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26 06:56:46| 人氣3,1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江蘇省]:蘇州“盤門 ”~蘇州現存最古的一座城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蘇州水陸城門~盤門勝境~蘇州現存最古的一座城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蘇州西南隅有座古老的水陸城門~盤門,曾是這座古城的一個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大運河環抱城垣,繞城而過;溯運河北上,沿胥江口西往,可抵太湖。

南面緊靠江浙要地吳江松陵、平望等鎮;陸道列是縱橫交叉,四通八達。盤門是國內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陸並列古城門,也是蘇州現存最古的一座城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盤門城樓始建於西元前514年,為吳國“闔閭大城”八門之一,至今已有2500餘年。當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城,動工之初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
“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法地之八聰”,盤門為八門之一。

古盤門由水陸兩門、甕城、城樓和兩側城垣組成。水城門由兩重拱式城門和水甕城貫穿而成。水閘用絞關可隨時開閉,這種週到的戰備與防洪設計,是古代築城史上因地制宜的創舉。
 
甕者,口小腹大,盤門陸城門兩門非軸線同朝向,中間為邊長約20米的方形空地,故稱甕城。甕城四週城墻陡峭,一旦誘敵深入,閘斷退路,如同甕中
捉鱉,可獲全殲之勝。

甕城為元末張士誠重建,後經明清兩代續修,仍具原有形制。甕城內設有藏兵洞,可藏四五百精兵。水甕城東南隅內側修建的洞穴式通道,高1.80米,寬0.9米,仄而陡直,古時為守軍上下秘密觀察和啟閉閘門之用。
   
二千多年間,歷經戰亂,盤門城樓屢毀屢建。現存的盤門,修築于元十一年(西元1274年)。盤門城樓,于1986年依循古制重修。

復建的城樓,為傳統木結構的二成重檐歇山頂式的建築,面闊三間,周圍設回廊;城樓闊15.48米,高11.3米,進深8.65米,總面積20平方米,外形古色古香,雄偉壯觀。盤門現有城墻長300多米、高5米多。

從城垣北側石板坡道登上城墻,可以看到整個陸門、水門套城的佈置和結構全貌。城墻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閘口、絞關石、天井(防火設施),均歷歷在目。
   
城樓一層樓廳,中間豎立著一塊巨型木雕落地屏,上面鐫刻著已故著名畫家杜重劃繪製的《伍員築城圖》;地屏西向畫面上,鐫刻著著名學者錢仲聯撰
寫、著名書法家吳進賢寫的《重修盤門城樓記》;

臨墻還佈置著槍、刀、劍、戟等古代兵器,使人仿佛又回到春秋時代兵戎相見的歲月。樓上,懸挂著已故著名書法家王西野與其弟子杭青石合作的巨幅國畫《盤門全景圖》,再現了盤門及其臨近郊外的湖光山色,堪稱絕妙。
    
為紀念一代忠臣伍子胥,後人還在盤門內設立了伍相祠。伍相祠分東西兩院。東院由廳堂、廊亭和花園組成,建築精巧,湖石林立。西院莊重肅穆,大
殿匾額是題“氣壯山河”四個大字,正中為伍子胥坐像,殿內展示了伍子胥及春秋吳國有關史料。伍相廟內有一千年石,為古廟遺構。夾石俗稱旗桿石,古人在此廟做佛事,白天必在夾石中立桿挂幡旗,晚上則挂起長命燈,“凡入城者必敬禮之”。
   
著名的吳門橋緊靠盤門,橫跨京杭大運河,地處運河與大龍江的交匯處,南北走向,是蘇州市區現存最古、最高的一座石拱橋。該橋于北宋元豐七年(
西元1084年),由石姓富翁出資興建。橋的建成,改變了從蘇州往太湖等地只能靠行船的狀況,結束了盤門擺渡的歷史,故稱“新橋”。

“新橋”由北岸兩座相接的木橋加南岸的石橋組成,加上橋有“三孔”,當時又稱“三條橋”。“橫絕漫流,分為三橋,往來便之”,這句古語高度概括了此橋當年的風貌和獨特作用。
    
南宋紹定年間,又將“三橋”改建成三孔石級拱橋,並更名為吳門橋。明正統、弘治年間,清順治、雍正年間,都重修了吳門橋。清代將此橋重修成單
孔石拱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岩構築,雜有少量宋代舊橋所遺的武康石,成為建橋歷史悠久的見證。

橋身全長66.3米,橋面寬5米,橋底寬5.7米,拱券跨徑16米,拱高9.5米。南北坡各有步階50級,全以整塊條石鋪設。拾級而上,但見橋下水網交織,舟船往來,城樓巍峨,古塔生輝,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盤城附近還高高聳立著北宋時期修建的瑞光塔。瑞光塔位於原普濟禪院(宋改名為瑞光禪院)內,相傳三國赤烏十年(西元247年)孫權為報母恩所建,
當時稱作“報恩塔”,為蘇州最早的佛塔。

