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18 16:48:44| 人氣5,20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指環系列】創作歷程&首演情況(上)

 
(圖片來源:Washington National Opera)

 

 

《尼布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四部曲創作於1848-1874年間,華格納根據13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文學經典《尼布龍根之歌》、敘述古代日耳曼英雄與傳奇故事《愛達》(Edda)、再加上北歐神話等素材寫成。故事牽涉神界、人界、侏儒、巨人、精靈等不同世界的角色,光是人物間的關係就錯綜複雜,若再加上劇中人彼此之間的情愛糾結,以及華格納充滿變化「主導動機」的音樂所傳達的隱喻暗示,絕對是內涵無比豐富的藝術作品、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愛樂者鑽研一輩子。

 

華格納自己包辦編劇、作詞、譜曲,花費26年才完成。其實對任何一位作曲家來說,只要一生完成《指環》四部曲之中的任何一部,都足以在古典音樂史上留名,更何況華格納獨力完成整個連篇歌劇,而且《指環》還只是他一生歌劇創作的一部份而已。這樣的音樂天才,姑且不論他的性格如何惹人討厭,他在音樂上的成就,實在很難不令人對他產生敬意。

 

要聚焦《指環》緣起,最早可以提到1846年,當時華格納正在寫一部歌劇《腓德烈一世》(Friedrich 1),描述12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德烈巴巴羅沙(Frederick Barbarrossa)為主題的五幕歌劇,但後來他發覺神話劇比歷史劇更具有歌劇張力潛質之後,就放棄了《腓德烈一世》的創作計劃,準備投入《尼布龍根的指環》這部神話劇的建構工程。

 

 

●小標:踏出指環的第一步


(
BANDAI推出的聖鬥士聖衣神話裡頭的齊格菲。圖片來源:www.geocities.jp/wz17023/Saint_Asgard_DUB_01.htm)

 

 

事實上,《指環》的龐大規模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華格納腦海中,這套歌劇史上的巨著,起初只是一齣描述主角齊格菲最後一天生命的單純歌劇《齊格菲之死》(Siegfriends Tod)……。但是華格納創作的野心越來越大,因此「藝術巨獸」《指環》「孕育」的故事,就在1848年秋天開始……。當時,歐洲可說是烽火遍野,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巴黎、維也納等幾個城市都不得安寧,巷戰不斷、路障廣設,而華格納自己也投身革命,強烈左傾地為社會主義發聲。

 

104日就在革命熱血烘托之下,《指環》的具體構想也在楓紅葉落之時熟成,當時華格納完成了《尼布龍根,取自世界史的傳說》的草稿,這也是《尼布龍根的指環》的第一部散文草稿,後來以《尼布龍根傳奇戲劇草稿》之名出版,內容融合德國中世紀史詩《尼布龍根傳奇》,以及古老的斯堪地納維亞傳說《愛達》,還有北歐神祇與英雄故事,他完成《指環》大致劇情的散文體大綱,踏出《指環》創作的第一步。但若要進一步,提到華格納下定決心寫《指環》四部連篇,則是185110月的事了。

 

誰料想不到,華格納從踏出《指環》的第一步開始,到1876814日於拜魯特音樂節,由Hans Richter指揮聯篇《指環》全本首演,期間歷經二十餘年的無數挫折。這段時間足夠讓一個嬰兒長成壯年,也能讓一名壯漢變得華髮蒼蒼。不過,華格納絕不輕言放棄的創作毅力也由此可見。

 

有人說,浸淫在社會主義左傾思想下誕生的《尼布龍根的指環》,就像一齣政治理想國的樂劇,在那個國度裡,人類終於能打破各種束縛,做完全的自己,更可以自由地去愛!《指環》可以說是華格納生涯中,第一部受到政治影響的作品,但也是唯一的一部。

 

當華格納完成《羅恩格林》之後,19481012日他先完成《齊格菲之死》的散文稿,故事主要敘述:「天神創造人類齊格菲之後,眾神想要遂行自己的意志,就必須先毀滅自己,為了讓人類能有主宰自己的自由意志,眾神就必須捨棄自己的神力!」18491月,就在寫完《齊格菲之死》劇本兩個月後,他開始寫另一齣歌劇《拿撒勒的耶穌》(Jesus von Nazareth),其中反映了當時某些革命思想,但這個計劃最後也是擱置。

