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09 00:49:38| 人氣1,8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青春叛逃日記」3《愛在此生終結時》Our Lady of th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青春叛逃日記」3

2000年的威尼斯影展競賽片中,也有一部描述少年暴力的悲情電影。

《愛在此生終結時》Our Lady of the Assassins / La vierge des tueurs

身兼製片身份(特別是侯麥的作品)而在美歐都頗有地位的法國導演巴貝特許洛德(以《親愛的,是誰讓我沉睡了》Reversal of Fortune成名),改編他最愛的哥倫比亞作家費南度華里裘的自傳作品「殺手的聖母」為電影《愛在此生終結時》,描述這位同性戀作家鬢髮蒼蒼後重返家鄉,目睹且親身經歷當地街頭少年們無止盡械鬥、殘殺彼此的悲劇故事。

許洛德或許對於華里裘的小說真正心有所感,因此他捨棄了擅長的美式驚悚手法,以手提攝影、自然燈光、不協調剪輯,呈現出粗糙樸直的視覺感受,也降低了配樂在片中的比重,撤除了戲劇性及煽情暗示,讓影片彷彿是赤裸裸的社會實錄。而影片開始不久,就在這位同性戀作家經由朋友的仲介,認識了少男並立刻發生性關係接著便同居之後,許洛德更大膽地收掉所有故事的張力,像是流水仗般地敘述兩人間平淡無奇的生活點滴,聊天、購物、看電視、聽音樂、上教堂、殺人,除了一段男孩陪著老作家返鄉還算有些情趣外,其他的部份簡直單調得令人不耐。而男孩動不動就拿槍出來斃掉他看不順眼的人,也教人看得莫名其妙地火氣上冒。

不過許洛德畢竟不是賴瑞克拉克,他還是願意以柔情憐憫的眼光去看那個瘋狂血腥的世界,對於孩子們一瞬間就失去了生命,他也藉著老作家的角度,投注以滿懷的哀嘆。於是當男孩一再被警告有另一批幫派份子在計劃殺他時,觀眾的心也就隨之被挑起,在每一場生死邊緣的槍鬥中,跟著已愛上男孩的老作家一起提心吊膽。然而,男孩仍逃不過宿命,成為街頭的槍下亡魂。

男孩死後,這才發現先前那些平淡乏味得教人不耐的瑣碎發生了意義,老作家造訪了男孩的家,看到了悲劇不斷循環的殘酷,他又看上了另一個男孩,那新的男孩幾乎和已逝男孩有著一模一樣的生活態度,隨著似曾相識的段落重現,激起了追憶的惆悵與悲傷,然而,老作家卻意外發現,這段戀情遠比先前的那段更為複雜,而他本身,也被捲入了仇恨與憤怒的激流中。

原本回到家鄉是為了結束自己已百無聊賴的生命,卻意外地見證到兩個正燦爛的年輕生命,在盲目的撕殺中,無緣由、無意義地殞落。痛徹心扉的哀慟,反而讓老作家回憶起了生命對他而言的最原始價值。許洛德雖然用的是最粗糙、最精簡、最收斂形式風格的電影語言,卻細心地在無謂的隻字片語裡擺放他的感性與沉重,使得影片越到後段情緒發酵得越濃烈,而終有一股難以言喻的無奈與痛楚哀憐,甚至浮現出宗教般超然的悲憫胸懷。這部作品或許沒有他過去幾部驚悚作品的戲劇張力,卻遠更為駭人、更有力道。

本片獲得該年威尼斯影展參議院主席金徽章獎。

台長: 牛頭犬
人氣(1,8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美國獨立製片 |
此分類下一篇:行入死蔭之地(一)《時時刻刻》The Hours
此分類上一篇:「青春叛逃日記」2《血、性、少年》Bully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