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18 23:29:35| 人氣2,344|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起愛閱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每一年從同學口中的稱嘆聲中,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抬起下巴,因為有哪間教室的尾牙會辦在王品、辦在夏慕尼和偶像劇微笑PASTA取景的TINA廚房,她總是喊著:「妳們教室好用心喔!」
當然,她也曾經是「外面」的人,第一次聽到「王品」後,接下來的話是:「那獎品呢?」我將手臂直直的伸在她眼前,再加上一隻短短的食指,左右搖啊搖,還先連續「嘖」個幾聲:「妳不懂,我爸在大公司幾十年來,每年尾牙帶回來的獎品,第二年就遺忘了,要那些做什麼,要送當然要送夠有價值的,還會讓大家每年都在『等』的禮物!」
我總是被秋芳老師笑是聽錄音帶長大的孩子,所以除了每年「被預言」的圖畫書外,我很少會去找厚度超過一公分,又寫著很多字的書來看。而每年一到尾牙推薦書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在聽錄音帶,這個故事的主講人是秀芝老師、那個故事是淑儀老師……,然後從中發現,這些書和推薦老師們的特色,都讓我覺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從分享中發現一本會吸引我的書,對我來說就是禮物了。

一、好久好久以前
第一年在創作坊的尾牙,只有緊張兩個字,「入門款」選了《黃色水桶》;第二年,正好被一個和自己一樣愛畫牆壁的作者吸引,他的《最後的演講》在我看了三次以後,做了眉批後入選我的年度推薦。
第三年的今年,因為漫長的十個星期都泡在《小說十八史略》中,一口一口細細品味著歷史的味道,就算闔上最後一冊,只要看電視、聊天都會忽然想到裡頭的某些片段,似乎遙遠的歷史和現在的生活,全連在一塊兒了,這麼有趣的事怎麼可以只有我自己一個人享受,創作坊可是有「團體感」的地方呢!
經過文字分享我讀《小說十八史略》的過程後,重新整理演講大綱時,開始學習不只是將歷史與生活連結在一起,更經由讀歷史,學習面對生活。
在整個歷史、生活中,我們都太小了,過多的主觀意識容易讓我們喪失了新生活的驚奇,如同秋芳老師指定我看《小說十八史略》,當時只是她想要我看,而我也只要把它當作業,沒想到除了內容讓「每一個朝代都在昏君、奸臣、亂世、英雄中替換,每個君主都是同樣的錯誤中失敗」磨掉我一些耐心,我還是有能力靠著一部又一部的電視劇把它看完,讓她驚奇不已。

我想,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少了自己的以為,我們才有機會,享受每一個瞬間的改變,不然我們只會溺在對和錯的判斷中,在喜悅和痛苦的漩渦裡,就像我在看《小說十八史略》時遇到的「困境」,就是放了太多的「我以為」。但是我知道,我們在看待孩子的作文時,只要多了我們怎麼想,原本平衡的天平就傾斜了。
一傾斜,我們就無法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了。像教室裡有一個孩子曾經在作文簿上寫著:「好奇怪喔,以前是二比一還要大,現在是一比二還要大」,用「我們的以為」在乍看之下,這些句子一點也不合理,問了孩子,她說:「家裡她國小一年級,哥哥國二,姊姊大一,一年級的比二年級的還多,所以是一比二還大」真的很有趣吧?而我們都有機會和孩子一樣過著有趣又有意思的生活。

二、再久都是唯一
創作坊的淑儀老師也很意思。她說往年的推薦書,都有一個習慣,剛開始看到它的時候就已經愛上它了,好像一個很花心的人,人家覺得「妳怎麼這麼花心」,可是在當下,那些書真的都是自己的最愛。
前幾年分享時,她看的都是韓國書,這學期上了司空圖的《詩品》,還有印文、畫的課程後,變得很瘋狂,開始大量去找、去買一些印文和書法的書,在瘋狂的搜尋過程中,到底要推薦哪本書,好像也不是這麼容易選擇了。
本來淑儀老師想帶漂亮的畫冊,可是太重了,輕鬆自在的尾牙,總不能要淑儀老師拉著登機箱出現吧!對於那些畫,淑儀老師害怕自己沒有辦法把畫的美好介紹給大家,決定重新找尋,確立目標。