 

 

●瑞士孕育指環的國度

 

 

說到理想國度,瑞士這個風光明媚的小國,等於就是《尼布龍根的指環》萌
的搖籃,
1849528日「革命叛亂分子」華格納在李斯特的協助下,逃亡離開德國。當他首度踏上瑞士,便與這裡的湖光山色結下不解之緣。1849-1858年間華格納住在瑞士首都蘇黎世,1866-1872年間則住在瑞士中部的琉森,這兩段長住之中的八年,他也都或長或短地停留在瑞士,據說他前後待在瑞士的時間長達二十三年。在瑞士他完成了《崔斯坦與伊索德》、《紐倫堡的名歌手》、自傳《我的一生》,以及大部分的《尼布龍根的指環》和數篇重要評論。因此,《指環》描繪的理想國度,或多或少有「理想國」瑞士的影子投射其中。

 

1849年他先發表了兩幾篇評論:《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創作》,這是他在蘇黎世一系列音樂評論最初的兩篇,也為《指環》奠下了良好的美學基礎。其中《藝術與革命》曾經寄到法國尋求刊登機會,卻被認為文體太過誇張且德國味太重,而遭到退稿,後來才在萊比錫出版成小冊子。華格納覺得自己對提昇劇院文化有使命感,尤其是改革德國歌劇,希望能讓德國歌劇從中產階級只為消遣的沉淪中提昇藝術層次。

 

至於他的《未來的藝術創作》一文,則率先提到「將來的集體藝術創作」一詞,也就是將音樂、詩歌、戲劇這三種藝術形式結合,使它們進一步搭配上建築、雕刻、繪畫等輔助戲劇演出的其他藝術。在華格納的理想中,這種層次的合作需要有一群心情愉悅的藝術家,在一位導演的指揮下工作,而這位導演並非泛泛之輩,而是必須通曉文字、音律的詩人。

 

1850年他開始創作《齊格菲之死》時發現,必須把故事的時間點往前拉,交代清楚主人翁齊格菲的身世,觀眾才能了解。因此1851年,他另外寫了《青年齊格菲》(Der junge Siegfriend)的劇本,就像給孩子講神話故事一樣,讓聽故事的人能事先有心理準備,知道《齊格菲之死》中主人翁的偉大事蹟。此舉,進一步讓他頓悟,何不把故事拉到「從前,從前」徹底的從頭說起!因此,《女武神》、《萊茵的黃金》的劇本在18521215日創作完成。《齊格菲之死》之後也改名為《諸神的黃昏》,成為《指環》系列中的最後一部歌劇。

 

換句話說,這《指環》這四部歌劇劇情是有先後順序關聯的,但是在劇本創作時卻是不斷往「過去追溯」,從第四部、第三部、第二部、第一部倒過來寫成的。不過,歌劇樂曲創作完成的時間,就是按照劇情順著來的。第一部《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音樂創作於1853-54年。

 

 
(女武神,圖片來源wakoo.2008red.com/wakoo/article_429_4237_1.shtml)

 

第二部《女武神》(Die Walkure)寫於1854年到18563月,在欣賞此劇之前,必須弄清楚前情提要,否則劇情上會與《萊茵的黃金》產生無法銜接的問題。事實上,《女武神》並未對《萊因的黃金》中失落的指環多所討論,反而重點在於夫妻之情、手足之情、父子之情、父女之情的探討上。

 

第三部《齊格菲》(Siegfried)(原名《青年齊格菲》)1856年開始譜曲,但華格納中間分神去創作《崔斯坦與伊索德》兩年、《紐倫堡的名歌手》五年,直到1864年才重新回到該劇,並於1871年完成全曲。《齊格菲》比起之前的《女武神》或是《萊茵的黃金》,不論在劇情的豐富性或是音樂橋段的精采度,都來得高上許多。也因此如果不以劇情完整性考量,欣賞《指環》直接從《齊格菲》著手也是不錯的選擇。齊格菲是位對抗古老社會制度與封建思想的自由人,是一位意志堅定能實踐理想的英雄,但因為過於直率而遭到壞人毒殺。

 

