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2-17 00:02:06| 人氣1,0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歸依自性三寶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學佛心語論述

  ◎歸依自性三寶

                   ⊕潘文良 撰

˙自歸依佛,但願眾生‥知自性佛,發願成佛!
 自歸依法,但願眾生‥依佛之法,修行成佛!
 自歸依僧,但願眾生‥開導一切,悉念成佛!

  人們說‥「人是群居的動物。」
  阿文說‥「人是群居的動物——卻是孤獨的個體。」
  人出生時,是孤孤單的來(即使是雙胞胎、多胞胎,也是「一個一個」的來;就算是連體嬰,兩個頭,也有獨立的知情意識),人活著,總是孤孤單單的「住」(在),即使是很人相聚,也是「一個一個」的「住」(在);人死亡時,也是孤孤單單的走,即使是一起死,也是「各自」的走。
(住‥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住」。)
  在此夜闌時、人靜處,息心(掃除一切雜念)觀看宇宙人生,才會發現‥
自己是何其渺小、何其孤獨、何其空虛、何其寂寞、何其脆弱、何其無助……
就算此時此處,無能發覺,但是‥當你在歡盡樂餘、眾離人散之後,或是被人欺辱、生病憂傷之時,也就不難感受到了。
  人必須獨自去面對‥生、老、病、死的流轉,這個問題,誰也無法否認、誰也無法逃避的,而且‥誰也不能替代誰、也無法替代誰啊!
  面對這「生、老、病、死」,難道‥我們只能叫無奈?只能順其自然,而束手無策嗎?難道‥沒有解決的辦法嗎?
  有的!那就是‥歸依「佛、法、僧‥三寶」。
  歸依三寶,便是初學入於門的儀式,更是我們要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作祖的唯一途徑——一條正確、安穩、究竟的途徑。
  為什麼呢? 在此,阿文就自己所了解、所體會的,分作六點來討論‥
 
 ⊕一、歸依三寶,能得真歸依。
  所謂歸依‥歸,有歸投、歸順、歸宿之意;依,有依靠、依伏、依循之意。
˙三寶如燈,要離黑暗,須歸投三寶‥棄邪歸正。
 三寶如海,要向深廣,須歸依三寶‥捨小從大。
 三寶如雨,要得滋長,須歸宿三寶‥起死回生。
˙三寶如船,要渡苦海,須依靠三寶‥不受苦惱。
 三寶如王,要有護衛,須依伏三寶‥不受魔擾。
 三寶如範,要想成佛,須依循三寶‥不受邪誘。

