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1 14:36:29| 人氣1,408|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編劇:William Shakespeare、葛斯.范.桑
年代:1991

「公路電影」的詮釋核心大部份來說是在表現角色心理的反映與追尋,並在旅程中得到疑惑的解答,或是對議題做出批判;歌舞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裡的桃樂絲最後找到回家的路。我們可以這兩個元素來觀看此片,男主角麥克(Mike)是個街頭浪子,以當男妓為生,出生不完美的家庭總是讓他不斷追憶兒時與母親間的情感關係,在這探詢的旅途下他最後仍未如願,也未能如同桃樂絲般回到溫暖的家。

片頭的序幕與片末的曲終皆以一條綿延無垠的公路為連結,這是一種「心理風景」的描繪,深刻表現出麥克不論心靈或身體都受到現實生活的圍困,所以沒有盡頭的公路便象徵他對母親或說家庭的追尋是如泡影一般,不僅過去的家是不健全的,連現下他想建築的家也終究落空,因為他所愛的男人-史考特(Scott)是個異性戀,並且承繼父親遺產後成為商人,擺脫街頭生活享受著上層階級的奢華。所以前後的公路便是訴諸麥克孤寂的心境。在片頭的公路上鏡頭以臉部與手顫抖的特寫帶出他嗜睡昏迷的病症,接著畫面插入他的幻想-躺在母親的懷裡,讓她溫柔的安撫著。這與母親互動的畫面以類似家庭錄影的特質不時穿插於片中,這喻意出麥克在現實世界中缺乏一份安全感,於是潛意識中渴望回到母親的保護下也即母親的子宮,這心理倒退的展現流露出他面對現實生活的疲憊與厭倦,而在感情上的寄託最後也終落空。在一場他即將與一位中年婦女進行交易時,便由於對方所具的母性特質,使他連想到母親而病發昏睡,這便說明他對現實的逃避與對母親的依戀。藉由序幕的引導與劇情的發展,使觀者會帶有一份期待,角色是否能找到他的母親?若在一般好萊塢體制下這答案是絕對封閉式的和諧結局,角色如願以償而觀者也達到心理滿足,但此片並不遵循這僵固的體系,片末我們再度回到這迷宮般的無際公路,麥克突然又病發嗜睡昏迷過去,鏡頭逐漸拉遠俯視,營造出一份疏離、漠然與冷眼的氛圍,之後鏡頭以特寫捕捉一輛車駛過麥克身旁,導演以此安排來挑起觀者的期待-是否有人伸以援助?但馬上便打破這天真的幻想期待,代之的是社會現實,兩個男人毛手毛腳的偷走他的背包與鞋子,鏡頭隨即再變回疏離的遠景,一會又一輛車經過,陌生人將麥克拖到車上後離去,此時的處理導演始終維持遠景的疏離感,似乎對這社會已失望到不再有所關切,甚至連麥克自身也不再在乎,這某種幾近絕望的傷感,詮釋著這群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而與之對比的則是爬升到主流、上層階級的史考特:上層/底層、財富/窮困、權力/弱勢、希望/絕望/、主流/邊緣、異性戀/同性戀…等等,差距對比。這在期後的作品《大象》(Elephant,2003)中仍有所詮釋與延續。

在階級差距的著墨,可以明顯從每場交易戲中窺知,對方總是中上階層的角色,如:中年婦女、性怪癖的中年老頭、德國佬,導演對他們在性交易的前戲描寫,總是深刻表露他們心理性怪癖的一面,而性行為只以靜態的蒙太奇帶過,可見導演所諷刺的是這群貌似紳士的中產階級者私下心理的醜陋,這詮釋顯然是受布紐爾(Luis Buñuel)《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1967)的影響。

葛斯.范.桑的作品少有驚人的爆炸力出現,而是在許多細節上佈局令人驚喜與意想不到的巧思。以某種疏離感來闡述角色與社會的互動,並帶著些許悲觀的視角在觀看世界,揭露出灰暗角落下某些潛存的社會問題,與被主流價值所忽視的一群。

附帶一提,此片是低成本製作,甚至以徒法煉鋼的方式來達到特效的視覺效果,如在成人影片商店中,架上一排的黃色雜誌,當鏡頭逐步捕捉時,封面的角色赫然便是片中角色,並且開始彼此攀談起來,這場戲是在玻璃上面畫好雜誌的編排設計,角色再站到後面演出,其效果幾可亂真。

台長: 鯊魚
人氣(1,408)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美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血脈賁張的競技-《街舞開戰》
此分類上一篇: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