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10 18:00:00| 人氣6,30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霧與印花布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雷雷雷雷雷)

 

吸引我去看《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的最大誘因,並不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頭銜,而是1995年BBC電視迷你影集版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當年的達西先生(柯林佛斯飾演,是他多年二線無名配角生涯的轉捩點,不僅讓他成為性感偶像←濕襯衫,被一再地寫進【BJ單身日記】與續集書中,還因此成為電影改編版本的當然男主角)與莉茲(珍妮佛艾莉飾演)這對戲裡戲外的舊情人,闊別15年後,將在這部電影中重逢。

導演湯姆胡波顯然也很在意這個時刻,當柯林佛斯飾演的喬治六世,帶著伊莉莎白皇后造訪他的語言治療師時,珍妮佛艾莉所飾演的治療師夫人,意外地提早回到了家中,傑佛瑞洛許飾演的治療師突然慌亂起手腳,趕忙將房間的門給鎖了起來,延遲了她與柯林佛斯的相見場面,拉高了神秘的期待感。而當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的伊莉莎白皇后向治療師夫人自我介紹時,還特別加了一句:你丈夫都管我先生叫柏帝,妳不會也想叫我「莉茲」吧!

除此之外,《王者之聲》和『傲慢與偏見』的連結,還有當年精采演出『傲慢與偏見』丑角柯林斯牧師的大衛班柏,也在《王者之聲》開場沒多久客串了劇場導演一角,沒兩句台詞就讓人絕倒,另外,硬是要拉關係的話,當初飾演『傲慢與偏見』第一男配角賓利先生的克里斯賓寶漢卡特,則是《王者之聲》女配角海倫娜的遠房堂姪。



撇開其中的八卦感情因素不談,《王者之聲》仍然是一部讓人激動振奮的好電影,在許多地方,它都和幾年前史蒂芬費瑞爾斯的《女王》The Queen(請原諒我不用那個腦殘的台灣片名)十分神似,不只是因為它們都和英國王室有關,也不只是因為它們都以一場演說帶起最後高潮,更重要的是,這兩部片都呈現出一種在繁文縟節、進退有據下,暗自流動的情感互動,也彰顯出在快速變動的喧囂世界中,一種人性所不斷追尋的沉默、尊嚴與穩定。

喬治六世和他的繼任者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一樣,實在蠻難想像會是個有趣的電影題材,他們都是老派、古板、少爭議性的乏味象徵,但當這些創意十足的英國創作者,用其他叱吒媒體、捲起千堆雪的一時風流人物: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橫掃歐陸的希特勒、紅顏薄命的黛安娜史賓塞、巧言令色的東尼布萊爾...等做為對比時,卻反而讓他們顯露出一股懷舊傳統又靜謐優雅的魅力,成為騷動混亂世局中,可以安定人心的價值指標。

雖然影片的敘事手法和它的題材一樣保守內斂、沉穩規矩,但對我而言,《王者之聲》藏在主題之後的元素,其實是頗有玄機的。首先是音樂,同樣也為《女王》譜寫配樂的亞歷山大德斯普雷,他所原創的樂聲,在《王者之聲》裡幾個重要時刻中卻莫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卻是莫札特與貝多芬的古典音樂。

莫札特的音符,是影片前半段語言治療中的觸媒。在第一次治療,當傑佛瑞洛許要柯林佛斯戴上耳機朗頌【哈姆雷特】時,那壓倒性的樂聲是莫札特『費加洛婚禮』的序曲,而『費加洛婚禮』正是一齣調侃階級制度、諷喻王公貴族的歌劇,似乎挑釁著當時兩人不對等的階級差異;而當柯林佛斯終於願意開始接受每日訓練時,佐配著這段治療蒙太奇的音樂,則是莫札特最後一個完整的器樂作品『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裡的快板樂章,這首曲子明亮愉悅輕盈,但在底層卻又有一抹揮之不去的陰霾,極其恰當地呼應了當時的氣氛,而特別的是,在這曲子裡獨奏的單簧管並沒有炫技的華彩,作品中獨奏與樂團間,也呈現出美好細緻的平衡,並沒有其中一者特別突出的狀況,似乎也暗示著片中英王與澳洲治療師兩個角色間,漸行平等和諧的關係。