  一般人.總是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又說‥「在山靠山、在海靠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卻也說‥「靠山山要倒、靠人人會老‥靠自己最好。」
  阿文則說‥「靠山靠海,還要靠雙手勤勞。」
  到底要靠別人,還是要靠自己? 其實‥在這世間,萬物都是相互依靠(依賴)的,所以‥要靠別人,還要靠自己;不靠自己,怎麼靠別人?
  其中的問題,只是一個‥「靠得住」,還是「靠不住」而已!
  然而‥不管是靠得住,還是靠不住,總是‥「靠得了一時,靠不了一世」,要是踫到‥老呀!病呀!死呀!那麼‥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丈夫、兒女、子孫、親戚、朋友……誰也靠不了啦!誰也拿你沒辦法;即使是錢財、醫藥、名譽、地位、權勢等「外物」,也只能「拖延」一下你的老、病、死,卻也無法「挽救、阻止」你的老、病、死。
  一般人總是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給自己,找一個人生的歸宿——在世有個歸宿,可是‥死後要歸宿何處?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活人的事情,都還沒弄清楚,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
  人們都不知生前是什麼,也不知死後是什麼?所以‥不談生前、不談死後,只談生後、死前之間的光景。 儘管不談生死,但生死的問題,卻不因此消失,生死依然存在;而在世間的這個「歸宿」,卻是「問題」多多,有時候,還會搞得人‥「有家歸不得、有室宿不得(睡沙發)呢!
  在「身體」有了歸宿之後,「精神」也要有個寄托,不然‥心靈就覺得空虛無依。有的人,寄托於物質;有的人,寄托於事業;有的人,寄托於文藝;有的人,寄托於宗教。 要是寄托於物質與事業上,永遠也得不到滿足,因為‥在物質與事業,有所成就之後,卻只會令人感到疲與厭煩;而寄於文學、藝術,總是較有「滿足感」的,然而‥文藝能夠「豐富人生」,卻也無法「豐富人死」——
唯有寄托於宗教者,才能得著「出路」。
  「不信」宗教,那就沒什麼好說;而有信宗教的,就得注意‥
這「信」,也分作「邪信、迷信、正信」。
  有的人,被妖言所惑,一開始,就誤入歧途,信了邪魔外道,卻不知道,自己是「邪信」,還以為‥得著了真理,這種人,當然也有出路,那就是‥成魔作鬼;所以說‥不信,還比邪信好一點,不信宗教的人,至少還沒走錯路,還沒「中邪」、還沒「中毒」。
  而「迷信」的人,雖然‥信得很「虔誠」,卻不知、不會分辨「法、非法;義、非義」,如此信仰,只是建立「感情」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智」上的,不是「智信」,所以叫作「迷信」;到廟裡去看看那些所謂的「善男信女」,手裡拿著一把香,跪在神明面前,口中唸唸有聲、喃喃有詞,祈天禱神,態度是多麼的虔誠啊!迷信,總比不信、邪教好,至少‥他們能夠止惡行善,立功作德,福德夠了,將來死後,也能夠「昇天」,成為「天人」,享受「天福」。
  也唯有信仰三寶,才是「正信」、才是「智信」。
就基督教而言,講的是「信、望、愛」,此「信」,也同於佛教之「信」;「望」者,相當於佛教的「發願」;而「愛」,則是包括在佛教的「慈悲」之中——
看來,基督教,所缺乏的,是佛教的「智慧」。
基督教徒,不得懷疑上帝、不得懷疑聖經,上帝所說的、聖經所記載的,永遠都是對的、都是「真理」,他們從未加以分析、加以研究、加以討論、加以評判,只會自以為是、將錯就錯、加以粉飾、自圓其說。
(阿文有話說‥「真理是『辨』來的,而不是『辯』來的。」
 看來,基督教的「真理」,就是「辯」來的。
 若非信得迷了,「感情用事」,而不以「理智判斷」,
 怎麼會對〈上帝耶和華神〉的暴行、耶穌的狂妄,「視而不見」呢?)
  在此,且不論三寶哪裡好、好在哪裡,尚未親近三寶的人,或道阿文是「自賣自誇」呢!總而言之‥也只有歸依三寶,人生人死身心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歸依之處。
 
 ⊕二、歸依三寶,能了知真理。
  我們一生當中,所得到的智識(智慧),除了自己的體悟之外,大都是來自於師長、書本、朋友的啟發、開示,一滴一點的累積而來,然其所得,常非是究竟、正遍、圓滿的。 這宇宙人生的真理,一般的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佛教以外的宗教家,其理論,都是無法使人得到滿意的答覆。(除非自己不長進,坐井觀天,得少為足。)
  要想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唯有歸依三寶,從三寶中去探尋,自是可得!
  「三寶」是「佛寶、法寶、僧寶」三者,都是世出、世間,最為尊貴而難得的,所以稱作「三寶」。簡而言之‥佛就是真理的發覺者、法是佛所發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僧是信受奉行真理的人。所以說‥歸依三寶,方能了知真理——
「歸依佛,是要我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入正道;
 歸依法,是要我們‥依靠經典教義,而求得真理;
 歸依僧,是要我們‥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

  歸依三寶,絕對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若是有所「懷疑」,則三藏十二部經,永遠等著你去研究,所有的僧尼法師,隨時歡迎你去詢問!
  信佛不同於外道的,乃是在於‥佛教容許你懷疑,更希望你懷疑,正所謂‥
「不疑不悟、有疑有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基徒教、天主教,牧師、神父,總是向教徒說‥
「《聖經》就是真理,你們只要研究聖經就夠了!
 不需要浪費時間,去研讀他教的經典。」
  牧師、神父,大概是怕‥讓信徒參看了別教的經典之後,會對《聖經》起疑,只因為‥他們所謂的「真理」,一經研究分析之後,諸多「真理」,都會變成「沒理」,甚至是「無理」。
  佛理,永遠適用於任何人、事、時、地、物,正遍圓滿,顛撲不破,故不怕人懷疑,反而怕人不懷疑、不去懷疑。
  唯有佛法是「真理」,真理是‥越「辨」越明的!
 
