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03 07:08:51| 人氣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回答<一個高中少年仔的詩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剛收到聯合電子報的每日一詩電子報,看到懷天的<一個高中少年仔的詩觀 >。想不到高中生對詩就有如此深刻的看法,又一個早慧的詩人,希望將來能超越羅智成的成就。
我在此不揣淺陋地回答幾個問題。

1.何謂一首好的新詩?
剛入門的人都希望有一個斬釘截鐵的答案,來評斷一首新詩的好壞。然而古今中外詩評詩論的文章可說是汗牛充棟,眾說紛紜並無定論。然而好壞的標準卻在眾說紛紜之中,多看多聽之後,有了自己的標準和觀點是比較重要的。

2.為何胡適晚年說他看不懂新世代詩人所寫的詩?

如果大學文學院學生都看不懂的作品,就可以說是晦澀了。晦澀的詩作一般來說少有好作品。
有關晦澀的問題,敝作<意象間距的探討>或能解答一二。

3.寫詩是為了讓群眾看不懂,認為新詩是艱澀無趣的,然後詩人自鳴得意,而讓讀詩的人口數越來越少?
寫詩都會有寫詩的對象,有的對象是自己,有的是好友,有的是情人,有的是某個群眾。但極不可能是所有的人。白居易創作時的對象大概都是他的文友,只是在修改時才特意用平白淺顯。他的詩再白也只有學子文人會去拜讀,歷代廣大的文盲和農民村婦是不會接觸的。而文人一般認為晦澀的李商隱是高過白居易的。

目前詩壇上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明朗易解。有人會特意加大詩意的濃度,或嘗試新的手法,以致於作品晦澀不明。洛夫經過他的晦澀期,而加深了功力,以致後來有了大詩人的成就。實驗和嚐試對於技法和風格突破是必要的。怯於改變創新,易於滯留不前。

我認為讀詩的人口會越來越少,不是因為詩的艱澀或明朗的問題,而是整體文化的走勢和全世界電子革命的風潮。由電影、電視和電動玩具的愈來愈流行,指出圖像化的未來趨勢。

4.創作新詩是為了孤芳自賞,是讓少數人覺得好的作品,還是為了推廣至全民,讓全民都喜歡詩的文化?
我猜大部分創作是為了孤芳自賞,大部分詩人是為了自己創作。我寫了不少政治社會詩,不是想到人民群眾,只是有感而發,主要是滿足自己的感覺需求。

作品好壞一般還是靠少數人來決定,最有分量是詩評家和大詩人的認定。如果由多數人來決定,就要靠市場的銷售量了。這問題同樣發生在小說、電影、和流行音樂。
全民詩的文化推展,主要靠學校、教育、報紙刊物。好的詩作經過時間累積,愈來愈多,但是詩的閱讀人口不見得就會增加。

懷天<一個高中少年仔的詩觀>的原文見http://home.kimo.com.tw/abcswatch/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abcswatch/index.html

台長: 花郎呂建春
人氣(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