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28 10:47:38| 人氣3,8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舒伯特後期弦樂四重奏曲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舒伯特後期弦樂四重奏曲包括第12號〜第15號4首。但其中第12號可以視為過渡期的作品

1820年(23歲)作曲的弦樂四重奏曲第12號c小調D703「四重奏斷章」

一般都把這首作品歸在後期弦樂四重奏曲群。但也有人認為這一曲與後期3大作品之間,又隔4年之久,則似乎可以說,這是解明前面11首弦樂四重奏曲課題的中間報告,如果要跟後面3大作品相提並論,就有點免強。其地位可以說是站在中期到後期的過渡時期。

這首作品只留有一個樂章,但我們在其中可以很清楚的認出熟悉的舒伯特的相貌。因為在這首作品中,舒伯特把穿起來不怎麼舒適的古典主義音樂衣服脫掉,充分唱出自己的歌。還為了不讓「歌」散漫,開始在摸索自己的樣式,以避免整體架構被古典主義的規矩綁住。就這種意義來說,以這首作品作為舒伯特成為真正舒伯特偉大的後期弦樂四重奏曲的先驅作品並沒有任何問題。此曲中富於戲劇性與氣魄的表現,是在他以前的弦樂四重奏曲裡所看不到的。

然而舒伯特的這首作品,為什麼只寫到第2樂章的草稿就放棄了?或許要維持這種樣式寫完4個樂章,還得要4年的時間摸索。

這一年,舒伯特陷入嚴重的對自我無法確定(identity crisis)的狀況。當年所著手的大部分作品,都遭到放棄命運。

這首作品第1樂章的首演是1867年3月1日在維也納舉行。這已在舒伯特去世後約40年的事。第2樂章偶而也有演奏者。

 

弦樂四重奏曲第12號c小調D703「四重奏斷章」

(Amadeus Quartet) https://youtu.be/l06wDJIjQ2M

第1樂章相當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 c小調,6/8拍子。

開始於半音階性格的顫音音形。曲式上採用奏鳴曲式,但已相當大膽地予以變形,有點接近輪旋奏鳴曲式。

第2樂章行板(Andante) 降A大調。只有41小節草稿。

 

舒伯特後期弦樂四重奏曲有下列3曲:

1824年(27歲) 作曲的弦樂四重奏曲第13號a小調D801「羅莎蒙德」
1824年(27歲) 作曲的弦樂四重奏曲第14號d小調D810「死與少女」
1826年(29歲) 作曲的弦樂四重奏曲第15號G大調D887

要把舒伯特歸在浪漫主義音樂家會有一點猶豫,但上面這3首作品,的確在貝多芬所完成的弦樂四重奏曲這音樂類型,開創了新的局面,並大步走向浪漫主義的大道。

關於這3首作品,舒伯特告訴友人下面有名的話:
「我覺得我是在這世界上,最不幸又最可憐的人。」這是他吐露對人生的悲觀看法。但他還說:「在歌樂方面沒有什麼新作,但試作了不少器樂作品。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寫了兩首四重奏曲,1首八重奏曲,還想另外寫1首四重奏曲。我想這樣來開創走向大交響曲的道路。」

這裡所謂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兩首四重奏曲,是指「羅莎蒙德」與「死與少女」無疑,另外寫1首四重奏曲是指第15號。重要的是他明確知道創作這些作品是要創作「大交響曲的」一個過程。所謂大交響曲應當是交響曲第8號C大調「偉大」。也就是說,舒伯特在走向浪漫主義交響曲的道路上,發現在第11號四重奏中顯示的課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他脫掉古典主義的外衣,優先表現在他內部揮之不去的「歌曲」,並開始建構要裝進這「歌曲」的新的器皿。

從1824年到1826年,正與貝多芬在他的最晚年,在弦樂四重奏曲範疇裡,一首又一首寫出他獨特作品的時期重疊。貝多芬的這些作品,無疑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作品群。而在產生這些偉大作品時,沒想到還有一位二十來歲的年輕小夥子(只是他剩下的時間僅有兩年),默默而率直地吐露出在人類內心湧現的激情與深刻情緒,將之編織成音樂。

歷史之變遷,或許就是像這樣,靜靜的,不聲不響地翻過一頁又一頁。

本台以前曾談過弦樂四重奏曲第14號d小調D810「死與少女」,「羅莎蒙德」與第15號G大調兩曲,另文再談吧。

 

台長: 雲翁
人氣(3,850)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室內樂曲 |
此分類下一篇: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曲第13號a小調「羅莎蒙德」
此分類上一篇:舒伯特中期的3首弦樂四重奏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