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17 21:46:30| 人氣2,5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心得--第二章 體用章2-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德經》心得--第二章 體用章2-2

  【本文】             興毅-經典研習班-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讀經心得: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A、 有無相對待,本性肉體相對待,咱人生死也是相對待,這邊生那邊死,彼邊死此邊生。

B、 剛才所說凡是要受讚美和經由拜託或有條件式及等待回饋的善行都不是善行,而真正的善行應當是:

第一是有無相生;無者無為圓滿、無餘涅槃、無人我眾生相就是真實大我、法身無極大法王。相者形跡,執著形跡心不虛空,滯而不化名謂之相,諸法本是空的,外離一切相,假使有也是一種假相,這叫做無相,也就是說做功德沒有其他附帶條件才是功德。

第二是難易相成,做功德不想它是困難就很容易,修行者的字典裡是沒有「困難」這兩個字,是能體悟的人,修道即是易行之事。

第三是長短相形:(爭長論短)智慧愚痴計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  有理,何必斤斤計較;有些人它是裝著修身養性到不動的樣子可是一開嘴就是譴論別人的是非恩怨,喜歡說人的長、道人的短,譴他人的功和過,這是障道的因緣,應隱惡揚善。 ※詳第六頁隱惡而揚善的故事(物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長短相形之真諦)

C.天下萬物皆是由無生有再由有還無有與無生生不息,例一顆樹木被坎斷了,它對樹木而言是「死」,然而是一旦將此木材加工一番製成一張漂亮的桌椅傢俱對那顆樹而言又是「生」。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A.高下相傾:

(1)社會的形成,必定有高低不同的地位、權勢,有了地位之後就想要彌補昔日努力的付出而壓榨別人,他忘掉往昔曾經被無情的奚落,昔日則被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何必為人心不仁」今日卻是「若非昔捱過,哪有今日座上我」的差偏言語,這樣誰不厭惡呢?    

(2)相反,有了地位說話也隨之有了份量,這時他能把握住這個機會做弘揚真理的工作,受感化的人必定很多,他的德行必被肯定。

B.音聲相和:

(1)天生才華的人,不去做啟人良知的工作,卻專做那些損傷他人身心之事,甚至得了便宜又賣乖,這種人無疑會讓人恨之入骨。

(2)了解自己的才華,充分的運用它;如憑著自己口才的流利,生動地講出扣人心弦的經書含義,讓人啟信宇宙真體,並且虔誠踐行,這是道功。

C.前後相隨:

(1)有人得天讀厚生得一表人才,巴結上方所以很容易得寵,但是在得寵之後大耍其陰,使多少人的溫馨美夢破碎了,使多少人寶貴生命被奪了,這種人豈只是讓人生厭,而是咬牙切齒的痛恨。

(2)有道德的人,前者是關懷備至,後者是忠貞護隨,大同社會即是如此。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A.無為,發自本性順其自然不妄為,即由本體所發出的至善境界。

B.今天看了這篇經文,才瞭解聖人他所做的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的形象表杆,尤其是他真正做到了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他成了聖人。世人大都做有條件的善行,作對以身有利益的事,說自己好,可是聖人都是做無為之事,做人不喜歡的事,他默默的去渡化世人,去教化世人做道德的事。

心經: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A.

           (1)歷代祖師承先啟後去實踐真理以代天宣化為己責,以化婆娑為蓮花邦,使眾原子離苦得樂。

           (2)聖人替天行道不因功德或有利於己時才去做,以行善立德為分內事。

           (3)聖人功成而身退,如佛經之所說:「佛滅度一切眾生實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就因其不居功。

B.什麼是無為,老子怕世人曲解了無為,作了以下解釋:

          (1)、無為就是萬物作焉而不辭:就像上天創造萬物,再來養育萬物(俗約:一枝草一點露),對萬物都照顧得非常細心、非常週到,像咱人不必逃避事情,事來則應做,事去則放(做完就放掉)。

   (2)無為就是生而不有:例如有了財物,即將此財物適度的運作與分享社會,如做善事。

   (3)無為就是為而不恃:例如有優越的做事能力,絕不可驕傲或輕視別人。

   (4)無為就是功成而弗居:每做好一件事,就是全體的團結所付出所得到的成果,不要有功自己佔,有過推給別人。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A.剛才所說「佛滅度一切眾生,實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就因其不居功所以功永存於萬世,而不被世人遺忘,精神與世人長相左右,眾生永遠懷念他。

B.可以讓我讚美的,可以讓我們肯定的,就是只要沒有執著,就不會失去希望,只要立場立得正就不怕做不妥事,咱人只要守著四不:不辭、不有、不恃、不居,那他個人的道德無論如何會受人肯定的。

