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23 16:07:18| 人氣10,1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華格納「尼貝龍的指環」─北歐神話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6-10-19 00:40:11

華格納的樂劇「尼貝龍的指環」,是根據北歐神話改編而來。前一陣子很賣座的電影「魔戒」所根據的,也是同樣的北歐神話。順便一提,「尼貝龍的指環」原文為Der Ring des Nibelungen(德語),Nibelungen一詞意為「Nibelung的人們」,因此此劇的中文譯名,該譯音作「尼貝龍根的指環」或譯意作「尼貝龍族的指環」,或者更進一步作「霧國族的指環」。因為北歐神話中,Nibelung指的是神話中的「霧國」。不過譯成「霧國族的指環」,真的會讓聽慣「尼貝龍」的台灣愛樂者「霧煞煞」呢。

其實,北歐神話並不限於流傳在現在所說的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而是指包括英國、德國等全日耳曼民族,在基督教傳入以前流傳的共同神話,因此說他是日耳曼神話還比較恰當。只是流傳在英國與德國的神話早已散失或變形,在北歐則留存得較為完整,因此習慣上稱呼這些神話為北歐神話。

北歐神話常與希臘神話並稱,其想像力雄壯,種類繁多,也很有趣。雖然沒有希臘神話的富於戀愛要素,但那悲壯的戰鬥精神,強大的惡勢力與相對應的倫理性,有點粗野而豪邁的幽默等,都是其特色。的確,我們聽到希臘就會想起地中海、愛琴海的文化,提起古代北歐就會想起粗獷的海盜,兩種神話,正表現出這種特色。充滿智慧的主神歐丁(佛旦)與諸神,住在貫穿宇宙的巨樹宇宙樹上方的神仙世界,巨樹的中央部分有人類的世界,地下則有侏儒居住。其他還有冰寒世界、炎熱世界,居住的是冰霜巨人、火燄巨人,以及圍繞大地的海蛇與巨大無比的野狼,都虎視眈眈想毀滅諸神與人類的世界。於是發生許多事變與戰事,最後惡神基洛背叛諸神投入巨人與怪物陣營,兩方惡鬥的結果雙雙毀滅,大地沒入海中,世界重新創造。其他還有創造天地、創造人類的神話。

這些神話都在古代敘事詩「女巫的預言」、「艾達(Edda)詩篇(舊艾達)」中可見。冰島的斯諾里(Snorri Sturluson)所著散文「艾達(新艾達)」則集此等神話之大成。

舊艾達據說是11世紀冰島的學者謝孟德(Sæmundar)收集記錄,於1643年發現。新艾達著作於1230年,收錄天地創造神話與巨大鬥爭傳說約30篇,以及詩學文獻。其中神話與傳說大部分流傳於挪威,但有一部分是起源於冰島與格林蘭。至於神話以外的英雄傳說,則也見於「菲倫德故事」、「希格特之歌」中,後者成為德國中世紀敘事詩「尼貝龍根之歌」的最古老範本。「尼貝龍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是德國中世紀最大的英雄敘事詩,據說是奧地利的家士(最低層的騎士)於1200年左右所寫,作者不詳。全詩分39章,前19章敘述布倫肯特王的妹妹庫麗姆希爾特的夫婿齊格飛,被王之重臣哈肯謀殺之本末;後20章則敘述庫麗姆希爾特再婚,嫁給芬族阿契拉王之後,殺死哈肯為夫婿齊格飛報仇,自己也受傷不起,最後布倫肯特族滅亡的經過。

這是匯集基督教傳入以前,古代日耳曼人的英雄歌謠而成的敘事詩,雖然詩句描述一些基督教或騎士文化要素,卻充滿古代日耳曼人的悲劇宿命感。這篇敘事詩被認為是德國最高文學之一,華格納據以創作樂劇「尼貝龍的指環」,德國詩人赫伯爾(Hebbel, Friedrich 1813~1863)則據以創作「尼貝龍的人們」。

華格納的樂劇「尼貝龍的指環」以四齣樂劇敘述一個神話故事,
而四齣樂劇常被簡稱「指環三部作」。其結構為:

序夜「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一幕四景,(左圖)
第一夜「女武神(Die Walkure)」三幕,(右圖)
第二夜「齊格飛(Siegfried)」三幕,
第三夜「諸神的黃昏(Gotterdammerung)」序幕與三幕。

劇本與作曲均為華格納,故事說是取材於「尼貝龍根之歌」,但經過華格納自由改編,因此已接近「艾達」,幾乎可以說「尼貝龍的指環」與「尼貝龍根之歌」,均取材於「艾達」。

「尼貝龍的指環」的劇情,在網路上可以找出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

有關1876年首演時的劇照、演員、指揮、海報等記錄,請以下列網址造訪相關網站,本文圖片均借自該站。
網址是http://www.wagneroperas.com/index1876ring.html

台長: 雲翁
人氣(10,17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歌劇與舞劇 |
此分類下一篇:「萊茵的黃金」裡的主導動機
此分類上一篇:華格納:樂劇「尼貝龍的指環」─索地盤唱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