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11 17:17:40| 人氣2,17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b小調,作品104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弗乍克為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各寫一首協奏曲(還有一首大提琴協奏曲A大調,但現只存鋼琴譜),其中最得人喜愛的,莫過於大提琴協奏曲b小調。不單如此,此曲在所有大提琴協奏曲中最受人歡迎,甚至還有人認為是最高傑作的一首。所有大提琴名家,幾乎無人不奏此曲。不過,也是要求很高演奏技巧的難曲。

此曲與德弗乍克其他名曲一樣,中間充滿「思之念」,這些帶有愁的旋律,令人聽了就難以忘懷。管弦樂部分也很豐實,增加長號與低音號的配器法生交響聲響。這已超越伴奏的領域,而與獨奏大提琴成為一體,紡織出感情豐富的音樂。
此曲在1894年到1895年之間譜作,這段時間正是結束美國時期,即將回捷克的時候,曲中很巧妙的融和波希米亞的音樂與黑人靈歌、印地安音樂。日本有位音樂家稱呼此曲是「史上獨一無二的混血美人」。
俗謂此曲的主題取自美國原住民印地安與南部黑人的歌謠,但作曲者本人在1900年致友人的信中明確否認這一點,後來的研究也沒有發現這類歌謠。

這種誤解,正好説明這首音樂充滿著可親的旋律,讓聽者以為這麼親切的音樂,一定來自民謠。同時,曲中也有許多讓獨奏大提琴展現技巧的場面,再善加運用低音的銅管樂器,以創造出有交響樂似的,柔和而飽滿的聲響。這首協奏曲的管弦樂的份量很重,這是異於其他協奏曲的地方。木管樂器的獨奏尤為出色。其主題之操作巧妙,樂曲架構確實,並融合聽眾對協奏曲所要求的大眾性與藝術性,使此曲超越大提琴協奏曲的範疇而成為所有協奏曲中的最高傑作。

據傳,布拉姆斯聽到這首音樂後,嘆道「我怎麼沒注意到一個人能寫出這麼傑出的協奏曲。如果注意到,我早就寫了。」
德弗乍克所以寫這首作品,是受他同
大提琴家哈諾斯‧維韓(Hanuš Wihan)的訂曲。1895年8月,維韓由德弗乍克鋼琴伴奏,試奏此曲。當時維韓覺得獨奏部分太難而建議予以修改,但德弗乍克不覺得該改,到維韓建議插進裝飾奏樂段,就大為忿怒。最後,此曲的世界首演由英格蘭大提琴家雷歐‧史坦(Leo Stern)擔任大提琴獨奏。首演的日期是1896年3月19日,在倫敦愛樂協會的演奏會上,由作曲者本身指揮演奏。訂曲的維韓擔任在捷克的首演,並接受呈獻。此曲後來在第3樂章有大幅修改,但這次修改完全是德弗乍克私人的理由。

有些協奏曲會讓人覺得獨奏者像是客人而不會融入曲中,這首作品則不然,大提琴與管弦樂互相彰顯對方,形成至高的音樂。大提琴沒有發揮演奏技巧的裝飾奏樂段,但曲中到處都有需要高度技術的地方。還有波希米亞民謠風格的旋律,散發出濃濃的愁,豐富的幻想又把這愁思推展下去。管弦樂也編寫得妙。

1樂章 快板(Allegro),b小調,4/4拍子。協奏曲風格奏鳴曲式。
(Truls Mørk大提琴,Jonathan Nott指揮Bamberg Symphony)
https://youtu.be/EHDHhhfIonI

沒有導奏。音樂一開始,單簧管由低音弦陪伴著奏出第1主題。這帶有灰暗氣氛的主題,會給人深刻印象。這個旋律,據是作者看到尼加拉瀑布時得到靈感。弦樂器與木管樂器加進來,增加力量與明亮度,最後以管弦樂的全奏堂皇呈現。