C.世人的惡習是惡勞好逸,做事情都有選擇性的(選對自己有利的事才去做),獨有的享受很重,分享的雅量非常稀少。不要自認自己有才華卻驕傲異常,輕視不如己的人,每完成一件事就說因有他的關係才會完成才會做得很好,強調自己功不可沒等等,這些惡習如果不去除就無法修心養性、培德。

※故事:隱惡揚善

從前有一位國王,生來一副殘缺相|缺了一隻手,斷了一條腿。他很想把他的尊容留下供後代子民膽仰,於是國王請來了全國最有名的畫家來為他畫像,這位畫家果然厲害畫得栩栩如生,但是國王看了非常難過,因為畫缺手又斷腳,怎能留給後代子孫?於是國王就命人把這位畫家給宰了,然後又請了第二位畫家,這位畫家因有前車之鑑,不敢照實畫於是加了手、腳,國王看了心想自己缺手缺腳而畫上添有手、腳,認為是諷刺他,於是又命人把這位畫家給宰了;然後國王又請了第三位畫家來畫肖像,這位畫家就畫出國王的側面,把缺手缺腳給隱藏了起來,國王看了非常高興,重賞這位畫家。

世上美醜、好壞、善惡、上下、長短任何事情皆有光明及黑暗之面,相對任何人也皆沒有十全十美,端賴個人觀看的角度,若要圓融的待人處事,必要懂得隱惡而揚善。

 結論:本章主旨在於教人宜效法天地之無心生萬物而萬物生焉,且復生而不自有,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美惡善否、生殺成毀,皆無心於其間,而住於天行,故能成其大,而萬古長存。亦即,聖人知萬事皆合乎自然之理方可,故不造作、不妄為,事事依乎天理良知,以身教來化人,這便是效法天地之生成萬物,參天地化育自然而然當作而作,不敢推卸責任,效法道生育萬物並不自居其功,學習能澤被萬物,卻不望萬物回報,並以無利之心,功成身退,説也奇怪正由於不以功自居,他的功卻能永遠不會泯沒、消失。

編輯心得結論分享

第一章是「道」的定義以明道的本體。第二章是體用章,以闡明道之妙用,無極是道之体,未動之時,道不是頑空枯寂亳無生意,而是真空妙有,既動之時謂之太極,大極本乎動一也,一而二謂之兩儀,兩儀者陰陽也,是太極之大用,也是道之妙用,此謂之交易,有名萬物之母。

陰陽有對待對立相對之義,故有善醜、善惡這兩對具體矛盾具體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的規律,進而引出下文。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它們的關係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如果不能辯證地看待它們,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世人無不追求有、易、長、高、聲(名聲)、前,而厭惡其反面的無、難、短、下、音、後,其結果往往因追求的方式不科學,造成求而不得的煩惱與身心的痛苦而造業墮落。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

求“有”須向“無”中求;
求“易” 必須重視“難”;
欲“長”必先始“短”;
欲“高”必先為於“下”;
欲播聲於“外”,必先發音於“內”;
欲處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後”。

總之要有妙智慧,要以辯證體認「道的妙用,演化的法則」的觀點,從所追求事物的對立面著手,讓其自然而然地由量變到質變向正面轉化,因無者有之本,難則易之根,短者長之依,下者高之基,音者聲之源,後者前之所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守中抱一,守住根本。

人生一世,誰不想有所作為?要想社會安定團結,不端正人們的思想觀念怎麼能行?因此,“有為”和“言教”成為社會的普遍理念。然而,根據對立轉化規律,統治者強調自我有為,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無所作為;強調言教,必然導致人心不古、道德墮落。

所以,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都是片面追求“有為”和“言教”之過。 “有為”的對立面是“無為”,“言教”的對立面是“不言之教”,為了實現無為(道)而無所不為(德)和社會淳樸的目的,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正是具體運用了矛盾的對立與相對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與相對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也是大道的法則,也是老子道德經的靈魂。

聖人:就治身而言,指體悟大道、返樸歸真的聖佛;

            就治世而言,指真理大道的尊循神聖法則的代言人。

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對待對立是二法,皆在生滅因緣中,相生,相成,相較,相傾,相和,亦相隨。聖人知是輪迴因,離相對境入不二,不二法門中道觀,不善不惡明上座,至善無為聖佛心,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理至圓,直入不動天中
心。

道化為德一生二,

陰陽兩氣在相比,

體用相隨永不離,

修道不離無為理。

台長: 福哥
人氣(2,5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從道章第二十一(道之本體)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二章 體用章2-1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