這一次,不再是這段時間最愛(想想,不能再「花心」下去了),也要長時間以來的愛。在書局中的小角落發現了張曉風的書,心想,這麼有名的作者怎麼可以放在邊邊的小角落?當淑儀老師講到這時,我以為,她接下來的動作會將這本書拿到最顯眼的地方擺收,不過,這是恐怕只有以直接聞名的依雯老師才做得出來。
自從有了鍾肇政文學活動的經驗,特別會注意和客家風俗有關的事物,書的封面就是客家村莊,一大遍橘紅晒柿餅的圖片,而且,因為有了字音字形班,又特別會注意「字」。書名《送你一個字》上的題字,也是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揮毫作品,之前讀蔣勳的《書法美學》,裡頭強調「一」是最難寫的,這本書集合了淑儀老師的喜歡和近期所感興趣的主題。
選擇書,或許和選情人相似吧!對於「花心這麼久」的淑儀老師來說,這本書從序就把她吸引住了,一見鍾情般的著迷其中。就算想以一個作文老師的身份看這本書,從序開始,都沒辦法刪除其中任何一個字,每一個字都是經典,精美的文字。書序說:「簡單的散文,是文學家的入場門票。」淑儀老師也認為,散文像蔣勳說的「一」,最簡單可是也最難,很少有人可以把散文寫得很精準。
以一個字當禮物,用一個「經」字連貫舊學與白話文,對淑儀老師來說,帶著歷史長河的味道的「經」,讓她深深地沉醉在其中;還有只要差一個就改變感覺的詩、詞,書,昨夜到底幾枝開呢?是數枝還是一枝,相對於「數枝」的不確定,「一枝」的感覺似乎結合了所有力量,就這樣清楚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還有「我與你」裡寫著「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一個槨」、「龍在藥店」中……,文字在書裡,似乎成了調皮的小精靈,創造了每一種可能。
這本書,收錄了張曉風的專欄稿,想想,不久之後,秀芝老師和依雯老師也可以為他們的專欄結集成一本書。專欄的字數不多,約一千二左右,但每一篇都讓她不自覺的停留、沉思,並且從一個一個故事裡,在每篇結尾都留下一個問號,讓我們去思考。
剛看了「為愛朗讀」的淑儀老師,開始朗讀這本書,進入了書中世界。如同書裡提到的「行」,一走一止,往前走、凝視這個世界,輕鬆地漫步在鄉間小路上,和喜歡喝的檸檬水一樣,淑儀老師讓自己和張曉風都攪拌在一起。

三、「一」的力量
一直是我的「檸檬原汁」的秀芝老師,一點一點改變了我,讓我變認真,她分享《賞識你的孩子》一書。在秀芝老師眼中,這本書其實就是中國版的「創作坊魔法」,重視人格教育,也強調說好話、負責任、有團體感,最後想要達到的境界就是「與己和」、「與人和」,「與萬物和」,完全是我們創作坊的理念。
這些是我們送給孩子成長中的美好禮物;也是尾牙這天,秀芝老師送給自己的成長禮物。
這本書的特色是,它也是「吾道一以貫之」(這幾個字最近可是常常聽到秋芳老師說呢!)貫穿教育的奧秘,其實就是一個「行」字,只要發自內心地覺得「行」,也就是「你很棒」的意思,就可以激發出無限的可能,而賞識教育的形象標誌是「豎起大拇指」,作者曾開玩笑地對他女兒說,他全身上下肌肉都不發達,只有大拇指的肌肉最發達,激勵她。
非常簡單、明瞭、易行,原來,教育就是這麼地簡單。書裡面還有許多實例,讓秀芝老師對照自己,如果遇見這樣的孩子,她會怎麼做、怎麼想、怎麼處理、面對,促進思考。但它最吸引秀芝老師的其實是,它讓秀芝老師看見「自己」,這時的秀芝老師已經化身為那個亟需賞識的孩子。

原本只是一位僅有初中學歷的普通工廠工人,只因為他的女兒在一歲半面臨雙耳全聾的的厄運,為了陪伴、教養他的女兒,而領悟出一套自己的教育哲學的作者,秀芝老師透過他的歸納、整理,好像也一步步向「我」(指小王子,不是我)靠近,讓她更瞭解自己,進而擁抱自己。
首先,從一個孤獨又沒自信的小男孩買石頭開始談「生命的價值在於珍惜自己」。一個再平常、普通不過的石頭,經過普通市場、黃金市場、鑽石市場後,在旁人的眼中成為一顆稀世珍寶,但是,實際上,它仍舊是一顆路上隨處可撿拾到的石頭,差別只是在於,我們給他多少的價值和肯定,而這顆石頭就是你我,如果我們都不珍惜自己的話。
第二,要有「自知之明」。作者的觀點和秋芳老師只要在我們低潮時,就叫我們想想自己的十大優點有點像。作者說,先人在創造這個詞時,為什麼「明」字,而不是「暗」字,本意是要人們看到自己的光明之處,想著自己的缺陷。只有在看到自己優點,熱愛生命的基礎上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才能正視缺點,自信改正缺點。
第三,要「打敗脆弱」。脆弱的心理導致心態扭曲,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行,對社會充滿了恐懼和焦慮,容易陷入自艾自憐的境地。那麼,如何面對脆弱呢?書中的方法只有短短的兩句話,就是:「一個人不管表面多麼強大、多麼狂妄,他的內心深處都是脆弱的;他們都像需要陽光、空氣、水一樣,需要你的愛。」作者提到,脆弱的根本原因是懷疑自己,覺得別人比自己行。第一句話消除了大家的恐懼感,重新煥發了生命的潛能;第二句話告訴我們,在戰勝脆弱後,精神得以昇華,在把愛給別人時,妳就像天使來到人間,成為自己快樂並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

