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0 11:54:39| 人氣5,991|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Alison Balson 訪台演出曲目解說(下半場)

■高迪克:音樂會練習曲,作品49
Alexander Fyodorovich Goedicke: Concert Etude ,Opus 49

身兼作曲家、鋼琴家、管風琴家、教師等四種身分的高迪克,1877年出生於莫斯科,他在莫斯科音樂院與Safonov、G. Pabst學習鋼琴,並與亞倫斯基(Arensky)學習作曲,並於1898年畢業。

高迪克努力的創作也獲得樂壇青睞,23歲那年他獲得魯賓斯坦大賽作曲獎,同時1909年起成為莫斯科音樂院的教授。他大量寫作交響曲、歌劇、室內樂,甚至為許多木管樂器以及銅管樂器寫獨奏曲,直到1957年過世享年八十歲。

不過說也奇怪,產量豐富的高迪克能留名樂壇,讓後世樂迷認識他的原因,卻是因為1948年他為小喇叭所寫的這首「音樂會練習曲」,這是一首生氣勃勃卻罕見的協奏曲目,而不是他的交響曲、歌劇、或其他室內樂。「音樂會練習曲」原本是為小喇叭與管弦樂團所寫,其中小喇叭主奏展現華麗過人的炫技,令人印象深刻,但今晚演出的版本則是把作曲家把管弦樂部份改成鋼琴伴奏。


■安奈斯可:傳說曲
Georges Enescu: Legende

談及近代的羅馬尼亞作曲家就不能不提到安奈斯可,他七歲就開第一場獨奏會,出身於維也納音樂院和巴黎音樂院,不僅專精於鋼琴演奏,更在小提琴教學領域光芒耀眼,高徒包括曼紐因和葛洛米歐等比法派大將,自己後來還成為鋼琴大師柯爾托的最佳室內樂拍檔。

從安奈斯可的音樂創作,可以聽出他對家鄉的強烈情感,並喜歡運用本土素材而站穩樂壇。他最為人所熟知的兩首早期作品,分別是完成於一九○一年的「第一號羅馬尼亞狂想曲」,以及隔年完成的「第二號羅馬尼亞狂想曲」,這兩首作品配器華麗精彩,流竄著羅馬尼亞民間的知名旋律。而安奈斯可的晚期室內樂,則具有創意驚人的錯綜複雜之美。

通常「傳說曲」是敘事性強,充滿抒情風格的器樂曲或聲樂曲。而這首帶著史詩般風格的「傳說曲」是安奈斯可為小喇叭與鋼琴所寫的單樂章作品,曲風反映他的兩位老師馬斯奈與佛瑞的影響,以及德布西、拉威爾的印象派風格,當年是由巴黎音樂院的短號教授Merri Franquin進行首演。

儘管「傳說曲」由小喇叭主奏,但不可否認獨奏部分的抒情性與歌唱性,宛如安奈斯可最喜歡的樂器小提琴,也使得此曲如今已是小喇叭這項樂器的重要的演奏曲目。


■德布西:前奏曲集第一冊
第七曲「西風所見之事」、第八曲「棕髮少女」
Debussy :Préludes Book 1
No.7 Ce qu’a vu le vent d’ouest、No.8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張巧縈鋼琴獨奏)

西元1889年在巴黎舉行了「萬國博覽會」,包括德布西、拉威爾、薩提等重要法國作曲家而言,都在裡頭欣賞到充滿神秘色彩的,印尼甘美朗民音樂,而該年也正好是法國大革命的百年慶典,以及艾菲爾鐵塔的落成。

德布西受到啟發,在1910年完成他最偉大的鋼琴傑作之一鋼琴作品「前奏曲第一冊」,這套前奏曲充滿即興、幻想的氣質,演奏技巧更集德布西大成,靈活地創造出的濃郁異國色彩。法國知名樂評人Ander Suares曾說,「德布西的前奏曲,無論怎樣誇讚都不過分。過去沒人像他這樣為鍵盤樂器創作過,就連蕭邦、舒曼、李斯特都未曾用過這樣的和聲、結構以及形式。德布西為鋼琴音樂創造了嶄新的形勢,從來沒人像他這樣理解這項樂器。」

這十二首小品編成一冊的前奏曲,之後又寫了第二次,因此兩冊共二十四首前奏曲,每曲有各自獨立的標題,但標題卻不是標在曲首,而是在曲末不起眼之處。他希望聆聽者欣賞時不要被標題限制,

