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28 20:22:33| 人氣7,583|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Nine + 8 1/2 = ?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麗年代》Nine (有雷)

看完《華麗年代》,我的情緒真是難以形容的複雜,既無法說我究竟喜歡或不喜歡,更遑論「好或不好」這種看似虛無縹緲其實冷酷決斷的標籤了。我是說,我很明白編導(編劇麥可托金和安東尼明格拉、導演勞勃馬歇爾)野心勃勃地想將費里尼經典《八又二分之一》8 1/2和音樂劇「基多與他的九個女人」(台灣原聲帶的譯名)Nine融合為一體的企圖,事實上,這也的確讓影迷和音樂劇迷們,有了更多按圖索驥、捕捉經典印象的樂趣與感動,但我卻又無法不去看到,創作者在執行過程中抓龜走鱉、捉襟見肘的窘態,它在許許多多地方滿足了我的渴求(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改編方式),卻也同時讓我失望空虛困惑,真是百味雜陳啊。



《華麗年代》最初的原型,是大師菲德利珂費里尼1963年的經典之作《八又二分之一》,那個奇怪的數字片名所指的正是該部片的作品序號(之前費里尼已拍過六部劇情長片:《白酋長》、《小牛》、《大路》、《騙子》、《卡比莉亞之夜》、《生活的甜蜜》,兩部集錦電影中的短片:《都會愛情/婚姻介紹所》、《三豔嬉春/安東尼博士的誘惑》,以及一部與圖亞達合導的電影《賣藝春秋》,所以共有6 + 3 x 1/2 = 7 1/2),在這部只有編號的電影中,費里尼展現了驚人的內在自剖,從創作、親情(戀母)、宗教、道德、情慾、罪惡、死亡,到童年回憶、性幻想...一應俱全,觀眾被迫潛入他腦海的意識流中,快速浮沉在虛實交錯的漩渦迷宮裡,看到創作者的熱情、困頓、疑惑、憤怒、傷懷與頓悟。這部作品一直被視為費里尼最偉大的作品,同時也是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1982年,經過多年的磨合與爭取,改編自電影《八又二分之一》、由義大利劇作家費拉提與美國劇作家寇皮特共同編寫劇本、詞曲作家葉斯頓譜寫歌曲的音樂劇「基多與他的九個女人」(實際上劇名九除了呼應8 1/2外,也意指男主角回憶童年九歲時影響一生的遭遇),終於登上了百老匯舞台。這個當年的「不可能任務」(把幾近於天馬行空的經典電影改編為唱歌跳舞的音樂劇)神奇地獲得了驚人的口碑與票房,連演近兩年729場,還入圍了1983年東尼獎12項獎(包括男主角勞爾朱利亞與飾演製片、妻子與情婦的三個女配角)並拿下包括最佳音樂劇與詞曲等五項。2003年由西班牙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新版「基多與他的九個女人」重回百老匯,又得到了同年八項東尼獎入圍並獲最佳重演音樂劇及女配角(飾演情婦的珍克洛考斯基)獎。

這齣標榜著「一個男人與一堆女人」(除了男主角基多與幾個男孩,其他所有角色都是女人,包括電影中的製片與編劇/影評)的概念性音樂劇,將主軸專注在一個導演的創作困境中,而他和一連串女人之間的複雜關係與微妙情結,或多或少都是這靈感堵塞的源頭之一。在前半場中,一段又一段自述心境的歌曲,讓男主角基多和他的女人們一一被介紹出場(基多:『Guido's Song』、妻子:『My Husband Makes Movies』、情婦:『A Call from Vatican』、製片:『Folies Bergeres』、母親:『Nine』、童年海濱的性啟蒙妓女:『Ti Voglio Bene / Be Italian』,還有第二幕剛開場的繆思女神:『Unusual Way』),而進入第二幕中段之後,獲得靈感女神眷顧的基多,終於順利開拍了影片《卡薩諾瓦》(費里尼在1975年確實拍了這個故事),並把自己的情愛觀與真實生活全投射了進去,卻因此招惹了他身邊所有女性的憤怒,鬧得眾叛親離的下場(這段似乎隱約地呼應《八又二分之一》最著名的後宮皮鞭馴婦段落),最後眼看落得孑然一身,他再也無法面對鏡頭、面對自己,於是選擇自殺了結。但他卻還是失敗了,恍惚中,童年的自己來到身邊,喚醒了他,這時,他生命中的每個女人,也如夢似幻地一個個又出現在眼前,他才發現,原來自己最最在乎的,正是那缺席的妻子...於是他做出了最後的選擇。

 