確立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之後,秀芝老師緊接著就要展開行動力。
首先,改變語言模式。陪著家中小外甥一起看卡通的她,一直很喜歡《建築師巴布》,每次要出任務前,他總會精神抖擻地問他的工程車伙伴們一句話:「我們行不行?」而他們一定會一致地回答:「絕對沒問題!」然後情緒高昂地去解決所有問題。
既然喜歡「絕對沒問題!」這樣積極振奮人心的一句話,秀芝老師決心落實在生活中,把常常在事件一發生時,冒出口的「可是……」「不過……」「問題是……」總是先往壞處想,一來減低士氣,二來耗損能量,三來是無意義的時間浪費的發語詞趕出自己的生命。
至於為什麼可以擁有「絕對沒問題!」這樣的強烈自信,那是因為「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潛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藏在每個孩子心中。」大腦潛力究竟有多大?許多資料表明,絕大多數人只用了大腦的三%左右。據說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人也只用了五%,說明潛能之巨大。
明明很有才華的秀芝老師,莫名的對「無才」一直感到不安、恐懼。每次辛苦地攀爬過一座山後,總是害怕,會不會極限就到這裡,再也無法從鑛裡掏挖出更多珍貴的黃金?從這一刻開始,自信產生了,既然每一個人都是天才,我們都必須給自己機會,多方去嘗試,找到一個新的可能。

要如何激發潛能?秀芝老師整理出,第一招是「找感覺」。相信孩子是天才還不夠,關鍵是讓他找到天才的感覺。感覺對了,才會跟著感覺走,生命在好感覺中提升,才會越走越順。對孩子而言,我們要更用心地觀察孩子,收集所有線索,藉此發現孩子長處,建立種種證據,讓他們確信自己是天才,對自己也是如此。
第二招是「嘗甜頭」,成功誘發學習動力。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積累小的成功才能化為大的勝利。所以隨時隨地為孩子的一個努力、進步,豎起大拇指,他們才有機會變得更好。
第三招,必須和孩子人格平等,成為孩子的朋友,才有機會打開孩子的情感閘門。要成為朋友,當然要從分享開始,認真地把自己覺得最有趣、最感動的故事告訴他們,將想要表達的心意傳達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在一個最輕鬆、自由的狀態下,快樂地透過語言、文字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達到:老師在激動和享受中教,孩子在歡樂和入迷中學。
秀芝老師在最後,和大家分享著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一個觀念。為什麼花開花謝,草生草死,卻仍然能夠生生不息,那就是在於大自然擁有生命力。而快樂就是老師教學充滿活水的秘訣,讓孩子維持高學習興趣的動力。
那麼如何快樂呢?就是「擁有賞識心態,我們就能使自己不被生活的那些挫折、痛苦和不如意困住,而有一份超然的享受能力。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因此而幫助孩子、學生或他人,實現健康的互動關係,給家庭、學校、社會造就和諧更近的氛圍;我們還可以因此與大自然的一切美好共存,享受天地人的大和諧。」
相信當這場演講畫下休止符的那一刻,秀芝老師也已經起身開始尋找,她所想要的快樂了。

四、當太陽遇到月亮
剛加入創作坊,還在教室和家裡找平衡的雯婷老師了一本書名很長的《詩人與獵人:島嶼女生的非洲時光》。
從書名開始,就好像雯婷老師用作文簿為自己刻下的一對印章:「一客荷樵、一客聽琴」,追尋著精神、物質的生活。書名上的「島嶼」,是指台灣,作者是林怡翠,她是台大中文系畢業,也是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女生,她卻選擇了遙遠的非洲。她和連加恩不一樣,她不是個醫生,也沒有什麼使命,只是在那生活著,體驗著那邊的土地和人情。
整本書的對照:黑人與白人、富裕與貧窮、流行與原始、殖民與被殖民、殺戮與愛、暴力與溫柔…這些不斷重覆與對照強烈的字眼,正是這本書吸引雯婷老師的地方。
看起來看是旅遊記錄的書,有著許多彩色圖片,作者用歷史串連她所看見的非洲,這片土地與人發生的事,並引用她所見所聞的各種故事來加以詮釋對照。
我們印象中的非洲是貧窮、落後、原始的生活,但這本書卻述說走在開普敦街道上,會覺得自己似乎處於歐洲某個城市,許多非洲年輕男女穿著時尚,聽著流行音樂,大口的喝著啤酒,像是度假一般,和我們想像中追鴕鳥、或被獅子追那樣全然不同。為何我們的印象中的非洲會和她所描寫的差這麼多,也許是因為距離太遙遠,而沒有去感受到它的改變,非洲大陸的各個角落,不斷變化,世界也是如此,每一分鐘都在改變。

