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03 23:08:06| 人氣1,4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特輯】我們的雙城身世,書寫的雙城故事 ── 丁明蘭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南文學特展講座側記1﹞          

※編按: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紀州庵文學森林承辦的「台南文學特展」,藉由「原鄉的視野.筆耕在台南」、「文學現代性.世界同步走」、「時局下的文學堅持」、「走讀台南」等時代區分,呈現台南文學多元面貌,並舉行兩場講座。首場講座由作家蘇偉貞、阿盛、王浩一、米果對談,透過原鄉記憶與台南、台北雙城生活的對照,引領讀者看見城市之於創作的精彩啟發。

 

 

★移動,在雙城之間

「台南文學特展——府城風華綻放紀州庵」是國立台灣文學館委託紀州庵文學森林辦理的移地展覽專案,透過跨縣市的交流和多元豐富的推廣活動,深化文學活動的影響力,拓展台灣文學的教育推廣與展示視野。

台南是台灣文化的發祥地,百年以降人文薈萃與歷史演化的成果,形成獨特的府城氛圍。一如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所言:「台南文學做為台文館移地展覽第一檔,有其時間與空間上的內涵。」一方面台南曾是台灣作家密度最高的地方,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重鎮,台灣文學的萌發之地;另一方面,台灣文學館正坐落在這片富含歷史意義與文化象徵的土地上,台南文學正是作為台灣文學移地推廣的最佳起點。

對於位於台北的紀州庵文學森林來說,如何將台南文學與紀州庵完美結合,並打造具層次感的台南文學展演與推廣,是團隊反覆思索的關鍵。我們注意到雙城之間的相似、差異,以及近代以降,兩個城市之間流動的創作者的現象:許多人第一次離家始於進入大學的年紀,有些台南人便從台北客蛻變成另一種老台北人;還有些人在因緣際會下,愛上台南文化,成為生命中不可磨滅的美好記憶。這些流動的經歷帶給創作者無價的靈感,透過原鄉記憶與雙城生活的對照,引領讀者看見城市之於創作的精彩啟發。

首場移展講座討論的主題即是:台南和台北雙城身世之於創作的啟發,邀請具有雙城經歷的創作者阿盛、蘇偉貞、王浩一、米果共同對談。「居住在兩個城市的人,時常會說『要回台北去了』、『要回台南去了』,到底是要回去哪裡呢?」擔任主持人的蘇偉貞笑著說:「動詞的使用代表某一種情感,而情感就在兩個城市的移動過程中,逐漸昇華、創作而成為文學。」

★一尾虱目魚,南北兩樣情

曾寫下〈廁所的故事〉、〈火車與稻田〉等膾炙人口作品的阿盛,許多創作場景即為童年生活的新營。對比這些年在台北經營寫作私塾班的經歷,阿盛對待雙城的情感特別深厚,這些經歷也都化為一篇篇動人的文字,紀錄在近年出版的作品《萍聚瓦窯溝》等書中。

阿盛認為,不同於府城精緻典雅的風格,以嘉南平原為據點的舊台南縣展現的是鹽分地帶的風情,「那是一個老老實實,不誇張卻很動人的地方。」阿盛形容道。居住於此的人多以農為業,就算是創作者,都可能穿汗衫打赤腳在大樹下或宮廟前與你對話,這樣鮮活的形象,草根親切的樣貌,皆讓此地的創作質度和厚度都更為深刻。

隨著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移動的速度變快了,距離也變短了,不同於老一輩固守家園的觀念,許多人到新天地打拚,一待便是幾十年的光陰,「故鄉」的定義與認知也更為不同。在台北長居數十年,早已從台北客晉升老台北人的阿盛說,嘉南平原的故事一輩子也寫不完,因為,台南已經遠遠超過了「故鄉」的層次,「如今,台北生活也是鄉土的一部分,但台南卻是心中永遠的根。」阿盛深情款款說道。

迄今,阿盛仍會請朋友代訂台南的米糕和虱目魚,冷凍宅配直送台北家中,老台南的味道一如童年的記憶,都是無法替代的經歷。「即使是一尾虱目魚,台北人愛吃大魚,台南人喜歡小魚,台北人常用油炸,台南卻愛慢火香煎才透香。」然而,阿盛認為,很多習慣沒有辦法以好壞來區別,那是不同城市之間不同的態度和價值觀,寫作的歷程就如同生命的成長,台南與台北雙城迥異的氛圍,在不同時刻,皆給予了創作不同階段所需的養分。

★無法複製的城市

戲稱自己是「島內小留學生」的王浩一,求學時代曾在南投、台北、台南多地移動,直到工作15年後,才重新回到了台南。第一次發現台北與台南的差異是某次回家途中,他發現下班時間提早了,時間變多了,黃昏美景令他興奮,小巷的一磚一瓦或攤車上的小吃都令他著迷。「那些台南人習以為常的事讓我驚豔不已!」王浩一說。

