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11 18:28:35| 人氣1,96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述現代詩鑑賞的功能──兼談「詩心詩情」集創之有感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無楚攝影
 
  詩友會在九八年開始,儘量朝向在每週集創後,託請值星詩友來寫集創賞評,雖然最初是以「賞評」二字來定調,但從這幾週的文章來看,倒不如說是「詩作鑑賞」,但不管是賞評或鑑賞,在這幾週的觀文後,還是覺得有助詩友們閱讀、欣賞現代詩能力。同時,也期許詩友們在增進閱讀能力後,能轉化為自己內在創作的力量,讓詩的寫作更為精湛。

  因而,了解現代詩鑑賞的功能,就不僅是寫作詩賞的人所須具備的文學能力,身為一個現代詩的創作者,也應該具備有這樣的能力。記得以前在學校上藝術理論課程時,指導的蘇志徹教授*就曾說:「學藝術,不僅是為了創作藝術,最重要的是為了美化我們的心靈與生命。因此學會欣賞藝術,比創作藝術更為重要。」這樣的論點,在從事現代詩教學的林文欽教授*也曾說:「現代詩作品中,蘊含作者深厚的情感,在鑑賞過程中又引發鑑賞者的情感,使其與作者及作品中生發情感的交感,不但可以強化鑑賞者的審美能力,同時有助於審美趣味的提升。」蔡賡生於<文學鑑賞概說>也提到現代詩鑑賞有三大社會功能:「潛移默化、寓教於樂、以情感人的美育作用。」

  就如我個人一直認為,寫作是一種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因此不管是寫作的形式為何,寫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都是附著在文字上,呈現出創作者的生命歷程與內在思惟、情感。因而閱讀其他詩人的作品,也就等同聆聽詩人訴說他們的情感與思想,即便現代詩所著重的寫作形式,是以「意象」為表現,但也一樣不脫生命的情意與思想的流繞。故透過鑑賞的寫作或閱讀,讓我們可以更多元、多方的欣賞到美好事物,也讓生命精神往上提升到更美好的境地,這絕對是可喜可賀之事,所以林文欽教授曾說:「鑑賞現代詩的意義,在於:滿足人們精神的需求,同時也透過閱讀詩作認識社會與體悟人生,並借此修煉完善的人性,且讓我們人性裡天生的孤獨感得到一種補償的情感,進而能愉悅身心,快樂的生活。」

  從上述一些想法,再來對照值星詩友太初的主題「詩心詩情」,更可讓創作者思考「詩與人生」的意義,太初舉日本詩人小泉八雲作品為範例:「她的美是上了年紀的/一如人類的心靈/可是愈變愈美/永遠年輕//人老了總要衰頹/一如秋霜裡的歲月//可是她那不盡的青春/時光卻增添她的光采/令人越來越愛她」,太初對這首詩的閱讀感受是:「這應是詩心的感覺」,因為這一首詩,在首段與末段都是詩人寫出自己對詩的情感,詩就像詩人的愛人,愈寫愈看愈愛,就算詩人的形體老了,但詩人那一顆心,卻永遠為她(詩)年輕、雀躍。當然,太初也考量到像千朔這種初學寫詩的人,尚未到達如詩人這般愛詩戀詩的情感,只是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也只是在臨摹詩的外形風景,所以他又寫「或許你正走入詩的花園裡,還沒描繪詩心,反被詩情畫意感染了,那麼,便是詩情了,也把它寫出來吧!」且不管是寫詩心或詩情,這一週的創作主旨,便是寫詩人在心中對詩的感受或心得。

