就是店裏常見的糕餅了。

  農家自製的糕餅形形色色,有鹹有甜厚實堅硬,入口輕咬立即鬆散滿嘴。它不但可以做點心,並還可做孩子們的零嘴。孩子們聚會時,經常拿出自家的糕餅與人相比,看看誰家的糕餅厚重,誰家的好吃?有時為爭口氣而相互打賭,輸方必須將自己所有賠給贏方,我曾因賭輸而失去全部所有。此事因三弟漏嘴而被爸爸知道,一頓結實的「竹筍炒肉絲」,讓我吃不完兜著走。

  順著文星廟走過去,有座用紅磚砌成的小廟。造型奇特難得一見,而且還是二合一的廟宇。上層匾額書寫「臨江寺」,下層則為「福德祠」。有趣的是上層主神觀音娘,下層駐守的是土地公。一佛一道同幢建物,人們參拜香火共享。再過一點還有一「萬應公」,裏面伺奉的是無主孤魂或水流鬼魂。這三座廟各有各的香火,大致來此上香者都會各點一柱。每次我翹課時,一定躲在附近徘徊玩耍,直到放學才與大家一起回家去。

  新海大橋興築完工,江子翠渡船走入歷史。然而不知何時開始?溪畔河堤變成了垃圾的堆積場。兩岸的垃圾山放出惡臭,人人走過掩鼻也無法阻擋臭味。呼吸器官較弱的人,幾乎被那惡臭薰倒在地。憶起從前水流滔滔河岸聳翠,如今焦蔽千里臭氣沖天,尖銳的對比讓人感慨萬千。 【完】

台長: 慕松
人氣(1,5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