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07 19:36:13| 人氣1,647|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側寫溫德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文刊載於《幼獅文藝》零九年十二月號)


約莫九月底,幼獅的編輯打了通電話給我,當時我剛睡醒,意識有些矇矓,聽見溫德斯要來一事,只簡單的說聲沒問題。但當我掛下電話,開始在床上意識到這不真實的感覺,後來整天,心頭都盤旋著這件事情。

說也奇怪嗎,那「即將可以見到偶像」不真實感,居然也僅存在於這麼一天。隨後,雖然每天也會想到這事,但是那轉換成非常真實的情緒:我會想問他什麼問題呢?當時我正替某雜誌寫電影專欄,剛好已經連寫了四篇溫德斯(事實上,我一整年下來,寫了大概有七篇溫德斯相關)──越這樣回頭去看自己寫的文章,越是發現溫德斯還有太多可以寫,可以問可以講;若是問太過單一的問題,某部電影的某的場景角色音樂,當然可以,但我更想找出切中核心的「命題」。那時候還以為能夠有專訪,滿心期待的同時,主辦單位傳來恐怕只能聯訪的消息。於是刪了不少問題。到最後,只留下兩個問題,其他看場面再說吧。

是否應該再讀一次溫德斯的電影書,再聽幾次原聲帶,再看幾次經典場景,把它們全都融進心中,但我什麼都沒做。溫德斯來台時間確定時,我已經沒有任何不真實的感覺,相較於興奮,應該說是一種愉悅。當真實美好來臨時,所能期待的,就是去經驗吧。

 
 
 
 
˙從孤寂到愛,以及Coldplay


媒體記者會當天,翻開報紙,(其實也不用翻開),溫德斯前一晚在師大夜市勘景的照片躍然頭版。那真實的感覺越來越近,疏離的緊張越來越遠了。


溫德斯是真的來了。


我找了第一排的座位,身旁正常的熙攘來往,誠品敦南B2場內放著「巴黎德州」的配樂,Ry Cooder以藍調吉他聲迎接著溫德斯。在那麼一瞬間,心頭有一緊的感覺,突然的一些片段浮上眼前,我所看過的溫德斯訪談,我所聽過與見過的文德斯創作,剎那間吸走了我的注意力。那一刻的恍神,凝結住了我所有的私人情緒,之後,我突然非常非常的平靜。似乎看不見眼前的攝影大哥,看不見不斷湧進的媒體,當然也看不見台北市長。耳朵裡的巴黎德州,漸漸淡出,我感覺到鎮定。


而溫德斯走進會場。披著長大衣、腳踏耐吉黑色跑鞋,招牌的長髮與大眼鏡,笑容可掬。


那一刻的平靜非常奇妙,我座位前約有十幾台攝影機與照相機,閃光燈與快門此起彼落,我卻只看得見溫德斯。我專注的望著他的每一分神情,不為了什麼,只是專注而平靜。全場掌聲響起,他顯得非常從容自在。收過了市長贈禮,那個他指定要的空箱子,「『一頁台北』的秘密,都在這個空盒子裡」,他拿著箱子表示。


把平面媒體聯訪安排在餐廳,是個尷尬的選擇。幸虧沒有太多嘈雜。我坐在「一頁台北」導演陳駿霖的位子旁,以為那是我可以最靠近溫德斯的一次。我討厭聯訪的原因:沒有獨家。就算問了好問題,還是會被報章網路等較為迅速的媒體先發佈。此時您手上的月刊,應該是十二月號了吧。


一開始發問的主題,還是環繞著溫德斯為何願意擔任監製,以及對「一頁台北」的感覺,「我喜歡這個點子:整部電影都在夜晚中進行著,真正的清晨只出現再電影的最後一幕……」「有一點很好:導演不是完全在地的人。他會有自己對於城市特殊的洞悉與觀察,我特別欣賞這一點。」(陳駿霖為華裔),「我跟陳駿霖,都對於城市有著特別的情感。這也是我願意監製的原因之一。」


接著出乎意料的,我發問的機會還挺多。而且我問的問題,跟「一頁台北」都沒什麼關聯。


在一九八二年坎城影展期間,溫德斯拍攝了「666號房」,邀請幾位當時一流的導演,談關於電視文化如何影響了電影,而電影將何去何從。如今過了幾乎四分之一個世紀,我好奇溫德斯如何看待這其中經歷數位化的過程,以及他對於電影的看法與前景觀察。


