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7-03 14:48:36| 人氣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調整閱讀的節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幾乎是上市當天就買了,卻始終沒讀。一方面是那時正讀著他另一部著作《文化苦旅》,深以為陷入雷同的閱讀情境是令人心煩的,另一個原因是一直覺得閱讀節奏還沒有調整好。

  諸如此類涉及悠久歷史文化背景的作家所寫就的沈思力作,總會帶著一股敬意,就像當初讀龍應台的《百年思索》,還一直揮不去腦海中不時浮現那個處心機慮想激怒中國人的女子,在《野火集》中煽動性的字眼,背負沈重歷史宿命論及價值觀的深沈省思。正當自己回味於倪匡衛斯理系列科幻作品的青少年閱讀經驗之際,讀余秋雨,似乎顯得矯情了些。

  有越來越多的大陸作家作品在廣義的華文創作意涵下,在台灣書市中流傳,所傳達出來的意識型態問題並不像過往嚴重,總算得以自意識型態的對立中解脫出來,體會另一種恢宏格局的新視野與觀點。和台灣慣習以島國情結或如斷代史般的本土化傾向相較,大陸作家更顯得沈重而步履蹣跚,仍兀自沈溺在昔日泱泱大國的浪漫懷想裡,捕捉對悠久文化傳統博大精深的憧憬與夢幻。這原本不是什麼壞事,只要能運用熟練的技法與素雅的詞彙,表達對古中國文明千百年來的頌嘆與敬崇,都可以是心靈淨化的質材。這也是當初並不熱衷讀余秋雨的原因。和這悠久文明的相知與相遇,有太多複雜的情愫糾結,而始終無法依著自己閱讀的節奏,做必要的調整與協奏。

  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作者刻意在技法上的賣弄與結構上的特別設計,而無法順利地進入閱讀情境中,當初讀艾柯的《傅柯擺》就曾經嚴重的失調過。讀余秋雨,則是另一種不同的節奏無法統合的例子。當余秋雨運用華麗的詞藻舖陳對悠遠文明的複雜情緒時,自己則還在日常生活的慣式中尋找可能的出路,情緒,始終無法統一。

  後來就乾脆讓自己每天花一點點時間,從《文化苦旅》入手,看看以隨意的閱讀,究竟能讓自己體會到潛藏在內心深處那個舊時代教育陰影下所烙下對綿繡河山壯麗山川的模糊影象,如何在余秋雨的筆下,神靈活現地重新塑建起來。

  漸漸地,才發現,原來在余秋雨的筆下,世界不過就是文人墨客抒發情緒的藉口罷了,為的是讓天地間潛存的哲思懷想,有個洩發的出口。不論是寫古人的心靈點滴,或是睹物思情的抒寫,都在醇厚高雅的文字書寫裡,散發出一種自然的生氣。余光中在少作《逍遙遊》裡不也透過詩作的解析,鉅細靡遺地談論過李賀的一生及內心世界的繁複多變?對於這一代深具國學基礎的作者而言,這也不過就是以極慢的筆觸步調讓情緒自然流洩的文采表露,看在眼裡,竟成了一場場令人讚嘆的文字特技演出了。

  當然,在文人眼中的世界,是存在著不同的可能性的。在埃及大金字塔前,也能思索著人類緬懷過去展望未來的勇氣與決心;在巴比倫現代贗品的仿製古蹟前感嘆人類對歷史遺跡的不尊重。或許針對人性的哲思探討是文人抒發自我意念時極為重要的工具之一,透過作家的筆,也能夠輕易地了解原來在大地上存在的事物仍有各種不同的理解方式,也會有不同的心情起伏與情緒波動。如果願意細心經營,就會是篇華麗的長篇巨構。

  而不小心身處在後現代缺乏歷史感情境中的讀者,又能如何感受到這強大歷史感及道德使命重責的雙重制約下,所散發出來的強烈情緒糾結與旺盛企圖心?以古諷今地反省著人類眼前的困境,又能讓早已不再對現實有耐心觀察與反省的新世代閱讀者產生何種程度的共鳴?

  所以又重回閱讀節奏的命題,當余秋雨仍不時沈醉在歷史感的懷想裡時,在無法調整好閱讀節奏的情況下,倒寧願以較快的速度略讀過一篇篇不太需要大腦仔細思考的小說文章,讓自己有機會在大量的文字自腦海掠過之際,重新調整自己閱讀的節奏。

  後來再讀《千年一嘆》,在余秋雨徐緩但配合著一天一篇如苦行僧般的文字苦耕筆法下所記述的一切時,就已經不是閱讀節奏的問題了。已經習慣對客觀存在的景物做直觀式的思考之際,原來只要將想像力毫無拘束地釋放出來,《千年一嘆》所示範的也就是對生活的純然體會與忘情瞭悟,儘管成果無法與余秋雨相較,至少,在精神體會上,終將趨於一致。

  而且,更忠於自己。

台長: 徐江屏
人氣(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