「基多與他的九個女人」是個敘事較為單純、戲劇性較為清楚的作品,雖然仍帶有《八又二分之一》虛實交錯、心理分析意味濃厚的經典印象,但實際上它已經是個被反芻消化多次後的成果,可以說是個容易被觀眾接受的入門之作。而當安東尼明格拉與勞勃馬歇爾在改編這齣音樂劇為歌舞電影時,顯然有著更大野心,他們要的不只是音樂劇討好的架構,他們也要《八又二分之一》裡,後代難以望其項背的獨特電影語言,即使只是稍稍地藉屍還魂也好,此外,勞勃馬歇爾還想要複製前作《芝加哥》的空前成功,加入自己充滿現代感的詮釋手法。結果,就是這部《華麗年代》。

就最後一點來說,導演勞勃馬歇爾所花費的心思確實是非常值得的,正如同《芝加哥》般,將歌舞片段隱藏在現實後方,成為一種幻覺與想像,一方面不會戳破故事進展的現實感,也不會造成MTV式的歌舞流水帳般印象,同時也與影片穿梭於夢境與真實的氣氛相符合。出身編舞的勞勃馬歇爾,將所有的歌舞都擺在同一個舞台上(精準地呈現了歌舞中獨特的表演性與舞台感),卻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奇景,把歌舞場面拍得讓人熱血沸騰:菲姬的『Be Italian』和茱蒂丹契的『Folies Bergerers』,讓人宛如現場觀看表演般,直想跳起來歡呼鼓掌,潘妮洛普克魯茲發浪性感的『A Call From Vatican』則讓人嘖嘖稱奇、臉紅心跳,瑪莉安柯蒂詠兩個極端的『My Husband Makes Movies』和『Take It All』,則展現讓人落淚的摧枯拉朽魔力,再再證明了勞勃馬歇爾這方面編舞掌鏡的超凡能耐。

但問題就出在他要將「基多與他的九個女人」與《八又二分之一》融合的方式。首先,或許受限於影片長度的關係(一般音樂劇長度都在兩個半小時上下),並考量搭配實境劇情發展的效果,以及要將《八又二分之一》段落納入的空間,編導心狠手辣地砍掉了原音樂劇中超過一半的曲目,包括旋律很美的『Only With You』、『Simple』,還有整大段的『卡薩諾瓦組曲』,連招牌的『Ti Voglio Bene / Be Italian』也殺掉了一半。這樣的情況下,原本音樂劇的鋪陳厚度與中心旨趣,其實已經是去皮削肉地只剩不完整的骨架了,然而,補進來的,卻是剝得零碎又略失原味的《八又二分之一》橋段,還有那如發腫闌尾般不僅毫無必要卻還會危及生命的蛇足狗尾:凱特哈德森的時尚歌舞『Cinema Italiano』(註)(這新增部份存在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告訴觀眾除了老派歌舞外,這部片也能很chic嗎?),使得電影版本比起原音樂劇,變得既鬆散又單薄無力。

同時,《華麗年代》從《八又二分之一》移植而來的,卻也並非經典中那詭奇大膽有時也輕盈俏皮的馬戲團生命觀(魔術師與後宮馴妻),而費里尼心底深處試圖觸碰上帝,卻受困於本我慾望的掙扎(高聳入雲的太空梭場景、與樞機主教的接觸),更難以被擺到這需要取悅大眾的歌舞片中來。剩下的,也只有影片中最接近通俗劇的部份:與情婦卡拉的小旅店偷情段落(從火車站到畫眼線整段搬來),以及與露易莎在觀賞試鏡片段後的決裂。結果,原本《八又二分之一》的艱澀,並沒有被軟化或鬆動,讓人眼花撩亂的歌舞更轉移走了觀眾的注意力,最後反而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究竟導演基多的困境在那裡?

 


不過還好,影片的尾聲救了回來(當然「基多突然醒悟又重新開始創作生涯並意識到妻子是他生命的真愛」這樣的情節,實在轉得有點僵硬):最後,當基多專注於指導新片的年輕演員時,所有曾出場過的演員,宛如《八又二分之一》收場一般,一個一個從後方搭景鷹架中(就像那太空梭場景)走了出來,彷彿謝幕般地向觀眾致意,並定格在屬於他們的位置上,除了隱身一旁的妻子露易莎外。旁襯的音樂中,是主題旋律『Be Italian』,隱約伴著遊樂園馬戲團的歡愉風琴聲。此時,童年的基多跑到了自己身旁,坐定的導演,背對著眾多曾在他生命裡留下痕跡的角色,終於喊出了『ACTION!』,攝影機應聲運轉了起來...