這幾年,他一頭栽進在地文史調查的工作,副業的時間有時還遠超過正職工作,然而,無論古蹟、老樹或美食,他都滿心歡喜、全心投入,2007年,王浩一集結心血,出版了《慢食府城》,更成為這幾年暢遊台南必購的指標性書籍。儘管如此,對於這座古老的城市,他仍謙卑以待,王浩一說:「台南讓我見識到真正的台灣歷史,這是一座大教室,而我是虛心求教的學子。」他指著紀州庵落地窗上,過城團隊手繪一幅幅的台南地景,大天后宮、小西門、愛國婦人館……每一處皆能娓娓道來,陳舊的歷史在他的口中變成趣味橫生和情感豐富的鮮活生命,幽默風趣妙語如珠的分享,也讓現場一片歡笑。

更進一步思考台北與台南的差異,王浩一認為台南是一座無法複製的城市,若將台北比喻為靈活的大腦,台南就是一個用心生活的城市。慢活的氛圍,優雅的姿態,早已深植在台南城和台南人的骨髓,不假外求,渾然天成。即使是吃東西這樣日常小事,對台南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生活藝術,「數位化的時代,惟有吃的感官無法被取代,懂得吃,吃得品味,只有在夠老夠風趣的城市,才能輕易地展現自然卻富深度的態度。」

★這是兩種鄉愁

延續著吃的話題,出身台南的米果說:「很多人問我,台南什麼最好吃?對我來說,最好吃的台南料理其實是我媽媽煮的家常菜。」

身為台南人,米果時常被問到台南什麼好吃之外,也常以台南為題,為雜誌社寫稿,但無論是寫食物、寫歷史、寫家族或寫城市,米果發現書寫故鄉其實很難。她苦笑道:「創作的過程中,我時常猶豫、遲疑,深怕寫得太單調或太自以為是,也擔心寫得不夠完美,對可愛的故鄉不成敬意。」除此之外,米果也時常在字裡行間洩漏許多台南符碼,遣辭用句也處處可見台灣話的「口氣」,也正因為這些清晰分明的書寫模式,讓她筆下的台南更為生動鮮明。

甫出版《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一書的米果,紀錄了許多從台南到台北的故事,以及在兩個城市之間移動和創作的迴響。擅長以回憶做為題材的米果,從家族史入手,談父母親的家鄉,寫童年的故事,記錄在台北求學、工作的歷程,也留下對於台南生活的追溯與思念。「我早已習慣在兩個城市之間自動切換角色,衣服的厚度、說話的語氣、走路的步調……但我仍然無法放棄對台南的懷念。」米果笑著說:「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歡台南,但是請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認真交往吧!」

然而,再回首自大學時代即居住的台北城,米果認為如果有一天離開了台北,也將十分想念曾經沒有捷運的淡水城、常去看電影的長春戲院或是永康街的牛肉麵。雙城的經歷,雙城的回憶,很多時刻是混雜在一起的,對創作產生微妙的變化和影響。鄉愁就是一抹痕跡,無論身處台南或台北,這些認真生活過的累積和小細節,都將成為一種鄉愁。「我後來發現,所謂的鄉愁需要一點距離感來經營。」米果認真地說:「就像我們現在所處的城市,也許十幾二十年後的某一天,也會突然閃過你的腦海,懷念不已。」

★我的一生濃縮在一條小東路

而以小說創作著名的蘇偉貞,近年也以家族史為題材,寫下感人至深的散文集《租書店的女兒》。在她筆下,父親的日日新租書店是她第一次接觸到「書」的地方;德光女中的圖書館,她第一次遇見了朱西甯、白先勇等文學作家;林懷民的那場演講,則讓她第一次有了這樣的念頭:我要成為會寫作的人。這些生命的故事寫成篇章,不一定全是歡笑,因為生命有喜有悲,笑著哭過都成為一種美。

身為外省第二代的蘇偉貞,許多故事發生在台南老眷村。那一年同學會,幾個老同學相約在村子口的高地上,許久未見的大夥一路吃飯、唱歌到天亮,真是一頓好久的同學會,席間,自己敬愛的張國雄老師也來了,話及童年,又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沒想到一年後老師離世了,蘇偉貞因此寫下了〈男孩老師和他的小學生〉,這是她的台南身世。「像我們那樣的小眷村封閉卻奇特,這些故事像珍珠一樣不同凡響。」蘇偉貞說。

曾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世間女子〉獲得《聯合報》、《中國時報》小說獎的蘇偉貞認為,她的書寫雖然是從台北時期開始,但書寫的題材卻是台南生活的延續。蘇偉貞說:「就像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所說,人們只想看見他們想看見的城市,然而,城市卻在不斷的敘述和書寫中得以重生。」

回頭探望自己的一生,蘇偉貞感性地說,她的一生許多重要的事都發生在小東路上。在小東路上的804醫院出生,住在小東路尾的眷村,離開家鄉多年以後,又回到了位於小東路的成功大學中文系任教,「你們看,我的一生就濃縮在一條小東路上了。」她的深情告白,也讓許多觀眾在微笑中亦帶著感動的淚光。

 

─文訊雜誌324期 2012.10

台長: 阿盛
人氣(1,48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訪評特輯 |
此分類下一篇:【特輯】黃春明的「百果樹紅磚屋」 咖啡廳
此分類上一篇:【特輯】阿盛說:靈感來時要抓住﹝影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