對照著自己的生活,讓雯婷老師覺得雖然她是在講非洲,但是許多例子可以應用在我們身上。
比如她遇到一個賣飾品的女孩,詢問她來自何處時,她對台灣的詮釋是「一個美麗的海洋島嶼」,但那個女孩卻模糊的區別不出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有何不同,就像我們對南非、開普敦、衣索比亞、賴索托也不是那麼的清楚區別。
如同現實生活中是無法這麼清楚區分的,因為人性這麼複雜,所以格外覺得有趣,它有不易區別的灰色地帶。可是這個社會常用這樣的二分法去做判斷,當我們只能用簡單的分類歸納人性,其中多變又豐富的成份都被分化掉了,就看不出它多采多姿的一面了。
對於這本看起來是、又不大像的旅遊書,雯婷老師從自序、書中的笑話和後記整理出自己的見解。她看著作者在自序「善詩善戰」寫著:「非洲每一天都努力著變得更好,問題是,依照誰的標準變好?它在乎別人對它的評論,卻又害怕失去自己的本質。我們究竟要一個現代化,快捷生活品質的非洲,還是一個善戰善詩,在大地上奔騰跳舞的部落的非洲?全世界和非洲自己,都急著,卻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心裡想著,世上每個人何嘗不是呢?
社會的標準與自我的追尋,在這樣拉扯之間,會塑造出怎樣的自己?我們不知道,也無法掌握。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處於家庭的壓力、學校的壓力之下,這兩者之間怎麼去判定。每個人的人生一定會選擇與改變,最重要的是找到改變的價值和意義,我選擇了什麼,絕不是身不由已,只因為別人逼我的;或是隨波逐流,別人怎麼做,我就照著怎麼做,找到自己要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創造出自己想過的人生。

到底我們想過的是什麼生活?在書裡有段有趣的笑話說:一個非洲部落酋長有一天突然對他的人民說:「請大家穿上衣服,把重要部位遮起來,因為有幾個外國學者即將來訪,天曉得這些文明人會幹出什麼野蠻事來。」
真的是很強烈的對照。我們自認為是文明人,每天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卻看到許多暴力血腥、無情無禮之事;而我們卻把一個具有詩人與獵人的精神、充滿吟遊和狩獵的國度,說成懶散與野蠻,這是很強烈的一個反諷對照,當我們在說別人的同時,其實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本質。裡面有一句令人深刻的話:「誰說衣冠楚楚就是有品,衣不蔽體就是無德?欲望使人穿上衣服,也使人脫下衣服。」其實他們本質都是一樣的。
現今台灣是個種族融合的地區,種族歧視的現象仍是普遍,不但是種族,像我的同學是單親家庭,在國小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但是當對方媽媽知道她是單親之後,就禁止孩子和她來往,使她的心裡留下傷害。
闔上書前,雯婷老師的眼中,印著作者後記的標題----「回家去流浪」。因在非洲產生認同感,在台北反而覺得在流浪,但她也不是非洲人,非洲也不是她的故鄉。她用非洲鳳仙花的鮮明意象,在成熟會爆開種子莢,讓種子飛向各處,就好像人類本是源於非洲,到世界各處定居,對作者來說,台灣與非洲之間充滿矛盾情感,到底「家」該如何定義?我想最重要的依據,應該是情感的歸屬吧!當你的情感傾向某一方,而那個地方也等待你的歸來,它就是你的家。
五、什麼叫現實?
把工作、學習、生活都放在同一個平台的依雯老師,因為2010年的小作家專欄大量讀了許多國外小說家的作品,這一次,她選擇了馬奎斯的《異鄉客》。
依雯老師回顧,打從進入創作坊後(明明進入前也是),都沒有「家在哪的困擾」是因為自己也是一位「異鄉客」。她總是在不一樣的地方居住、生活,不會去區分這是家或是哪裡,這份「離開家而豐富了生活」的禮物,也都是因為家給了她滿滿的溫暖,讓她有足夠、飽滿的能量踩踏出生命的深度與廣度,雖然沒有一定要回家的念頭,但是因為發現媽媽主動分享心情上的感受,開始縮短沒有回家的時間,成為媽媽的支柱。
《異鄉客》裡每篇精采的故事都帶有驚悚,開始對書裡各種生活方式感到不可思議,但,書中的那些人真的就是這樣生活。裡頭異鄉客和依雯老師這位異鄉客不同的是,他們有可能是出去玩,一個地方借住,或是一位流亡的總統、表演者……因為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地方,所以都會發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可是這些人、這些地方都太小了,有許多沒聽過的國家、地名,所以依雯老師建議,如果要看這本書,最好身邊放張地圖,讓自己有「世界觀」。
雖然都是故事,但是馬奎斯就是有這種本事,寫到讓人欲罷不能,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要一直翻讀下去,直到結局出現的那一刻。
本書總共十二個故事,一直被蓋上「沒邏輯」的依雯老師,努力爬著「邏輯山」替自己「洗刷污名」。
她從書名《異鄉客》的孤單、沒有辦法等待一個他認得人的地方,每一個人都在尋找,有人可以認識自己、記得自己開始談起,然後發現自己的幸運,她這個異鄉客遇到了創作坊,遇到了等待她的人,並且不斷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生活。
依雯老師將以「等待」將所有故事串連起來。
有等待一個「認得自己的人」的〈總統先生再會〉與〈瑪麗亞姑娘〉,其中的差異在,起初看似可憐的總統,在最後得到了假粉絲的真同情,而〈瑪麗亞姑娘〉的尾聲,只有樓梯間不斷傳來的腳步聲,沒有人知道這位七十六歲的瑪麗亞姑娘在聖誕節後又活了多久,也沒有人知道,最後送她回家的這位年輕年男子是什麼身份,有沒有在「我可以上樓嗎?」的問句後,是不是真的和瑪麗雅姑娘一起上樓了。一個開放式的結束,讓人有更多的無限聯想。
依雯老師說,看馬奎斯的小說會有一種驚悚無依的感覺,但是其中還是有所堅持。就像瑪麗亞姑娘,和一個星期只能見一次面的情人有爭執時說:「我也是一位正義的青樓女子」,接著他們就吵翻了,她失去這位唯一的可以依偎的情人。她還是繼續訓練自己養的狗,在她死後可以找到她的墓,並且為她流淚。在依雯老師眼中,這是身為異鄉客的瑪麗亞姑娘,即使身在異鄉,仍舊相信自己的一點點任何的可能。
這樣特別的女子,還讓依雯老師特地流連在網路上,尋找「最終」的結局。所有我們想知道又不知道的答案,我想,只有等待我們可以遇到瑪麗雅姑娘的那一天,才有解答吧!

