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29 01:27:36| 人氣1,5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33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組決審會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麗的哀歌,勇敢的戰歌
--201133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組決審會議紀要

2011/09/16

時間:2011826

地點:台北市布蘭梅德國茶館

決審委員:朱天心、阿盛、張瑞芬(依姓氏筆畫序)

記錄整理:王藝學

33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組總共收到350篇參賽作品,經楊明、徐國能、柯裕棻、胡金倫、吳婉茹、王盛弘等作家、編輯交叉初、複審,遴選出12篇作品進入決審。三位決審委員將自這批作品中評選出大獎一名、評審獎二名。

阿盛被推舉為會議主席;三位委員分別陳述閱稿心得及評選標準。

各陳評選標準

阿盛說,評斷散文無非就文字、結構、內涵三個面向作通盤考量,這12篇作品中有幾篇品質不差,但並無特別突出的。阿盛指出,此次入圍決選的作品,出自大陸作者手筆的比重頗大,這個現象值得持續觀察,台灣散文寫作者要加一把勁。

朱天心說,可能緣於升學主義下被命題作文慣了,雖然已有創作自由,但很多作品仍不脫作文的窠臼,訂一個題目,在這個題目裡頭作文,或作文字遊戲,找到一個腔,被這個腔調拖著向下走完兩、三千字,這與創作是兩回事。朱天心鍾情字裡行間讀得出作者真正想寫、真正被題材打動,或沒人寫過、寫過但寫得不好,作者心想「就我來寫吧」的作品。

張瑞芬附議朱天心說法,指出要有特殊題材或圓熟的文字是容易的,可是要有一個別人寫不出來,只有你能夠寫的東西,那就不容易了。張瑞芬說,自這批作品中可以看到台灣寫作者貼近生活的能力不足、大陸作者的語言比較好。張瑞芬借前人說法,說有些作家是恆星作家,作品獨樹一格,原創性高,有些作家是行星作家,借別人的光,學著別人的聲腔,也寫得好,但缺乏獨創性。張瑞芬希望能在文學獎中發掘出具有獨創性、辨識度高的寫作者。

第一次投票

每位評審不計名次各選出三篇,結果如次(依收件編號序):

〈地下〉1票(阿盛)

〈水做的一條繩子〉1票(張瑞芬)

〈在路上〉1票(朱天心)

〈七日讀〉3票(朱天心、阿盛、張瑞芬)

〈夜幕低垂〉1票(朱天心)

〈肩的虛構與紀實〉1票(阿盛)

〈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1票(張瑞芬)

〈走過青草地〉、〈落在舊年的雪〉、〈跟蹤〉、〈讓我看看你的床〉、〈百貨的文字時光〉未獲青睞,逕行淘汰,其餘7篇逐篇討論。

逐篇討論

〈地下〉

阿盛嘉許〈地下〉的題材新穎,在一個新的時代裡從事一個新潮的工作,從這個工作窺探到人生的許多面相與內心世界。但阿盛認為,文分「駱駝篇」、「獅子篇」、「嬰兒篇」,駱駝、獅子、嬰兒雖各有象徵,但如此分篇可再商榷。

朱天心認為,〈地下〉像命一個題,透過一個關鍵字去寫,並非有機地面對這個題材。

張瑞芬認為,〈地下〉的構想與意象都有可取之處,但文章結得略嫌草率。

〈水做的一條繩子〉

張瑞芬誇獎〈水做的一條繩子〉文字帶有詩意、老練,別有魄力,整體看來,既有生活經驗,復有抽象演繹,是出自老手的作品。

阿盛以「太好」來形容〈水做的一條繩子〉的文字,「太好」了而稍感油滑;文中搜羅關於井的種種知識、常識,可惜屬於個人的經驗細節相對來說較少。

〈在路上〉

朱天心坦言,〈在路上〉的文字直白,並不特別突出,但是讀後,文中那對父女始終在腦海糾纏不去,在情感上格外被打動。

阿盛認為,〈在路上〉的情節簡單,影象感強,文字雖然簡單但富有力道,父女之間淡淡的互動,令人印象深刻。

張瑞芬也稱讚,〈在路上〉把父女之間似有若無的情感拿捏妥切,淡而有味;但是張瑞芬認為,「在路上」這個命題稍嫌隨意,另外,生活細節如果再多些會較具體。

〈七日讀〉

〈七日讀〉是阿盛心目中首選之作,自美洲原住民寫起,反思台灣原住民處境,視野壯闊,思考深刻。但阿盛對「七日」的形式、第七日休息的設計,持保留態度,借用西方宗教典故,有被既定觀念制約之虞。