最後一部改稱為《諸神的黃昏》(Die Gotterdammerung)(原名《齊格菲之死》),1871-1874年間創作樂曲。劇中佛旦(Wotan)自始自終沒有登場,這個本來華格納心目中《指環》的主軸人物,到了最後一部已經將焦點位置讓給了人類的齊格菲。《諸神的黃昏》雖然只有三幕,但是加上序幕事實上也還是四幕,呈現起來依然相當冗長。

 

 

●構思夢幻劇場

 


(
濟慈,圖片來源:http://www.artnet.com/Artists/LotDetailPage.aspx?lot_id=A556E67036077E21)

 

1950年當華格納第三次意圖征服巴黎的計劃失敗,以及與法國酒商之妻潔西勞索(Jessie Laussot)情奔失敗,加上他在《新音樂雜誌》的一篇《猶太人的音樂》獲得廣大迴響,這三件主要事情交錯的因緣際會之下,建造一個專門演出《指環》的劇院場地的想法,進入他的腦海。

 

華格納寫信給巴黎的友人濟慈(Ernst Benedikt Kietz),首度提出想按照自己的構想建造一座劇場。他信中寫到,「如果口袋經費足夠(一萬塔勒)的話就想到大幹一場,找個合適的地點,建一座木造劇院,請來最好的歌手,以及對自己作品有興趣的人前來欣賞《齊格菲之死》,而且一周內演出該劇三次,演完以後劇院就拆掉。」拜魯特音樂節的雛形構想首度浮現!

 

另外,他在1851年完成《歌劇與戲劇》一文,也長篇大論地探討文學與樂劇之間的關係,以及神話與主題動機的角色。似乎開始在合理化自己撰寫《指環》的企圖,劇中捨棄過去的尾韻,而用頭韻,因為他認為頭韻更適合音樂的抑揚頓挫。

 

同一年春天他寫下《齊格菲》的草稿與劇本,5月他在蘇黎世寫了一部份樂曲草稿,但華格納了解自己以這樣的寫法,將沒有機會獲得上演,他必須先從有機會、容易上演的部分著手。所以,華格納先於529日完成故事主人翁前半生的《青年齊格菲》(Der junge Siegfried)腳本,由於獲得李斯特的支持,威瑪大公命令他於185271日以前完成這部作品。

 

他也把《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羅恩格林》中的詩句裝訂成冊出版,並自己附上自傳式文章「致友人的信」當作前言,裡頭的重點提到:「我要完全離開現在的戲院與大眾了,要跟現代完全決定,只有經過一番革新,我才能把我需要的藝術家與觀眾帶給我。我要在萊茵河畔建起一座戲院,向人們解釋革新的意義。」

 

華格納正式宣佈要從歷史浪漫歌劇走向神話戲劇,他要處理凡間束縛之外的純粹,要逐漸離開傳統歌劇形式,要開始創作打破舊有規範的新作《尼布龍根的指環》,而且計劃把這齣戲分成三部,分三天演出,之前還必須加演一晚的序幕。一個專門上演《指環》的音樂節,此時,無論是演出規模或是型態,都更加具像化了。

 

原本華格納只想「單純」用一部《齊格菲之死》來創作史詩歌劇,呈現神話的終結,也就是現今《諸神的黃昏》的內容,讓李斯特在他的威瑪劇院演出!但是,隨著想法的漸次具體,他體會到光是《齊格菲之死》架構不夠完整,觀眾無法真正完全體會他的意涵。

 

185111月初,華格納透露給李斯特,認為要讓人理解《尼布龍根的指環》這樣繁複龐大的神話,在《青年齊格菲》之前還必須有《女武神》,甚至更前面還要有一個序幕劇《萊茵的黃金》,於是就先暫停了《青年齊格菲》創作。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在哪裡?如何?上演這樣一齣龐大的音樂戲劇,他也提出要在萊茵河畔建造一間專屬歌劇院。李斯特回信大大支持他,還以Seville大教堂的建築興建過程來比喻,指出當時建築師被告知「要蓋一座讓後代子孫無比驕傲的教堂」。同樣於11月,他寫好了《萊茵的黃金》、《女武神》最初的散文草稿。(上篇完,待續)

台長: 歐頭

夜夜久春藥網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3:21: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