在「等待中有結果」後(瑪麗雅小姐那個腳步聲也算喔??)還有「持續等待中,但不知道有沒有結果」的「聖者」。前兩個故事,主角本身生命走到了最後,等待著被人記得,「聖者」卻是,主角的女兒生命走到最後。
主角將七歲死亡的女兒而妻子埋在一起,數年過去了,重新挖土(外國人也有「撿骨」儀式喔?)時發現,女兒的屍體沒有腐爛的跡象,而且當初一起埋下的玫瑰花花瓣還散發著香味。這對現在的人而言就是「聖者」,因為屍體竟然不會腐化。身為聖者的爸爸的主角,決定帶著女兒的屍體到羅馬,尋找教宗承認女兒是聖者。可是並不如預期順利,因為鑑識人員一年有八百多件相似的案子要回復,「聖者」只是其中的一件罷了。
爸爸並不放棄,連帶著連身旁的朋友都一起想辦法,以電影的方式想告訴大家,這女孩就是聖者,但是……最後的最後,女孩還是沒有醒來,告訴大家她就是聖者,只是靜靜的躺著、再躺著,靜靜的讓懂的人知道,這個爸爸才是真正的聖者。

無論等待的是什麼,這些人都還存有一絲絲的希望,人生最可怕的,恐怕就是連自己都不知道希望在哪吧!
〈只是來借個電話〉中只是搭錯了車,最終妥協並習慣於精神病院的「年輕」瑪麗亞,和〈八月幽靈〉跟〈北風〉中一個在充滿鬼異傳說的古堡房間醒來,一個寧願選擇跳崖也不願再吹一次北風的男子,無論他們妥協還是不妥協都是「可怕」的,因為這都藏著我們總是「被動」地等待、信任著「什麼」的發生的習慣,只是扣除掉等待、相信,我們還剩下什麼?
重新回想起苦守在新竹教室招生的依雯老師,過往的一切,隨著時間的琢磨,都成為廠長口中的「菜脯蛋」,如今看來,都是美麗的故事。
而在馬奎斯的《異鄉客》中,其中兩篇〈流光似水〉和〈你滴在雪上的血痕〉,讓美麗的畫面表現著不一樣的等待,被燈光淹死的孩子、印在雪上的紅花,詭譎的劇情沒有信或不信,只是單純的:「我只想講一個美得驚人的故事」。連一向「悲慨」的依雯老師,都因為那美麗的畫面,為大家朗讀起來了。

六、扭轉末來
和依雯老師同樣是為「異鄉客」的淑君老師,在幾經掙扎下,從卡爾維諾短篇小說呈現一瞬間人的想法不斷延伸與轉換的〈在你說「喂」之前〉,與威爾斯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說完整個故事的《時間機器》中,選擇了《時間機器》。
在威爾斯的筆下,將需要經過証實的科技融在文學裡,吸引了出身中文系的淑君老師,跟著他的文字穿越幾百年、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年的時空,看著人類慢慢的退化和尋求單純的快樂,更或者,在西元802700年的世界人類滅亡了,只剩下像餐桌的大型螃蟹與接近停止轉動的地球……。
這點點滴滴雖然不至於讓我們覺得八百萬年以後的世界有多麼恐怖,但是面對以前的我們所有做下錯誤的瞬間,卻覺得如果有一次的機會,我一定要回去改變,但卻已經來不及了。

已經沒有「小豔姊姊」當靠山的淑君老師,在小君主任上手前,得肩付著兩間教室的行政分擔,面這樣的重責大任,淑君老師要求自己,往後跨出去的每一步都要更扎實、更穩健。我們沒有時間機器,沒辦法去到遙遠的未來,只能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多做準備,多想一點,或許能下更好的決策。
邊看書邊因為決策失誤還自我反省的淑君老師,在腦海中輸入了「想,要想得更清楚」的指令,以減少我們想搭著時間機器,回到過年改變決策的次數。

