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7 15:16:44| 人氣9,3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卡普蘭的三階段蛻變

卡普蘭原本並非學院專業訓練的指揮,而是出身華爾街的富商,卻因迷戀馬勒(尤其是他的第二號交響曲)成為收藏家,網羅許多馬勒珍貴的照片、書信及樂譜手稿。更進一步學指揮、租樂團練習,1982年首度公開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大獲成功,1983年又在卡內基登台,被紐約樂評稱為「1983年全美最精采的十場音樂會之一」。

自此卡普蘭成為「復活」一曲指揮家,受邀到世界各大樂團客席演出該曲,更在1987年與倫敦交響灌錄唱片,由於詮釋觀點獨到,錄音效果驚人,因此倍受樂迷矚目。此版最早由IMP推出,之後Conifer買去版權並附上總譜、光碟變成「豪華套裝」發行,不久更推出「輕便版」。卡普蘭的詮釋共花費八十三分鐘,當然一張CD錄不進去,不過兩張CD卻還有空間,但這套唱片沒有收錄補曲。

卡普蘭的舊版表現,出人意料地比許多指揮還要考據(他採1970年國際版),他盡可能地按照作曲家的意念詮釋。第一樂章內在邏輯性強,處處可聞精準內斂的細膩用心。第二樂章則將聲部處理得有條不紊,更增添樂曲的耐聽度。第三樂章雖無誇張的彈性速度,卻依然充滿律動感。最後樂章,女高音、女低音加上合唱團,讓音樂達到最完美的高潮,堪稱只有伯恩斯坦版能抗衡。卡普蘭克盡「作曲家僕人」的角色,留下這套「最接近馬勒觀點」的詮釋。

十分幸運地,我不只在唱片中聽過卡普蘭,更在2000年10月21日晚,在國家音樂廳聽他指揮莫斯科國家管絃樂團詮釋這首「復活」。他的現場形象十分學究味,一點也不像商人,指揮動作則有幾分拘謹。

現場表現不如預期中完美,除了俄羅斯樂團的特質不夠細緻之外,卡普蘭的手法雖然令人耳目一新,但卻流於見樹不見林的盲點,整體詮釋表象有餘、意境不足,離我心目中的指揮大師還有一段距離。

儘管卡普蘭藝術成就還有商榷的空間,但無庸置疑無論是現場或錄音,他的「復活」都極有票房。因此在環球唱片找他灌錄新版「復活」,樂團也「升級」為更道地的維也納愛樂,並找來女高音Latonia Moore、次女高音Nadja Michael,同時還出版SACD,擺明打發燒友市場。

環球唱片更一視同仁,煞有其事地為他準備藝人年表。我仔細讀了內容,發現卡普蘭這些年的努力的確在樂壇打出一片天,他不僅全球走透透,同時更已經是茱麗亞音樂院夜間部的老師!

這個版本推出,並非只從市場行銷的角度出發,環球其實更進一步實踐了卡普蘭堅持。如果把當年他灌錄「復活」當成是實踐興趣及銀彈攻勢的第一階段,巡迴全球客席各大樂團演出「復活」則是充滿市場意味的第二階段,那DG這個新版則代表卡普蘭登堂入室、名留青史的第三階段。

他的新版「馬勒二」大有話題,透過自己的卡普蘭基金會進行研究,找來Renate Stark-Voit共同編輯,蒐集十四種原始的「復活」樂譜版本,確認馬勒對此曲真正的想法,才完成新版樂譜的校定。跟舊版相比,有上百個地方被更正,包括錯誤音符、被省略的音符、寫錯器樂聲部的音符、錯誤的節奏、不精確的動態、遺漏的強音、誤置的漸強漸弱,一切一切導致指揮、合唱團以及演奏者誤解此曲結構的地方都被解決。

這個新版樂譜,已被國際馬勒協會認為是「復活」的官方版本,由環球以及卡普蘭基金會共同出版。而這張唱片正是最新樂譜版的首度錄音!就音樂來說,只要對「復活」稍有印象的人都可以明顯感受到改變,那是一種綻放嶄新氣息的鮮味,讓我們在細節中重新認識馬勒。錄音上的表現也極為出色,音色不僅比Conifer前版更溫暖,中低音也更厚實。

最後,我必須摸著良心說,我個人喜歡唱片裡的卡普蘭(無論新、舊版)更勝現場的,尤其是經過二十年「馬勒二」演出歷練的他,進入新版「復活」第三階段的卡普蘭,詮釋手法的確更權威、更具說服力。


CD圖說:卡普蘭指揮維也納愛樂,新版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DG 474 380-2,環球)

台長: 歐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