此塔曾于晉天福二年(西元937年)、北宋宣和年間(西元1119年--1125年)進行重修、北宋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進行過重建。因歷經兵火,至清咸豐年間,禪寺被毀,瑞光塔也慘遭毀損,僅保存了磚砌塔身。塔剎于光緒五年(西元1879)六月被風吹折,塔檐也逐漸殘毀。
    
瑞光塔的基臺為須彌座式,周邊繞以青石雕刻,下枋滿雕卷雲,整座寶塔坐在流雲之上,構思巧妙;中部束腰採用“實雕”和“壓地隱起”手法,浮雕
具有宋代典型風格特徵的如意、流雲、獅子、人物等,圖案簡練生動,刀法純熟有力;尤其是那些活潑的獅子,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充滿動感。瑞光塔基臺須彌座堪稱宋代石雕上品。

1978年在塔的第三層還發現國寶級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及嵌螺甸經箱碧紙經書《妙法蓮華經》、銅質金涂塔、銅佛像等文物。

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釐米,用珠寶編成,集玉石雕刻、金銀工藝、木雕、描金、漆雕等藝術于一體,堪稱稀世奇珍。在整修塔院、清理荒園時還發現一口古井,據考為唐代古井。此井在原禪院附近,可能是寺僧所用。
   
為恢復瑞光塔的風姿,1987年蘇州市對其進行全面整修加固,大修塔頂和重安塔剎,修復基臺須彌座等,歷時3年,耗資127萬元,于1990年完成。此
塔屢經興廢,重修重建達18次之多,卻依然保存了宋時風貌。

現在的瑞光塔為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古塔,磚砌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構成,以磚木鬥拱挑出木構腰檐和平座,高約53.6米,底層外壁對邊11.2米,層高逐層遞減,外輪廓微呈曲線,顯得清秀柔和、端莊古樸,體現了宋代古塔的風格及結構特點,實為不可多得的代表作。
    
瑞光塔西有座四瑞堂。堂名源自北宋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高僧圓照禪師在瑞光禪院開壇講經,講得博宏精微、出神入化,出現塔放瑞光,法鼓自
鳴,白龜聽禪,枯竹爆青之“四大祥瑞”,後人便將圓照講經處命名為“四瑞堂”。

相傳圓照禪師開堂說法,池中有白龜爬出聽禪,並能神會其中的玄理,於是成了靈龜。後人不僅將禪院內水池稱作靈龜池,並在池畔置巨型石龜以作紀念。

巨型石龜是用3噸重的整塊漢白玉精雕而成的,長2.7米,寬1.3米,高1.1米,背甲呈13塊六角狀的龜片。白龜伸頸睜眼,神情肅穆,似乎在聽圓照禪師講的禪義而入迷。
  
四瑞堂屢廢屢建,現存建築為倣宋式單檐歇山頂四面廳,臺基為雙層高臺,有回廊,建築面積208平方米,外形莊重古樸。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
)21個成員體財長非正式會議在蘇州召開,會議場所就選在四瑞堂,更使四瑞堂名揚中外。

今人崔護撰書“四瑞堂聯”,頌揚這一盛事:“緬懷當年,紺宇甘露,白龜聽經,翠竹歡合,紅罄自鳴,青史常留釋界;試看今日,古塔淩宵,瑞堂端踞,麗樓聳秀,文閣臨流,美名遠播寰宇。
   
吳中勝景~麗景樓,曾經“雄甲三吳”。歲月的風雨、歷史的煙塵,使其消失了蹤影,直至1999才重現雄姿。依循古代形制重建的麗景樓,採用重檐歇
山頂,三間三樓,底部築有3.15米高的高臺,樓底面寬11米,進深7.8米,底層建築面積達280平方米。

氣勢雄偉,極為壯觀。麗景樓東南西北四側沿廊連接亭、廡、軒、榭,拓展了景觀視野;樓東的水上舞臺,如水上蓬萊,別具一格。APEC財長們在這裡留下了身影,也使盤門勝景走向了世界。(2007.02.19到蘇州盤門一遊)
 
[盤門]:盤門景區的入口大門與售票處

[盤門]:台鈴嫂在盤門的瑞光塔前留影

[盤門]:瑞光勝蹟的牌樓

[盤門]:太祖高皇帝御製瑞光塔贊碑

[盤門]:瑞光寺塔的解說

[盤門]:節目表演

[盤門]:節目表演

[盤門]:景區內的涼亭與園林景色

[盤門]:吳中勝景~麗景樓

[盤門]:吳中勝景~麗景樓

[盤門]:景區內的景色

[盤門]:瑞光塔

[盤門]:台鈴嫂在"水陸縈迴"城門前留影

[盤門]:台鈴在"水陸縈迴"城門前留影

[盤門]:運河環抱城垣,繞城而過,是古城的交通要道

[盤門]:水運是蘇州古時候主要交通方式

[盤門]:遠眺瑞光塔

流れ星 -中岛美嘉 (日語)

台長: 台鈴(李道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