第七曲「西風所見之事」呈現德布西音樂中罕見的濃烈音響效果,激烈的西風宛如惡夢一般,狂烈、無情地吹過大西洋,颳毀破壞了一切,只留下吵雜與混亂,與這套「前奏曲」中第三首「吹過原野的風」的輕拂舒緩形成強烈對比。在「西風所見之事」中隨處可見琶音、快速音群、半音進行、顫音等展現,加深了此曲的演奏難度,堪稱德布西「前奏曲第一冊」中,演奏技巧最難的一曲。

第八曲「棕髮少女」則是相當可人的小品,也是德布西最為世人熟知的鋼琴作品之一,改編成小提琴獨奏也甚受歡迎。此曲是德步西在閱讀法國詩人康德(Leconte de Lisle)的詩集「蘇格蘭之歌」中所收錄的的「棕髮少女」有感而發所寫,曲風甜美平靜,聽者彷彿看到少女棕色且光亮如絲般的秀髮。

此曲彈奏的難度並不在技巧展現上,而在如何掌握詮釋如詩畫般夢幻細膩的韻味。由於德布西的聽力十分敏銳,因此他記譜十分精細,舉凡節奏,和聲變化,表情強弱及踏板運用,任何微小變化都經過準確安排,因此「棕髮少女」中的朦朧美感也是刻意營造。音樂學者伍勒莫茲(Émile Vuillermoz)就坦言:「沒有其他作曲家擁有如德布西的天賦,能夠將一個不協和的和弦轉換成由一個銅製或銀製的鐘鈴,所散發出以泛音組成的四聲部優美旋律線條。」


■法雅:七首西班牙通俗民謠
Manuel de Falla: Seven Popular Spanish Folk Songs

法雅堪稱二十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作曲家,畢生致力於西班牙民族音樂的復興。他1867年誕生於西班牙南部安達露西亞地區,鋼琴啟蒙老師是自己母親,之後隨西班牙名師特拉果(Jose Trago)學習,並以首獎畢業於馬德里皇家音樂院。1905年他同時獲得鋼琴比賽冠軍,並以歌劇「短促人生」(La Vida Breve)獲得另一個作曲比賽冠軍,同時在鋼琴演奏與作曲兩個領域受到肯定。

法雅橫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樂風,創作素材深受西班牙民間音樂的影響,包括吉普塞人及摩爾人的民俗音樂。但他又於1907-1914年間法雅旅居法國,在巴黎與德布西、拉威爾、阿爾班尼士、史特拉汶斯基等人成為好友,而且受到他們現代化風格的和聲影響。之後,法雅更留下具有濃厚的西班牙風格的知名戲劇配樂,如「愛情魔術師」(Elamor bri jo)、「三角帽」(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等。

法雅在研究過人聲發音後,便取材西班牙傳統民謠及舞蹈歌謠,在1914年整理出這套《七首西班牙通俗民謠》(Popular Spanish Songs, G. 40),情緒上可說是充滿著西班牙式的熱情,之後進而給予這些民謠旋律光鮮亮麗伴奏,成為鋼琴曲。1978年另一位當代作曲家貝里歐(Luciano Berio)將這套作品改編配上管弦樂法,因而大受歡迎,今晚演出的則是改編成小喇叭主奏與鋼琴伴奏的版本。

第一曲「摩爾人的花呢斗篷」敍述店裡的一件花呢斗篷,被沾上污漬就算降價也賣不出去,是一種命運心酸的嘆息。第二首「穆西亞的塞吉第亞舞曲」相當熱烈,訴說著好兔不吃窩邊草,提醒狹路相逢免不了的人生道理。第三首「阿斯圖里亞舞曲」是首旋律簡潔、情緒沸騰的歌曲,主角對著青松敍述透露對生活上的無奈感受。第四首「霍塔舞曲」富有豪邁速度與節奏,歌詞敘述一對戀人對於愛情的死忠,「站在你的窗戶前,揮手告別情意綿綿,雖然你媽嫌我討厭,我還是要說明天見。」第五首「搖籃曲」則充滿了母性的溫暖。第六首「歌謠」有著接近舞曲的風格,曲調悅耳、節奏強烈,歌詞唱著:「我多想埋葬你這雙眼睛,因為你的目光如此無情,讓我飽嘗巨大不幸。人家說你並不愛我,真叫我痛苦,我卻說你愛過我,這使我幸福,誰知是得失還是禍福?」第七首「波蘭舞曲」也是一首張力強大、充滿舞蹈性格的曲子,但卻是一首失戀者的悲歌:「我胸中充滿了悲痛,這悲痛誰能知?愛情太可恨,我愛的人更可恨!」


