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31 21:25:06| 人氣1,9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十二章-天地設位。聖人成能。-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人都是諸葛亮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這是易經最高的哲學境界,也同帝王領導學有關,天地宇宙的定位,天總歸是天,地永遠是地,改變不了的,所以說天地設位天地也有缺陷,天地的缺陷由誰來彌補呢?由人來補,天地人謂之三才,前幾節已經講過了很多,天地人的這個人,是得道的聖人,能夠以他的智慧和能力與道德來彌補天地間的缺陷,所以說聖人成能。換句話說,得道的聖人也善於用天地;乾坤兩卦的用九用六,就是這個意思。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人的智慧是看得見的,的智慧是看不見、是不可知的。不可知的一面就永遠不可知嗎?那也不一定,百姓與能。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會知道。所以一個做領導的人,不管你有多麼高的才能,頭腦好得跟諸葛亮一樣,用盡了心思,所打的主意,正如古人所說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為天下沒有一個人是笨蛋。人的聰明都差不多,差別只是反應的快慢而已,智慧最高的,最聰明人的反應,最快的只有幾秒鐘就能反應;次一點的幾分鐘,笨的人致死他還不知道,那是很笨很笨的啦!一種謀略不管是用來騙人也好、害人也好、救人也好,絕頂聰明的人,事情在還沒發生前他就能知道,這是有先知智慧的人,一般聰明的人當下知道,笨一點的人也許過一會才知道;後人研究曹操、周瑜、司馬懿、諸葛亮這些人的聰明都差不多,了不起也只差幾分鐘而已。可是人謀鬼謀呢?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各個都可以知道,就是百姓與能。普通人也可以懂得宇宙,也可以未卜先知,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普通人為什麼要研究易經了。
觀察人的反應力,看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從開門與關門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反應,在社區住戶每天收取信件、傾倒垃圾,都必須經過管理室,有些住戶只是收取信箱內的信件而已馬上就要再進社區內,所以他乾脆把門開著,拿完信件進了社區再隨手將門關上,有些住戶就不會這麼做,只要一打開門就讓門再關上,等拿完了信件報紙,這中間不會超過兩分鐘的時間,門一關上卡榫就自動上鎖門就打不開,這時管理員就必須幫他開門,說這些並不是與住戶計較,按一下開關不過舉手之勞,沒什麼好計較的啊!何況幫住戶服務本來就是我們的職責,這只是在說明一樣只是開門、關門就可以知一個人的反應差異,當然兩者之間也沒有誰比誰聰明,而是在於反應。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人謀鬼謀
。因為宇宙間有不可知的一面,所以求之於八卦。八卦就是八個大的現象,八卦以象告。從卦的現象,譬如坎代表水呀!離代表火呀!巽代表風啊!艮代表山呀!乾代表天啊!坤代表地.....這些大現象可以找出你要的答案,也就所謂的以象告,以卦象告訴你的意思。爻彖以情言辭與辭是用文字來表達吉凶之情況而言的。因為有了辭、辭,所以百姓才可以與能,進而使一般人,也可以容易懂得卦裡的情況與未來的發展。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每一卦辭與辭的內容也都陰陽畢具、剛柔雜陳,加以複雜的變化,在這中間吉凶可見矣。就可以看出是了。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人類為什麼會信仰宗教?為什麼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為什麼八卦每一卦都談變動?這都是就人類自身,利害與需要有關者而講的,也就是變動以利言。而吉凶呢?則是根據人心理的需要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來說不定是大凶;在別人看起來是大凶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所以說吉凶是因個人的需要而定,人們對變動的看法是著眼於害關係的,吉凶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來講的。
易經最後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什麼情況才叫吉與凶呢?也就是這段要說的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歡的,給我好了,對你來說反正是凶,因為你不喜歡嘛!你厭它,而我喜歡它,我們倆個愛惡恰恰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吉凶就是由愛惡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到這裡,所得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吉凶,沒有絕對的善惡,也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一切都是跟著人本身的愛惡、人文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所以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候麵包就擺在面前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候擺在那裡就很討厭;需要的時候,伸手就有、就拿得到就很高興,需要而得不到就會很痛苦,愛一個人也一樣,一開始窮追不捨,愛得死去活來,而真正相處在一起時,卻又嫌東嫌西,結了婚以後,遇到衝突心裡就想早知道就不結婚了;所以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就是真實的,有情的,是虛情假意的,一個人不要只聽一句「我愛你」便高興起來,有時候這句話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情偽互相有感應,其實都不能騙人,也騙不了人的;情偽相感應而發生利害關係,這是孔子研究易經最後的報告,非常重要。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們研究易經以後,瞭解了人情世故,易經所謂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凶。譬如夫妻兩人剛結婚好得不得了,那當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的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了。所以大家也經常在講,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也就是說越親近的人越不能合作,就如張雨生和張惠妹唱的那首「最愛的人傷我最深」一樣,這是最糟糕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時不至於大害,但在這段人生旅途中,就會有許多的無奈與遺憾,讓人感覺生活苦不堪言,人生無趣等等........這就是悔吝,那就很糟糕啦!
下面孔子講了一段看相的道理。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一個人將要背叛你的時候,聽他講話的聲音就知道了。他的話儘管說得再好聽,但語氣當中一定會有許多歉然,隨時都有慚愧之意流露出來。有時候不說話反倒沒事,只要一開那張臭嘴,就燻死人,也就越描越黑,說起話來前後矛盾,尤其很多政客講的話,乍聽之下都很有道理,但臉上總會有一些歉然。古人云;「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他若想背叛你、欺騙你的時候,言行都會有愧欠之意,無論如何都掩飾不了的。
中心疑者其辭枝。這個叫做心相,不是面相,不是看鼻樑或者看眼神的,是由內心而發的,便叫心相。中心思想有疑惑的人,他所講的話是,就是不談正題,說了半天,理由講了一堆,事情結果如何?說不清楚,有說等於沒說,永遠不做正面回答,現在很多政治人物,就是這種中心疑者其辭枝的人。
吉人之辭寡。凡是大英雄大豪傑,會成大功的人都不會亂講話的,因為它們的所作所為,從不會對不住別人,更不會欺騙他人,不做虧心事的人,便不用費盡口舌說一堆話來證明自己什麼。這種人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沉默寡言」四個字。話多的人,每天嘰嘰喳喳的人,不管他的命有多好,也已經被他自己的那張嘴給嘰喳完啦!所以會成功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的,很少講話,要講話一定簡單明瞭,只講重點,這就是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粗躁的人話就多啦!經常聽他嘰嘰喳喳的老半天,不曉得它底要說的是什麼,永遠沒有中心思想。
誣善之人其辭游。誣陷人家時,他講的話游移不定,都在兩可之間。你問他是真的嗎?他會說;我聽人家怎麼說的啊!你說;那靠不住啦!他又會說;不過......但是......恐怕......說不定......一大堆。總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欲加人罪而不負責的游移其辭。
失其守者其辭屈。失其守者,就是離開了他的本位,放棄了他自己的立場,放棄了他的職守;你問他話時他總是支支吾吾的。其辭屈。理不直、氣不壯,唯唯諾諾的樣子。
易隱在此劃下了句點,這一段到底與繫傳有沒有關係呢?恕我賣個關子,大家不妨推敲推敲看看。易隱就到這章為止,這是我個人對於易經繫傳與生活上一些觀點做一點點的見解,不可以為典要。

台長: 涉月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