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9-03 18:16:56| 人氣14,374|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拉威爾:「夜裡的加斯巴」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夜裡的加斯巴Gaspard de la nuit作品55,是拉威爾在1908年譜作的鋼琴曲集。這曲集根據法國詩人路易‧貝特蘭(Louis Jacques Napoléon Bertrand,筆名Aloysius Bertrand (1807—1841))的同名遺作詩集中,3篇散文詩得來的靈感所寫。他把原詩給人的印象予以擴大,並很忠實的翻譯到聲音的世界。原詩是把幻覺與幻影客觀化的所謂超現實主義的先驅,又是確立散文詩的作品。拉威爾對貝特蘭所建立的世界表示敬意,更加入他的熱情完成這部曲集。由此,要瞭解拉威爾的鋼琴曲集「夜裡的加斯巴」,就得先知道貝特蘭的詩集「夜裡的加斯巴」。

詩集「夜裡的加斯巴」的全名為「夜裡的加斯巴─對林布蘭以及卡洛的印象的幻想」Gaspard de la Nuit - Fantaisies a lamemoire de Rembrandt et de Carrot )。其内容是作者的序文兩篇,對維克多雨果的獻辭,詩52篇,斷篇13篇。初版本還有沙爾-奧古斯丁·聖伯夫(Charles-AugustinSainte-Beuve)序文,但後來的版本多予省略。這本詩集除去斷篇13篇的部分,早在1836年就完成,而1842年出版的初版本只銷售21本。這本詩集所描述的意象跑得太快,超越時代太多,因此當時的讀者多無法接受。直到19世紀過半被波特萊爾發現時,時代的潮流才趕上這詩集表現的意境。經過波特萊爾與馬拉美喧嘩稱讚,這種詩意才逐漸參入法國文學界,幾次再版,漸得好評,直到拉威爾譜作音樂,終於得到世界性的成功。初版本的封面顏色,是貝特蘭自己指定的。(下圖左)

               

作者貝特蘭(上圖右)在生前默默無聞,詩集也只有這本遺作,死後才受到肯定。他的34年生涯,充滿窮困與病痛。但在西洋文學界確立散文詩樣式,給波特萊爾的散文詩很大影響。波特萊爾注意到散文詩樣式而寫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並在其序文中稱讚貝特蘭。拉威爾喜歡讀波特萊爾的詩,自然就看到這篇序文,更受嶄新的風格的詩的刺激,譜作「夜裡的加斯巴」。

創始超現實主義的法國作家、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18961966)則注意到他的幻想性,予以很高的評價。

貝特蘭説,他的詩集是從自稱「夜裡的加斯巴」的人物接到的詩集。有一天,貝特蘭在第戎獨自尋找詩的靈感時,來了一個看來很不幸的男人,他的衣服破舊不堪,好像把貧困和痛苦都披在身上。他談起自己充滿苦惱的探求藝術之旅,最後拿出一本稿件交給貝特蘭,説「這裡記載辛苦得來的唯一成果與唯一報酬,可能是有關調和與色彩的各種最新技法。」然後就離開了。貝特蘭就把稿件付梓。很顯然,這男人是貝特蘭的分身,讓分身講自己的作品,是浪漫主義作家常用的技巧。

這本詩集中會出現精靈、魔鬼等,這些都反映當時的時代性。毫無疑問,貝特蘭活在文學上的浪漫主義時期。當時許多維克多雨果、喬治‧桑(蕭邦的情人)等人的作品與作家本人都有強烈個性。「夜裡的加斯巴」中也有引用雨果作品的地方。在他那個時代,人們還相信或希望相信真的有精靈。因此詩與小的題材,多是傳奇或怪異的故事。當然,這不是説作家們沉迷於神秘學而寫出許多這一類作品,而是純粹追求幻想性的結果,就生許多怪異内容的作品。在那時代,以魑魅魍魎為文學題材甚為流行

還有「夜」。夜是浪漫主義作家或作曲家很喜歡的題材。夜為什麼浪漫?電燈的使用是在19世紀末葉的事情,在此以前,即使是在都市裡,最多是瓦斯燈散發微弱光線。到市郊,只有月光與星光,室也只有油燈散發憊睏的光線。因此當時的人常會看到在黑暗中蠕動的異常事物。

