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09 14:08:23| 人氣7,7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嘉義縣]:嘉義北回歸線標誌~世界最早建立北回歸線標誌的地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嘉義北回歸線標誌位於嘉義縣水上鄉1號省道旁(嘉義市西南3.3公里),佔地約3.1公頃,在縱貫鐵路和省公路台一線中間,是舉世最早建標的地方,也是嘉義的觀光景點。
 
回歸線為天文學名詞,地球上在赤道南北各約二十三度半與赤道平行圈稱之為回歸線,南為南回歸線,北為北回歸線, 北回歸線也是太陽直射地球的最北界,即北緯 23度27分4秒50,以此為界。
 
台灣的位置在北緯21.9度至25.3度,正好處於北回歸線所經之處,為標示北回歸線在此通過而立碑紀念,所以特於北回歸線所經之地立一石碑作為紀念,為第一代北回歸線標誌。
 
北回歸線標誌興建至今已歷經六代,而建立北回歸線標誌的材質也由早先的石材,轉變為今日眾人所見的鋼骨水泥,連帶的標誌外觀也有著極大的改變。
 
北回歸現天文廣場,全區規劃包括有太陽廣場、九大行星戲水區、時光軌跡、天文廣場、天文科學展示、戶外展示園區、北回意象標線和北回太陽館等,配合熱帶和亞熱帶代表性的植栽樹種選擇,以及省道上明確劃分熱帶和亞熱帶區隔的意象標線,完整而又清楚的呈現北回歸線的天文地理象徵。
 
北回歸線太陽館(SolarExplorationCenter)(第六代北回歸線標誌)係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助規劃,定位以「太陽」為主題館,太陽館的外型建築特徵有如太空梭,太陽館初期設置一樓為天文教育中心、二樓為光的體驗、三、四樓為為太陽觀察及體驗DIY實驗遊戲、五樓為黃道十二宮、光束空間趣味、太陽與生物相關展示、各式望遠鏡展示。
 
如何前往北回歸線標誌:
大眾交通資訊:
1.搭乘往朴子線的嘉義客運或縣營公車,於水上鄉的下寮村站下車。
 
汽機車交通資訊:
1.中山高:自水上交流道下高速公路,接168線道至水上,再接1號省道北上即可見到北回歸線標誌。
2.南二高:水上系統交流道經東西向快速道路往水上方向即省道1號,直走行駛即可見到北回歸線標誌。

地址 : 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鴿溪寮21-25號
旅遊日期:2009.05.31
 
↓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

↓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

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其碑全文:「北回歸線標誌係本省名勝古蹟之一,位於本縣嘉義市西南約4公里許之水上鄉轄屬下寮地方,沿縱貫公路邊側矗立田野,頗為壯觀。為設置時日過久,於 民國53年1月18日 ,嘉南大地震時致遭損毀,為保存地理標誌,遂予整修,並購得該標誌周圍民地,擴大規劃,期成為一公園式遊樂勝地,是項工程經軍政會報決議,委由嘉義空軍基地設計施工,茲告整建完成,遊客經此,不惟瞭解於溫熱分界,景物異同,亦可稍憩行旅,用舒勞頓,爰誌數語,用彰軍方協建之功,並留雪泥鴻爪焉爾。」
 
↓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從1968年整建完成至今一直矗立在省公路旁,當年8月21日縣長黃老達立碑以完整的敘述其整建經過。

↓北回歸線標誌立碑沿革

↓李道雄在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前留影

許多第三代的北回歸線標的史蹟照片目前被遺留下來但目前台灣高齡老人對其風貌已沒有什麼印象。
 
第四代或許在中老年人還有點印象,但第三代的外型何時整修成第四代,已無從考證。
 
其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毀損於1964年嘉南118大震災,卻是可確認的史蹟。
 
↓第四代北回歸線標誌

1923年,日本裕人天皇以太子身份來台巡視,駕臨嘉義,在遊玩阿里山後繼續南下台南,途經水上鄉時,看到築子搭建的標塔,當場諭示改建時塔,逾1926年重修完竣。

第三代的北回歸線標就因此應運而生,其外貌上端和第一代相仿,都是日本傳統式的丸形結構。
 
按原址同緯向正西移動百米而建成,理由是坐火車無法下車觀看,由公路前往觀瞻者,又需要在公路旁另走上一段田埂泥巴羊腸小徑。
 
從建築物的基座來看,第三代的北回歸線的三角形地標基礎十分堅固,一直沿用至今的第五代標塔,均僅是上半部及週邊環境的整建。
 
↓第三代北回歸線標誌

1921年,有鑑於第一代北回歸線已嚴重受損,日本人又在原地用竹子當建材,搭建了北回歸線標。
 
第二代的北回歸線標,基本上只能算是權宜之策下的臨時性建築。
 
↓第二代北回歸線標誌

西元1908年,台灣當時是日據時代,為「慶祝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特別在嘉義市的西南3.3公里處,及北緯23度27分4秒51鐵道旁的稻田中,建設了一座大型的「北回歸線標」。

依天文計算,1908.0分點,黃赤交角的等質確實在此緯度上,精密度在秒以下兩位數。
 
不得不讓我們十分折服當年負責測量的日本工程師們,他們以分秒不差的運算,在立碑的過程中豎立永垂不朽的精神典範,其建標曆元根據絕對是正確無誤的。
 
但這首代的標塔,在西元1917年的颱風季節中被吹毀,開始剝落,終至殘破不堪。
 
↓第一代北回歸線標誌

↓五代同堂~第一代至第五代北回歸線標誌排成一列

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標誌在1988年10月當他正悄悄的度過建標80週年慶時,李登輝總統帶給民眾振奮的訊息,拖延6年的北回歸線公園整建工程,總統關心這個國際聞名的地標,徵得水上籍的企業家曾老吸捐獻1500萬元,配合中央、省方的 各1700萬和縣政府的200萬,主體工程「地標館」經費有所著落,一時蔚為美談。
 
第六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地標館—遂於1995年興建完成,其公園的美化,綠化的工程和圍牆陸續在1997年完工。這座面積達3.1公頃的北回工縣公園將以美輪美奐的清新形貌呈現世人眼前。
 
↓遠眺北回歸線太陽館(第六代北回歸線標誌)

↓北回歸線太陽館(第六代北回歸線標誌)

↓太陽館植物分布圖

↓北回歸線天文廣場全區導覽圖

↓戶外星座模型~展示宇宙的形成

 

↓台鈴嫂在綠色隧道留影

↓北回意象標誌

↓李道雄在北回意象標誌處留影

↓土地測量之根基~三等控制點

↓土地測量之根基~編號Q237

↓九大行星戲水區

↓天王星簡介

↓土星簡介

↓木星簡介

↓「北回歸線立標」油彩畫

↓「北回歸線地標」水彩畫

↓北回歸線太陽館整建紀要

牽阮ㄟ手 - 二胡演奏

台長: 台鈴(李道雄)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