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20 11:21:33|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歷史看宗教part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一篇文章,我以基督教的歷史來質疑「神」是否存在此問題。part2,我將介紹的是佛教的歷史。最後再以「基督教」、「佛教」及「回教」此三大教派統整思考宗教的意義。

 

    首先,我們還是看一下佛教的歷史。

    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在同一個時期,在工商業界盛行的是由摩詞毗羅所倡導的「耆那教」,強調為了要排除體內的「業障」,所以苦行是必要的。

    悉達多悟道之後成為佛陀,超越種姓制度,強調體會人生多苦、人生無常,透過自覺超越「苦楚」。這就是所謂的「四諦」,可以擺脫人生苦惱的四大真理。此外,悉達多並提出克服煩惱的修行方式,稱為「八正道」。

    征服全印度的孔雀王朝護信佛教,其目標是利用「達摩」的真理、佛法進行統治,於是把佛教傳播到了印度各地。但是到了西元前三世紀,因為佈施的爭議卻造成佛教教團分為上席部和大眾部兩個集團。

    受到釋迦牟尼的教化重視個人悟道的「上席部佛教」也稱為「小乘佛教」,從印度錫蘭島流傳到印度支那半島各地區。另一方面,傳向西北印度的佛教,從中亞地區流傳到中國、朝鮮和日本。因為受到希臘、波斯文化的影響,變成多神信仰,強調菩薩救贖眾生的教義「大乘佛教」。

    至此,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不再存在,印度人所信仰的是印度教,佛教卻被定位為太陽神的第九號化身,信徒多被「印度教」吸收,只剩下極少數的信徒接受佛教。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有以下幾點可以思考: 

    其一、佛教為何不在其發源地印度流傳?要解答這點,我們要先參考印度教歷史。

    印度在「孔雀王朝」時期統治了印度河、恆河等兩河流域。第三代國王阿育王,除了印度南端部份,幾乎征服了印度大部份的土地。有感於戰爭的悲慘狀況,阿育王信仰了佛教並決定用佛教的精神「達摩佛法」來統合由多元文化、民族所組成的印度,並整備佛教經典。

    在阿育王死後約半個世紀,孔雀王朝滅亡。在那之後波斯、希臘和羅馬帝國各種文化紛紛流入印度。一直到西元三二0年,在恆河中游區域,施那羅岌多一世建立了「岌多王朝」,他的目標是復興恆河文明。

    在當時流行的,是以祭祀儀式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其實是吸收了佛教等宗教的思想,以三位神明婆羅摩、毗濕奴、濕婆為主軸,將土著的神明體系化,進而產生了「印度教」。至此「印度教」開始與印度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到現在也還是印度人生活的依據。

    所以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之所以不再存在是因歷史演化而成,非關宗教本身。

    其二、為何佛教離開印度後卻反而能流傳各地?要解答這點,我們要從佛教教義思考。佛教教義強調體會人生多苦、人生無常,透過自覺超越「苦楚」。這就是所謂的「四諦」,可以擺脫人生苦惱的四大真理。此外,悉達多並提出克服煩惱的修行方式,稱為「八正道」。

    因為教導信徒透過簡單的修行就能獲得解脫,佛教因此得到許多階層的信徒,所以佛教之所以能普遍流傳是因為修行相當容易。

台長: daisy
人氣(1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