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7 16:03:18| 人氣5,800|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職場EQ教戰守則】破除不良的依附關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引自http://www.le.ac.uk/education/resources/SocSci/erum.html


【依附關係】

近來在翻閱天下文化所出的《爸爸是第一個老闆》一書時,讓我心裡有多重感受,不禁也讓我沉浸在回憶中思索我父親對我的影響。同時,書中詳述父子/女關係會擴及到職場的適應,讓人為之驚豔不已。作者史蒂芬‧波特(Stephan B. Poulter)認為家庭裡的父親,其影響力不小於母親,甚至會進一步影響子女在未來職場的競爭優勢。

史蒂芬指出「穩定」的父子/女依附關係(attachment relationship)遠勝過其他三類的依附:(1)反覆無常、(2)逃避、(3)憂鬱。依附關係意指一個人在他/她的早期歲月中,與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的情感連結程度,而重要他人通常是家庭裡的父母。若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連結緊密,受到良好的照顧,他/她會易於將此依附關係擴展至其人際生活圈與未來職場間人與人的互動。

反之,史蒂芬認為當子女未能與父親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在未來職場中可能會遭遇七大情緒困擾,像是羞愧感、自我懷疑、專注力差、動機不明確、責任感弱、情緒不成熟、懼怕失敗。當孩子經歷「反覆無常」的依附關係,意謂著父親的關愛時有時無,讓子女捉摸不定,子女在長大的過程中易於不信任他人,也對人會處處提防。若孩子經歷「逃避」的依附關係,則是欠缺父親情感的表達、肢體的接觸,以及同理心的溝通模式,在此關係下長大的孩子,易於與他人疏離,無法與他人有良好的互動。最後,子女過往的生活是在「憂鬱」的依附關係中度過,則會經驗到一個沒活力的父親,他總是心神不寧或難以關注到孩子的需求,因此孩子也易於對自我產生否定,往往得透過外在的成就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感。

【她的故事】

而在前文中所提及的女性員工,當她尋求會談協助時,憶起小時候的父親總是一副嚴峻的臉孔,鮮少給予適當的關愛與鼓勵,並且父親是個事業有成的人,所以對待子女也自然設下高標準。不論是求學、求職,父親總有許多意見,而母親也在旁幫腔,家庭氣氛充滿了肅殺之氣。

在台灣時,當她無法如父母預期般地考上好的大學,於是父母安排她前往美國讀書,好讓她回國工作時,至少也是鍍了一層金,比土產的大學生來得有價值。於是她孤身前往,獨自面對一個人在海外的生活,在美國的四年是她相較台灣而言擁有較多的快樂。

當隨著畢業日期臨近,她心中的焦慮也大幅上揚,除了要面對父母之外,另一個憂心則是未來進入職場的適應。果不其然,在她回台後,工作上的適應成了人生中最大的夢靨。當她在海外求學時,老師和同學們都還易於相處。但是一回來,卻發現過往家庭中的父母形象卻紛現於她所工作的場景中。因此,當她回台五年換了40個工作,父親迫不及待地破口大罵:「妳難道要我們父母養妳一輩子嗎?妳看妳哥哥,他沒有出國,一個月都可以賺個六、七萬,妳出國讀書的人,連個倒茶小妹都做不好!」

父親傷人的言詞,讓她更加無法面對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與工作。當她於會談中進一步檢視自己在職場的表現與家庭結構時,才突然領悟到父親以一種「逃避」的依附關係與她互動,使得長久以來她都過著獨行俠的身分,鮮少與人互動。她在職場裡的表現更因為過往在家裡懼怕父母,將之類化到工作中,當在上者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讓其心生忌憚而無法放膽溝通。甚至是,她往往帶著「討好者」的面具與上司互動,只要上面交待的工作,她都應允:「好!」然而,她所應允要完成的工作,常常都超出她能力所及,工作的績效看在長官眼裡,總被評為不及格,最後不是自行離職,就是被公司開除。

【例外的事件】

史蒂芬對此的建議是:(1)列出你/妳的「情感交換能力」、(2)以日誌記下在某個工作情況下,個人的看法與反應、(3)在表達情感時,以「禮」回應,顯示出自己是個情感接納的人、(4)試著以「我覺得…」做為句子的開始,與他人建立情感的連結。

我在面對這位女性員工時,也鼓勵她撰寫情緒日誌,一方面整理自己個人的經驗,另一方面也邀她思考「例外的事件」,像是當她跟老闆互動時,是否曾經一無所懼。思考「例外的事件」意外成了會談成功的關鍵,當她撰寫情緒日誌時,回憶起她在高二曾離家出走的經歷。那時,她的父親又一如往常般地挑剔其成績分數,於是她悶不吭聲地離家散步二個小時之久。儘管父親神情不悅,但事後管教她的方式稍有些收斂。

她對於此次的經歷,頗為得意,也認為那次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勇氣,是希望過一個不受掌控的人生。但在這之後,父親與她的關係卻是降入冰點,一直到高三畢業,父女兩人之間鮮少有互動與對話。直到聯考的成績放榜,她只上了私立大學,於是父母決定將她送到國外念書。

此外,回台工作這幾年,她在與老闆的互動上,始終不盡理想。直到有一次,她鼓足了勇氣正眼面對面看著老闆,沒想到老闆卻說:「很好,妳總算抬起頭看人了!」當時她不以為意,以至於後來的工作表現仍得不到老闆的賞識而去職。

