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09 00:07:33| 人氣8,358|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得獎作品】虎尾二媽廟天后宮的在地故事 ─ 郭喜斌

推薦 5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十年前聖母指示

草茅在五十年後

功成身退必需重建

思及草茅一磚一瓦皆來自先人心血

在這別舊難捨之際

回顧前人走過的腳印

一同懷念走過的歲月

心血情底花 下雨看天二

 

虎尾天后宮地理位置

虎尾天后宮,在雲林縣虎尾鎮北平路和德興路的交叉路口,五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青翠的甘蔗園,大圳水從她後面流過。鐡枝路在伊西邊。虎尾糖廠在伊的南邊,佇在五間厝子和菁埔之間,糖廠的旁邊有虎尾溪。人講會過西螺溪,不過虎尾溪。當然,橋造好了,哪裡都到得了。鐡枝路的火車載甘蔗也載人客,五十過去,載客人的五分仔火車早就停了,但是二媽依然在這裡,在這裡護守這塊土地。

虎尾天后宮在地人稱為「二媽廟」。分靈自台南縣山上鄉天后宮【玉二天上聖母】;鎮殿金尊乃是台南大天后宮湄洲天上聖母元靈入主,故宮銜仍以天后宮為名。這裡是善信仰望聖母的殿宇,善男信女把聖母當成自己的長輩,有什麼事都會和祂講,四時八節都會來向聖母請安。

 

虎尾天后宮建築與供奉的神明

舊廟廟深二進,分別是三川殿,正殿,以左右過水廊結成一個天井,鐘鼓樓在三川殿兩邊。後接辦公室,鼓樓內進是太歲殿。左翼和正殿相連的是玄天上帝和眾神為眾善男信女辦事的地方,右翼為福德正神殿,前也有一個小天井。廟後是九龍山,再過去就是嘉南大圳。

正殿供奉主祀神明,左右偏殿依各廟所祀主神陪祀不同的神明。正殿供奉天上聖母,玉二媽,天二媽祖和楊戩,托塔天王李靖以及西域二大將天神合稱四大將,另外千順二將和太子元帥、虎爺公等。左邊配祀觀世音菩薩,民間尊稱觀音佛祖或單稱佛祖。右側供奉掌管生育子嗣的註生娘娘。

 

虎尾歷史簡介

虎尾,古早並沒有這個名字,古早這個地方叫五間厝仔,五間厝仔被新舊虎尾溪一南一北圍護著。自古留下的俗語:會過西螺溪,不過虎尾溪。又有俗話說:『去年虎尾寬,今年虎尾隘;去年東螺乾,今年西螺燴。』又不時有戰亂,曾有曾奎角之亂,林爽文等等反亂讓這個地方不時充滿變數。

到了日治時期,民國前四年,由日本人在虎尾設置糖廠之後,才慢慢形成現化代的街市。虎尾這個名字,也一直到民國九年(日治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才正式出現。台灣人信仰的天后(媽祖),雖然一直都是居住在這塊土地的百姓所信賴的神明,但在虎尾,到民國四十三年之前,還沒有一座供奉祂的廟宇。日本人設置糖廠之後,日本人將虎尾打造成一個都市,從此展開虎尾新的局面。

 

虎尾二媽廟天后宮的由來

虎尾天后宮前主委吳瑩滿先生說:「四腳仔(日本人統治台灣)還在台灣的時候,我阿嬤一個人帶著六個孫子離開她從小長大的地方口湖鄉金湖封,來到虎尾。」開基元老吳瑩侯,吳家老二說:「與我們同住的還有吳秋永,我們叫他阿公仔,阿公仔和阿婆仔吳卓犁對我們這些小孩像一家人。那時我才只有十歲左右,最小的大約兩歲。母親在生下他不久,因為丈夫去世,留下我們六個兄弟給阿嬤,離開了。搬到虎尾以後生活雖然貧苦,但還過得去,在阿嬤和跟我們住在一起的吳秋永夫婦的幫忙,六個兄弟也平安長大。

一家人,要守護一家人不容易。【醫生救人一個,媽祖救人一家。】身體有病痛要看醫生,可是萬一醫生也束手的時候,怎麼辦?萬一,事情來的太緊急,叫人措手不及的時候,就不得不依靠心中信仰的神明了。但正神大道的神明哪裡去找?哪方才有貴人?這些都不是平凡的凡夫俗子所能透徹的。

吳瑩滿說:「在我十歲左右,有一天阿婆子,不知何故竟然發狂,原本梳理整齊光亮的包仔頭,就在我的眼前拉開打散,兩隻眼睛瞪得大大的,我看了好害怕,又看到她甩著頭披頭散髮跳過大水溝,我就大喊,阿婆仔起肖啊,跑到大圳那邊去了!」

