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21 15:35:55| 人氣1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考教材/一個電視紀錄片工作者的內部觀察(嘉麒提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考教材/一個電視紀錄片工作者的內部觀察(嘉麒提供)

文▓張釗維

據筆者所知,在台灣文化研究的領域中,對於廣告、音樂、文學、電影、新聞等等文本的分析,都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電視節目上面,似乎就比較少見到深入的研究。一些相關的論述,大多集中在是否有暴力色情、是否造成壟斷、是否誤導…等等倫理道德或公平正義的外部判準上;而對於「一個節目如何誕生」或「一個節目為什麼這樣做」等等內容構成的問題,少見由內而外的分析。在此,筆者願意不舛疏漏,以一個電視紀錄片工作者的立場提供一些個人的內在觀察,俾使對此一領域有興趣的學者,能夠切入這個領域,促進學界╱文化界與這個文化產業的對話。

簡而言之,電視是這個時代最接近「大眾」的一種媒介。且先不論「大眾」的意義為何,這樣通俗、普及、三教九流、雞鳴狗盜的性質,往往讓許多本地的文化人或知識份子望之卻步。在筆者的經驗中,跟朋友閒聊時談到「我已經很久不看電視」或者甚至是「我家沒有電視」這樣的話題,所在多有。誠然「看不看電視」或「有沒有電視」可以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就好像有些人至今仍然沒有電腦或手機一樣;然而,對從事這個工作的筆者來說,所面對的是「如何透過影像將知識、觀點或文化普及化」這樣的課題,因而,是萬萬不可能繞過電視而行的。

然而,這並不僅僅是在說,「電視是必要之惡」這樣消極性的說法,而更是積極地去思考與嘗試:面對這個觀看對象龐大到難以被準確掌握的媒體,如果還試圖運用它作為一種發聲、創造或溝通的工具或管道的時候,究竟,可能性有多少?能量有多少?如何可以做得更好?還有,什麼是「更好」?

     ╳╳╳   ╳╳╳   ╳╳╳   

這些問題是複雜萬端的;首先面對的當然是「精英vs.通俗」的拉扯。今年中,筆者有機會參與某商業電視台系列專題片的製作,當完成部分影片的粗剪,邀請經理前來看片之後,經理含蓄地表示,筆者所做的片段太有氣質、太像公共電視了;當下筆者不禁啞然一笑。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呈現了商業與非商業的分野;部分論者或會說,商業電視台就是要媚俗的的東西,這壞習慣是永遠也改不了的了。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做電視節目,不就是要儘可能讓大多數人都可以看到嗎?在參與這節目的短暫過程中,見多識廣的製作人不斷跟筆者談到他多年的經驗,包括:如何在短時間之內抓住觀眾的眼光、如何將深層的文化意義埋藏在浮面的通俗影像之後…等等。而這些經驗,是筆者在其他的工作環境當中所不易學到的。

後來筆者所參與的這個專題片在收視率調查當中有著不錯的成績(播出的並不是原先筆者所剪的那個版本),這當然是經理藉以判斷「什麼是該電視台所需要之節目性質」的最重要依據;同時,也說明了製作人的經驗之所在。

另一個例子是,多年以前,另一商業電視台為了爭取以年輕族群為銷售對象的廣告客戶,製作了一系列走遍台灣大城小鎮的探索性紀實節目。這個製作團隊上山下海到處跑,造成一時的轟動,同時也順利拉到他們所要的廣告客戶,可說是面子裡子都拿到了;這是今天我們看到,許多以台灣或中國大陸為拍攝場景之紀實節目的濫觴。幾年的發展下來,據該節目當中一位資深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台灣的景點與題材大約都已經被拍盡;同樣的故事、人物、甚至類似的鏡頭影像,在不同電視台的類似節目中都依稀可辨,只是主持人不一樣而已(但他們都必須具備「草根性」)。然而,這類的節目如今依然頗受歡迎,並且在最近兩年的金鐘獎當中,連續打敗公共電視所製作的紀實節目,拿到「最佳文教資訊節目」的獎項。

在現實環境中,老實說,筆者願意對這些事實,以及這事實所代表的、製作人與工作團隊的多年經驗表示服氣;然而,在服氣之餘,筆者仍想進一步思考與嘗試:在「有氣質」與「沒氣質」之間、在「媚俗」與「脫俗」之間、在公共與商業之間,那差距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表現在節目的影音構成元素上,分野何在?如何更進一步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