而到了第一次戰時演說時的高潮,貝多芬取而代之跳上了舞台幕後,他『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無比完美地融進了王者之聲中,使用的a小調帶著浪漫神秘的特質,有著哀傷的沉重,卻又有著深情、感性與莊嚴的不同層次,絲毫沒有過度濫情與英雄主義的問題,讓這關鍵的段落,有了偉大永恆但沉潛低調的氛圍。而演說的最後,銜接上的則是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第二樂章,上行的音符開展出如宗教音樂般神聖的氣味,將這充滿戲劇張力與動人情感的時刻,得以昇華、擴大、延長...



除了聽覺上「背景」的輔助之外,對我來說,《王者之聲》另一個最有趣的地方,則是創作者似乎刻意在影片中,反覆地使用了某些造成視覺干擾的「背景」,適度地暗示並強化了舞台前,角色自身的內在爭戰,以及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外景中,英國與倫敦招牌的霧氣,不時地飄浮在身旁,拉開窗戶,外在的世界也朦朦朧朧,有時走在路上,霧甚至會濃得讓人看不清視野。以景喻情,這層遮蔽不僅讓人物顯得孤立,彼此間的距離變得疏遠,內在的困頓不安與茫然恍惚也被逼現出來。我們會發現,這些人物們,都不再只是向這個世界,奮力地爭取自我的定位與價值,而是更深一層地,和自己內在的記憶與心魔,用盡生命力氣在對抗。

而在內景,治療室與治療師的家中,背景中的干擾變成了英國傳統的印花布,花花綠綠、圖樣紛雜地出現在家俱、窗簾、地毯、壁紙(或是壁上的畫)上,而相對於霧的隔閡,印花布則造成了空間的縮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變近了,情緒的互動也顯得更為親暱。而就在高潮的宣戰演說時,治療師用印花的窗簾包裹住了播音室,只留下小小的通風窗,他告訴國王:請對著我說,就像和朋友說話一樣。於是,透過麥克風,一場嚴肅卻令人動容的演說,在這斗室之中,變成了兩個知心相惜的好友,迎向這冷酷現實世界並肩作戰的情誼。

在公眾表演與私密情緒之間,《王者之聲》似乎也抓到了《女王》奧妙精髓。



《王者之聲》最讓我感到激動而且印象深刻的地方,除了達西先生與莉茲的重逢外,就是在約克公爵繼任為喬治六世之後,當他回到即將搬離的宅邸時,他的兩個女兒伊莉莎白和瑪格麗特公主見到了他,興奮地衝向前去,但跑了兩步卻又自制地停了下來,帶點生硬地向她們的父親行屈膝禮。喬治六世稍愣了一下,接著便低下身去一手一個地擁抱起女兒來。多麼迂迴克制卻又真實動人的英國式情感表達方式啊...

霧與印花布,是我認為最接近英國性格的象徵,看似模糊矛盾變幻難測,其實為的是保護私密脆弱善感的內在;看似被困在繁複制式又俗氣的禮教系統當中,其實發現那才是安棲規律生命、涵養真摯情感的存在法則。

所以,沒有希特勒那般的慷慨激昂、充滿煽動,也並非旁徵博引、抑揚頓挫,喬治六世的那場戰時演說,逐字唸稿、既平凡規矩、壓抑冷靜,還伴隨著掩飾口吃的長長停頓,但是,卻能有著驚人的撫慰及激勵的力量,不只是因為我們知道喬治六世,他一路走來對抗缺陷的艱辛歷程,更是因為,在那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時局中,人心所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天馬行空的天花亂墜,而是對傳統、規律、沉默與尊嚴的信仰,那正是屬於英國的聲音,屬於真正勇者的聲音。

(全文完)

台長: 牛頭犬
人氣(6,302)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歐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切膚慾謀》La piel que habito
此分類上一篇:幸福不清楚(九)沒有永恆,只有幻覺

(悄悄話)
2011-03-17 18:21:29
(悄悄話)
2011-03-22 09:00:0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