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29 00:41:56| 人氣6,11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江文也:北京點點(故都素描)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多年前,上揚唱片公司要出版一系列台灣作曲家江文也(1910.6.11台灣三芝-1983.10.24中國北京,有關資訊請參閱維基百科「江文也」條)作品的CD。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出現江文也的名字,只好以Bunya Koh(以英文書寫江文也的日語發音)登記,其名作之一「北京點點」,則改名為「故都素描」,以避免「北京」兩字受到注目,引起無謂問題。──上揚公司發行江文也作品CD的時代,就是那樣的時代。

1936年,他的鋼琴小品集『16首斷章(Bagatelle)作品8』出版。這是他在 1935~36年間譜寫的音樂,出版者為當時旅居中國、日本等地的俄裔美國作曲家、鋼琴家齊爾品(Alexander Nikolayevich Tcherepnin)。1938年,這部作品在威尼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音樂節,榮獲作曲獎。

後來,江文也在這鋼琴小品集中選出5曲改編為管弦樂曲,於19398月,以『北京點點,作品15』發表,194419,由尾高尚忠指揮新日本交響樂團首演。

19384月,江文也受聘於北京師範大學,擔任作曲與聲樂之教授。於是開始研究中國古代與民間音樂。他到北京的時候,北京剛在1年前受到抗日戰火波及,市內必定是到處古跡與廢墟。這首作品,大概是他在這種情形下有所感觸而創作。

此曲為一首標題音樂,描寫北京的5項事物,全曲分為5段,但連續演奏。

 

1. 「嗩吶」(Charamela)─街上情景 文雅的稍快板。

(陳秋盛指揮NHK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MjFfuPfDss(嗩吶/街上情景,劇場氣氛,在廢墟)

樂曲一開始,先有一段6小節極緩慢的前奏,調性不穩定,很有幽幽的感覺,像是古老的時代在招手,讓聽者墮入蒼然的懷古意境。這段旋律是第3段「在廢墟」的主題。「廢墟主題」在後面各段音樂的前面出現,一直提醒聽者是在廢墟中徘徊,即使看到燦爛的幻影,也只是昔時的榮華。(這會不會讓讀者想到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漫步」主題?)這段旋律先由長號、大號與低音弦奏出兩小節動機,再由長笛、短笛與低音單簧管等木管樂器奏出其對應動機,再回到銅管樂器奏出主題動機。其間銅鑼微響,加深中國風格。

廢墟主題還留有餘韻時,音樂已進入第1段「嗩吶」。此曲原為『16首斷章』中的第4曲「變色龍」。木管樂器奏出文雅的稍快板主題,其節拍自6/8,而3/4,而2/4,每1小節都在變。木板敲出很有特徵的節奏,鈴鼓也助興。雙簧管與英國管一直模仿嗩吶的聲音,像是在街坊有人吹嗩吶叫賣東西。街上還那麼的吵雜。音樂慢下來,低音管與低音弦再現廢墟動機。

音樂繼續進入第2段。

 

2. 劇場氣氛(The Atmosphere of The Theatre猛烈的急板

這是『16首斷章』中的第12曲,原曲無標題。一聲管弦樂總奏之後,小鼓響起。弦樂器刻出節奏極清楚的帶有東方味道的旋律,這個節奏型與旋律支配這段音樂。銅鑼不時釀造劇場的氣氛。鑼鼓喧天,還加鈴鼓、木板、三角鐵…,所有敲擊樂器,以及管弦,還有那節奏,都描繪出劇場昔時的光彩與熱鬧。古都的劇場,在其最盛期不知如何的煥發華麗。在一小節休止符之後,這段音樂會重複一次,全樂器齊奏之後音樂慢下來,接下來的廢墟主題,讓聽者回神過來,剛看到的光彩與熱鬧,只是一場幻影。

 

3. 在廢墟(In the Ruine緩板

這原是『16首斷章』中的第11曲「二胡」,一開始就是廢墟主題,其第1小節的5度音程,表現二胡的兩條開放弦。整個這段音樂,就由這主題形成。這一段是全曲中最短的一段音樂。當音樂以最弱音消失後,曲趣一變,轉入明朗的第4段。

 

4. 牧童與垂柳(Buffalo Boy中庸的快板

(陳秋盛指揮NHK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0wEU1MVFms (牧童與垂柳,故都城門的風景)

這首輕快明朗的舞曲,原為『16首斷章』中的第14曲,原曲無標題。或許是描寫明朗的天氣裡,在堤旁垂柳邊戲耍的牧童,節奏跳躍,旋律輕快。小鼓、鈴鼓、三角鐵等打擊樂器在這裡非常活躍。音樂在開始時是3/4拍子的舞曲,最後卻轉為4/4拍子。然後又是廢墟主題。最後顫抖的高音弦與豎琴的滑奏,使音樂進入第5段。

 

5. 故都城門的風景 (Old Capital Gate最緩板,進行曲風格。

這是『16首斷章』中的第16曲「正陽門」。銅鑼響起,低音管、大號、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低音樂器奏出進行曲的節奏,但這節奏也意盎然,沒有一般進行曲的雄壯氣氛。行進隊伍從遠處走過來,敲鑼打鼓,不是軍隊的隊伍,而是大排場面的大官豪吏的隊伍。他們走過正陽門。單簧管奏出主旋律,雙簧管與法國號重複一次,木板刻出很有趣的節奏,長笛以同樣的節奏奏出華麗的助奏旋律。主旋律第3次出現時已移到小提琴上,旋律在高部位流動,而助奏旋律則移到短笛、長笛、雙簧管等高音樂器,小鼓、木板、三角鐵也打出那有趣的節奏,木琴、鋼片琴也演奏助奏旋律。所有樂器都活躍起來,音樂變得很熱鬧。忽然,音樂平靜下來,徘徊在廢墟者回到現實,隊伍的幻影消失,如今昔時繁華不復在,徒然令人幽然思古。雙簧管奏出思古幽情的新旋律,寂寥的旋律有點像在描寫在正陽門邊看盡世態炎涼的孤獨野草。繁華的幻影再度出現,主題出現在短笛與雙簧管,助奏旋律出現在英國管上。進行曲主題最後一次出現在小號與長號,這一次旋律已變得非常莊嚴,其他樂器一齊刻出節奏與奏出助奏旋律,音樂達到最高潮後,結束全曲。這段音樂,充分表現出作曲者管弦樂法技巧之妙。

 

本文修訂筆者舊稿而成。『故都素描』CD上揚8510

台長: 雲翁
人氣(6,110) | 回應(2)|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管弦樂 |
此分類下一篇:舒伯特:『羅莎蒙德』序曲與戲劇音樂
此分類上一篇:葛羅菲:「大峽谷」組曲

魔彈射手
這首曲子我有,但這才知道原來它是以北京為背景呢。
2012-03-01 20:30:37
版主回應
上揚公司老闆發行此唱片時就跟我討論寫解說事。那時我才第1次聽到此曲。很久以前的事了。
2012-03-02 12:34:20
ksberio
想來上揚也很有心,在那樣被壓制的年代裡,就製作發行江文也的音樂。
我比較喜歡他的台灣舞曲。第一次聽到還是高中時買錄音帶來聽的(也是上揚發行),錄音帶盒子上面就是只寫著Bunya Koh。那時是因為讀過謝理法的文章,所以略知他的生平。
江文也應該也算是背著台灣人的原罪,所以在中國反右與文革時被批鬥,晚景淒涼;在台灣又因白色恐怖的封閉,只能「化名」出版錄音。
在此也向撰寫解說的S前輩致敬!
2012-03-03 00:34: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