 ⊕三、歸依三寶,能堅定信力。
  此謂「信力」,是指「信心」與「力量」。 世間凡事,都必須具備信心與力量,才能夠完成,有信心而無力量,就成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空思妄想」;
有力量而無信心,就是「力有餘而心未生‥白費力氣」。
信心與力量,若缺一樣,就沒有一件事情,能做得好、做成功的。
  阿文有話說‥「信心是想出來、力量是做出來的。」
  這句話,聽來似乎令人難以相信、難以明白,然而‥這句話,是阿文從諸多工作之中,體會出來!以後,大家要是碰到什麼難事,不妨就試試看吧!
只要想(或是說出來、喊出來更好)‥「我有『信心』,一定能夠完成它的!」
然後‥放手(下手)努力去做——事情,就能有完成時機。
  古德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為什麼要有「心」呢?
  阿文所謂‥「信心是『想』出來的。」其實‥要生起信心之前,你必須花費心思,想上半天呢! 「用心去想」什麼? 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了解、用心去計劃整個事情,等想通了,信心自然而然,就能夠生起——
有了信心,還得付諸於「行動」啊!有了行動,就有了「力量」,(大家不是說‥「動力、動力」嗎? 一動就有力啦!) 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天下還有什麼難事呢? 如果是‥「光想不做」的話,那也是「萬事難成」的。
  歸依三寶,為什麼能堅定信力呢?
  三寶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當你了知真理之後,就能增長智慧;有了智慧,還有什麼事會「想不通」的呢?
  有了智慧,則能產生一股,強大信力,堅不可摧、定不能亂;有了堅定信力,則一切疑惑,不能動搖;邪魔歪道,不能打擾;一切憂悲惱苦,皆可掃除;任何障礙,都能破解,如是‥成佛大事,有何難成?
 
