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11 12:20:50| 人氣14,1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前話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分幾次來談威爾第的傑作「茶花女」。
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 1813 - 1901)的歌劇作品,如改作也算在內,則共有28首。在http://www.opera.org.tw/composer/verdi_c.htm有很詳盡的威爾第的生平介紹,請讀者參閱。

「茶花女」是威爾第在1853年發表的歌劇。歌劇原題為「La traviata」,在義大利語為「迷途的女人」,或「淪落的女人」之意,在我國常用的「茶花女」一詞源自原作的題名「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ias意為「茶花的貴婦人」)。在我國從來不曾稱呼這齣歌劇為「迷途的女人」,或「淪落的女人」,也許我們覺得「茶花女」比較浪漫好聽,也許我們看到歌劇中女主角的遭遇,再受美麗音樂的影響,實在不忍心說她是「迷途的女人」,甚至「墮落的女人」。不過,女主角薇奧蕾塔在最後一幕的歌詞中,自己就說自己是「迷途的女人」。(「Ah, della traviata sorridi al desio─迷途的女人,荒唐的過去」)。那原作小說為什麼定名為「茶花的貴婦人」?原來在原作的女主角每天觀賞歌劇的包廂中,一個月的25天裡一定放白色茶花,其他5天放紅色茶花。原作是小說,後來由作者改編為戲劇,而這是戲劇中有,歌劇中沒有的一幕。這就是「茶花的貴婦人」的由來。

本歌劇由3幕4景構成,是由義大利歌劇劇本作家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從小仲馬的長篇小說原作中,抽出主要段落寫成引人興趣的歌劇劇本。

小仲馬的這齣長篇小說,可以說是寫他自己的經歷,書中的女主角叫瑪格麗特‧歌蒂葉,而這女主角又以真實的人物瑪麗‧杜布列希(Marie Duplessis,1824-1847)為模特兒,這杜布列希有一段時間與小仲馬有關係。

                    

杜布列希誕生於1824年,是商人的女兒。她從小就過著不如意的生活。幼時,她跟著母親逃離虐待狂的父親到巴黎過活,8歲失去母親,寄養在朋友家,12歲左右流浪在巴黎街頭,並與某個男子發生關係。她被送回父親的家,沒想到她父親把她賣給70歲的老人。她逃離老人,到一家旅館工作,但馬上被父親發現,被送到雨傘工廠工作,後來被送到親戚家直到父親去世。

起初她在洗衣店、帽子店工作,到1839年認識一個富有的餐廳老闆,獲得豪華住宅,之後又認識葛拉猛公爵,在三個月之間,得一萬法郎的收入。後來公爵失蹤。1841年與年輕子爵交往。冬天有男孩誕生,卻因肺炎夭折。她就是這樣,一個接一個有她的資助者。法國的記者、作家Gustave Claudin敘述杜布列希的容姿說:「她的姿態、魅力、優雅,在她的色情世界裡是站在最高地位的。…她細瘦、白皙,美麗的頭髮長及地板。纖細的容貌、透明到可以看到靜脈的皮膚,都表示她患有肺病,生命不長。她自己似乎有預感,因此情緒很不穩定,在這一刻爆發歡樂心情,在下一刻又表現沉重心思。其行為奔放而捉摸不定,昨天討厭的,今天卻崇拜,或是相反。即使如此,她還是很優雅,這一點沒人能比得上她。她有她獨特的姿態,沒有人能學她。如果有她想買的東西,習慣上就帶白茶花在她胸口。」

1842年,她的一天開始於上午11點鐘,上鋼琴課、散步、輕食後觀賞戲劇或歌劇,之後是在Caf de Paris晚餐、賭博、跳舞。這是享樂又墮落的生活。1844年,出現瑞典的舒塔克爾堡男爵(Von Stakelberg),告訴她不要再過這種日子,並且庇護她。這時她開始過正常生活,也希望有正常的婚姻生活。男爵年齡比較大,後來也跟她疏遠,於是她又回到以前的生活。

                         