阿婆仔沿著鐡路往北邊一直跑,跑到大圳,做勢跳進大圳。一個平日整潔俐落的老婦人怎會忽然間犯了瘋癲症?正當危急之時,被隨後追到的吳瑩陞和吳瑩侯兩兄弟喊住,老人家回頭雙眼圓睜看著他們,似乎不認得與他朝夕相處視如己出的年輕人。兩個年輕人見狀立刻衝上前去抱住老人,老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

吳瑩滿的二哥吳瑩侯說:「我跟大哥吳瑩陞兩人沿著鐡路一直追,追到大圳邊,眼看阿婆仔做勢要跳圳溝裡去,兩人大喊:『阿婆啊!』阿婆子定住回頭看著我們兩人,兩兄弟看到這個情景向前大跨一步,抱住阿婆子,鄰居請的三輪車也在這時追上,兩人和鄰居們將阿婆仔護送回到家裡,進入家門的時候,阿婆的女婿李清標,我們都叫他姑丈,也趕到。姑丈叫我們不必擔心,接著就去弄那些牧草和拜拜,我們全看不懂的動作。我們兄弟沒時間管那麼多,將阿婆仔扶到房裡讓她休息。第二天請來一個人,在家裡開壇救治阿婆仔。媽祖指示我們六個兄弟必需日夜都和阿婆一起睡,三天到一個禮拜,阿婆自然無事。事後我們才知道那個人叫林料安,台南縣山上鄉的人,在台中鐡路局工作,向姑丈李清標租房子,晚上偶而也當乩童,是媽祖婆的乩身。」

吳瑩滿說:「經過幾天之後,阿婆仔醒了,好像完全不知道她發生過什麼事。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阿嬤說:『哦,這台中的媽祖那麼行,未卜先知,如果能來虎尾救世不知道多麼好?』」

自從來自台中來的嘉義天后宮三媽,救回阿婆仔吳卓犁之後,林料安不久也來虎尾糖廠作事,晚上開始給人家【問事請教】。時在民國四十三年前後,在圖書館找到關於虎尾天宮宮建廟的紀錄兩則,一則是虎尾鎮中山里中正路廟前巷一號,二媽【一條紅綾】救世開基的地方,【廟】經比對就是中正路底平交道旁德興宮池府王爺廟。另一則寫著現址虎尾北平路,建宮年代為民國四十三年,管理人是藍文煙。今天德興宮還是老樣子沒什麼變,但前面的大雜院已經變成商業大樓。

二媽到虎尾救世,剛開始只有【一條紅綾】;後來在二媽指示之下,吳瑩侯與林料安到台南山上天后宮借來二媽金身。吳瑩侯說:「起初林料安說要山上二媽離開縣境,那是不可能的,他身為山上天后宮二媽乩身,都請不出門,怎麼可能憑一個小孩子的夢話就借出二媽。果然不出林料安所說,山上天后宮主事人員怕他們的二媽被歹心人利用,凡是要求請二媽出去救世的都要嚴格審核。他們要我在眾人面前向媽祖卜筊,規定三個聖筊要全部落進馬頭鑼才算數,不然他們就當做一個少年家說夢話。我那時也很緊張,萬一聖筊不應或是跳出馬頭鑼,那虎尾就沒有金身給信徒燒香祈福,也沒辦法讓前來請教的信徒信服了。果然二媽靈感,疼我這個囝仔不說白賊,果然三起三落都是聖杯。但是二媽金身是借來的,三天一期,六天一期,到後來十二天,時間一到二媽金身就要請去還人家。」

二媽來來去去台南、虎尾之間,到了民國四十三年歲次甲午(西元1954年)在聖母指示之下,由吳秋永、藍文煙、董三耳、吳瑩侯、周火旺、李金柚、洪春盛、易水德、林江龍、張慶雲等人,前往山上天后宮迎請香火返虎尾雕塑金身。聖母再入吳瑩侯夢中指示,要他到濁水溪河床去找雕刻神像的木材,果然神威顯赫沒讓吳瑩侯失望,找到一塊上等木材,請德興宮口雕刻師,景仔,雕塑聖母金身。完成之後,二媽永鎮虎尾救世。二媽在眾人虔心扶持之下,果然大發神威,前來求助者一傳十,十傳百,經過十載春秋,草茅小院容納不下湧入求助、請教的信徒,於是有了後來草茅的初建。

 