那「加斯巴」呢?加斯巴是耶穌誕生時來訪的東方三博士之一。不過,貝特蘭刻意把這名字當做魔鬼的名字處理(相反的美學)。因此,所謂「夜裡的加斯巴」可以説是貝特蘭看到「在黑暗裡蠕動的魑魅魍魎」。疼惜在魔性中的微弱美感,沉醉在美感中的魔性,這正是浪漫主義的思想。據説,拉威爾曾經寫道:「『夜裡的加斯巴』是藉魔鬼的力量寫成的。不過這也不必驚訝,因為這詩篇的作者就是魔鬼。」

起初,貝特蘭也採用浪漫而富於人性的作風寫詩,因而要寫「夜裡的加斯巴」。然而逐漸有批判這種思想而重視客觀性的傾向。他採用的手法就是客觀注視幻影與幻覺,將之描寫為比平常更上位的現實。這種態度,就是超現實主義,而19世紀中葉的大眾無法接受這種思想。這就是説,貝特蘭在浪漫主義最盛行的時候,背離時代潮流,選擇面對現實的立場。他在去世前指示,要把他在初期所寫浪漫風格的作品悉數廢棄,可見他選擇現實立場多堅定。

前面提到詩集「夜裡的加斯巴」的全名為「夜裡的加斯巴─對林布蘭以及卡洛的印象的幻想」,也就是這些詩很重視幻想性。貝特蘭得到靈感的林布蘭的畫,幾乎都在描繪陰影,其畫面大都黑暗。不過,林布蘭被稱為光與影的魔法師,很會表現黑暗與光明的兩面性。而貝特蘭顯然著眼在黑暗部分,將之反映在「夜裡的加斯巴」中。他在那黑暗的空間,好像看到某些東西藏匿着。

     

林布蘭最注意的是法國洛林地區出身的版畫家卡洛。卡洛最有名的作品是「戰爭慘禍」(上圖上),而他的無數版畫,到現在還影響故事書的插圖(上圖下)貝特蘭擴大從兩位畫家得到的印象,把幻影與幻想糾結在詩句裡。更重要的是他以客觀而超現實的立場描述幻想,以表明幻想究竟只是幻想,因此決不把自己投影在首詩裡。這種姿態,在浪漫主義中是異常。一般而言,浪漫主義詩人會把自己的苦楚或思想充分反映到作品裡,而貝特蘭沒有。也就是説,這本詩集,外表上看起來有幻想而浪漫的氣氛,其實是否定幻想肯定現實。當時的大眾難以理解這種思維,即便是現代的人們也不容易理解。

詩集裡的詩讀來流暢如音樂,這種音樂性,來自使用的法語。毫不停滯的詩句,會不斷引起聽者的幻想。因此聆賞拉威爾的「夜裡的加斯巴」,最好同時聆聽原詩朗誦。聽不懂法語沒關係,只聽其美麗的音韻。

1908年,拉威爾從貝特蘭的詩集中挑選「水之精靈」「絞刑架(在斷篇)「小魔鬼」(在斷篇者)3篇詩,把這些詩的意境寫成由3首鋼琴獨奏曲形成的曲集,並於190919日在巴黎首演。

拉威爾挑選這3篇詩譜曲,以挑戰傳統3樂章形式的鋼琴奏鳴曲。曲集中各曲的排列有如古典鋼琴奏鳴曲的樂章,採奏鳴曲式樂章─徐緩樂章─輪旋曲式樂章的架構,然而開始樂章與終樂章的調性不一致,各樂章又附以富有詩意的題名。這種地方,又很接近浪漫主義的性格小品集與標題音樂。而且其和弦架構與調式風格旋律,又顯示印象主義音樂的類型。這是高度統合音樂知識與想像力的拉威爾初期的最高鋼琴曲傑作。聽這些樂曲,馬上可以知道拉威爾把貝特蘭的詩,直接翻成音樂。不單是結構,連詳細敘述的情景都反映在音樂裡而不予遺漏。原詩客觀描寫藏在黑暗裡的魔障,這正是吻合拉威爾音樂的世界。因此,此曲包含的感情,是「墮惡」的感情。從這樂曲中,可以看到夢幻、怪異、廢、幻想、那、感傷、幽冥、黑暗、邪惡等夜所包含的各種面貌。這些在原詩裡的意境,經過拉威爾的擴大,予以映像化,從聽覺、視覺訴諸聽者的心靈。拉威爾更在出版的樂譜上記載貝特蘭的原詩,以顯現在詩裡與音樂裡所描述的魔性的印象,以及那間消失的靈氣。瞭解了這些,才會瞭解詩裡與音樂裡要傾訴的是什麼。