過門樂句之後,音樂暫時平靜下來,伴奏轉為D大調之後,圓號朗朗而表情豐富地奏出5音音階的第2主題。這主題既有波希米亞風格,也有美國黑人靈歌風格。這兩個主題,正好成為互相對比的音樂。單簧管承繼旋律後,再進入管弦樂的全奏。

音樂忽然靜下來,調性從大調轉為小調,弦樂器發出震音。獨奏大提琴以即興的感觸奏出第1主題,並將其動機,像裝飾奏般的予以發展。大提琴在高音域演奏一連串走句之後,第2主題出現在獨奏大提琴上,並在弦與木管柔和的音響中發展。獨奏大提琴改奏琶音,進入呈示部的尾聲。在尾聲部,以獨奏大提琴為中心達到高潮之後,圓號奏出訊號,管弦樂全奏把音樂帶入發展部。

在發展部,先把第1主題加以變形,並由各種樂器發展。獨奏大提琴在弦樂的震音與長笛的助奏下,以兩倍長的節奏演奏第1主題。長笛與雙簧管承接下去。發展部的最後,獨奏大提琴反復裝飾似的走句,最後還出現以8度重音一口氣跑上10度的雄大滑奏。管弦樂全奏與獨奏有力回歸後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開始於管弦樂全奏的第2主題。在第1主題之前再現第2主題的作法,在浪漫主義的樂曲如蕭邦的鋼琴協奏曲中,偶而會看到。不久有力的第1主題再現,獨奏大提琴華麗的予以發展,包括小號號曲的尾聲,雄壯的結束樂章。

2樂章 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G大調,3/4拍子,3段體。
(Truls Mørk大提琴,Jonathan Nott指揮Bamberg Symphony)
https://youtu.be/43zGBuTBOPU

這是充分發揮德弗乍克做為旋律作家天才的徐緩樂章。聽者可以盡興欣賞到很有抒情性的旋律。整個樂章,就是在美國思念故的思之歌。先是單簧管在雙簧管與低音管的伴奏上,悠然奏出牧歌般的主題。獨奏大提琴承接下去。單簧管的旋律,像是助奏。獨奏大提琴發展這主題。之後恢復樂章開頭的氣氛,結束第1部分。

到中間樂段,調性忽然轉為g小調,音樂帶著定音鼓顯出激烈的氣氛。由弦與木管陪伴的獨奏大提琴,奏出富有表情的中間樂段主題,那很像要安撫先前的激動。這旋律基於德弗乍克的歌曲集作品82的第1曲「別煩我!」(Lasst mich allein!) ( Magdalena Hajossyova女高音:https://youtu.be/6DJViesIlns) (德文歌詞與英文翻譯,請參網頁http://www.lieder.net/lieder/get_text.html?TextId=121420 )。長笛與雙簧管承繼這個旋律,獨奏大提琴與之纏在一起美麗進行。

德弗乍克使用這首歌曲的旋律,是有其原因的。原來他在紐約譜作此曲時,聽到他夫人的姐姐約瑟菲娜‧卡烏尼芝(Josefina Kaunitzova)伯爵夫人病重,而她又是德弗乍克初戀女性。德弗乍克思念她深切,於是引用她喜愛的這首歌曲的旋律在這作品中。

速度稍微加快,熱情的獨奏大提琴高昂之後,中間樂段開頭的激烈主題再現,獨奏大提琴承接後,展開技巧性的走句,木管和低弦加上美麗的色彩。

進入第3部分後,3支圓號在低音弦的節奏上奏出美麗的和聲,並轉為G大調再現第1主題。接著,大提琴以裝飾奏風格傷情的喃喃自語。長笛以及各種樂器加進來後添加色彩感,最後以短短的尾聲消失。

3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b小調,2/4拍子,自由的輪旋曲式。
(Truls Mørk大提琴,Jonathan Nott指揮Bamberg Symphony)
https://youtu.be/unCLdZYgyEU

