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01 11:44:12| 人氣1,7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喝水好健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下雜誌曾經岀過這麼一本好書, 強調喝水的重要, 在這個網站很幸運的看到了節錄, 特定來跟大家分享


⊙Dr. Batmanghelidj, MD 〈天下雜誌出版〉  

多喝水輕鬆甩開肥胖 

飲食的習慣和兩種感知作用有關,其中一種常被稱為是飢餓引起的疼痛;另一種則是渴的感覺。 

渴容易和餓混淆 
兩者都因組織胺的作用而起,且都表現在身體同一個部位。因此,很容易將兩者混淆,把渴的感覺當成是餓。我們往往只在嘴巴乾的時候才認為是渴,其實是不對的。感覺嘴巴乾才喝水,已是脫水末期的徵兆,且往往是飽餐一頓之後才會發生。 

最好的方法是在進食之前先喝水。我們常常是先吃東西再喝水,甚至等身體因吃進的固體食物耗盡體內可利用的水,導致全面性脫水時才感覺到該補充水分。這是導致肥胖的主因。 

脫水會引起肥胖 
肥胖的人以進食來消弭組織胺需要水的訊號。這是因為食物也會轉換成ATP(三磷酸腺?酸,為細胞能量來源),並且比水更能滿足味蕾。然而,要滿足腦對ATP的需求,水可是遠比食物來得快速而有效。食物營養素中,只有糖能夠做為腦活動的能量來源。但是我們往往吃過量,幾乎是腦所需的五倍,也就是說在循環系統中的糖份,只有20%真正會進到腦中。其餘的80%就成了身體的負擔,它會進到其它器官裡及脂肪細胞中以脂肪的形態貯存。當腦需要水製造水電力時,如果吃得愈多,就會有愈多糖轉換為脂肪。 

原本身體只是單純地需要水,但如果當組織胺因脫水而發揮作用,或身體面臨精神層面的壓力時,就可能造成過度進食。因此,脫水會引起肥胖,且最後會導致糖尿病。 

解決肥胖第一步,餐前半小時喝水 
解決肥胖第一步,在每一餐前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餐後兩個半小時再喝一杯水。在餐前半小時喝水有助於釐清身體對渴與餓的需要。這樣不但容易有飽足感,且會只在真正需要食物的時候才會進食。此外,進食量會明顯減少。對食物的渴望也會改變。因為有足夠的水,身體會比較喜歡蛋白質而不是令人發胖的碳水化合物。 

解決肥胖第二步,增加飲水量可減輕體重 
下一步該做的就是消除已囤積體內的脂肪。增加飲水量可以減輕部份體重。三週內就可減輕大約8~14磅。一開始所減輕的體重來自於原本滯留在組織中為了滿足重要細胞需要,而造成水腫現象的水。當飲水量增加時,就會啟動體內對荷爾蒙敏感可燃燒脂肪的酵素活化,體重自然就會下降,調適至合理的情況。 

只要適當地飲水,就可以預防及根除這個致命的疾病。道理很簡單,脂肪的累積及貯存是脫水的併發症之一,因為渴的感覺容易和餓的感覺混淆,所以,人往往會以吃來代替喝。除非我們利用行走、運動、或是耗能的工作消耗這些能量,否則這些能量就會以脂肪形態貯存在體內。 

藉由適當補充水分、鹽分攝取及運動來減輕體重,是比瘋狂節食更好的方法。 


千萬別等到口渴才喝水 

想像一下,剛從樹上摘下的梅子,原本鮮嫩多汁,經過幾天的風吹日曬卻成了梅乾。脫水使得梅子內部乾凅,外表也皺巴巴的,這也是一般乾燥水果的特徵。 

人體有上千兆個細胞。哪個部位的細胞缺水最嚴重,那個部份的細胞便開始皺縮,連帶影響細胞內部的功能。身體內任何一個地方缺水,各由不同的訊號透露,這些訊號意味著脫水且是身體局部或整體渴了的癥兆。 

目前這些身體脫水的指標仍不為人知,還被當成不明原因的疾病治療。 

Q
:如果等到有渴的感覺才喝水,會有什麼情況產生? 
A
:在我們感覺渴之前,身體就已是乾渴的狀態了。嘴乾並不是身體脫水的正確訊號。事實上,即使身體相當脫水時,唾液的分泌仍可能不受影響。這種情形是身體為了在咀嚼吞嚥時,能夠潤滑食物。這種認定嘴乾是身體脫水指標的錯誤觀念,已誤導了醫學研究,因此,即使是今天,醫療人員仍普遍分不清身體什麼情形是渴,什麼情形是病態性脫水。他們尚未完全體會日積月累的脫水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光靠渴的感覺以及感到渴了才喝水,正是問題的所在。脫水最明顯也是最主要的併發症是,損失一些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的必需胺基酸(譯註:有神經傳導物質才能傳遞外部感覺的刺激)。 

保持適當的水份,最大的好處是增加無數蛋白質和酵素的效率,它們的生理任務目前還不確定。它們聽從四周游離水的作用,分工合作也更有效率。因此,身體保持適當的水份,是預防疾病發生和確保生理機能正常運作的最佳保險。
 

小心口渴也會中風 

莎拉是一個努力工作且可靠的主管,不失爽朗的個性與生活的熱誠,讓她開始抽煙,同時也喜歡偶爾喝杯紅酒。 

在某一年夏天,生活忙亂導致情緒不佳的莎拉,決定花一些時間到住處附近的游泳池畔好好放鬆一下,同時也試圖要減掉一些體重。她將大部份空閒時間及週末都花在游泳池畔做日光浴,這個時候她偶爾會喝點酒,就像大多數想度過安靜、輕鬆假期的人一樣。 