朱天心自陳,她在檢視符合政治正確的寫作時,態度十分嚴格,若長期迎合政治正確而寫作,作者容易流於懶怠。但〈七日讀〉已脫出控訴原住民族遭欺壓的窠臼,有深刻的歷史見證和身為原住民的反躬自省,筆致冷靜,在不講道理的世界中講道理,既是美麗的哀歌,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戰歌。

大量閱讀散文、爬梳散文發展脈絡的張瑞芬指出,讀到〈七日讀〉時耳目一新。〈七日讀〉於文字、題材與結構上都表現亮眼,全文以流利中文傳達對原鄉的感情,文字乾淨、清新,情感節制、雍容大度。

〈夜幕低垂〉

朱天心指出,〈夜幕低垂〉寫人生的夜幕低垂,文中有許多吸引人的細節;近年文學獎到了決審階段,總有一兩篇關注老年生活,多半出自於刻板印象,但〈夜幕低垂〉有自己的觀察與捕捉。

阿盛表示,〈夜幕低垂〉通篇以短段落銜接,設計性強,略不自然;另如「最早被兒女接往都市扶養的親人,無消無息的差人送來白毛巾」,有邏輯上的瑕玼。

張瑞芬說,〈夜幕低垂〉寫老人末路,略帶文藝腔,且尋索不出時空背景,閱讀時有隔閡,稍難深入文本。

〈肩的虛構與紀實〉

阿盛解讀,〈肩的虛構與紀實〉寫眷村裡兩個世代,是某些人的縮影,曾經那麼豪氣干雲要戴五顆星肩章的阿崇,終於「在虛無的肩章下,面對最真實的人生」。

張瑞芬說,〈肩的虛構與紀實〉文字掌握能力佳,是篇小家碧玉的作品;這篇文章從小物件看到人生變化,寫出很多事情看似偉大,但一轉眼就灰飛煙滅了。

朱天心表示,〈肩的虛構與紀實〉讀來很有人味;若要挑剔,這篇文章略有命題式作文的味道,被象徵物帶著走,容易忽視更複雜、曖昧的細節。

〈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

張瑞芬以歌唱作喻,會唱歌的人唱歌時臉部肌肉是放鬆的,〈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讀來正是這種感覺。張瑞芬稱讚本文文字穩健,沒有廢話,設計感好,層次感佳;形式雖然可以預期,但讀來仍時有驚喜。但是她認為,最後寫到接到喜帖,結尾稍虛。

朱天心說,她對玩形式的作品保持警戒之心,深怕只剩形式不見內涵,但是〈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形式與內涵互相搭襯,是很cute的一篇文章,全文寫飛行實則指涉人生旅程,最後給予重重的一擊。

阿盛則對〈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的設計持保留態度,認為稍嫌形式化。

三位評審經過充分討論、交換意見後,進行第二輪投票,在七篇作品中各選三篇,分別給心目中的第一名3分、第二名2分、第三名1分。結果如次:

〈水做的一條繩子〉2分(張瑞芬2

〈在路上〉3分(朱天心2、阿盛1

〈七日讀〉9分(朱天心3、阿盛3、張瑞芬3

〈肩的虛構與紀實〉2分(阿盛2

〈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2分(朱天心1、張瑞芬1

〈七日讀〉得到三位評審一致肯定,榮獲首獎;〈在路上〉獲評審獎;三位評審將再從同獲二分的三篇作品中選出一名評審獎,同樣的,分別給心目中的第一名3分、第二名2分、第三名1分。結果如次:

〈水做的一條繩子〉5分(朱天心1、阿盛1、張瑞芬3

〈肩的虛構與紀實〉6分(朱天心2、阿盛3、張瑞芬1

〈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7分(朱天心3、阿盛2、張瑞芬2

〈飛行途中所(不)需要的〉殺出重圍,與〈在路上〉並列評審獎,首獎則是眾望所歸的〈七日讀〉。

 

台長: 阿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