七、化不可能為可能
剛從小豔姊姊變身成老師的羽豔老師,選擇也很有自己的「風格」。很容易被書的廣告詞吸引,所以常常看到書封上的一些介紹,就會覺得這本書可能值得看。
《第十二個天使》的第一個書籍簡介提到,這是全美國,最多家長送給他小朋友成長人生禮物書。像台電腦是羽豔老師馬上在腦海中搜尋到,第一個關鍵字:爸爸媽媽,第二個關鍵字:小朋友,然後相信自己應該要讀。接著又在書的封面上它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一本書是我們一生一定要讀的書,那就是這本書,那最後還加一個p.s 如果你買了這本書,但你不喜歡,沒關係,你寫e-mail給我,我會買下他。這兩句話,說服了羽豔老師,覺得:哇!竟然有一個讀者願意留下這樣的承諾,甚至他e-mail也留在上面了,那就覺得這本書應該真的值得讀。
可是,羽豔老師強調自己的理解,說明這樣的廣告詞大概說服她只有百分之六十。另外的百分之四十,羽豔老師回想著秋芳老師在閱讀時,有個習慣。她常常會先去看,寫書的作者背後的故事,或者是電影導演背後的故事。
經過查詢,這個作者本人叫做奧格.曼迪諾。他有一個非常神奇的一個經歷就是,他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是美國的飛行員,戰爭結束之後,回到國內,在一家知名的雜誌社擔任編輯,卻又在52歲高升上總經理的時候,毅然決然決定,不要這個職務,要去寫書。
他寫的書一向標榜的是勵志小說,所以,他的第一本勵志小說在美國就非常的暢銷。
但是,看到那樣的書名,真的很難把它跟勵志小說聯想在一起。他的第一本小說叫做《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還有《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功寶典》、《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功祕密》、《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功者》、《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一系列的「世界之最」,都不能說服羽豔老師他是一個勵志的小說作者。
接著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老實說也有限,但是還是知道《第十二個天使》在1992年美國就出版了,而且經過非常多次的再版,一直到2009年的一月國內才第一次引進他的書籍。
在有限的資料中,加上之前那麼多奇怪的書名,已經使得羽豔老師沒辦法將他跟勵志小說聯想在一起了。直到有一個讀者,同樣對這個作者產生好奇,談起他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作者說,也許我寫的勵志小說只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想告訴大家,突破人生困境,勇敢追求生命的力量,就是我想傳達的。

這句話說服了羽豔老師。這本書有多值得推薦呢?老實說,內容非常老套,劇情看3頁大概猜到全本,可是看到最後,還是會忍不住掉眼淚,因為它所傳達的就是,我們得勇敢找到一個陽光的信念。在老套的劇情故事中,藏著兩句話:「日復一日,我要變得更好」、「永遠永遠不要放棄」。也許這兩句話都在提醒我們,確認我們下一步要走的更穩健。
其實靠這兩句話,不只支撐成為勵志小說的格言,要成為我們生命的格言,也是這兩句話,這些沉思讓羽豔老師決定要選這本書為尾牙年度書。
同時也是這兩句話,讓羽豔老師決心「雪恥」,不想繼2006、2007、2008三年的尾牙記事上都看到:「小豔姊姊眼睛泛紅的淚光」,改變選書的方向。可是最初選擇的書,已經在無數次小圓桌演講中的某一次用掉了,講過的不能講,是連老師都遵守的「鐵律」。
選擇這本書之後,羽豔老師又想到,秋芳老師在告訴家長,孩子升級時都會有一段陣痛期。其實對轉換跑道的她來說,也有這樣一段時期。羽豔老師回憶著加入創作坊這5年,謙虛表示自己沒有非常好,可是事實上她很認真、很努力的朝一個目標前進,甚至回到家裡會無意識的一直想到某些事情,會想到某些人,不自覺地掉眼淚。
在這個時候,常常會開始懷疑,之前的定位,包括自己所設定的一些想法,都變得很不真實,然後因為這樣懷疑讓自己有比較負面的情緒。在這段期間第一次感受到,工作當中少有的低潮,可是第一次會覺得有種崩潰的感覺,因為它是沒有辦法控制的負面能量,會開始沒辦法注意到身邊很多美好的事情,包括竟然忘了第一個跟自己說恭喜的孩子是誰,這個時間羽豔老師不希望持續太久,所以開始努力找到很想要達成的目標。
最後,羽豔老師深情的感謝淑君老師的細心與體貼。12月6號變身演講過後,淑君老師的第一句話是說,她覺得羽豔老師這次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那時候我也覺得大概是從我生日過後,我就覺得我應該要找到一個認真想要達成的一個方向。
這些過程,都讓羽豔老師覺得這是老天的眷顧,因為她發現了身邊出現很多的天使,然後從那天開始,每天睜開眼睛就覺得,今天也有讓自己開心的事。
羽豔老師在最後「低調」的重申,雖然她是一個大剌剌的射手座、很自戀,可是在某些時候也是非常低調學習。

