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1-07 08:00:00| 人氣7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同學還在瘋小確幸,他17歲成木匠學徒甘願吃苦,為台灣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引自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81275

拱範宮的屋頂每一根木柱都是經過修復整理,灌品很驕傲自己的工藝能留在古蹟上...(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拱範宮的屋頂每一根木柱都是經過修復整理,灌品很驕傲自己的工藝能留在古蹟上...(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17歲的高中自學生吳灌品,國中的時候自己做了一把媽媽不肯買的電吉他,高中自學,他選擇成為古蹟修復匠師,他想把台灣古老而且美麗的工藝傳承下去,在國際上被人看到。但是這條路連老匠師都勸他要三思……

8月燠熱的午後,年紀超過300歲的雲林麥寮拱範宮修復已進入第4年,拱範宮是國定一級古蹟,保存清代康熙建築藝術。目前整座廟宇被高高的鐵皮屋包覆,呵護著整修中的歷史。上年紀的古蹟被一片片拆卸、清理、修復,然後重新拼裝歸位,有的匠師爬坐在高高的屋脊上,細細的黏著瓦片,好幾位師傅在鷹架上為樑柱定位,每一根木頭尾端都綁著細布條,標示密密麻麻的編號,這是每一片歷史文物回到原來位置的密碼。

踏進側廳,瘦高斯文的吳灌品一個人安靜專注地彎腰用各種工具,拔出木柱子上的釘子,他這一個多月的工作就是修復7、8根廊柱,仔仔細細的把上面的每一個釘子拔除,裂縫處適時地補上木屑或木條,然後再把修補過的地方,刨得平滑光順。

 

和灌品打招呼,他很開心地帶我去看媽祖殿屋頂的樑柱和斗拱,他往屋頂看去,指著那個以八卦陣對準的中脊樑柱,「那是我修復的。」

1(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17歲的高中自學生,今年二月,正式拜今年72歲的古蹟修復大木作匠師陳天平師傅為師,學習古蹟修復的技藝。(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在廟宇古蹟、歷史和老師父中間,灌品的年輕是突兀和讓人好奇的。
忍不住寂寞,那你只是半途而廢的師傅

吳灌品今年17歲,目前是高中自學生,唐鳳的父親唐光華也是他自學的指導老師,每個月灌品固定要交文字報告給唐光華同時電話討論。這一個學期灌品是高三,進入了自學第3年,高二下學期,才開始學習古蹟修復的自學計畫。

 

到訪拱範宮的這一天,是他拜師學大木作匠師第105天。

在拱範宮,聚集著各式各樣不同的工班,大木作、剪黏、彩繪,現場的師傅都是50、60歲的年紀,來自宜蘭縣的灌品,是其中最菜的小學徒。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8點上工、5點下班,下工後,晚上和師傅們一起睡宿舍通鋪。「開始真的很無聊,但我忍住了,很多學徒耐不住寂寞,那你就會只是半途而廢的學徒。剛來的時候,做一做就要看時間。現在都不用,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一下子就下班、馬上就星期五、又要回宜蘭了!」灌品說。

灌品的師傅是今年72歲的陳天平,文化局文化資產保存大木作匠師,只有小學學歷但在雲科大和屏科大開課。身體硬朗、中氣十足的陳天平,每天在拱範宮的修復鷹架中爬上爬下,每一根柱子的定位,他都在旁邊親自指揮督工。15歲就出師,陳天平是一位律己甚嚴的老師:「好的檜木,300年才有30公分直徑。在廟裡,隨便看一根木頭都是400年才長成,不足400年的木頭,就是『不成材』。」今年72歲的陳天平,是文化局文化資產保存大木作匠師。「你問,學多久可以出師?我覺得我到現在都還沒出師,永遠都學不完的!」

3(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72歲的大木作匠師陳天平,每天在鷹架中爬上爬下,每一個樑柱的歸位都親力親為。(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一恍神,就是縫十幾針的代價

灌品是陳天平收的最後一位學徒,傳統上,學徒出師要經過三年四個月,但也會依個人資質和努力長短不同。這樣辛苦的學藝之路,以前是因為生計沒有選擇,現在年輕人已很少願意投入這麼長的時間,辛苦的學一門技藝。甚至父母也會捨不得。

半年前,喜歡動手做、正在學習木工的灌品,決定選擇古蹟修復的匠師學習時,他在宜蘭的木工師傅,勸他走年輕人愛走的「文創」木工設計。陳天平也很坦誠地告訴這個小徒弟現實面:「下一個古蹟修復計畫,不知道在哪裡......」但是,灌品來到拱範宮,就決定留下來,他對於古蹟細膩充滿執著的工法,非常神往。