「在當時,大部分導演都秉持著悲觀的態度,唯一較樂觀的,是安東尼奧尼。他認為電影將會改變,而我們也會跟著它改變。我們並不知道後來會有這麼多數位化的事物出現,它們讓電影得以持續生存。如今我對於在地電影、地區性的電影,各種類型的電影都抱持很高的希望,在上個世紀,這些電影式微到瀕臨絕跡。我想這部份要感謝數位的影響力,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享有電影這尊榮的方式,不僅讓觀眾得到娛樂,也在其中傳達了信息。我絕對看好電影的未來。」


身為德國乃至歐陸最棒的導演,又是如何看待如今的德國電影及歐洲電影?


「在七八零年代時,德國電影是非常艱辛的,市場占有率低,大部分市場都被美國電影瓜分,在義大利或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形。當然後來歐洲電影有著更強大的勢力,但絕不是一天造成的事情,也不只能憑一部影片的成功,你得去對觀眾再教育,去整合本國電影與外來的聲音。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的導演們在國外大放異彩,在家鄉卻無法有足夠的觀眾,德國七零年代時也是如何。我想這需要一些程序和時間。」


由於看過「慾望之翼」的花絮,對於溫德斯和編劇彼得漢克之間交流構成劇本的方式著迷非常,於是問了他是否近期還有和彼得漢克合作的可能性?

「我正在和彼得漢克合作一個新的腳本。將會在德國取景,我們仍在寫作構思中,現在論及內容還有點太早。但我們投入許多熱情與精力在其中。他是我最好的老朋友,我們已一起做了四部電影。」

但他並非一般制式的劇作家對吧?

「他不是,但他自己也拍過三部片,曉得劇本該是怎麼樣的,如何讓形式轉化成劇本而非小說,我想他能做得很好。」

如果,要以三個詞來形容您的電影風格,您會選用哪三個詞?

「如果是你,你會用哪三個?」溫德斯看著我反問,那是一種非常溫和中帶著期盼的眼神。他還伸出手指頭幫我數。

我告訴他,我會選「遺失的」,「家」和「孤獨」。

「嗯,隨著我越來越老,我如今會用『愛』,『追尋』和『認同』。」

呃……那是您現在的答案吧?若是之前呢?

「之前會比較接近『孤寂』吧。但我已經渡過那段時期了。」

最近是否仍有寫作計畫呢?

「是的,那將會是一本類似《一次》的作品。」

跟那麼多音樂人合作過,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呢?

「和許多年輕的音樂人合作過,但最令我難忘的卻是最老的音樂人。『樂士浮生錄』裡八九十歲的阿公阿嬤,所擁有著渾身天成的幽默感,總讓我不覺得這是在工作,那裡頭有太多能量,讓我忍不住再去拍他們一次。」

平常聽很多唱片吧?願意與我們推薦幾張最近你的愛碟嗎?

「……太多了,每天都會聽三到四張專輯,很難說哪個是最近的……最近一張讓我印象深刻的,Coldplay吧,但那也是幾週前的事情了。你知道有一個加拿大的唱作人……名字是……我突然一時想不起來,等下告訴你……」

當眾人把錄音筆收起,我帶上耳機測試剛剛的收音,溫德斯很親切的問我,「還行嗎?」,我點點頭,就要臨走之時,他突然過來跟我說,「我想起來那個歌手的名字了!」我沒想到他居然還記得這件事情。

走出場外,我抽著菸,思索著我似乎也得到了專訪的答案。溫德斯與彼德漢克將會再次攜手,他正在寫另一本書,他早年的「孤寂」到如今的「愛,追尋與認同」,以及Coldplay。手上拿著溫德斯簽名時也讚嘆的的日本版「慾望之翼」海報,我一時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加拿大歌手的名字。山姆什麼的…….