 ⊕四、歸依三寶,能約束身心。
  我們一生在世間,所造的善惡諸業,都是由於「身、口、意‥三根」,所引起的。眾生之所以會墮落三惡道,就是為其所害,然而‥眾生想要成佛,卻也非靠此不可啊!
  釋迦牟尼佛,在臨入涅槃之時,勉勵大家說‥「我入涅槃後,你們要以『戒』為師。」
  佛陀所立下的種種戒律,都是源自於其慈悲與智慧的覺照,不是像外道邪教的「門規」,每每含有「處罰」與「咒詛」的成分、味道。
  佛陀要我們遵守戒律,其目的,在於約束身心,止惡防非、去惡向善,能夠莫作諸惡、奉行眾善,修福作德,如此,自能遠離惡道、不遭惡報,而不受惱苦。
  一般人,總是認為‥「持戒很苦!要信佛教,就得‥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礙手礙腳的,不能隨心所欲……」
  所以‥要其信佛、學佛,總是「退避三舍、畏之如虎」。
  殊不知‥若要脫離世間的憂悲惱苦,也唯有能夠「守戒」,才能脫離;要獲得自由、安樂,也唯有「守戒」,才能獲得啊!
  梵語「尸羅」,其意有「持戒、清涼」之意,為什麼是「持戒」,又是「清涼」呢? 因為‥「持戒能得清涼!要得清涼,就得持戒!」 這句話,真是有意思!
  就人間的法律而言,大家總是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內,人人自由。」
  換句話說‥「守法能得自由,要得自由,就得守法!」
  若是會侵犯、危害到他人的事的「自由」,那就會犯法,犯了法,還想要能「自由」嗎?
  阿文有話說‥「想要自由,就得學會‥自治、自律、自重、自愛。」
  其實‥世間法律,往往只能約束得了人身,而無法約束得了人心——
看那些流氓壞蛋,總是越關越「大條」,犯法進牢獄,還是他們「進修、進階、升級」的必經過程呢!
  世間法律(或執法者),只能制身(治身)、無法制心(治心),為什麼呢?
因為‥眾生總是「畏果不畏因」‥被關(果)很可怕,可是‥卻不怕自己會犯法(因);乃至‥死刑(果)很可怕,卻不怕自己會去殺人(因)。殊不知‥死刑是由於了殺人罪之故!果源自於因,若無種因,就不會結果、不能結果、沒有結果,所以‥應該怕的是「殺人」,而不是怕「死刑」‥不殺人,就不會被判死刑了!
  世間法律,只要不犯,就不會被判刑;不犯法,法律管不著;
法律,只能管那‥犯法的人,只能處罰那些‥犯法的人。
犯了法,要不被抓到,還能夠「逍遙法外」呢!
若是抓到了,卻罪證不足,法律也拿人「沒法」;
就算有了罪證,還能請律師去「辯論」,辯贏了‥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沒事;
就算被判了刑,犯人也是‥「結了瘡疤忘了痛」,出獄之後,什麼都忘了,照偷照搶,照犯不誤——
所以‥要用法律來約束人;要用法律來使社會安寧,看來‥那是不夠的。
  法律是消極、是被動的,實無法達到「止惡防非」的效果,總得要人「犯法」了,法律才會「生效」,而不能教人「不犯法」;被判了刑,若是不能把他「關到死」,那也不過是一時 ,使其失去自由,身在牢裡,心還計劃著‥出去以後,要如何幹,才不會被抓到呢!
  法律不能「止惡果」,只能「治惡果」——
而治果,又只能「治身」,而不能「治心」,譬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所以‥要用法律,使人類和平,那可真像是‥「痴人說夢」呢!
  人們實應從「教化人心」開始啊!
  佛經上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心是主謀,身是幫兇‥心若思惡,身就作惡;心若思善,身就作善。
所以‥「治心」,才是重點、才是根本。
  古德曰‥「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就能使天下太平,為什麼呢? 因為‥《論語》所做的,是在「治心」,其治心之方,是要人知「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些道理,是非常深遠的,但卻多於理論,教人有「空談理論、紙上談兵」之感,比較抽象,不如佛教之付諸於具體的行動‥「持戒」。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酒令智昏性亂,故當戒之,戒酒為遮戒,凡有危害身心之嗜好、事物,都當戒之,如‥賭博、吸毒等都是)——
若能戒殺生,便是大仁;若能戒盜竊,便是大義;若能戒邪淫,便是大禮;
若能戒妄語,便是大信;若能戒酒毒,便是大智——
只要能宣揚這五戒,人人受持這五戒,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我們若是稍加注意、稍加分析,就可發現‥每天的新聞報紙,一切犯罪案件,總不出「殺、盜、淫、妄、酒(毒)」,所以‥要是人人都能夠受持五戒,那麼‥就可以把《六法全書》,送進歷史博物館,去「典藏」了!
  如果大家都「做不到」,不受持五戒的話,那麼‥再多的《六法全書》,乃至於《論語》,也是「無濟於『世』」的呀!
  回頭再來談談這「身、口、意‥三根」。
身根能犯「殺生、盜竊、邪淫」三惡業;
口根(舌根)能犯‥「妄言、惡口、兩舌、綺語」四惡業;
意根能犯。「貪欲、瞋恚、痴迷」三惡業。
如此‥身口意三根,所造作出來的壞事,就叫作「十惡」。
若能戒之不犯,那就叫作「十善」了。
  是故‥只要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不僅能在人間,成聖成賢,就是死了,也能升天啊!
  也只有歸依三寶,才能明白‥持戒,真的是一方「清涼散」啊!
 
 ⊕五、歸依三寶,能證得利益。
  佛經上告訴我們說‥
「歸依佛,生生世世,永不墮地獄;
 歸依法,生生世世,永不墮畜生;
 歸依僧,生生世世,永不墮餓鬼。」

  歸依三寶,能夠使我們‥脫離三惡道;要不墮三惡道,那麼‥歸依三寶,最為「便捷」,為什麼呢? 佛經上又說‥
「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
  所謂「兩足」,是指‥「福德、智慧」具足,唯有「福慧圓滿」,才能夠成佛,所以‥佛陀已具備了無量福德,與無邊智慧,故謂之為‥兩足尊。
  我們歸依佛,自當學習佛陀的言行,「福慧雙修」,既有福德,也就不會墮落地獄道。
  人生在世,之所以不得安寧,就是被種種的慾望所苦。
雖然‥「五欲‥財、色、名、食、睡」,世人為此,是「無可厚非」,
然而‥有「貪、瞋、痴‥三毒」,隨時伺機危害,弄得「五欲過患」,
以至於‥苦惱無量,更會因而造下種種的罪業。
  佛法的功能與效用,是無量無邊的;人間的種種慾望,都會導致墮落惡途,唯有歸依佛法,依法修行‥「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自是不會墮落畜生道。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其為「眾」之意,比丘四人以上,一處和合,則名為僧伽。出家入僧團,必須要遵守「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行、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俗語所謂‥「家和萬事興。」
  阿文還道‥「人和天下平。」
  觀此世間,紛紛攘攘、亂七八糟,若具佛眼,觀之,真有如餓鬼世界呢!
唯有僧團,是一清淨處,難怪‥憎伽是「眾生中之尊」!
  歸依僧,要學習僧伽的「和合」精神,才能宣揚佛法、利濟人群,如此,就不會墮落餓鬼道。
  佛經上又說‥
「歸依佛,生生世世,不歸依外道天魔;
 歸依法,生生世世,不信奉外道邪教;
 歸依僧,生生世世,不跟隨外道門徒。」

