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05 17:20:07| 人氣2,9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東西方文化餵養的臍帶—馬友友「絲路二」

馬友友上一張專輯「電影琴緣」(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從九月至今仍在Billboard古典榜上,而2004年他的「巴西情迷」(Obrigado Brazil)也贏得自己第十五座葛萊美獎。

但這位在音樂路上不斷精進的大提琴家,已經迫不及待地再度與絲路合奏團(Silk Road Ensemble)合作推出「新.絲路傳奇」(Silk Road Journeys:Beyond the Horizon)。想理解「新.絲路傳奇」的藝術內涵,除了親自反覆聽這張唱片之外,我們還必須把鏡頭拉回1998年的「絲路計劃」,馬友友是計劃發起人也是藝術總監。

這個計劃的想法就是試圖沿著絲路旅行,在過程中感受不同文化間的複雜連結網絡與影響,還包括美學印象與生活內涵。

同時,來自亞美尼亞(Armenia)、亞塞拜然(Azerbaijan)、中國(China)、伊朗(Iran)、日本(Japan)、哈薩克(Kazakhstan)、韓國(Korea)、蒙古(Mongolia)、塔奇克(Tajikistan)、土耳其(Turkey)、烏茲別克(Uzbekistan)等國的作曲家,都被邀請來創作以喚起文化間的交流,而這些作品都收錄在「絲路之旅一:當遇見陌生人」(Silk Road Journeys: When Strangers Meet),並在2002年由Sony發行,且全球銷售超過25萬張。

馬友友認為「絲路一」是音樂家間一種彼此學著發生什麼事的鍛鍊,到了「新.絲路傳奇」音樂家則面對這些音樂傳統,發展出更深的音樂理解與互動。

時間,讓絲路音樂家開始進入他人的「音樂」裡,或許,剛開始只是實驗性地互相分享簡單旋律,之後的學習就越發複雜。表現上看來是音型、音階、節奏的語法交流,但看深入一點,則是音樂家們紛紛發現自己的不足,並理解音樂世界的浩瀚。

馬友友更清楚的點出:「當自己演出時傾聽對方的聲音,我們便開始注意到無限的關聯,在波斯音階與亞塞拜然音型之間的關聯,在中國旋律與哈薩克民謠之間的相似。我驚訝這些新發現竟如此自由且無界線,我們沉醉在彼此的音樂世界中。」

「新.絲路傳奇」也是是日本NHK電視台「新.絲綢之路」電視影集的配樂,如果收看日本小耳朵高畫質電視的人肯定不陌生。裡頭收錄十五首新作品,包括中國電影配樂家趙季平的作品,以及伊朗傳統樂器演奏家Kayhan Kalhor、印度塔布拉鼓演奏家Sandeep Das、亞塞拜然民謠歌手Alim Qasimov等人的跨刀,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馬友友跟他的絲路合奏團。

去年他們一起回到美國檀格塢充電,那裡是馬友友學成的地方,也是每回他找尋新靈感會重回的「音樂故鄉」。同時他也與樂手們橫越全球,從紐約到新加坡、東京、伊朗、北京,就為了交換音樂的想法。這趟「音樂之旅」他跟音樂夥伴不再是「絲路一」裡的陌生人。

任何一位音樂系統略為發燒的朋友,肯定會被第一聲人聲感動到起雞皮疙瘩,沒錯「新.絲路傳奇」不僅音樂語彙新穎,錄音更呈現前所未有的發燒。大量的拉弦、撥弦類的民族樂器,音色飽滿一點都不刺耳,在過去一般人認為很難錄出發燒過癮音像的傳統民俗樂器,在本片中紛紛上了自然且亮眼的粧!所以本片不僅是各民族間音樂理念的融合,就連音響效果也十分融合

馬友友認為如果沒有持續創新,藝術家的思維將失去生命,「對我來說,這張專輯的音樂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邊界,啟發了表現上看來不同傳統的單一性。」的確,「新.絲路傳奇」音樂更圓熟、氛圍更為親暱,值得令你玩味再三。

但在融合世界音樂的同時,這位古典出身的大提琴天王,並未忘情古典樂,他最近才灌錄維瓦第大提琴作品的巴洛克專輯,這也是他首張維瓦第作品錄音,指揮是庫普曼(Ton Koopman)、樂團則為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絃樂團。


CD圖說: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的「絲路二—地平線之上」(新力音樂)


台長: 歐頭

下個月他和絲路樂團也會來我的城市演出呢!
很期待 :)
2010-03-27 22:55: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