在拱範宮,灌品沒有同年齡的同學,沒有娛樂,每天八小時札札實實打磨基礎工,刨、鑿、鋸,每一分鐘的工作,都全神貫注。工作時不開手機,中午休息時間到,規律的吃飯睡午覺。

「不能恍神的,一恍神,可能就是縫十幾針的代價,」灌品很清楚自己的為什麼選擇這些。

4(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這個暑假灌品的每一天主要工作就是為這些古蹟整理恢復昔日光華。(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絕對不可以玩寶可夢

在陳天平師傅的面前,灌品十分恭謹,表情嚴肅,師傅講話的時候他背脊打直、專注聆聽、雙手放在膝蓋上。陳天平對這個年輕的學徒十分呵護、但也非常嚴格,在寶可夢一推出時,就交代:「絕對不可以玩寶可夢!工作不可以分心,一個不小心,你下班時,很可能就沒有手指頭可以拿筷子了。」

陳天平對學徒的要求非常嚴格,他認為學徒和學生不同,學徒負有學藝的責任:「學生和學徒不一樣的,學徒有領工錢、學生是繳費不一樣的。搞十年社區那個什麼班,只是耗時間,來這裡才是真正的學。」

陳天平教學徒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和責任。他不斷提醒:「工作是要『做好』不是『做完』」。「匠師技術的累積不是一下子,沒有那種,一、兩年就可以飛天。」天平師傅沒聽過什麼是IKEA,他說:「那些都是機器在搞,機器不會轉彎。只要你有技術,有了技術,能想像出來的,都可以用技術做出來。我們所學的,就是可以轉彎和變通。」陳天平講話很有威嚴,句句都是金句。

5(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左邊是灌品自己的刨刀,上面貼著史努比的貼紙,右邊是師傅陳天平送給他的刨刀,很有歷史感,吳灌品捨不得用。(圖/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

國中時,自己做電吉他,找到學習的價值

灌品曾經是個在學習上備受挫折的孩子。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的國中部畢業後,他決定高中選擇自學:「在學校就是按表操課,但有些課我聽不懂、跟不上,覺得很沮喪。」灌品和父母討論過,決定要自己打造專屬自己的學習計畫,往自己最擅長的動手實作的脈絡展開下一步的探索。國中畢業時的專題報告,扭轉了灌品的學習旅程,打亮他對未來的看法,在那之前「我是個沒自信的孩子,什麼都不如人」,灌品自己說。

國小時換過4所學校,升上國中,遇到7年的導師,願意在課後教他吉他,結果兩天就學會,「很有成就感,在班上就有地位,帶起了班上彈吉他的風氣。」國中畢業的專題報告,灌品正好投入製作自己很想要,但是爸媽不肯給的「電吉他」。一開始,他上網搜尋所有關於電吉他的資料,從認識構造,拆解別人不要的吉他,最後完成一把全部自己手做的電吉他。他的專題在畢業展上大放異彩,不但拿下全班最高分,更代表學校,參加宜蘭縣12年國教適性發展多元學習的成果展。這樣被公開肯定,讓灌品第一次找到自信和價值。

不選文創,選擇古蹟

高中自學的第一年,他投入樂器製作和手工木吉他的研究,也開始跟著宜蘭縣三星鄉何文彬師父,學習明式家具榫卯技藝,隨著技藝精進,灌品決定要進入古蹟修復的領域。何文彬反而建議灌品,「是不是走出路比較廣的文創木工?」但灌品深深被老技藝吸引。

他從學習修復古蹟的工藝中,看到了知識的重要,體會了文化底蘊的深奧,也因此找到自己的投注學習的起點。「最近我看到他專心研讀一位師傅就讀雲科大文化資產研究所的論文,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這麼專心的讀純文字的書呢!」母親許瓊分覺得很欣慰。

17歲的灌品和他國中的同學們,還有一般的高三生,過著很不同的生活。「在『職場』和在學校的最大差別,就是再也沒有人,因為你一點點成就就說你很棒。在職場上,做得好,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每個星期五,灌品只上半天班,下午就搭轉兩班客運回宜蘭家裡。非常支持灌品的爸爸媽媽很捨不得灌品吃苦,但也對於他可以找到自己熱情感到欣慰。星期六早上,灌品和英文家教一起學英文。對於未來,17歲的灌品有著樂觀的夢想。他希望可以帶著在台灣學到的古蹟技藝到國外繼續進修,也希望可以讓台灣的技藝在國際舞台上被更多人看到。

高中自學生灌品的學習之路,很不一樣。他選擇了在工藝的職場學習,選了一條很難的路,但是因為他在這條路上,看到自己的價值,也看到一位師傅的典範。灌品也打開了我們對於學習的想像,看到了讓人感動的風景。

文/陳雅慧

台長: 不肖學徒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