實在糟糕啊。沒聽清楚就再問一遍嘛。


 
 
 
˙領帶情緣的一次

「你們今天應該不會得到什麼建議。」溫德斯開場便如此說。「唯一的建言大概是,天氣不好時,不要上去101,什麼都看不到。」

10/30是所謂的簽講會。大師說說話,然後替大家簽名。這是大師訪台的首次公開活動。

話題來到城市與電影。這大概會是這幾天的問題核心吧。

「電影跟城市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所有的大城市都跟電影同時共生。城市不僅是一個背景,它本身就是一個角色,它們是有個性的:有些城市像是幫派,有些城市是佳人,有些城市是無聊老頭…..你們接著要問我台北是怎樣的城市對吧……」

「台北是個優雅的淑女。很親切,雖然它是個亞洲城市,卻有著特殊的弛放感。」

「每到一個城市,我會試著去了解那裡人們的生活,地理等,想要拍攝關於城市的故事時,這個故事便『非得在這個城市發生不可』,作為導演,非得先愛上這個城市不可,對城市『本身』就有感覺──故事或主角都還尚不需要,要讓城市呈現在電影的最前面,而非只是背景。」

「我非常喜歡看城市的地圖,我會看著地圖研究地鐵道路與區域,然後自己去逛,一定要逛到迷路,但迷路也至少知道自己在哪個區域迷路了。若真正完全的迷路後還喜歡這城市,就去拍攝它。如果迷路後不喜愛,也許就不拍了吧。」

「我希望『一頁台北』能夠讓巴黎的人們看了之後,都想來台北。電影是有這個力量的。在看過『樂士浮生錄』或『里斯本的故事』後,很多人真的就去了哈瓦納和里斯本。『一頁台北』會是一部充滿誘惑而性感的影片。」

簽名時間,可說是溫德斯私藏品展示會;有「巴黎德洲」的LD、裱框的海報、各年代的原聲帶,還有中英文溫德斯著作。溫德斯表示人人有份,主辦單位雖然也規定只能簽一樣東西,但基本上,只要聽眾手上拿著的,他都簽。

我拿了《一次》和「慾望之翼」法版原聲帶給溫德斯簽。一見到我,他便說「喔,對,你是那個問很多難題的人!」我很不好意思的跟他點點頭,並表達對他來台的感謝,「我得說這是我的榮幸。」他不疾不徐的說著。簽完名他與我握手,看著我的窄版領帶說「領帶不賴喔。」──當下二話不說,我摘下那條棕色領帶遞給他。他看了看,「不錯耶,很容易戴……我今晚就會戴。」

那條領帶的價值瞬間變得無限奇妙。而我與溫德斯的一次,發生在這領帶情緣。即便只是那麼多的城市中,小小的一次,一個瞬間小小的窄版領帶。 我感到我是能夠被記得的。



 
 
 
˙溫德斯VS 侯孝賢

溫德斯與侯孝賢已是舊識。前一天晚上溫德斯便說「二十年前我就和侯孝賢一起在東京喝過酒,他很害羞,而我也很害羞。」

對台灣影迷而言,如此高檔次的對談,塞爆了政大傳院劇場。由於溫德斯堅持搭捷運,所以活動稍有延遲。我坐在第四排。後來溫德斯進場時,他的視線是可以直接掃到我的。事實上他還跟我比了一下打領帶的姿勢。

座談內容已獨家包給某家平面媒體。在此擷取某些我印象深刻的內容來說說。

兩位導演分別都有在國外拍片的經驗,如何去了解一個陌生的地方並拍攝呢?

溫:「自很小我就想離開家鄉,去看看別人的生活別人住的地方。在還沒有去一個城市前,我會仔細的研究那地方的地圖。如果我出身在電影還沒出現的時代,應該會成為一個地圖繪者吧。透過地圖,我能夠產生許多想像。以一個外國人的角色,去自己走,用自己的觀點去拍,是很重要的。」

侯:「影像呈現的就是生活的細節。如何去設定角色,想像那樣的角色會有什麼職業與身家背景,會住在哪一區呢,這樣子去打造出角色的原型。了解『演員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當然對於演員本身的背景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溫:「相較於侯導演的『角色出發』,我應該更多是『城市出發』(city driven)吧。」

給年輕人的拍片建議?