拉威爾譜作這些樂曲時曾説,「夜裡的加斯巴是依據貝特蘭的散文詩所譜的鋼琴曲,是要求超級大師技術的3篇詩篇。」並以異常的熱誠作曲。拉威爾在樂譜裡藏匿夜的奇異的氣氛與故事,並希望聽眾發現這些,因此把原詩也記載在樂譜上。聽眾只要踏入他的音樂裡,應當會發現幻想世界與黑暗創造出來的妖異的魅力,以及充滿深厚的共鳴與感動的世界。

1曲 「水精靈」(Ondine)

          

音樂 (Ivo Pogorelich) http://youtu.be/dzvvOPY3-58
原詩與英譯http://en.wikipedia.org/wiki/Gaspard_de_la_nuit  
原詩朗誦
http://www.asahi-net.or.jp/~QA8F-KIK/Ravel/Analyze/07_Gaspard_de_la_Nuit/ondine.mp3
原詩翻譯

          聽到引誘我甜睡的美麗歌聲
         
那也像是某人在耳邊細語
         
但是那歌聲被温柔而悲傷的聲音攪亂
                   
─自布魯紐(C. Brugnot)「兩個聖靈」

「聽嘛!-聽嘛!
-
是我,是翁汀(水之精靈)
用露滴輕輕敲打
朦朧的月光照亮的窗戸因月光而閃爍的玻璃的是我。
我就是站在王宮陽台上,身着白絹似飛濺水花長袍,
凝視美麗滿天星夜與沉睡湖面的少女。

「騷動的波濤都是水裡游泳的水之精靈,
所有的潮流都是趨向我王宮的小徑。
我的王宮是在火與地與風的夾縫間,
隱藏在湖底的水造宮殿。

聽嘛!-聽嘛!
我的爸爸用赤楊幼枝驅趕發牢騷的水流,
姐姐們用白色波濤温婉懷抱
盛開着芳草、荷花與矢車菊的綠色小島,
還戲弄用細枝垂釣的柳樹爺爺。」

她低聲唱歌,然後獻上戒指
要我當水之精靈的夫婿,
並在水造宮殿裡當湖澤之王。

然而我告訴她我愛上凡間少女。
翁汀含怨流涙,還狂聲嘲笑我,
然後消失在水霧中。
翁汀濺起的水滴,
在窗戸藍色玻璃上留下白色痕跡。

C大調,緩板(Lent)4/4拍子。有人把此曲與「水之戲耍」「海洋上的小舟」並稱拉威爾的「水」3部曲。細碎又複雜的表現微波的32音符音型,自始至終交替出現在左右手。難曲。奏鳴曲式,咸認為其内容忠實配合原詩。

翁汀是沒有靈魂的水之精靈。由於沒有靈魂,因此也沒有性別,但一般都認為會以美女的姿態,出現在泉水邊或湖畔,並以美貌麗姿迷惑人類男人。如果有男人受她迷惑而跟她結婚,她會因而得到靈魂。如果丈夫在水邊罵她,她就會發脾氣回到水裡,如果丈夫背叛她而有外遇,她就必須咒死丈夫。一旦失去丈夫,她的靈魂就消失,她也只好回到水中。

貝特蘭根據這傳説寫成詩,其場景則設定在夜,充滿水氣的月夜。詩裡敘述愛上人類男人的翁汀(水之精靈),在朦朧月夜裡化成夜露的水滴輕扣男人的玻璃窗,盡其所能引誘男人。直到知道無法引誘,狂聲嘲笑後消失在水中,而且消失得突然又乾脆。這種幻想之突然結束,是引用在曲集「夜裡的加斯巴」中的原詩的特