■蓋希文:呵護照顧我的人
George Gershwin: Someone to Watch Over Me

蓋希文是美國音樂傳奇的代名詞!歷史僅數百年的美國,音樂發展長期被歐陸所影響左右,直到二十世紀初,蓋希文的出現,所謂的美國國民樂風才告確立。他揉合傳統歐洲音樂技法、當紅的爵士樂風、中下階層的黑人謳歌等,寫出屬於美國、風靡全球的音樂。

1924年是蓋希文平步青雲的關鍵時刻,當時爵士樂大老懷特曼(Paul Whiteman)向他電邀新作演出,他緊急在三週內完成「藍色狂想曲」的旋律,再請教創作「大峽谷組曲」的作曲家好友葛羅菲(F. Grofe),有關管絃總譜的問題。音樂會當晚台下冠蓋雲集,小提琴家克萊斯勒、指揮家史托考斯基、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以及史特拉汶斯基通通到場聆賞,「藍色狂想曲」一砲而紅!蓋希文也因此躍上作曲的世界舞台。

蓋希文與弟弟Ira合作了超過20部的百老匯音樂劇及音樂片,其中包括1924年的喜歌劇「淑女是善良」、1927年的「滑稽臉」、1931年的「為君而歌」(Of Thee I Sing)。其中「為君而歌」更讓他在?年獲得普利茲(Pulitzer)獎榮耀。1935年的「乞丐與蕩婦」(Porgy & Bess)更替他贏得「黑人音樂的林肯」的暱稱,堪稱他一生最大傑作。

許多樂迷家喻戶曉的歌曲旋律都出自蓋希文這些名劇,像「夏日時光」(Summertime),就出自「乞丐與蕩婦」;另外一首爵士抒情名曲「呵護照顧我的人」(Someone To Watch Over Me),則是出自「Oh, Kay」,這些名曲更被爵士樂手不斷翻唱、重新詮釋。

「呵護照顧我的人」歌詞如下:「俗話說:愛情是盲目的。不然就是說:找尋且你將發現。所以,我要尋覓一位在我心上的女孩。環顧四週,我尚未發現她。她是如此的重要,我無法忘懷。她是唯一令我感到遺憾的女孩,我願娶她為妻,告訴我,指引我這迷途羔羊的牧羊女在何方?這裡有個我欲見的人,我願她在我面前出現,一位將會呵護照顧我的人。我是一隻迷失在森林中的小羔羊,我知道我能永遠溫馴─對那個將會呵護照顧我的人,雖然我不是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但我握有她心鑰。何不告訴她:請加緊腳步,跟隨我。噢!我多麼渴望有人來呵護照顧我。」


■蓋希文:我找到了節奏
George Gershwin: I Got Rhythm

在紐約布魯克林黑人區的小巷子裡長大的蓋希文,體內流著中下階層的靈魂樂章,在十三歲那年的某天街上看到一台機器鋼琴,他隨手丟了零錢,機器裡傳出魯賓斯坦「Melody in F」,此舉誘發了他內在的音樂能量,不僅愛上了鋼琴演奏,同時決定從高中輟學,進入音樂公司擔任廣告鋼琴手。

1924年因濃濃爵士風味的「藍色狂想曲」一砲而紅後,1925年紐約愛樂委託他譜寫一首鋼琴協奏曲,愛樂熱血正值沸騰的他,決定這回獨立完成管弦樂譜,成為一個真正的作曲家。由於音樂基礎薄弱,他花了很大功夫鑽研作曲理論,學習各種作曲技巧,同時自掏腰包租戲院、找樂手來試奏、修正樂譜,果然誕生了他另一首受歡迎的傑作「F大調鋼琴協奏曲」,更讓他坐穩嚴肅古典樂界的地位。

1930年36歲他的創作生涯達到另一個高峰,蓋希文將音樂劇「Girl Crazy」當中的—「我抓到了節奏」(I Got Rhythm)改編成大型管弦樂變奏曲,此曲首演時蓋希文透過強烈號召力找來多位高手跨刀,包括Ginger Rogers、Benny Goodman、Glenn Miller、Red Nichols等爵士樂大師都在演出陣容中,當時的蓋希文儼然就是「美國爵士樂教父」。可惜的是,聲望如日中天的他,1937年7月11日年僅39歲便因腦瘤而英年早逝。

台長: 歐頭
人氣(5,991)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曲類)木管銅管樂 |
此分類上一篇:Alison Balsom訪台演出曲目解說(上半場)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