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2-13 01:06:28| 人氣2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鸚鵡學舌—一本新書發表會聞見記(蘭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台灣世紀回味》新書發表會2000/2/12(A-lan)

九十年二月十二日下午,陰雨綿綿。和麗榕騎機車由新店往台北市思源街一號,目的地是內政部指定的三級古蹟--自來水博物館,前去參加遠流出版社的新書發表會,主角是《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本書編寫主軸是「以民為主」,文史工作者莊永明的私人收藏大大的派上了用場,加上珍貴的照片,讓人易於看圖想像歷史,或是看圖想像庶民的故事。

之所以獲邀參加,是因為老同學秀慧任該書主編,去年十一月下旬被找去幫忙看看文稿。在看文稿的過程中,見識到了編輯群的辛勞,晚上十一時下班不希奇,某個圖的配文,得咬著筆思索再三,某段說詞得不斷的查證,愈見深沉的夜,催不了他們離開座位。心裏惦記著要把這個文案做好,再把另一個文案做好,幾乎忘了要回家。這種把事情做好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

自來水博物館,曾在電視上瞄過它的倩影,今日得見盧山真面目,覺得親眼所見更美。我對建築沒有研究,單純的只是有美的感覺。建築的外形據說是巴洛克式的,半拱式的圓弧形,讓人喜愛它的端莊嫺雅。磚黃色的建築配上墨綠的鐵窗欞,就是美,透明的玻璃借入窗外的景物,剎時間歲月似乎無限靜好,連屋內塗上黑漆的濾水機械,和整體都是非常協調和諧。是自己對古蹟的偏愛?要不然怎麼看怎麼美!

邊看自來水博物館,當然是邊盡情的獵取了鏡頭。藉著留影,也留下一些個人看待景物的眼光,似會流逝的抽象美感,卻也能藉照片捕捉片爪鴻泥,留給他人無限的想像空間,這不也是《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一書的特質?編輯者對圖像做意義的詮釋,再讓讀者對著圖文產生意義的想像,有趣的歷史對話於焉產生。

整個新書發表會是從下午二時到四時,可是我必須半途離席,心若有愴焉。我在二時五十五分離席,黃春明先生正拿著麥克風講話,講到愛鄉土是自然而然的事,人為的壓制只是延緩台灣子弟認識自己的鄉土,不愛鄉土的人就容易胡作非為。另外,他也談到,台灣人為「二二八」立了紀念碑,也應該為原住民在玉山立下血淚的紀念碑。他說到這兒,我還來不及反省自己的漢人沙文主義時就落跑了。

在黃春明之前,遠流出版社的社長王榮文、柏楊先生、曹永和老師都分別上台致詞,我覺得他們講了好多好話,忍不住要記下來和大家分享。

王榮文說,近日他正和柏楊先生在觀看史蒂芬史匹柏拍攝的「消逝的一九四五」一片,片中訪問中歐、東歐倖存的五名猶太人,其一人任職於博物館,一人是畫家,一人是國會議員,他們談及過往時並不煽情,所以王榮文希望自己能以好的出版物,來培養觀看歷史更寬容而客觀的心。寬容而客觀,看待歷史如此,看待人事何嘗不然。

柏楊談到西方人重視歷史,而且是家族史做起,保有列祖列宗的照片或是畫相,知道自己的舅舅是做什麼的,姑媽嫁給什麼人。(我們在鄉下也是如此,大廳中有曾祖父和祖父母的畫相,姑舅姨表都有往來。城市人就沒有這種習俗,不知是否是城市人對自我歷史的疏離?)柏楊談到自己在晚年才知道祖父的名字,也說到漂泊(tramp,今天看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影片學到這個英文字)的靈魂從大陸漂泊到台灣,不知祖先的名字,也不知下一步會如何走,造成不穩定的移民社會的特質。他說,台灣人需要尋根,需要歷史,不要問尋根有沒有用,因為歷史會讓我們的生命和心靈充實。柏楊提及俄國和中國是最喜歡改路名的國家,例如將自來水廠邊的螢橋改成永福橋,將新店美麗的十二張路改成中正路,使人在地名、路名字的改變中忘記了歷史。(對照:電影中的壞人為了掩飾真實的身分都會更改名字,或是使用假名,人們不知道壞人個人的歷史就抓不到他。我們的國家是不是有壞的歷史,所以要改路名、地名以忘記過去?或許受殖民者不能知道自己的歷史,因為日本時代也改過路名和地名。)柏楊說:在場的年輕朋友,忘記過去就是自己的悲哀,請大家用珍貴的照片留下個人的歷史,因為個人的歷史也是整個國家和社會文化的一環。

柏楊也請台灣人不要妄自菲薄,他說台灣創造了許多第一,對台灣歷史、中國歷史、亞洲歷史都是貢獻,而這個價值也表現在能否留下予後來得以消化的文化資產。他提出一個觀點說,白色恐怖不是始於台灣的五○年代,而是始於民國十七年國民黨在大陸的清黨,後來把清黨時隨時抓人槍斃的政治文化帶到台灣,一直到解嚴,為時七十三年的白色恐怖才真正告終。他說,現在還有紅色恐怖,這難道是族群宿命?他又問大家:「何時才會清醒過來」?

柏楊追索歷史,也談到了台灣的去路仍然充滿荊棘。他曾因為良心而成為政治犯,在綠島人權紀念碑為他平反之後,他仍然不時的發出良心的呼求。紅色恐怖,這不是存在台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嗎?

曹永和老師說,他來到會場,翻看著本書,書中的圖片勾起了回憶。曹老師歷經日治時期的大正、昭和的代,他說國民學校時是他腦海中記憶開始清晰的時期,他從士林轉學到太平公學校時,剛好要重新蓋大龍峒孔廟,小學生得捐錢資助興建。一九三二年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學校就教學生要如何愛(日本)國,也大談日本信仰為何。曹老師中學畢業旅行(每人一進中學就開始存錢,中學四年級時出發)去到了東京,和同學一行人就聽到了蘆溝橋事變(一九三七年),看到東京的婦人為軍人縫製千人被。他說,看到老照片,年輕時的記憶忽然回到腦海中,憶起過去日本一步步往中國大陸侵略的景象,憶起自己的前輩受徵召戰死沙場,他們迎著骨灰回來的情景。

曹老師談到過去的歷史研究以政治領袖人物的文字記載為主,偏重政治史,現在則走向社會史,以一般人的生活為主,而且資料方面也重視到圖像的記載。他說,台灣歷史的特色應該是「南島文化圈」和「漢人文化」的結合(「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俗諺,是否表示我們的血淚中留著原住民的血液?台灣人天真而熱情,是否和這樣的混血有關?),也不要將台灣看成是邊陲,因為在台灣這個空間生活,加上台灣族群的活動,構成了台灣的歷史經驗。台灣歷史,在文獻資料上有中文、荷蘭文、西班牙文、英文、法文、日文等的文獻,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方的文獻是如此豐富的,我們要善加珍重自己的歷史。現在的歷史研究既然偏向社會、經濟、人口、文化,那麼就應利用圖像資料以補文字資料之不足,曹老師說,不要把圖像資料當成文字資料之附屬品,而是要等同的看重,他也說,遠流有遠見,看到、做到了這一點。

以上這些好話,在自來水博物館這個三級古蹟裡聽來,更覺耆老是珍貴的活古蹟,他們憶舊的點滴,句句是歷史。爰為鸚鵡學舌,記下這可貴的一頁。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2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