                              (在劇院中的杜布列希)

杜布列希沒辦法脫離她墮落的生活,但是她還在1年裡捐款給慈善機構兩萬法郎,也很有宗教信仰,經常上教堂望彌撒告解。不過她的告解都是些芝麻小事,如任性吃了很多水果之類。之後,她認識李斯特,開始學彈鋼琴。兩人之間似乎有更親密的關係,在她死後,李斯特曾說:「可憐的杜布列希,她是我初次相愛的人。」

1846年2月她認識法國的貝爾哥伯爵( Édouard de Perregaux),並在倫敦結婚,但這婚姻沒帶給她很久的幸福,伯爵常常出去打獵,家庭經濟開始拮据,最後也無法提供她生活費。她自己的病情也加重,曾對這時來訪的李斯特說,「我活不久了,而且也不想一直留戀在這無法忍受的人生。可不可以帶我一起旅行?我不會打擾你的。白天整天都睡覺,到旁晚去劇院,晚上就可以陪你做你喜歡的事。」她希望李斯特帶她到君士坦丁堡。這旅行沒實現,只到巴登巴登療養一段時間。回到巴黎後,她開始瘋狂的生活,到11月,就只能躺在床上,以前的朋友們都棄她而去。

她去世時只有23歲,李斯特敘述她去世前的情形說:「想到她的去世,我心中就會響起古代哀歌的神秘和聲。」在她病重瀕臨死亡時,那些無恥的債權人,把她眠床的天花板都拆走,還搶走許多家具。這種情形,在電影板的「茶花女」中有描述。她死亡後用蕾絲裹包,放在擺滿花朵的棺木中,埋葬在蒙馬特墓地。她的墳墓到現在還有人獻花,而且延續不絕。小仲馬的墳墓就在旁邊。而她的遺言是:「請在黎明時埋葬。而且要埋在沒人知道的遠方,也不要大事喧嘩。」不過,據說她的葬禮相當盛大,有數百人參加。

小仲馬於1844年在巴黎瓦利艾德劇院(Théâtre des Variétés)遇到瑪麗‧杜布列希,之後熱戀她。可惜杜布列希因肺結核而偶會咳血。小仲馬很嫉妒她跟別的男人交往,到次年夏天便寫信跟她分開。跟她分開之後,小仲馬旅行北非,1847年,在歸途中知悉杜布列希寂寞的死亡,止不住悔恨之情。回到巴黎後,又在她遺物中找到她生前愛讀的小說「瑪濃‧蕾絲考」,思念難卻,就在巴黎郊外的旅社中,一口氣完成小說「茶花的貴婦人」,於1848年出版。這書一出版馬上暢銷,次年由作者本身編為5幕戲劇。

本書暢銷的原因,是根據事實寫的小說。小說裡的人物,會讓好事的巴黎人想到熟悉的面孔或名字。書中女主角瑪格麗特‧歌蒂葉顯然是當時有名的高級青樓名妓瑪麗‧杜布列希,只有23歲就去世時,在巴黎市民之間也成為很大話題,許多報紙也記載追悼報導。男主角阿蒙的實際人物是誰,倒是不很清楚,一般認為是作者小仲馬本身的投影。

原著小說的時代背景是1840年代,法國是路易菲利浦七月王政末期。這也是顯現資產階級抬頭與貴族階級凋萎的時期,也是老舊價值觀蛻變為新價值觀的時期。這種時代背景大大影響這部小說,這在代表資產階級的阿蒙的父親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紮實與疲憊頹廢的貴族階級表現出來放蕩浪費的描寫可以看得出來。在這兩個階級的夾縫求生存的女性所活動的世界,小仲馬稱為「半社交界(demi-monde)」,也就是高級娼婦界。據說,其人數在1830年代的巴黎有1~3萬人,但到1870年代已增為12萬人。