我抓住她這兩次的「例外事件」,發現她不是不能跟權威者互動,而是心中太過害怕面對權威者後會有不好的結果,於是她又選擇回到過往常扮演的角色,一個柔順、唯唯諾諾之人,擅於討好他人但卻又跟人過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疏離關係。

於是,我們進行了深度的「靈性冥想」,藉由回溯過去不愉快的經驗,藉由耶穌基督的擁抱與關懷,使她重溫「穩定」的依附關係,破除過去父女間的逃避型依附關係。同時,當她回到現實生活中,也鼓勵她盡量與自己的父親進行情感對話,讓她的父親也能有機會開啟情感溝通的管道。

當她如此試行與父親對話三個月後,她找到ㄧ家中小企業的工作,擔任老闆的秘書,這也迫使她不得不每天面對老闆緊密又窒息的互動。這次的她,不再受限於過往負面的依附關係,她選擇將曾有的勇氣釋放出來,面對老闆有時咄咄逼人的氣焰,她也能四兩撥千金,沉穩以對。在穩定工作一年後,加上父親一直對她的薪水只有三萬塊始終不滿意,她在幾經考量下,跳槽不是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而是對個人自我的挑戰。於是她選擇到科技業工作,檢視自己是否真的已走出過往的陰霾,面對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她能否保有過去一年時成熟的情緒。

多年之後,當我去電詢問她的近況時,僅管職場上有許多令人苦惱的問題,當然也包含人際關係上的紛紛擾擾。但她不曾忘記的是,持續以靈性冥想,讓耶穌的愛持續地澆灌在其內心,並透過撰寫情緒日誌,時時檢視自己的想法、感覺與行為,好讓她的身心可以維持在巔峰的狀態下。

因此當一個人帶著過去不良的依附關係進入職場時,除了手扶著犁向前看之外,更重要地是要破除過往的陰影,不讓往事成了難以負荷的重擔。許多人之所以在職場中難以跨越EQ的險關,往往忽略了往事的影響力。唯有在我們碰到難關時,駐足省思,而不是急於走下一步路,慣有的生活模式才會被一一打破,而能重新建立起新的自我與情緒管理的方式。
↑↑↑《爸爸是第一個老闆:父子模式是職場勝出關鍵》(天下文化),相關簡介詳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7888

台長: 丁介陶/George/說故事的人
人氣(5,800)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職場面面觀 |
此分類下一篇:在hunker down中自我生涯定位(一)
此分類上一篇:【職場EQ教戰守則】當家庭角色進入職場世界

艾姬
原來是這樣~
我得感謝我有一個好爸爸

^__^
2008-01-18 16:59:10
版主回應
是啊,恭喜!
2008-01-19 14:01:07
哇酷
驚~~請問靈性冥想是您的想法,還是個案(為基督徒?)的要求呢?
2008-01-22 09:59:36
版主回應
這一方面是我個人的想法,但也有其他這一行前輩們的經驗累積。
2008-01-22 10:54:07
Carol
那對於缺席的父親呢?不知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2008-01-23 21:25:53
版主回應
關於缺席的父親,影響大致有二:(1)孩子變得情感冷漠、(2)孩子披上保護色,過於與人熱絡,以致於跨越人際界線而不自知。

以上這兩種狀況,我都見過,若是此影響力持續到成人世界。在職場中的他/她,前者是鮮少與人往來,內心感到孤單與寂寞,後者則像是交際花,看似有很多往來的朋友,有可能會過於討好別人,其結果仍是不快樂與孤單。所以,會發現儘管外顯行為不同,但最後的結果幾乎是殊途同歸。

破解之法,若不是尋求會談協助,就得自立自強,一方面探索自己過往的背景與家庭,瞭解自己與父母的依附關係,若能從此下手解決,最好。要不就得透過文中所談,以靈性冥想為媒介,破除過往的影響力,建立內在的父母,讓自己得安慰。另一方面,則是學習與人的應對技巧,從分享情感開始,但一開始宜少不宜多,直到你感受到被真誠接納,那你就可以更加地開放自己。
2008-01-24 11:04:32
Carol
聽起來是很矛盾的兩種極端呢!雖然我常成的過程父親缺席,幸好信了主,在漫長的弟兄姊妹相處過程中,多多少少修正了自己這方面的缺憾,謝謝George專業的解答!:)
2008-01-24 22:30:07
版主回應
有主就是一種替代型的父母,可讓自己在無助時有個依偎,甚至也可讓自己的性格有所調整,避免負向的影響力持續循環下去。

祝福你!
2008-01-24 23:21:34
希拉
我大學重考,數學只考了2分(滿分是100),勉強擠進私立大學,
我還很開心的跟爸爸說:「不錯耶~突破零分耶!」
老爸也只是哭笑不得的恭喜我考上大學~~

看來...我真的...很厚臉皮...^^&quot

父母過度的操煩和安排,未必是子女所需。
有時適度的放手,子女反而會因為珍惜父母的信任而好好表現。
若一直嚴苛以對、冷言相向,
誰也無法在低氣壓的家庭氣氛下生活啊~~~~> <
2008-02-05 02:37:41
版主回應
想必希拉的求學也是一番艱辛與甘苦,不過希拉有個開明的老爸,所以身心健全。

父母太多干預孩子的生活,只是一種妨害孩子的自主成長。父母得學會給予孩子該有的尊重、愛,以及適當的紀律,過猶不及都是不合宜的。
2008-02-06 23:46: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