拉威爾是一位擅長於用音樂描述水的作曲家,他在此曲中,有時緩慢,有時流暢,有時又急促的描寫翁汀出現時的露滴或漪。其幻想風格的音樂,漂蕩於現實與幻境之間。

2絞刑架(Le Gibet)
          


音樂 (Ivo Pogorelich) http://youtu.be/1O5f7ks1koo
原詩與英譯http://en.wikipedia.org/wiki/Gaspard_de_la_nuit
原詩朗誦
http://www.asahi-net.or.jp/~QA8F-KIK/Ravel/Analyze/07_Gaspard_de_la_Nuit/Le_Gibet.mp3
原詩翻譯

          絞刑架附近蠕動的是什麼?
                   
─自「浮士德」

啊!那是北風在夜裡尖叫,
或是被吊的罪犯在絞刑架上嘆息?

或是在温柔覆蓋絞架基礎的苔蘚與無果蔓藤中
鳴叫的蟋蟀?

或是在死者耳邊
追逐獵物飛舞的蒼蠅的聲音?

或是糾纏在頭骨上
搜集沾血頭髮的甲蟲?

又或是圍繞緊縊的頸項
編織純白領結的蜘蛛?

遠方的城堡傳來鐘聲
罪犯的屍體被夕陽染紅搖晃。

e小調,極緩板(Tres lent)4/4拍子。從頭到尾不斷作響的降B8度音,像送葬鐘聲聽來讓人毛骨悚然。極為緩慢而沉重的速度完全不會變化,拍子卻頻頻變動。4/43/44/46/45/44/43/44/4。這可能是配合原詩的意境─混在鐘聲聽到的,是風聲?是死人的嘆氣?是在頭顱上抓沾血頭髮的甲蟲?結果釀出暗澹迷濛的氣氛。首演者維涅斯(Ricardo Viñes)覺得此曲無聊,以致影響到拉威爾對他的印象。

即將入夜的情景。絞刑架當然是死囚處刑的地方,很多浪漫主義文人都以此為題材,發揮自己想像力寫成詩或小説。貝特蘭的「絞刑架」當然也不是在敘述真實的絞刑架場景,而是用詩句描寫心中的幻想風景。

拉威爾的「絞刑架」仔細表現原詩的描述,讓聽者感覺看到這極具無常感的場面。拉威爾從頭開始就以持續的降B音表現鐘聲,但原詩提到鐘聲的,是要到最後一段。讀者到這最後一段,發現原來支配全詩的是鐘聲,鐘聲一直響着,所聽到的是鐘聲。前面幾段所提到的,如風聲、嘆息聲等等是幻覺,最後的鐘聲才是客觀的現實,幻覺被否定。拉威爾用鋼琴的聲音,完全表現貝特蘭觸動不安感的、強調世事無常的描述。拉威爾為了要把他所意圖的恐怖與不安表現無遺,還使用3段鋼琴譜仔細寫音符。

3小魔鬼(Scarbo)
          

音樂 (Ivo Pogorelich) http://youtu.be/UZ4BKX5R1ko
原詩與英譯http://en.wikipedia.org/wiki/Gaspard_de_la_nuit
原詩朗誦
http://www.asahi-net.or.jp/~QA8F-KIK/Ravel/Analyze/07_Gaspard_de_la_Nuit/Scarbo.mp3
原詩翻譯