  一般人,信仰宗教,無非是要找一個寄托、找一條「出路」;信仰外道,並不是不好,而是‥「不究竟」;要是信仰邪教,那就是「誤入歧途」,不但誤己,還會誤人;還會破壞國家民族,導至滅亡呢!不但在人間,為人所唾棄,死後,統統要投生惡道,去受苦受難啊!
  歸依三寶、了解三寶,當會知道‥佛教是世間,最為殊勝、最為究竟之教,自然就「不會」再去信仰外道邪教;就算今生不能成佛,來生也「不會」再去信仰外道邪教‥生生世世,都能親近三寶,受其利益,自然不會墮落惡道。
  歸依三寶,不墮惡道之由,在《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中(見「大乘精舍印經會」出版之《在家律要廣集.卷三》),說得更詳盡‥
  爾時,帝釋天主,聞佛語已,觀喜踴躍,心意快然,諸根圓滿,即於佛前,說伽陀(偈)曰‥
「若歸依於佛,彼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法,彼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僧,彼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復說伽陀曰‥
「誠心歸命佛,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佛心常憶念;
 誠心歸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法力常加持;
 誠心歸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僧威常覆護。」
  爾時,帝釋天主,說伽陀已。
  世尊印言‥「如是!如是!歸依命佛法僧,定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可見‥只要歸依三寶,便得「佛心常憶念、法力常加持、僧威常覆護」,如此一來,當然就不會墮入惡道之中啦!
  歸依三寶,能得到的利益,當然不只不會墮入惡道而已,想得到世出世間的一切利益,也只有歸依三寶,才能完全得到啊!
 
 ⊕六、歸依三寶,能堅定信力。
  前面所說五點,都是在於「自覺、自利」上的,在此世間,唯有歸依三寶,才能得真歸依處,身心得以「安住」。然後‥可以從三寶中,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才能夠堅定我們信力;堅定信力,才能明白‥戒律之妙,受持奉行,約束身心,才能夠證實、才能夠獲得三寶的利益。
  然而‥佛陀之教,並不只教人「自覺、自利」而已,更進一步,得要「覺他、利他」。 光只是自覺、自利,是成不不了佛的,也唯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行此「菩薩道‥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等到「覺行圓滿、利行周遍」了,方才「夠格」、方才配稱為「佛」啊!
  因此‥我們要住持三寶,更要宣揚三寶,使每個人,都能知道三寶、信仰三寶、了解三寶、受持三寶、奉行三寶……使一切眾生,都能‥成佛!
這才不枉為人、這才為人真正的意義、這才是為人真正的目的啊!
 
  說了半天,全是在講「歸依三寶」,而題目是「歸依『自性』三寶」啊!
  其實‥三寶有三種不同,有‥一體三寶、別相三寶、住持三寶之分。
三者雖有不同,卻也能相互融攝,在此,各作說明‥
  一、一體三寶 又名「同體三寶、同相三寶、自性三寶」。 三寶中的每一寶,皆圓具三寶,也就是說‥佛寶本身,亦具佛法僧三寶;法寶本身,亦具佛法僧三寶;僧寶本身,亦具佛法僧三寶。這些道理,只要稍加觀察、思考,自可得解,再者‥三寶本是一心中具,名稱各異,而體性相同‥眾生皆具有靈明覺照的佛性,為「佛寶」;其性寂常圓淨為「法寶」;有融妙和樂義為「僧寶」。
  〈慧海〉禪師‥
「一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一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
  故謂之為‥自性三寶。
 
  二、別相三寶 又名「真寶三寶」。 將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各別化用,故謂之為「別相三寶」。 別相三寶,是隨人所見,而各有不同的,凡夫、天人、二乘、十地菩薩,因其根性不一,故如來示現,亦有勝劣之差,乃至於‥各各「佛土」,所示現的三寶,也是有所不同的。
  此云不同、差異之處,是說‥不同的佛,說不同的法、集不同的僧伽,但並非「佛性」有所不同。 就此娑婆世界,人天所共見者而言,此界真佛寶者,即是‥〈釋迦牟尼佛〉;真法寶者,即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之經典者,如‥《華嚴、金剛、般若、法華、涅槃》等經;真僧寶者,即是指‥阿若憍陳如、須菩提、舍利弗等,諸大比丘,從佛出家,具足梵行‥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之僧伽。
其他世界,我們不得知,但依此思維,當可明其義。
 
