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11-04 13:24:05| 人氣1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Propedi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些日子以來,《小米書摘》討論的焦點都圍在【知識經濟】打轉。在【知識經濟】這麼一個熱門的潮流話題中,企業組識如何順應時勢予以配合重新打造、取得致勝先機、立於不敗之地?而渺小的個人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拿捏下一步的發展策略?

十一月份的《數位時代》(第29號),有篇詹宏志的文章:「全新大學習潮來了!」。這位以趨勢觀察著稱的未來學研究者,對於個人工作者面對這變動的年代所做的建議是:「下一個階段所有的個人的基本技能,應該包括一種『書目式』的技能」。或者如詹宏志所言,是一種稱之為「『Propedia──分科百科式』的知識架構」。

依照詹宏志的觀察,資訊革命所帶來的大變動對企業而言產生一種移動的壓力,包括位階的移動(台灣面對全球化衝擊,從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底層位置必須往上移動)、地理上的移動(從工資較貴、較小的市場往工資較低、較大的市場走),乃至於在概念上,也從「重視成本效率」往「重視加值」的概念移動。

對於個人,這種「不可測」的變動也時時在我們身上發生。所以,「每一個人在這一生中就需要有『轉業轉職』的準備,可能是職務、工作內容,甚至是工作產業的變動……我們的工作內容、職位模糊的程度也會愈來愈高,因為工作會不斷被重新定義。」

在這種變動中,要維持個人的競爭力,已不再是「學歷式」的專業學習可以應付得了。尤其資訊爆炸,如果還抱持著「非要進學校做有系統的學習不可」的心態,那鐵定是來不及因應的。

詹宏志認為,網路的力量就是一種非系統的力量。因為,裡面收藏了各式各樣的資訊、知識、一些對我們毫無用途的「垃圾」或是有朝一日可能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資源物」──端看你怎麼判斷、處理。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知道哪些事』,而是『知道這些事在哪裡』。在任何地方都要可以學習,要把主題百科裡的知識架構當作是一種基本技能,要把接觸所有訊息自助組成知識系統的習慣變成一種能力,這才是無窮盡的學習,也才能應付各種轉型需要的知識擷取速度。」

而這種能力,詹宏志覺得,即使唸完EMBA也做不到,因為「這個學習需要有能力用一種自己的架構來處理非系統的東西,也只有這種非系統性的方法才能進入這麼多、大量的知識世界」。

我不知道,你是否已有這樣的架構了?

但我記得以前在政大聽過資深新聞人陸鏗的演講,關於記者該如何建構自己的剪報及訊息資料庫,以便在日後的採訪中可以最迅速有效的找到補充資料,充實自己的報導深度,並且豐富整篇採訪的內涵。老報人的那個年代,是沒有電腦、沒有網路的,他講的只是一種方法,卻是實戰經驗累積出來的精髓。

我們從未學過有系統的分類索引、編目整理,或許是種遺憾。然而,現在回想起來,整個新聞教育的設計本來就不是在給我們一種有系統的、專精式的學習。如果以我們那個年代的新聞系必/選修學分的安排來看,學校只是提供給學生幾個大架構、大方向(像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這些顯學又豈是三、四個學分就能一語帶過的呢?),我們只要知道世界是由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獨立架構組成,了解其中的特色、共同與相異點、長處與缺陷不足處就夠了,不需要真正成為其中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新聞系從來就不是一個培養專家的教育體制!雖然我們不是專家,但我們被要求要知道專家是誰?他在哪裡?怎麼跟專家說話?並把專家的話變成讓大家都懂的東西。

只是採訪/報導,只是中介者的角色,也許這樣的訓練就夠了。但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求生,這樣的訓練和要求只是一個起點而已吧!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至少還有了個起點……

台長: 33
人氣(1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戲劇/閱讀/展覽 |
此分類下一篇:看電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