  我們由太初的例舉,進而閱讀他的創作,他對於詩路的感受是:「孤獨」,因而詩人的創作是「拾起一塊石頭/往城牆上擲去/撞擊著心底的吶喊」,但這樣的吶喊並非人人都聽得到,所以踏出的步伐是孤獨的,但他也砥礪自己,「不登峰頂不回頭」,這就是立志為詩人的路,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風霜」,每一個生命都一樣,總會有風霜雨露,有些可以為人所知,有些卻不為人知,但不管如何,生命的滋味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越過一山還有一山的辛勞,就不是外人足以感受的,所以他寫「喘著氣/登上了山頂/一身塵土/無奈著另一頭/更高的山峰」,在這裡他以爬山為寫作的歷程與困境,這將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寫作經驗,也讓人可以更容易領悟詩人的創作情感;最後他再述對詩的情感,就像是一場夢,「夜黑/露重/人已虛脫乏力//突然/一道曙光劃過 雲海/旭日/金色山坡/才知/已來到夢中的峰頂」,唐朝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認為「詩貴自然」,他寫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與道俱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水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鈞。」這裡所言的自然,就如同我們面對大自然的所見所聞,是一種真淳、質樸、無偽的天然美感。所以太初在末段以自然景觀來呈述他的詩觀,雖然寫詩對他而言如夢似幻,但也同時如「旭日之光」,讓人感受到美好生命。

  從太初的作品,再來看景翔的詩作<詩是生命的全部>,從其題旨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明確情感的誘發,以「生命的本身就是詩」,寫下了最美麗的符號,所以他寫道「耗費時光/只為打造出/適合詠誦的句子/十年精鍊一字/轉瞬 已落入輪迴千世」,這種一即全部,全部即一的創作寫詩的精神,是身為一個詩人真真正正的生命覺知與感悟,於是他又寫道「耗費時光/詩篇銘刻在骨裡/只允許自己/低聲吟哦在夜裡/於是下個十年/我將再添一字」,這正是詩人對詩的情感,正因為用心用情之深,所凝煉而出的每一字,就像蚌蛤裡的珍珠,極為圓潤而光彩的。

  至於泊樓在此回的集創上題旨為《關於寫詩這回事》隨選三帖,都是關於詩人自身寫作的經驗,是非常的難得創作分享;首先他提供被「詩路」*收藏的佳作──<詩路>:「除了詩/口袋還剩幾個子兒//除了詩/這雙破鞋還能拖多遠//除了詩/還有什麼能滋潤/焦灼乾渴的唇」,這一連串的疑問,不但是以層遞的效果加強人們對詩的反思,同時也將詩人自身的情感,以類疊的方式呈現出來,於是接下來的二段雖然還是不改疑惑的寫作,卻在詩句的背後隱隱點出詩的生命模樣,所以他寫「壁滑如鏡的塔/在前方雲端冒了出來/是刺眼的陽光/還是金碧輝煌//天空如此地藍/石階的路如此蜿蜒/那裡可有一雙草鞋/一口甘泉?」詩對他而言,就像遼闊的藍天、蜿蜒的石階,詩人要走這麼長遠的路,當然須要有一雙好的鞋和一座井,才能讓這樣的創作詩命,長長久久。至於另二首<來寫詩吧,朋友>、<寫詩的最大敵人>,亦傳達出詩人的創作精神與內涵,也讓人感受到他對詩的熱情。

  上述三首,就詩的意象與意涵而言,後者強於前者;但現代詩普遍講求意象的營造,如弗提的<與你在自在裏相遇>,全詩沒有提到對詩的真實抒寫,卻以一片松林來營造詩海的廣寬,如「一直知道/那片松林其實離我不遠/即使, 身邊沒有一棵樹」,又寫「林裏的那面湖/想必,仍映著你的身影//讀你的身影/我的牆,才有一面寧靜的窗/」以及末段「而奔往湖畔的門在哪兒呢?/帶著自在的心/提起筆/門,就伊呀地開了」,藉助門的開啟,帶領讀者進入她的詩心詩情。而這種全然以意象為主軸的寫作方式,飛花輕夢的<花瓣上的秘語>就更是不著痕跡的表現,如她寫「蝴蝶沒有翅膀,她/用渴求的憐憫寫詩,以/無端的歎息斷句。/(原來仙人掌仍舊需要水)」倘若不細思詩人所要表現的意涵,乍看像是一首情詩,更像是純粹喃喃自語式的抒情詩,然而若將蝴蝶轉化為詩人的心,那麼「原來仙人掌仍舊需要水」,就可以明白再堅毅的心,還是渴求有感情的滋潤,才能寫出一首詩來。當然,飛花輕夢的詩常以典雅優美為創作的基石,因而詩人的跳躍的思想,就容易造讀者的隔,雖然感受到她如夢似幻的詩情,但在詩心的酌磨上,則必須下一番閱讀的功夫。