  三、住持三寶 此為佛滅後,安住於世界上,以保持佛法的三寶。所見木石所雕、金銅所鑄、絹紙所繪之佛像,名為「佛寶」;絹紙竹帛,所書寫之三藏經典,名為「法寶」;而出家剃法染衣、執持應器、具足儀律者,名為「僧寶」。
  此住持三寶,體相雖假,其義乃真,以表聖容、以傳佛法、以弘佛教,可為眾生,廣作福田、植良善籽,故對其有輕篾、毀謗、破壞者,必招苦報,自食惡果。是名為‥住持三寶。
 
  此三種三寶,雖有不同,但亦能互相融攝的,我們今時,所見所聞,雖然都是「住持三寶」,當知‥住持三寶,雖不即是「一體三寶、別相三寶」,但也不離「一體三寶、別相三寶」,因為‥我們可以從住持寶中,去觀照、去發覺、去思考、去了知出‥一體三寶 與別相三寶。餘義自可思會,不再贅言。
  這三種三寶,既是相互依住的,那麼‥如果「住持三寶」,被蕩然破壞、淹沒無存的話,這麼一來,眾生就別想聞知「別相三寶、一體三寶」了。
  因眾生根生,愚痴頑劣,又為無明惱苦所障礙、纏縛,若是沒有佛陀、佛法的啟示,要「自悟成佛」,恐是難上加難、難之又難、難還要難的。
  故知‥為佛弟子——
˙當盡形壽,歸依自性三寶;
 當盡身心,尊從真實三寶:
 當盡體命,維護住持三寶。 
(尊從‥尊敬與依從。)
  佛法僧三寶,乃至於三種三寶,其狀實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我們決不能只重一、二,若缺其一,只重一、二,那麼‥也就別想「立鼎‥站得穩」了。
  為什麼說是‥「歸依『自性』三寶」呢?
  其實‥「歸依」是「回頭」意,好比想要「歸回」故里,就得「依循」來時,走回去一樣。在未歸依之前,我們的心,總是向外求發展的,在五欲六塵中流浪、在生死苦海中遊蕩、在三界六道中徘徊,有的人,連回家(成佛)都不想,終日放浪形骸、渾噩無知、醉生夢死、走肉行屍;有的人想回家,卻找不著路;有的人迷了路,愈走愈遠……
  歸依三寶,是得逢暗處明燈、苦海舟航、迷途指南,打開一條成佛大道,隨時等待眾生去走。
  佛陀所言,一切經中,處處都教人要「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始終不說是‥「歸依於他」,當知‥三寶功德,是人人本具的,只因無明所覆、苦惱所障,與佛道相背,致使自性三寶,無以發揮罷了!
 
  《六祖壇經.懺悔品》中,六祖有言道‥
「善知識!今發四願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
 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
 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
 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

 
■臺語註解
【歸依】ㄍㄨㄧ├ ㄧ kui1~7 i1
 ①謂身心之歸向、依托。投靠、依靠。
 ②佛教語。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
  表示對佛、法、僧三者,歸順依附,故也稱三歸依。
  後多指虔誠信奉佛教,或參加其它宗教組織。{例}歸依佛門‥出家。
 ⊕經典中,常作「皈依」,「皈」字其意為「反黑為白‥棄邪歸正」之意。
  但若是「由正入邪」,那可就成了‥「反白為黑」啦!
 
  題後之偈,為阿文所作,常自持念。 原偈為‥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四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渡!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六祖慧能所言之四弘願‥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渡!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
※舊文整修首舖「新聞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12.17.六 00:02:06
◎潘文良《學佛心語論述。歸依自性三寶》。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302578
※FB佈:佈告於臉書。
■標籤:#發願 #修行 #開導 #觀看 #問題 #究竟 #歸依 #生死 #精神 #心靈 #真理 #福德 #智慧 #戒律 #慈悲

台長: 阿文
人氣(1,065)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學佛心語論述 |
此分類下一篇:◎理事雙修
此分類上一篇:◎願今成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