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15 23:15:28| 人氣5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稻埕一頁風光茶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稻埕一頁風光茶史

台北城最早開發的是艋舺,但為何茶葉發展卻反而落腳在當時仍是不毛之地的大稻埕,這和萬華民眾排外有關,加上位於淡水河上游的艋舺港口淤積愈來愈嚴重,讓下游的大稻埕漁翁得利,順勢崛起,成為台灣茶葉貿易中心,也寫下大稻埕一頁風光茶史。
英商寶順洋行杜德來台,約西元一八六0年設置了第一家精製茶廠,當時是選擇在人來人往的艋舺學海書院附近,也就是今日環河南路附近,沒料到艋舺人不領情,一眛的排外心理作祟,在無法繼續經營下,將精製茶廠轉移到大稻埕,而艋舺此舉,拱手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讓給了原先只是一大片曬穀場的地方。
此後,英、美、德國商人等包括德記洋行、怡和洋行、嘉士洋行、寶順洋行等五家洋行在西元一八七三年已紛紛進駐,形成外國人居留區,外商並大力鼓吹北部農民改種茶,頓時北台灣處處青青綠茶園,連帶福建、廈門的茶商、茶農也紛紛渡海淘金,頓時大小型精製茶廠、茶行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外銷事業從南洋、拓展到中國東北及歐美等地,不僅讓台灣茶高居晚清三大外銷產業之首,也迅速造就了大稻埕驚人的財富。
大稻埕累積的財富,直至今日仍可發現其影響力,在當今台灣大財團中,新光財團的大家長吳火獅就是從大稻埕經營茶葉起家,目前該公司位於南京西路(昔日劉銘傳巡撫開設的六館街)的總公司,就是原來新光茶行,已改建為新光大樓,另外在涼州街可以看到一間很有氣勢的洋樓,當地人稱為「鹽館」,是辜顯榮的豪宅,也是台泥集團辜振甫發跡地之一,在這棟建築的山牆上,原先還可看到一個「大」字,這就是他們經營的「大裕茶行」所在地。
而板橋林家的身影在貴德街也可看到,當時他們就和台茶之父李春生一起投資興建貴德街洋樓,出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洋行,李春生後代雖未繼續從事茶葉貿易,但在大稻埕仍可看到其身後留下的遺跡,兩間的紀念教堂等,為台茶昔日光輝歷史,留下見證。
在台北市知名的古蹟建築中,茶商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如位於圓山的台北故事館,就是昔日茶商公會長陳朝駿招待國內外貴賓的別墅,貴德街的錦記茶行更是雍容華貴建築,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見證安溪茶人相繼抵台投入茶外銷事業的最佳代表,重慶北路的「 有記名茶」茶行內焙茶用的「焙籠間」、裝茶的竹簍、鐵皮嘜頭‧‧‧等,更記錄風光茶業走過的軌跡。
於民生西路與延平北路口,可看到一棟高聳的建築,目前由勞委會租借做為辦公室,該地占地一千一百坪,曾經是台灣最大茶行之一錦祥茶行,負責人郭春秧也曾是茶商公會會長,只是昔日為最大資方,今日則成為勞方的辦公室,真所謂世事難料,此一時,彼一時也。
台北城今年建城一百廿年,舉辦了一連串慶祝活動,其中包括大稻埕消遙遊,一趟大稻埕之旅,無疑也是台灣茶文化縮影之旅,必參觀的地點,除了王有記茶行外,甘谷街的台北市茶商公會也是重點之一,該公會也是劉銘傳時代於一八八九年成立迄今,已有一百一十五年歷史,除了幾乎與台北城一起成長外,也是台灣目前歷史最悠久的公會,也可見茶的影響力和歷史的久遠。

台茶從清末開始外銷後,茶量不斷擴大,尤其是日本據台後,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為號召,更讓台茶持續成為最大出口產物,西元一八九五年簽定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次年台茶出口九百六十四萬公斤,總值五百八十六萬日圓,佔當年歲入六十%,到西元一九三七年茶出囗值還佔總出口總值百分之三十九。
而台灣茶光榮歷史,雖期間因戰爭因素迭有消漲,但持續到民國六十二年,茶出口達二萬三千五百噸達成歷史的最高峰,其中以綠茶一萬八千六百噸為最大宗,此後一路減少,大稻埕茶業逐漸走入歷史,結束了近百年風光的茶香歲月。
目前台北市政府展開「翻轉軸線」的大行動,讓老舊社區得以再出發,其中兩個重點區域,分別是台北市最早開發的艋舺及有茶市之稱的大稻埕,不少老茶行也跟著時代脈動,老店新裝潢走出陰霾,包括王有記茶行等,藉由紀念茶產業的過去貢獻,並透過茶與文化、休閒、觀光的結合,期待重振昔日光輝。

台長: 老大
人氣(5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老茶店仔鋪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