  而提到現代詩的隔,本週樂穎<作罷的矜持>一文,就更不易令人讀懂,這種朦朧式的意象寫作,在文本的閱讀上很容易讓人產生歧意,如「看盡最後一絲春光/拘束這座廢墟/用吞吐的洪流作結/一點不覺牽強」在此究竟是把春光解釋為為詩篇,還是詩心,或者是時光,這就端看讀者自己的感受,而這就如映彤<蔓延一季薔薇花香>:「什麼時候?心也能夠展翅,如逆光而舞的蝴蝶/畫一幅夢吧!在夏日午後的窗前,飛來飛去;/風更輕了,能否再為你悄然蔓延一季薔薇花香?/(就像永不斷線的風箏)」在此的「心」,是否代表詩人的心,因為無法自在的創作詩,而感到窒礙嗎?所以才以蝴蝶來喻詩情的飛舞,就像莊周夢蝶,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因而本文創作,若以朦朧美感為主要鋪陳,有時會不易讓讀者閱讀到詩人所要傳達的意涵。

  不過,詩本來就容許讀者的誤讀;前些日子在閱讀詩人蘇紹連*老師的作品時,見到他回應讀者的一段話,他說:「當文本(詩)完成時,作者應該尊重讀者的閱讀權利,不再加以解釋或引導。」這也是閱讀現代詩的一種自由與困難,就如詩人路痕*老師所說,詩人的創作時常有一些隔,這些隔讓讀者不能理解詩人所寫作的內容,又如何去認為這首詩的好壞。所以,有些人認為詩人應該解釋創作的動機,有些認為應該教由讀者自行理解;但不管鑑賞詩作是由哪一個角度出發,多數的人還是認為,詩有多義性,詩的歧義與誤讀也是一種美麗的再創作。因而,不管詩友會的集創鑑賞的寫作為何,這都只是一種學習,也只是一種參考,希望能借此讓愛詩的你,也可以一同參與這美麗的生命歷程。



註1:蘇志徹教授,乃千朔在樹德科技大學修選藝術理論的任課教授。
註2:林文欽教授,現為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系主任,千朔整整旁聽他二個學期的碩士班現代詩教學的課程,獲益良多。
註3:「詩路」,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灣文學館所建構的網路文學網路,主要是收藏台灣現代詩人的作品、詩的理論和交流現代詩作品。
註4:蘇紹連老師是目前「台灣詩學.吹鼓吹論壇」的主要靈魂詩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位很認真創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極力推廣現代詩的詩人前輩。
註5:路痕:現代詩人。

台長: 詩友

映彤
廚川白村說:「藝術是苦悶的象徵」,因此創作,就涵蓋了心靈中一切陽光與陰暗的思維感情,有時創作如作繭自縛,直到破繭而出。

所謂的詩心詩情,在創作時也未必都是自由自在的,賞讀一首詩,也因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個人以為,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對現實的語言,有所不滿,有掙脫超越的野心,因而在語詞上造成可能的斷裂或朦朧的感覺,但這都無仿於一首詩的價值,所以一首詩允許被誤讀,也是可以理解的!

謝謝千朔撰文賞評,映彤受益匪淺

問候千朔安好~~
2009-05-11 19:36:38
弗提
有了賞評.弗提再回去讀詩,總是\\”讀比較有\\”..每首詩所留下的激盪也更深
謝謝所有寫賞評的詩友..
2009-05-11 21:30:22
樂穎
私以為 詩心便是”中心思想”
而詩情則是”意在言外” ”言之有物”
所以這次練習
我總不覺得就僅僅只能是
照著主題字面解釋”寫詩”或”詩”這件事
所以我才找了”中心思想”
並讓其”意在言外”
來代表我對這主題的解釋

這次詩友多以”我”與”詩” 或”我”與”寫詩”來著眼
我想或許不只有這樣
或許也可以是”一段感情”如何將情緒”表達入詩裡”
這或許也是另種不錯的表現方式吧(?)

總之 這次感謝所有參與集創的詩友
也感謝千朔的精闢賞析 辛苦了
問候下午好 願喜樂如意~
2009-05-13 14:03: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