八、變身到底
如果說羽豔老師的變身過程,充滿了血和淚,那廠長的「變身」似乎就輕鬆多了。明明家就在桃園,只是陪秋芳老師去台東讀了四個暑假的書回來,就成了台東人了。
在網路上發現了《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後,廠長就處在吃驚狀態,因為書名中的「海岸山脈」指的就是她的「故鄉」台東。
因為這本書,讓廠長想起一段好久好久以前的童年回憶……
廠長小的時候住在很鄉下的農村(看吧,真的不是台東)有一天,有一個大教堂,很大很漂亮,還來了一個外國人,臉圓圓的身材也圓圓的,滿頭金金亮亮的白髮,我們都說那個叫美國人。
從神父來了、教堂開了以後,全村的人不管是信仰是什麼教,禮拜天一定要到教堂去彌撒,為什麼呢?做彌撒是很冗長的,做完以後,要排隊在門口,有美國的麵粉,或者美元的衣服,小朋友除了麵粉之外,還有很好吃的、圓圓的餅乾,禮拜天我們都信上帝,其他一到六,大家還是都回家拜拜。
那個神父很慈祥,很和藹,從他身邊經過就會說:「神父好」,然後神父就會「喔呵呵呵」笑著,然後混合都和我們不一樣的音調說:「好孩子、好孩子」。他永遠都這樣笑瞇瞇的,對他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
禮拜天,彌薩的過程有一道程序叫做告解,廠長每個禮拜都會報到,跪在那個小小的告解室裡面說:「神父,我要跟你告解。」
他和平常一樣喔呵呵笑著,然後問:「好孩子,你有什麼事勒?」
「神父,這個禮拜我跟我弟弟打架打得很兇耶!還有我偷了我媽媽10塊錢去買冰淇淋……」
這些都犯了10戒。這個摩西的10戒,不可偷、不可通姦、不可犯罪。那時候還小,問我相不相信天主,我真的相信,尤其是在告解跟唸聖母經的時候,會覺得這一個禮拜所做的錯事,在那個時候被上帝原諒了,所以可以很安心的走出教堂,那時候的廠長是真的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而且它會原諒每個人。
慢慢……慢慢的,這個社會的結構變了,很多人都不再上教堂了,那個神父後來到哪裡去也都忘記了,真到再看到這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時,那神父慈祥的表情,這樣摸摸廠長的頭的感覺都回來了,那位神父也是瑞士人。
這本書有各個漂洋過每到台東的傳教士,雖然只有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卻是這些傳教士、這些神父最後的依歸。
書中提到不少神父,就算生命走到最後的尾聲,也不想留在瑞士,他們總是喊著和廠長常常唸著的話:「台東,是我的故鄉。」
廠長的語言和秋芳老師一樣有種魔力,記得去年聽到在公園裡分享《愛因斯坦的夢》,心想,這麼好看的書我怎麼會任它放在教室的書架上,回教室後再翻開,天啊……裡頭的翻譯句子,一點也不吸引人,難怪廠長可以很「高調」的說:「我講的比書寫的好!」我想就差在那濃濃的情吧,廠長的故鄉可也是在台東的!

九、走向更美的未來
秋芳老師的分享是每年的壓軸,明明她的演溝大綱,我因為身為記錄,有榮幸在尾牙前就先看過,偏偏她就是能在沒幾個字的大綱中,加入我們當天的報告內容,用簡單又清楚的方式和我們談什麼是好小說後,還用科幻小說的三個重要歷程談小說的意義與價值,她想給我們什麼,她心裡清楚,就像她總是告訴我們,每一堂課都有意義,站進教室前,身為老師的我們都要清楚明白,我們到底想帶給孩子什麼?
等到我們都有「好小說」的基本觀念後,才進入今年的推薦書千禧三部曲。作者是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要記得作者的名字,就是去看他原來的名字,因為經由翻譯就增加了一層隔閡,使得小說家對我們的千百種意義開始扭曲了。
Stieg本來是一個記者,記者是第一線介入利益分配的人。回到事件、感覺、見解,事件的發生,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自助餐,也絕對不會是公平的,所以記者常常在利益分配的時間接受到最高的利益,也可能在第一時間排除最高的利益。
這個記者從一開始就成為極右派的保守對立者,右派就是保守、利益分配,左派就是嘗試與意外。他長期站在這樣的抗爭立場,先寫報導,直到他受不了,要自己決定報導可能,就成立了基金會,然後在1999年,在每個人面對末世焦慮前,他第一次身兼基金會負責人與雜誌社負責人,而且做好隨時可能會死的準備,跨過千禧年後,他所關切的事,要如何把所在意的事留下來。
從2001年開始寫作,一直寫到2004年,2005年千禧三部曲要出版時他已經過世了。秋芳老師認為,這可能就是他的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有使命,差別在我們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勾住,還是推著使命張望更遠大的世界。他的死亡可能在宣告,他的使命即將完成。

2005年作品出版,2006年榮獲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我們握有的只有一把玻璃材質的鑰匙,我們要打開什麼,我們並不確定。
他得獎的作品揭露了所有他在當記者、當基金會負責人、雜誌社負責人所不能容忍的全部,第一本書《龍紋身的女孩》出版在去年,原文叫「憎恨男人的女人」。
這本書給秋芳老師最強烈的印象就是「逆轉」。
首先,逆轉了犯罪推理的刻板印象,所有在推理小說會出現的探長、密室殺人事件、有終點站的案件它都沒有;接著逆轉了我們對男、女主角的想像,男主角不只是絕色,還溫柔、和善、接納所有的人,女主角剛烈、暴力、危險,決不容易不公不義,永遠走在危險邊緣去決戰;最重要的,它也逆轉了一般類型小說的輕鬆假想,我們都想輕鬆一下,可是跟著這本書,可以看見這個作者多年來所關切的議題全都被扣在裡頭。如果他有遺書,千禧三部曲可能就是他所留下來的遺書。