     ╳╳╳   ╳╳╳   ╳╳╳   

其實,不管在商業體制或是在非商業體制,許多紀實節目的工作者心中都會有個若隱若現的標尺,那就是在台灣的頻道上很容易可以看到的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上述第一個例子中的資深製作人,最大的願望是做出華人世界中discovery級的節目,而第二個例子中,該電視台後來甚至打出「台灣地理雜誌」這樣的口號來。

顯然,一個「如何透過影像將知識、觀點或文化普及化」的殷切期盼是存在在這些從業人員之間的;而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等等似乎也證明了這個理想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這兩個頻道老少咸宜(筆者日前在日月潭附近的山間小村造訪某人家,客廳中的阿婆正盯著discovery上的海龜看得津津有味),並且是有獲利可能的商業頻道。

因此,這樣的願景其實不僅僅存在於製作人、導演等等核心人物當中,在筆者的經驗中,攝影師、攝影助理等技術人員在閒聊時,也會不時談到在這些國外頻道上所看的新東西,熱烈地討論「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其實是一個關於產業之know how的問題。如果是攝影師、導演等等問這問題,那是屬於製作技術的層面;如果是經理或總經理問這問題,那是屬於經營管理的層面;如果是新聞局或文建會問這問題,那是屬於政策規劃與願景的層面。而不管是哪個層面,在台灣對這問題的認知,還有許多待開發的空間。

以筆者較熟悉的製作技術而論,對筆者來說,紀實節目的核心know how首推企劃編劇(writer)。簡單地說,就是如何將知識、觀點與文化用通俗有趣的影音語言表達出來;這其中,比方說,當面對龐雜的觀點、現象或知識體系,旁白要如何寫得精簡有力、深入淺出,又能夠具有環環相扣的戲劇性,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正因為如此,前兩年,當新加坡立意要成為亞洲電視紀錄片運籌中心(筆者的說法)的時候,該國的政府部門就曾經不惜禮聘英國BBC電視台紀錄片部門的資深編劇前來開班授課;而在台灣,我們還沒有看到這樣的觀念與做法出現。

企劃編劇尚且如此,其他諸如導演在影像語言與敘事結構上的掌握、技術人員在影音錄製與後製技術上的精進、主持人本身功力與親和性的深化、製作人對題材與資源的操作能力…等等,那就更不用說,都是不斷要去學習的功課。

     ╳╳╳   ╳╳╳   ╳╳╳   

其實,從整個大環境來說,台灣某方面似乎是具備了這種知識濃度較高的紀實節目可以落腳的空間。且不說台灣是discovery在亞洲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客戶,光看台灣的出版市場,每年有各種或深奧或通俗的知識書籍、各種琳瑯滿目的期刊雜誌被擺上書架;學術市場上,留學回來的高學歷人士滿街跑,甚至多到找不到適當的職位;政治市場上,有著號稱博士密度最高的內閣…;筆者怎麼都無法相信,這樣一個看似愛好知識的地方,在電視紀實節目上會發展不出更具穿透力(不管是在精英層面或通俗層面、不管是面對台灣觀眾或是國際觀眾)的自主產品來,而還必須像十幾年以前的社會氣氛一般,要靠外來的和尚來唸經(前陣子discovery與國家地理頻道相繼來台拍片,報紙就登得好大;而本地紀實節目的新聞,就只能是影視版的花邊)。

那是在哪些環節上造成了斷裂與阻礙?製作技術?經營管理?整體電視產業的願景?當文化產業成為熱門話題的時候,以「知識、觀點與文化的普及化」為目標的電視紀實節目,要被擺在哪個位置?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透過紀實節目,我們如何重新看待過去被不斷重複放大的鄉土與草根,以及它們與當下世界脈動的關係?

在這篇短文裡頭只能先拋出幾個點,供有心者一起來思考。這僅僅是筆者思考相關問題的一小部份;但是,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是希望大家能夠從內在的操作過程來面對電視節目與電視產業,由內而外地認識它的處境與條件,進而可以在物質基礎之上去分析意識型態的構成原因。筆者這裡所提僅僅是紀實節目,其他如戲劇片、娛樂節目、新聞節目,乃至其他文化創造領域,相信也當作如是觀。

台長: 張老師
人氣(1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