這是把黑人靈歌風格的旋律,與波希米亞民族舞曲巧妙的湊合在一起的樂章。強有力而決然的主題成為全曲的基礎。開頭,低弦刻出節奏,圓號奏出輪旋主題的片段。這旋律移到其他樂器,還加進三角鐵發展,最後由獨奏大提琴有力的奏出完整的形。大提琴在高音域奏出相當有技巧性的過渡樂句,管弦樂全奏重復此樂句。之後,是輪旋主題的後半段。這段音樂很有節奏感,並充滿地方色彩。

速度轉慢,獨奏大提琴帶著單簧管的助奏,演奏第1插句主題。這動機發展而高潮後,進入以3連音下降的琶音開始的裝飾奏風格部分。接在獨奏大提琴急速的上行音階之後,再現輪旋主題部。在這裡先再現主題後半段的旋律,展開之後,輪旋主題的前半段出現在獨奏大提琴上。音樂在管弦樂反復動機中平靜下來,雙簧管奏出美麗的旋律。

接著,獨奏大提琴唱出第2插句主題。這是流暢的民謠風格美麗旋律。與木管樂器展開對話之後,獨奏大提琴變為跳弓的分散和弦,由長笛演奏旋律。之後,進入獨奏大提琴與首席小提琴熱情的二重奏部分。承接大提琴的主題而出現在小提琴上的獨奏小提琴旋律,據是對約瑟菲娜‧卡烏尼芝伯爵夫人的回憶,又説是德弗乍克接到伯爵夫人的訃聞後加上去的。

之後,突然,輪旋主題以全奏演奏。這由獨奏大提琴承接,並以裝飾奏風格發展。速度漸緩,並進入行板的尾聲部。小號獨奏演奏輪旋主題的動機,續以柔和的聲響。單簧管回想第1樂章開頭的動機,圓號以大調接下去,但沒有第1樂章激動。最後雄偉的行板部分,音量在定音鼓顫音上急速增加,以全奏演奏輪旋主題的動機後,有力的結束全曲。據,這樂章的最後部分,是德弗乍克聽到美國輕歌劇作家哈巴德(Victor August Herbert)的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之後,重新改寫。

1895年4月德弗乍克攜眷回到布拉格,1個月後約瑟菲娜‧卡烏尼芝伯爵夫人去世。她去世後,德弗乍克改寫第3樂章尾聲部,把原來只有4小節的尾聲擴大為60小節,其中包括對第1樂章的回想,並再現歌曲的旋律。

據研究者研究,德弗乍克在練習譜作大提琴協奏曲時期,與他戀慕約瑟菲娜的時期大約一致吻合,因此在這首大提琴協奏曲裡出現歌曲的旋律等,想是回憶當時對她的思念,以及感謝她繼續不斷關懷他。當維韓提議修改此曲時,德弗乍克顯得甚為不高興,甚至寫信告訴維韓「一個音也不得修改」,這也許基於只有他才瞭解的情愫。


(Jacqueline du Pré 大提琴, Barenboim 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llB7NaWLUc4
(Mstislav Rostropovich大提琴,Giulini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nJSlmoXpzfM
(Yo-Yo Ma大提琴,井上道義指揮京都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z921INvMVPM 

 

台長: 雲翁
人氣(2,172) | 回應(2)|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協奏曲 |
此分類下一篇:康果爾德: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此分類上一篇:舒曼:鋼琴協奏曲a小調

當音樂家將自身經歷融入音樂創作中,樂章尤其感人。第二樂章,即是最佳寫照。同樣是大提琴協奏曲,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艾爾加的E小號作品,旋律優美而哀怨。
2017-08-13 16:48:05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有關艾爾加的E小號作品,請參閱本台「艾爾噶:大提琴協奏曲」一文。(http://mypaper.pchome.com.tw/binjen/post/1325075028
2017-08-13 23:47:42
Scott Lin
聽來聽去
還是傅尼葉拉的最好(入選日本唱片藝術百大)
當年Gary Karr來國家音樂廳
我有去朝聖
就跟市交合這首
除了低音提琴
此曲竟然還有人改編給中提琴哩
2020-01-03 13:07:49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20-01-03 13:16: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