侯:「拍片基本上是一種『技藝』,唯一的方式就是去做。差別在於自己的成長期,不斷的做,才會發現自己的歸屬。一定要從現實來。現實是必經的。」

溫:「你可以從看電影這件事學到很多,或許還不夠多到讓你懂得拍片,但那是很叫人興奮的。當我有一台攝影機,而在機器前事情不斷的發生,那時候還沒有人教我去喊『卡』或怎麼『卡』,於是我就讓它一直跑。對於拍片的渴望必須像是一根蠟燭,你點燃了它,但你還必需學著如何把它傳遞給其他人,給你的工作人員,給配樂的人,給攝影師,讓它持續不斷的發著光。」

對於紀錄片與劇情片的看法。侯導與溫德斯非常有志一同的在「真實」上表述。兩人都表示,在手法上沒有太多的差異,主要是呈現。侯導表示記錄片是呼喚真實,電影是再造真實,「再造真實不是真實卻等同於真實。」

「在我和侯導的電影中,角色的呈現更像是在紀錄片裡的狀態,人物不像演戲,更呈現真實。」溫德斯如是說到。

從木柵回到市區的公車上,我開始意會到這兩天的經過。我以為這一切會很不真實,卻沒有這樣的感受。也許是因為,溫德斯本人確實已經跨越了某種孤寂與疏離的年代,體現出的特質,是更為從容而真切的誠懇。在追尋的過程他已經擁有了愛,以及認同,他依舊手執著那把蠟燭,使其發光,而他的表情會是微笑的。

聽完兩位導演的對談,隔天我便從台北返回花蓮。回鄉的路上,我想起一種情境:曾經好幾回,我都試著在熟悉的城市裡當一個過客,而我期待用全新的方式認識它。回想起溫德斯所說的城市迷途,以致愛上一個城市,我找了間咖啡店,上網路找了花蓮市的地圖。那一切如夢似幻的真實與再現,在故事尚未完成以前,我們已經了然於某種認同。那是給城市給我們的禮物,也是我們給城市的禮物。拿出巴黎德州原聲帶,按下播放鍵,我想起了那一條窄版領帶,和溫德斯的帶走的空盒子。




照片來源:原子映像部落格

台長: coldbean
人氣(1,647) | 回應(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巫婆
溫德思和侯孝賢的對話挺有意思的
2009-01-09 15:17:01
版主回應
是啊
經典
2009-01-21 20:34:55
paranoid
好溫暖啊
新年愉快!
2009-01-12 00:47:01
版主回應
大家新年愉快~
2009-01-21 20:25:57
寬六九
總是能在冷豆這裡看見有關彼得漢克的名字。
不過感覺上這輩子要再讀到有關這個人的翻譯作品似乎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了。

附帶一提。前天閒逛建國花市蒐購香草時行經牛肉麵攤督見一名青年貌似豆先生。但礙於陌生並無上前打聲招呼。

說來也奇妙。三年前我們還通過電話聊了有關去花蓮表演的事情。哈。

只能說台北很小。

(但或許是我認錯人也說不定。)
2009-01-13 17:47:54
版主回應
是啊.....彼得漢克.......(沉思)

三年的確人事物變遷。看到你的留言尤其有此感。

我該日確實在台北。但應無出現在該區域(難道我真被你撞見?)。這種誤會也算巧合的一種吧。或說,打從心底便真的遇見了,那也算遇遇見了吧。
2009-01-21 20:33:59
因為準備研究所的考試最終那天還是沒去
還好有你的採訪紀實
2009-03-18 12:18:38
coldbean
我的訪談節錄應該算是迷你版的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找中時副刊(沒記錯的話)
應該能看到更多。
2009-03-20 13:40:03
sis
快借我轉載 哈哈 我之前為了放溫德斯大啖魯味的照片還寫了篇有的沒的
2009-04-05 06:58:33
coldbean
給sis:

ok啊.
要註明引用出處喔
這篇已經在媒體登過了.
2009-04-05 20:53:51
min
請問要到哪裏找關於彼得漢克的資料呢?
2009-05-25 17:20:37
coldbean
個人所接觸的點也不多
主要還是從小說或者劇本得來
小說如《夢外之悲》(時報),《守門員的焦慮》(麥田),《左撇子女人》(小知堂)
劇本如《冒犯觀眾》(唐山)
此外就是他與溫德斯合作的電影作品了(如《守門員的焦慮》,《慾望之翼》,《錯誤的運動》等)

其他的,還請高手上來賜教了
2009-05-31 09:20: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