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08 17:28:42| 人氣4,1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讓慘綠少年擺盪到鮪魚線中年的經典LP

 

這年頭還有雜誌主編有心製作LP專題,而且還是非專業類,讓我很難婉拒這個強迫自己「回顧」青春歲月的舉動。

 

LP年代,我恭逢了它由盛而衰的曲線,也是我的成長年代,包含年齡的成長以及音樂品味的成長。我的LP年代,從國二的14歲開始,到轉收普洛劉總編數千張的十三、十四年前為止,一路走過國高中、大學、當兵、就業、成家;也是音樂收藏從卡帶過度到CD,從熱愛西洋排行榜的轉成古典爵士品味哥的橋樑。


為了這個專題出手,我挑了十三張,伴我超過十年,有的甚至超過二十年的LP,這些LP對我的意義很簡單,「看到封面會忍不住想拿出來聽!」裡頭兼容流行與古典,很多當年的暢銷專輯如今早成經典,許多指揮大師也早已作古多時,時光飛逝,這些LP害我們很難忘記那些類比日子,點醒時間的殘酷,但也好險有這些LP,讓慘綠少年能擺盪到鮪魚線中年。

 

 

 

慘綠到中年的線索一,當然是搖滾樂,除了對「工人皇帝」這顆後狄倫時代的美國良心感到好奇,愛上他爽朗沙啞的嗓音嘶吼的「藍領搖滾」外,也見識到Billboard排行榜以及《TIME》和《Newsweek》兩大周刊力捧的威力,Bruce SpringsteenBorn In The U.S.A.》讓我在高中歲月就省思USA紅條紋不是自己追求的旗誌。

 

 

 

Dire StraitsBrothers In Arms》裡頭收錄的是另一套有嗓音、有藍調搖滾、有賣座、有歲、有批判的經典。而談到批判,U2的《Bloody Sunday》總會迴響腦際,而《The Joshua Tree》則更呈現空靈虛無、宗教神秘的氛圍,也讓他們成為我心中的搖滾天團首選長達二十年。至於AsiaAsia》或許有人覺得芭樂不夠經典,但這張專輯卻是我反覆聆聽次數最多的,圓熟技巧、華麗的曲風,振奮啊!

 

 

 

組團練團是當年另一個夢想,夢想實踐有困難,可以聽音樂補償。空中補給對我來說就格具意義,其實對台灣某代人來說也是如此,儘管他們早已走下坡但幾乎每年抵台辦演唱,沒人氣怎可能這樣搞。Air SupplyGreatest Hits》這張精選中的每首歌幾乎都能哼個90%,雖然自己歌喉不比Russell Hitchcock那樣清麗,但每當他們的音符響起,雄性賀爾蒙就不由得洋溢起來,只因為他們的歌是我進入西洋金曲世界的敲門磚,也是打開愛情之門的鑰匙,時代讓他們成為我的最愛。

 

 

因為時代變成最愛的還有Fleetwood Mac的同名專輯《Fleetwood Mac》,這個擁有Christine McVieLindsey BuckinghamStevie Nicks三位風格迥異主唱的合唱團,洋溢著文青的味道,若有人不認識,我在此重推。

 

 

EurythmicsTouch》則是我沉醉電音New Wave的證據,當年Annie Lennox就以她水妖般的歌聲唱出《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迷惑我的中樞神經,也讓她成為我最愛的Female Vocal

 

進了大學認真鑽研古典,打算一輩子與它交往,不再隨波逐流,也讓人覺得我有顆老靈魂。老靈魂之所以令人感覺老,是因為層次皺褶太多,注重的細節繁雜,從作曲到演出、從卡司到錄音、甚至到版本以及重播效果,在網媒年代主宰的今天,很慶幸自己過過那個類比那個聽完一面換另一面的慢世界。

 

 

 

不少人稱玩音響聽古典的人叫「發燒友」,儘管自己曾在音響雜誌上班,也寫過不少發燒片評論,但內心深處我一直就自覺是個「偽發燒友」,用頂級音響只為了貪婪重播的甜美,而當時也虛榮地收了一些TASthe Absolute Sound)的發燒片,Frederick FennellMarches For Orchestra》就是一例。

 

 

不過比起另一張塞爾指揮的郵報版DvorakSymphony in G Major No. 8》我更想多提一提,這些律己甚嚴的老指揮在美國跟五大交響在立體聲的黃金時期,留下了許多後人用再多科技與新進技術也無法超越的成就,百聞不如一聽。

 

 

 

近代卻不會太當代的作曲家作品,我推薦BarberAdagio for Strings》其中類比弦樂在空氣中的流竄,小心聽聞過多會令你窒息。

 

 

Stravinsky詮釋自己作品是另外一種經典,無論演出觀點或錄音效果,都遠比他的俄羅斯前輩拉赫曼尼諾夫的自彈都高銘許多。

 

 

LP年代最甜蜜的負荷就是套裝,這種是在流行裡不多,但古典世界卻經常發生,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會砸死人,更別說一整套華格納《指環》了,所以當年蕭提在Decca的那套《指環》能轟動武林自有其道理。最後,我也挑了兩套來重死各位,卡拉揚搭配上柏林愛樂的BrahmsThe Four Symphonies》,這是一套日本樂評拼死以求的錄音,也是表明自己是「交響掛」的超級證書,家裡沒這套唱片的人,小弟恐怕無法跟你聊交響曲。

 

 

帝王如卡拉揚也有《指環》能與蕭提拼搏,但貝姆也同樣有一套,想看看LP年代三套指環各來一手,是如此傷錢傷空間!《指環》牛排份量太大,推薦你聽貝姆的WagnerTristan und Isolde》,讓你了解什麼叫做極度浪漫中的極度制約,這些主導動機的管弦美好在當時都是唱針與溝槽告訴我的。

 

鮪魚線中年勉步朝著沙皮狗老年前進的同時,除了追憶類比LP年代,也必須跟著追憶數位CDLD的年代,誰曉得MP3Wave哪天不會被年輕人拿出來膜拜。很慶幸上帝讓人類的壽命有限,我才不必永無止盡地買著這些音樂靈魂的不同版本,唉,輪迴終有盡!

 

台長: 歐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