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0-24 12:42:19| 人氣2,1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壇經」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壇經」以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壇經六祖慧能乃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以無住為本,全經主旨,三者皆指修行法門,亦指透過這些修行所能達到之最高境界。無念、無相、無住三者互相牽連,被貫通於般若不取不捨之智,並無根本的差別。所謂無念,就是「於念而不念」,即就一切思念,惟是體念空寂本性而不起妄念。值得注意的是,禪宗之無念非指沒有念頭或不要有念頭, 「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是說如果人斷盡百思,即心靈運作停止,生命如枯木死滅,此不是清淨解脫,而是生死中之死。所謂「於念而不念」中的「於念」就指存有論地有念,而「不念」者乃實踐工夫上的無執無著。再說,於外境有思念,但不染不著,不取不捨,絕不起任何分別心或妄執心。

中道實相,所彰顯的義理,即是「八不中道」的義理!

「八不中道」,並非八個不是中道,而是指解說中道義的文詞中,有八個「不」字。

此「八不」為:

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離開兩邊的相對待」,也沒有「存在於中間的法」可得!我們凡夫要是知道「不同」,肯定執著「相同」,但這些皆是因緣所生的相貌,皆是生滅虛幻,只是給它一個「假名稱」而己。而我們凡夫卻常以這種假名稱為實有,所以佛陀教道離開這種種相對的執著。

舉個例:

1、常聽有人說,一切法皆空。所以誤為什麼都沒有,於是不修善斷惡,甚至以為佛也是空,什麼都沒有。這叫作「頑空」,起於「斷滅」的執著,並不是佛法正見。

2、或聽有人說,佛教修善斷惡,所以「善」肯定是完整的佛法,甚至認為福報是實在的,永遠用不完。再嚴重一點,見到不如自己所知的「善」,就要起於分別心,乃至起瞋心去排斥、毀謗。佛的確教導修善斷惡,但正因惡是因緣所成,也是虛妄,所以能斷;正因善是因緣所成,也是虛妄,所以能修。如果善是實可得的實有,那做了一善,應該就完全沒有惡了,為何還會再起惡念呢?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善法實在可得,叫作「執相」,起於「常見」的執著,並不是佛法正見。

3、所以佛說:「不常亦不斷,也不在中間。」

於佛經中說到「無相」、「無念」也是「中道實相」的異名,也是「佛性」、「法性」的異名。

這些皆是假名稱,義則無二,名相有別,仍然是在告訴我們「不即不離,亦不在中間」的道理。

所以此「無相」、「無念」、「中道實相」並無二義。

再細說:

無相,一切法非真實可得,皆因緣所生,但又不墮於「完全空無的斷滅」,即是照了「非有非空」,離二相對待,即中道義。

無念,一切妄想執著,皆是因緣所生,以無明為本,無明以無住(佛性)為本。一切想念,乃至貪、瞋、癡,皆是虛妄,又不墮於「完全空無的斷滅沒有」,即是照了「非有非空」,離二相對待 ,即中道義。

 

「無念」為禪(定、三摩地或奢摩他)之究竟,實乃佛法共義。

《佛說慧印三昧經》(約 222~253 年間譯)即有曰:爾時,佛從慧印三昧起,便動三千大千佛剎,舍利弗羅等便前白佛言:「佛住何三昧?吾等以智慧眼推索佛,了無有能知其處者。」佛語舍利弗羅言:「佛所至到處,非若阿羅漢、辟支佛等所可知,獨佛自知之耳。所以者何?無念、不動、不搖故。」

又解「無念、不動、不搖」曰:

不動搖者為何等貌?離於動搖之貌也。離於動搖者為何等貌?無心之貌也。無心者為何等貌?無念之貌也。無念者為何等貌?無二之貌也。

西晉竺法護譯《持心梵天所問經》(286 年譯)亦論及「無念」:

「離於動搖」即離於煩惱之擾動,而唯無心(無妄心)方能離於煩惱之擾動,故離於動搖即意味著「無心」;「無心」即「無念」(無妄念),「無念」則諸法無二無別、平等一味。此即阿羅漢、辟支佛等所不可得知之慧印三昧。稍後,西晉竺法護譯《持心梵天所問經》(286 年譯)亦論及「無念」:

(持心梵天)又問:「何謂佛之所教、所當思者?」答曰:「無意、無念,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斯乃名曰佛之所教、所當思者。」

經中以「無意、無念」為佛所教法以及佛弟子所當思法,可見此境界同為修行究極之境。

  不過,這些經皆就佛果位說「無念」,並未就「無念」本身開出一種修行法門來。

後來廣為人知的《大乘起信論》通過觀「念」之生、住、異、滅而入於「無念」,同樣未以「無念」行為修行正宗。

無相--謂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性為空,無形相可得。是佛教修行法中三解脫門之一,指離卻一切執著的境界。經云:「實相無相,無相實相。」

  無相亦有淺略、深祕二義:1.諸法之體性,如幻虛假,自性為空,一相不存,無色無形,此為淺略之無相。2.一相之中雖具一切相,然一相不留,此非為無色無形之無相,乃係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之義,故為深祕之無相。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

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眾生不見法身。但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耀。以為如來真身。為遣此迷。故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淨行者。即六波羅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於意根中定慧雙修。是名具足色身。從愛如來三十二相。內不行三十二淨行。即非具足色身。不愛如來色身。能自持清淨行。亦名得具足色身。

台長: 福哥
人氣(2,15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佛理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六祖壇經:第一行由品 (先天解)
此分類上一篇:六祖壇經曹溪特色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