1870年已是拿破崙的第二帝政末期,將近20年的安寧,使時代進入享樂時代,同時也是物價高騰,高利貸橫行的金權至上的時代。這時代,又是女性積極進入社會的時代。有許多女性進入巴黎街上,卻因經濟原因,不少女性以性為商品。追求刺激的巴黎市民,每夜都進出於夜總會與酒家,其中有不少是高級娼婦。有許多高級娼婦的修養很高,讀書彈琴,穿著優雅,絕不輸給真正社交界的貴婦人,甚至成為貴婦人模仿的對象。她們擇優而就,因而都有提供生活費用的固定貴族。不過這種經濟支援者有時候同時有兩三人,有時也會換人,因此常有吃醋決鬥的事。她們過的是貴婦般的豪華生活,因此花費很高,有些支援者不堪負荷而不得不離開,甚或因而傾家蕩產。瑪麗‧杜布列希正是半社交界的佼佼者。

在小說裡,稅捐稽徵官的兒子、資產階級的阿蒙踏進這半社交界,與此界的名女人瑪格麗特雙雙墮入愛河。這種情形一開始就是注定以悲劇收場,因為這兩人對金錢的想法差異太大,生活在一起不可能有好結果。瑪格麗特並不以當娼婦為恥,也不覺得是在犯罪。小說裡描寫她很有自尊,因此與阿蒙同居後,也想維持原來的生活。阿蒙無法理解她的想法,在衝動之下以言詞傷害她。

小說出版後的次年,小仲馬把他改編為5幕戲劇。但這本戲劇,遭當時第二共和政府禁演,直到1852年第二帝政將要成立時,才得上演許可。這齣充滿八卦的作品的首演得到大成功,給後世法國戲劇很大的影響。禁演的原因,可能是此劇以高級娼婦為主角,覺得會敗壞社會風氣。

 
這小說的中文譯本可以在下列網站下載閱讀:
http://www.yankuai.com/modules/article/reader.php?aid=9712(目錄)

1852年,威爾第在巴黎看到戲劇「茶花女」而大受感動。那時候威爾第正好受威尼斯鳳凰劇院的委託,需要寫一部作品,就在1853年以短時間完成此劇。當時,喪妻的威爾第,與女高音歌手朱賽比娜‧史特麗波妮(Giuseppina Clelia Maria Josepha Strepponi Verdi)同居,而朱賽比娜已有三兒,都是未婚生子。因而威爾第對劇中的瑪格麗特很有感觸。歌劇作品改名字為「La traviata」,女主角與男主角各改名字為薇奧蕾與阿弗雷多‧傑爾蒙。 

此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劇院首演。首演大失敗(蝴蝶夫人、卡門的首演也大失敗,因而有名歌劇三大失敗之語),原因是練習不足;演女主角的歌唱家太壯,不像因肺病死亡的人等。經過仔細排練,次年重新上演後,此劇已成上演次數最多的歌劇之一。

女主角薇奧蕾的戲份,在此歌劇中很重,甚至可以說這是薇奧蕾的歌劇,因此演唱薇奧蕾的女高音非常重要。1950年,瑪麗亞‧卡拉絲在米蘭史卡拉劇院演唱薇奧蕾。她退休後,有25年之久不曾上演此劇。有人說這是卡拉絲的魔咒,沒人有自信能超越卡拉絲,把此劇演成功。此劇只要找到好的薇奧蕾,就能順利上演成功,觀眾也只注意女主角就看懂這部作品。這麼說來這部作品好像是很簡單,其實演唱時的演技很難,因此是相當難演的作品。

在電影「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中,男主角用飛機帶女主角到洛杉磯看的歌劇,就是這齣「茶花女」。女主角第一次看歌劇,並在薇奧蕾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而感動,這段的戲劇效果很好。總之,這是一直賺人眼淚的歌劇。

此劇易懂,因此可以做為初次接觸歌劇的首選作品(另一齣是普啟尼的「波希米亞人」,我覺得)。

 

         (嘉寶在電影「茶花女」中飾演茶花女。)

台長: 雲翁
人氣(14,132)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歌劇與舞劇 |
此分類下一篇: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第1幕
此分類上一篇:穆梭斯基:歌劇「鮑里斯戈東諾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