                他找了床底下,煙裡,櫃内─沒人。
他不懂那傢伙從哪兒竄進來,
又從哪兒逃出去。
         
─自霍夫曼(Hoffmann) 間故事」

噢!我好多次看到那傢伙,史卡波(小魔鬼)
就在月明的夜
月像繡滿金色蜜蜂的蔚藍色旗幟上的銀色標誌。

我好多次聽到
那傢伙在黑暗的壁龕内嘲笑
還在床上的帷幔刮出聲音。

我看到那傢伙從天花板滑下來
旋轉,就像巫婆的紡錘,
舞遍房間的個角落。

那傢伙消失到哪兒去了?
忽然,奇怪的小魔鬼像哥德式鐘樓
站在月與我之間變大
金色的鈴鐺在它尖帽上搖搖晃晃。

然而,那傢伙的身體突然變得蒼白透明
就像怪異的蠟燭
頭顱像點燃過的蠟燭潰流
然後消失。

g小調,活潑的(Vif),3/8拍子。急速的過門樂句,激烈的強弱奏,怪異的旋律等,描繪出自由飛竄的小魔鬼。急速的連續同音,運指複雜的琶音等都使此曲成為很難演奏的樂曲,甚至現代的鋼琴家都不容易演奏得完全。此曲以李斯特的「梅菲斯特圓舞曲」為底寫成,而拉威爾自己説,演奏此曲要有比演奏當時最難的鋼琴曲巴拉基雷夫的「伊斯拉美」還要高的鋼琴技巧。有人稱呼此曲為拉威爾的「超級技巧曲」。拉威爾要以此曲與「伊斯拉美」較勁。

現在的演奏會用鋼琴,可以説已把其性能發展到極限,而拉威爾常用盡這些性能。因而其鋼琴曲可以説是對鋼琴家的挑戰,但其華麗的演奏效果,會讓聽者興奮不已。而他的鋼琴曲中,演奏技術最難的,就是這首「小魔鬼」。

原題「史卡波」(Scarbo)是喜歡惡作劇的小精靈。在歐洲,大家都對這種小精靈很熟悉,「仲夏夜之夢」中的帕克是最典型的一個。不過貝特蘭夢見的史卡波好像是惡精靈,貝特蘭還被它作弄得很苦。貝特蘭很客觀的描述惡夢的情形。惡作劇作了之後,史卡波掉頭消失,幻覺終究是人類在意念上生的像。

(Martha Argerich 鋼琴) http://youtu.be/91ivVK90_U0
(Samson François鋼琴)
http://youtu.be/ZZT0qW5gHIM

拉威爾被稱為管弦樂的魔術師,但他沒有把此曲改編為管弦樂曲。現在所聽到的管弦樂編曲的「夜裡的加斯巴」,是別人改編的。

 

台長: 雲翁
人氣(14,374) | 回應(4)|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獨奏曲(含二重奏曲) |
此分類下一篇:蕭頌:詩曲
此分類上一篇:柴可夫斯基:對心愛的地方的回憶

魔彈射手
好久以前就接觸這首曲子,還沒看過這麼深入的文章介紹呢。

不過大部分的翻譯不是「加士伯」,老實說我一看到這標題想到了啤酒~~~
2014-09-03 22:37:39
版主回應
一般翻譯好像是「加斯巴」,這是後來才發現的。名字的翻譯,永遠是中文的麻煩,為了這名字,我還查了一下聖經,沒查到。「加士伯」這個名字,好像是某部電影小精靈的名字,不過這記憶也不見得正確。這不是音樂家名字有教育部譯名可順,不花太多時間煩他了,音對就用了,反正也沒有標準譯名。其實文中「翁汀」「史卡波」等名字不見得跟一般一致,甚至「貝特蘭」「卡洛」也杜撰,解決辦法只有後面附加原文,那好麻煩!
「加士伯」是啤酒牌名嗎?經你一提,好像有這麼回事。也好,晚上喝啤酒聽此曲,在矇矓中也許更能體會此曲的妙處。哈哈!
2014-09-04 11:36:36
Create
好深刻的介紹,多謝哦!
2014-09-12 17:24:22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4-09-13 23:20:01
雲翁
加士伯 Gaspard
網上翻 加斯帕爾
供你參考
2014-10-09 14:22:31
版主回應
謝謝提供。再查網站,似乎做加斯巴的較多,就做「加斯巴」吧。
2014-10-09 22:23:15
a common listenermon
這陣子比較忙,好一段時間沒上來,沒想到您早已寫完這篇介紹文章了!謝謝您用心整理,我沒有早點上來實在錯過太多好東西了。容我慢慢消化這首來自精靈國度的曲子吧。

前幾天看雲門的新舞「白水」,配樂用 Gymnopédie,一查才發現原來拉威爾也很喜歡這個作曲家 Erik Satie。老實說這組曲子,我一直誤認為是德布西的作品,知道是錯誤認知之後細聽,覺得 Satie 處理音樂更加簡約,著重氣氛。
2014-11-23 21:43:35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4-11-24 11:44: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