第二部叫《玩火的女孩》,龍紋身我們知道那是表皮的,到了玩火的女孩,已經在操弄了,這時就是一個「拉近」。
第一集是男主角接受辦理一個失蹤案,和一切都無關,就是發生在小角落裡的失蹤案,再有錢感覺再快樂,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堪。在辦這宗案子時揭露的就是,人世間每一個階層都有他的困境。
第二集把距離拉近了,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主角的投射以致於被拉進去,女主角的身世,她何以這麼聰明、這麼暴力、這麼危險,她的背後藏著什麼,因為對主角的關切,使得所有的讀者都被拉進書裡。
接著,從非常單純的案子,清楚的把小說閱讀完全拉到一個真實的現實,我們看見這圈不堪的現實。高福利政策的瑞典、高人文國度的北歐,藏著這麼多真實又不堪的現實,而且每一件事都是真的。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讀者迫切的拉近,而且作者的人道關壞,如此還不夠。第二集已經從一個「單線的冷感漠然」到「多線的驚心動魄」,多元的末世荒頹被凸顯。
這樣的多元拉近,使得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如何堵住一個不停在流水的水桶,我們不知道,只能等待著第三集的出版。

從一開始的作者、到後來的作品,最後,秋芳老師把焦點拉近在我們身邊,談每一個讀者。
藉由推薦這本書,讓大家理解先理解做每一件事的意義和價值。就像藉由推薦書釐清自己的閱讀觀,對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是怎麼思考,如果自己不先釐清,我們就沒辦法把這些帶給孩子,只有思考得夠清楚,才能給孩子更豐富。
第二,思索讓創作精采的元素有哪些?隨著每一部好小說,它切入的主軸、扣到的每一件事情,在我們思考著該怎麼讓孩子理解的同時,自己也會釐清得更清楚。
第三,計畫期末結業,看著新學期的教案,尋找我們的推薦書……,我們都要想清楚,想把孩子帶到哪個遠方?因為,小說閱讀就是最美好的人生模擬,讓我們可以走得更遠。在我們陪著孩子背名人金句的同時,我們也要由衷相信,然後打從心底變成這樣的人。

沒有一千零一夜,故事在思考中一個個結束了。帶著這些美好的預言,我們會對以前的自己愈來愈陌生,因為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好好的讀一兩、本「和自己同名」的小說,是科幻?是推理?還是……。
要走得夠遠,我們才會知道。

台長: shuwei
人氣(2,344)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凝視幸福夢工廠 |
此分類下一篇:2010,鍾肇政文學顯影(轉載)
此分類上一篇:我在石上煮雞湯之廚娘心聲

早起鳥兒搶頭香
每一年回顧這場尾牙的特別活動
都覺得
喜歡閱讀是
一件好幸福的事
一件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樂趣的事!
2010-01-19 07:30:29
Tinkle
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故事書
一篇篇的故事就像河流不斷延伸鋪陳
我們選擇的書,也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藉由分享,我們看到不同的世界
2010-01-20 11:27:36
到岸之溪替尾牙探路回來
2009年尾牙,原來已經在岸之溪訂房
因為新成員太多
怕大家初相見即湯屋相見
好像太坦誠了一點
臨時改在偶像劇拍戲點----Tina

一直惦著要去看看岸之溪現場
難得好天氣
忽然出發
連最期待的書瑋老師逢8十日記
都來不及看

書瑋老師無論是生活+教書+寫字......
總是樂在其中
知道我人在泰安,還好意貢獻意見
順便去三義看看天空之城

上週六一結業,她已經和同學去天空之城
吃飯拍照兼開心聯誼
再上上一次期初考完第二天
她和同學去九份
問起誰開車
有時這個有時那個
天哪!你們居然不知不覺晉升為
有錢又有閒的熟女俱樂部?

書瑋老師淡淡說,我30歲了耶!
讀著這篇一起愛閱讀
我真的覺得驕傲
這就是我渴望的創作坊
我希望
在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都能幸福
2010-01-20 17:37:08
說謝謝
謝謝廠長和秋芳老師為尾牙的用心
謝謝各位老師分享這麼多好書和演講大綱
謝謝秀芝老師、雯婷老師、小淳幫忙我整理錄音檔
謝謝同學小蒨在我正想要去「天空之城」時相邀
成為美麗的閱讀封面
謝謝自己已經三十歲了
才能在秋芳老師眼中留下「有錢又有閒的熟女」印象
而不是「懶惰又愛花錢的怪小孩」
謝謝……好多好多
多到似乎寫文章也寫不完吧……
2010-01-21 00:39:38
成長,真好!
從「懶惰又愛花錢的怪小孩」
到「有錢又有閒的熟女」

成長,真好!
這樣活著,真好!
2010-01-21 10:05: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