直到這一刻,《八又二分之一》馬戲團世界觀(魔術師帶著所有人繞著圈圈舞動起來),才終於和「基多與他的九個女人」的舞台生命,成功地合體,不再是殘缺變形的四不像,而是能真的讓人感動震撼的藝術品。

但可惜的是,創作者的野心太過與眼高手短,還是使得這部應該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的作品,在觀影過程中處處洩露出「外行人看不瞭、內行人看破手腳」的缺憾,某種程度上,也確實折損了它在創意、美學、表演上的成就與價值。

(註)音樂劇版中茱蒂丹契所演出的角色莉安其實是製片人,凱特哈德森飾演的史蒂芬妮其實是製片身邊負責監督劇本的評論家(呼應《八又二分之一》中那個不斷批判打高空、後來還被幻想吊死的編劇指導),可是到了電影版中,莉安變成了因為親近導演夫婦而甚有權力的服裝設計師(?),史蒂芬妮竟變成了花痴般迷戀導演的時尚雜誌女記者,真是充滿男性沙文的偏見。而史蒂芬妮的角色與歌舞段落堪稱是讓本片直線墜落的關鍵點。

(全文完)

台長: 牛頭犬
人氣(7,583)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好萊塢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Non, Je Ne Regrette Rein
此分類上一篇:《歌舞青春3:畢業季》HSM3: Senior Year

(悄悄話)
2010-03-01 11:24:55
ari
還是牛醫師的評論讓我信服 ^^
「外行人看不瞭、內行人看破手腳」這話一矢中的

我直覺地喜歡這部電影
也分不清只是因為Fefe的關係還是電影本身
那所有影評都瘋狂靠杯這部電影就讓我很不暸
我沒那麼懂fefe啦
所以也不知道拍壞的地方是壞在哪裡
但我在戲院看的很開心且又有被感動到是真的
2010-03-07 04:12:04
版主回應
Hi Hi ari
我想光是那個精采動人的結局,還有High透了的歌舞,我就願意再進戲院看一次這部片。
當然,在我的理想中,最好是能夠將全本的音樂劇都搬演出來,偶爾再加上一點靈光乍現的fefe feel,
不過這樣可能就得拍出個三個小時左右的版本。
我真正最不滿的還是凱特哈德森的角色,不只是那首討人厭的新歌,連茱蒂丹契那首歌也因此硬生生折損不少(本來莉安和史蒂芬妮有場很好笑刺激的賦格)。瑪莉安柯蒂詠的那首新歌倒還算不錯。
音樂劇原本的結局也設計得很棒:自殺後的導演被自己的童年叫醒,他的女人們開始以la la la方式唱著Be Italian出場,但導演發現並沒有他的妻子,於是他唱起了妻子先前唱過的獨白曲:My Husband Makes Movies,然後妻子的和聲進來了。導演望著妻子,對著自己的童年唱著:I will be forty and you'll be nine,童年的他應和著唱著。導演將棒子交給童年,與妻子一起離開舞台,童年的導演揮動棒子指揮他的女人們,重現開場時的大合唱...
比起來,電影版的也不算是遜色。
不過,究竟形象有如苦行僧般的丹尼爾戴路易斯是不是男主角的最佳人選,確實值得商榷。畢竟,無論是勞爾朱利亞或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聲音與明星特質上都更熱情狂野一點吧。

P.S. fefe是誰我真的想了好久說...還把每個演員都在心中默數了一次...呵呵!
2010-03-08 16:45:19
ari
你看過原版的音樂劇?!
我討厭你!! >.<

我也覺得那個結局有fefe feel
應該說這部片偶然乍現的fefe feel讓我可以整體給肯定的分數

daniel day-lewis的型可能還是有欠一點
但他那口假義大利腔抓的超好的
我應該是喜歡他在此的聲音
我覺得馬斯楚安尼的角色很難演耶
安東尼班德拉斯雖然夠狂野
但是弄不好就會變成sleazy..

marion cotillard在這裡好迷人
我完全不記得taxi中有她說..呵

我覺得這部片比chicago好看耶
因為chicago看到後面我就覺得有點無聊
至少我在看nine的時候從頭到尾全神貫注
2010-03-09 01:16:45
版主回應
Hi Hi ari
我沒有看過音樂劇啦!全部都是靠音樂劇原聲帶以及網路及內頁劇情介紹再加上聽歌詞慢慢揣摩大致的樣子,我很希望可以住在倫敦,這樣我就可以看到不斷推陳出新的傳統劇場表演了(去過百老匯之後發現還是倫敦西區的戲及場地及演員是最多最棒的,看到今年的勞倫斯奧立佛獎提名名單真是讓人搥心肝,後悔去年選擇了去美國紐約)。
比起來,我應該比較喜歡《芝加哥》,我覺得畢竟音樂劇歌舞片還是比較適合喜劇的故事內容,而且佛西風格的舞實在很迷人(勞勃馬歇爾應該有點佛西中毒,《華麗年代》的編舞又有椅子又有帽子又有大羽毛扇,真是很有佛西的味道),雖然fefe當年拍《8 1/2》時一直提醒自己拍的是喜劇片,不過應該很少影迷會認為那是喜劇,而改編成的電影更是把原本帶點荒謬的喜趣給犧牲了,所以越到後面有點越Hi不起來的感覺。
我也很喜歡marion cotillard,在影片中她真的很美,最後那段歌舞也很棒,我最開始記得她的作品是《敢愛就來》,很喜歡她在裡面的樣子。
2010-03-11 11:25: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