就在一個前一天才到游泳池放鬆的星期一早晨,她一如往常到辦公室工作,但此刻她注意到左手臂有刺痛感。漸漸地,整個左半邊的身體都感到重重的,無法隨心所欲地做出反應。她嚇壞了,她的左腿和左手都呈現部份癱瘓的情形,手腳不太聽使喚。在一陣快速的檢查後,打電話給一位醫師朋友,並開始給莎拉喝水。給她兩大罐水及一罐加鹽的?橙汁。喝完後,她的焦慮開始減緩了,這個時候,醫師也到了,她無力的手臂可以看得出有改善,且左腳也開始能略為移動。 

接著莎拉去看了一位神經學專家,接受完整的評估。檢查完後,他確定莎拉左半邊仍有輕微的無力症狀,於是莎拉被送進醫院。做完所有的血液檢驗及非侵入性的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掃描與核磁共振造影)後,結果都看不出任何異樣之處。因此,醫師決定做大腦血管X光攝影,以確認是否腦動脈是否有出血性的動脈瘤。 

這個檢查就安排在隔天。莎拉的腦動脈完整無缺,沒有動脈瘤、沒有斑塊、沒有阻塞,沒有任何會造成她左側暫時性無力的原因。莎拉因飲酒、曬太陽、節食又不喝水,使她的腦有嚴重脫水的情形,且生理和心理互相影響就在嚴重脫水的情況下造成惡性循環。她的腦所做的就是停止自身部份作用,然而這更使得她更繼續那些傷害自己的活動。 

即使腦內真的有腦血管受到阻塞,引起腦組織衰退,充分的靜脈注射補充水分可以達到明顯復原效果。在動物實驗中,如果可以在腦內某個大動脈阻塞後一個小時內給予靜脈注射,那麼原來血管所及的20%區域可能永久壞死的情形,就會明顯改善。這就是水的復原力量,即使在腦內缺氧與血液循環的部位仍然可以發揮功效。 

水也可以幫助周圍的微血管擴張,預防已有血塊的部位繼續擴大凝血。同樣地,如果神經學的檢查顯示莎拉的問題來自於肌肉痙攣,那麼,水同樣可以解除動脈的收縮,況且事實證明,水真的救了莎拉。今天,莎拉康復了。她不再抽煙,飲酒則只在節慶時偶一為之,每天喝大量的水──足夠給她源源不絕的能量。 

這個故事給我們一個警惕:如果可能,在中風的人真正出現凝血及神經方面症狀之前,一定要給他喝下大量的水。
 

水是最好的「減壓」藥劑 

無明顯原因的疲累 
水是體內能量生成最主要的來源。就算食物一直被認為是產生能量的好來源,但食物在未被「水」解離並進入能量生成的過程之前,對身體仍是毫無價值的。更甚者,神經傳導的能量來源及其操控指令的完成均須仰賴水的電力(hydroelectricity),這種電力存在於體內的神經傳導路徑及其與肌肉和關節的連結中。 

急躁且無緣由地易動怒
 
急躁的感覺是一種逃避的過程,目的在那當下轉移對消耗大腦能量的注意。給急躁的人喝幾杯水後,會發現他們的情緒逐漸緩和且變得相當地和藹可親。 

憂鬱
 
這表示脫水的情形更嚴重了,在身體缺水的情形下,必須耗盡體內重要的資產做為抗氧化物,以處理代謝所產生而無法以足夠尿量排出體外的毒性廢物。這些重要資產包括胺基酸中的色胺酸(tryptophan)及酪胺酸(tyrosine),會在肝臟中做為抗氧化物以中和毒性廢物。大腦利用色胺酸製造血清素(serotonin)、褪黑激素(melatonin)、色胺基胺(tryptamine)、及??胺(indolamine);而這些要素都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可平衡及整合身體功能。如果這些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不足,就會產生憂鬱症。酪胺酸是另一個大腦用以製造腎上腺素(adrenaline)、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及多巴胺(dopamine)的胺基酸等這類屬於"行動派 (go-getter) "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如果不夠活躍,會使一個人行動力變差,且心理易呈現悲傷狀態。 

感覺頭重重的
 
這表示大腦正發出需要更多血液循環的訊號。如果進入大腦的血流無法提供腦細胞足夠的水分,那麼接下來就可能產生偏頭痛。別忘了在正常活動下的腦細胞會產生代謝後的毒性廢物,而這些廢物必須持續地被排出體外。腦細胞無法忍受腦內堆積大量的酸性物質,而頭部開始產生重的感覺正代表著這種生理現象。 

非常沒耐性
 
持續地專注於課程或作業,其實是一件耗費大腦能量的事。如果大腦儲備的能量不足,就會希望儘快地完成工作。這種希望快速脫離困境的結果就會呈現「沒耐性」。別忘了,水可產生電力,補充耗去的能量。食物所產生的能量,必須透過分子轉換的多重步驟才能儲存在細胞內。而這個過程仍需要水參與水解反應,才能將食物變成可利用的能量來源。

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喝水好健康》

台長: 小胖
人氣(1,7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就是要好水 |
此分類下一篇:電解水與鈣離子水也不能喝
此分類上一篇:5個指標了解水喝夠了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