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12 21:13:10| 人氣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勞動力再生產觀點談高學費問題修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勞動力再生產觀點談高學費問題修正
文/游湧志

近年來,台灣失業率一直屢創新高,目前的失業人口已高達五十二萬七千多人,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與失業問題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失業起因於企業的資本外移。資本主義的發展,基本上是充滿著矛盾,它一方面資本不斷地積累,但另一方面也創造了失業!就這樣,失業率的增加,復以台灣一直以來的高學費政策,使得眾多工人階級家庭的青年學子,在他們的艱苦求學的生涯裡,因為家人失業的問題而雪上加霜。今年學生的助學貸款的比例與失業率一樣,創下了歷史的新頁。然而,助學貸款根本上並不是在解決高學費問題,它只是將學生「償付」高學費的問題往後延,況且在完成學業之後,這些借錢唸書的學生隨即面臨著加入失業者隊伍的危機。
分析高學費問題,不能不看到「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環節這一事實,台灣的經濟發展,在其基礎上是拜台灣高素質的勞動力之賜,教育是維持勞動者素質、技能的重要社會環節,說穿了是維持資本家在台灣繼續生財獲利的必要條件。在本質上,談教育費用由誰負擔的問題,就應該是階級的問題。誰使用台灣高素質的勞動力,誰就應該支付費用,這只是起碼的要求,也不是什麼進步的訴求。然而有些人卻提出「教育是基本人權」的主張,筆者大大反對教育是基本人權這種說法,因為這樣的說法將落入資產階級的法權觀、或者人權觀,進而掩蓋教育問題背後的階級矛盾。如果錯把教育做為人民的基本人權之一,那就會把教育經費的問題理所當然地由所謂的全民來負擔,羊毛出在羊身上。結果,政府一方面從受雇者的所得中扣稅,一部分做為教育經費;另一方面卻要人民繳交每年都在調漲的高學費。工人階級,一隻牛被剝兩次皮。另有一種向富人課稅,或者累進稅的提法,也有掩蓋階級矛盾的問題。單靠收入來區分階層,並無法解釋社會的主要矛盾,當政府一方面不斷擴大對企業稅捐的減免(如金融營業稅全免),一方面繼續延長對財團原有的租稅優惠(如促升條例),這些獲利的大資本家享受著超低稅率,他們賺進每一毛錢所支繳的稅金,尚不如受領工資的受雇者多,因此,單從累進稅就想奢言財富重分配,無疑緣木求魚、失之空泛。
本人之所以主張談高學費問題,必須從勞動力再生產這個面向來分析,乃是因為台灣今日得以享有世界頂尖的勞動生產力,以及極高的勞動力素質,是因為台灣的高教育水平做為後盾。正當台灣企業主享有高素質勞工以及高度競爭力的同時,就應該負擔作為勞動力在生產的教育成本,教育經費本來就不應該由受僱者來支付;如同給付給勞工的工資一樣,把教育成本轉嫁給將來的受雇者來負擔,等於是變相地在扣減勞工的工資。

所以,要解決台灣高學費問題政府必須立即「課徵教育紅利稅」,課徵對象乃是有獲利的資本家,以英國為例來說,英國工黨上台後,就課征企業所得的百分之六做為教育經費之專用。拿台灣與其他高度資本主義國家的薪資水準比較,台灣的平均工資已是相對低廉,台灣的資本家得以在國際市場中,享有高素質的勞動力,以及與高度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的市場價格,因此對於獲得超額利潤的台灣資本家而言,課征教育紅利稅所產生的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

此外,因為政策的關係,受雇者長期以來補貼了整個台灣的產業,以因應整個國際分工下的需要;例如:政府以通過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來補貼資本家的措施,又例如:政府就用稅收補助工研院電子所的成立及研發,以利整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甚至曾以公部門的資源投資成立現在的「聯華電子」。然而,台灣的受雇者得到的是什麼?答案很顯然是像聯華電子這樣的企業不斷出走、資本外移以及其帶來的失學與失業。所以,政府應該從每筆外移的資金、以及外匯交易中課征0.5﹪的稅,做為教育經費之補助,以今年八月與九月中央銀行最新公佈的外匯交易量來算,平均每日的交易數為六十億美金(剔除「銀行間交易」重覆計算之部分),那麼每日我國的教育預算就可以有三千萬美金的進帳,換算為台幣為十二億。這樣的方式,雖然無法在根本上解決資本外移的問題。但是我們起碼要求台灣的企業主、資本家支付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也就是說,課徵教育紅利稅解決教育經費的來源問題,進而保障學生的受教權;且由於資本家追求最大利潤,資本外移,造成台灣勞工失業、經濟危機的惡果,向資本家課外匯交易的稅,是受雇者最起碼的要求!


台長: 新世代青年
人氣(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