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07 21:10:35| 人氣4,5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雄教育》Napol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英雄教育》Napola

我不相信導演甘賽爾在《英雄教育》中,刻意地著墨兩個年輕男主角間的眼神交流,細緻地營造兩人私密天地的溫柔觸感(校刊編輯室、浴室、寢室),或是在後段幾近感情潰堤的相擁而泣,沒有任何超出友誼的情愛暗示,我也不認為,「納波拉」軍校的那位德文兼拳擊教師,或是強勢又冷酷的省長,對擅長拳擊的男主角的喜愛,純粹只有一份愛才惜才之心。

不過,我也不會因此就一廂情願地認為,《英雄教育》是一部同志電影,但確實,這樣一個在其他導演手中,絕對可以拍得陽剛味十足、不帶任何雜質的青春軍教題材,在甘賽爾帶點偏斜又有些曖昧的鏡頭下,縈繞著一股陰柔異樣的氣息。

我聯想到了波蘭女導演愛格妮茲卡荷蘭90年名作《歐洲,歐洲》Europa Europa,描述一個猶太少年在二次大戰中為了求生存,而偽裝日耳曼血統,甚至還因此進入納粹軍校的故事,在這部片中,導演大膽地遊走在道德曖昧間,狠狠地戳刺了納粹的種族至上與雄性陽剛,當年在德國還得到媒體頗不友善的評價。

對我來說,《英雄教育》中刻意的曖昧暗示(特別是片中頗為壓抑的「性」),其實也是對當時那強大威權下,所謂英雄或陽剛定義的一種反動與戳刺。而這樣的反擊,並非轟轟烈烈的衝突對抗,甚或是暴動革命,而是看似消極軟弱的「放棄」。

相較於導演對於「性」的隱晦暗示,成長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主題:死亡,則被處理得令人驚心動魄。在第一場爆炸死亡中,我們看到的,並不純粹是犧牲小我的崇高,其實還包含著絕望與自尊的吶喊。而第二場槍殺無辜的死亡場景,則把現實中的恐怖殘暴,帶進了懵懂純真的校園裡來,更如骨牌效應般,刺激了兩個男主角對納粹病態的厭惡與反抗。

在這裡,編導將他們兩人間的情感同盟與依賴,延伸到一種態度與思想上的啟發,而導向了兩人唯美悲壯的收場戲。於是,編導讓我們看到的英雄,已不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爭取虛假榮耀的庸俗之輩,也不是向威權宣戰、拼個你死我活的莽夫,反而是不願迎合也不再屈服,以放棄作為、承受痛苦,來宣達憤怒與批判的殉道者。導演適度地運用煽情,將哀傷的後段拍得極其淒美,更呈現出了被逼到沒有退路時,卻仍能做出正確選擇的勇氣與驕傲。

我聯想到了一部以二次大戰德國為背景的英國同志電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Bent,描述了同性戀者在納粹迫害下找到自覺與自尊的歷程。

明明在同志命題上可以拍得更爭議衝撞的《英雄教育》,選擇了含蓄遮掩,卻以這樣模糊曖昧的面向,撕破納粹標榜英勇強悍的鋼硬表象,露出其下的麻木不仁與病態醜惡,更給了英雄與勇氣,另一種的定義。而若硬要把《英雄教育》當成一部同志電影來看的話,無論是男孩在感情中的覺醒,或是片末殉情般的犧牲,也都足以讓本片成為近年來少見的浪漫佳構。

本文轉載自放映雙週報
http://funscreen.com.tw/

台長: 牛頭犬
人氣(4,5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歐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隱藏攝影機》Cache
此分類上一篇:黑色的《壞教慾》La Mala Educacio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