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26 03:11:21| 人氣2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政府成為恐怖分子─讀蘇聯時代的肅反 (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還記得學生時代閱讀俄羅斯作家,最覺得辛苦的就是俄國人冗長又聱牙的名字。而那些小說就像蘇聯的領土一樣遼闊而漫長,森冷沉重,行進的節奏也是滯重緩慢,稍不留意,就不知去向。尤其是那些難記的姓氏,常讓我搞不清誰是誰。從去年開始,陸陸續續閱讀史大林三零年代進行「肅反」的史料,我又遇見了同樣的問題,那些笨重的名字剛開始就像個謎團,像個層層連結包裹的線球,我煞費苦心抽絲剝繭為這些謎題解套,總算有了點頭緒。俄國人是個複雜深刻的民族,而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與政治,也經常是劇烈起伏、趨於極端,難怪搞革命的人層出不窮。這是塊神秘而痛苦的土地。


二十世紀的三零年代,對許多國家和民族而言,都是極端陰暗的年代。中國人受日本侵略屠殺,納粹登上政壇舞台、發動戰爭,美國正處於經濟蕭條的動盪,蘇聯人則在肅反清洗下經受水火。也是在三零年代,不少美國人因為經濟恐慌紛紛移民到蘇聯,西方不少知名的知識分子,對共產主義在蘇聯的「成果」〈其實是宣傳造成的假象〉,充滿熱烈憧憬,許多人相繼訪問這個紅色政權,無論是因應潮流或進行探索,抵達了共產帝國之後他們才認識真情,有所省悟。發現真相無疑是個痛苦的歷程,安德列‧紀德(Andre Gide)就是顯著的一位。


羅曼羅蘭和紀德在三零年代先後訪蘇,也都寫下訪蘇的印象,儘管羅蘭批評紀德的觀點,認為紀德有惡意,其實他們的觀察仍有相似之處,但他自己卻沒有立刻發表日記,反倒選擇保持沉默五十年。這次讀羅蘭的《莫斯科日記》,也透過研究者的考證,我才理解他選擇沉默,另有隱藏的原因。

其實,羅曼羅蘭返回之後,極想立刻發表他的觀察。雖然當時他有不少痛苦的發現,但仍對蘇聯保持了忠誠與期盼。日記中呈現的熱情,難免使他失去真確的判斷,不若紀德相對的客觀,常能點出表面錯謬的核心。羅蘭的日記除了客觀紀錄他在蘇聯所見,呈現派系間的傾軋鬥爭,也記載他和史大林及高層會晤的經過。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附錄,就是他和史大林對話的完整紀錄。訪談中羅蘭的恭敬溢於言表,但也真誠表露他的憂慮,因為蘇聯發生的事件,已經影響西方世界同情蘇聯革命的同路人。

史大林在對話中聽起來頗為誠懇,且充滿自信,自己的謊言連篇累牘,卻指責別人的謊言荒誕不經。然而在回答關於基洛夫暗殺事件(這是史大林進行肅反主要的導火線)的時候,他道出了某些真相:「我們所槍斃的一百個人從司法觀點來看,都和殺害基洛夫的兇手沒有直接的聯繫。但他們都是我們的敵人從波蘭、德國和芬蘭派進來的…我們已經得悉,犯罪的「恐怖份子」在兇殘的殺害了基洛夫之後,還打算對其他的領導人實行兇殘的計畫。為了預防這種罪行,我們承擔了槍斃這些先生們的不愉快責任。政權的邏輯就是這樣的。在類似情況下的政權就該是強力的、猛烈的、和無所畏懼的。」

史大林的回答除了第一句是真話,其他都是荒誕不經的謊言。對話中突顯了極權統治的另一種真相:恐怖政治。他大言不慚的回答,他殺人的目的乃是預防犯罪,當然那些所謂的「罪犯」全是無辜的替死鬼。這就是史大林「政權的邏輯」!人命在他眼中根本不算回事,他的政權威信才重要。也許經過史大林坦率的說明,平復了某些羅蘭的迷惑。

羅曼羅蘭回到法國之後完成了日記,曾透過管道多次向史大林表達出版的意願,但史大林卻始終沒有回答。對一個老謀深算的獨裁者而言,將那些聳動的言談公諸於世,當然對他不利,所以史大林始終沉默。也許部分出於敬意,或許由於史大林的態度,使羅曼羅蘭感到沉默是最佳選擇。但同時也使他在後世留下汙點,和紀德的誠實、勇敢相較,這個事件顯示了羅蘭怯弱與盲信的悲劇。

紀德訪蘇的時間是在1936年6月17日,剛好和羅蘭的行程同一天,只是差了整整一年。紀德是應蘇聯作協邀請,羅蘭是受高爾基邀請訪蘇。我感到納悶的是,當時正是蘇聯恐怖整肅期間,外界對蘇聯當局有諸多批評揣測,雖然這些著名作家的行程,不是直接出於史大林,為何他們會在此敏感時刻受邀訪問蘇聯?當然,所有行程皆是細心安排的樣板,或說當局總是將社會主義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客人,但樣版終究無法滴水不露,瑕疵總會露出破綻。我猜測獨裁者想要藉這些有發言份量的人澄清迷霧,你說收買也好,賄賂也行,蘇聯的確用心良苦。但他們沒想到這些人的良心是無法收買的。



台長: 昆布
人氣(2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