虎尾天后宮建廟

吳瑩滿說:「我阿嬤說:『阿嬤有個心願,我要給媽祖婆蓋廟,你們兄弟要幫阿嬤完成。』」民國五十三年,成立建廟籌建委員會,公推藍文煙、周火旺、吳瑩侯、吳瑩陞、李金柚、林江龍、吳秋永、洪春盛、廖大亮、洪新登、高庭、曾萬寶、黃糖、梁草、林料安、楊明哲、鐘金寶、林明修、許頭、易水德等委員發動信徒募捐,終於集腋成裘,於同年五月一日卯時由聖母降駕親臨擇地,動土興建。眾人奮鬥打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的挑土填地基,有的海邊撿硓古石,眾人齊力,完成天后宮初期草茅,單殿帶前簷軒亭的廟宇。

吳瑩侯說:「那時我是媽祖的輦轎頭簽,輦轎仔離開大雜院神壇出了大門後就往這裡衝,本來在預定往東邊大庄,那邊已經有信徒表示願意捐地,誰知道二媽的輦轎仔竟然往鐡路旁一直跑,最後轉進甘蔗園裡面,沒有亂闖,直接衝進現在媽祖坐的位置打轉,掃出好大一片空地後,頭簽插入土裡,那時只剩我一個還捉著輦轎仔,其他的人都不知道被甩到哪裡去了。」

老師退休的林明修老先生說:「那時四面都是甘蔗園,媽祖親身點地,等廟蓋好,中門竟然正對日後的大馬路德興路。」在眾人努力之下,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卯時上樑,十二月八日正殿竣工入火安座大開廟門為十方善信醫治疑難雜症,造福鄉里。

 

天后宮二媽領玉旨

天后宮草茅建成之後又數次增建,在民國七十九年最後一次完成竣工落成,二聖母奉玉皇大帝玉旨,領受代天巡狩,受封主帥媽之職,由台南山上天后宮派使者前來代天宣旨。留下紀錄片一只,名為普巖二媽,規劃者為現任主委陳煥堂的父親陳文炳先生。

二媽受封之後,隨即南下執行代天巡狩南巡北稽之任。

南巡,第一站,台南山上天后宮。第二站,高雄新庄仔天后宮。第三站,高雄縣鳥松鄉天后宮。第四站,台南聖母會。第五站,台南麻豆社子天后宮。第六站,嘉義天后宮。

完成南巡之後,翌日隨即北上執行北稽

北稽:第一站,台中烏日天后宮。第二站,台中大里天后宮。第三站,桃園八德天后宮。第四站,基隆天后宮。第五站,三峽紫微天后宮。總共十一座姐妹友宮,在這次任務中全都拜訪一遍。

 

虎尾跟大甲媽結緣

大甲媽到虎尾,對虎尾街上與臨近村落的鄉親來說,是件大事。虎尾天后宮管委會和地方仕紳齊心,讓大甲媽長久以來的旅程有了改變。也是虎尾人的熱情,讓眾多香客及大甲媽感動,才有大甲媽遶境虎尾鎮。

林明修先生表示,「民國九十一年,我擔任主委,會計組長說他夢中得到媽祖指示,某月某日某時請主委監事黃尾吉,會計等人前往大甲鎮瀾宮參拜,但不能事先通知大甲鎮瀾宮,到時自然有貴人出現。可能是聖母之意,大甲媽有意在南巡之時,轉進虎尾。本來鎮瀾宮方面,假日各重要幹部是不必到廟裡的,誰知道就在我們到的那天,他們的董事長,副董事長及幾位廟裡大老同時出現,我們一行人也沒要求通報,只添了個香油,我個人心裡打算,如果媽祖沒有顯化任何神蹟,化過金帛再逛一下就要離開。哪曉得鎮瀾宮的廣播聲音傳出感謝虎尾天后宮添油,歡迎虎尾天后宮眾善信大德等語。不久看到董事長一行人步出辦公室,來到三川殿跟大家寒喧。大甲媽神威,玉二聖母靈感,經由雙方檢討,先由誦經團先交流。沒想到經過六個月竟然成真。連他們的董事長顏董都說:『真是奇怪了,我的家鄉談了六年才達陣,虎尾六個月就讓大甲媽同意,……我知道了,雙方的媽祖婆都說好了,之後才讓人接手的。不然怎麼可能那麼順利。』大甲媽入虎尾,今年已經是第八年了。」

虎尾天后宮管委會體恤信徒這些年來的辛苦,看到鄉親善信們,常常為了接大甲媽聖駕,半夜或整夜沒睡,張羅饍食和休息的場地,無私無怨,全心為聖母和廣大善信效勞,再次主動向大甲鎮瀾宮董監事會參詳,能否把去程入虎尾的行程,改在回程?把晚上變白天,讓大甲媽停駐的時間多一點點,如此可以讓更多人向大甲媽表達一份敬心。眾弟子的誠心讓大甲媽感動,大甲鎮瀾宮董監事會幾經評估,終於定案。民國九十九年(西元2010年),大甲媽在早上六點進入虎尾鎮街上,受到萬民空巷的熱情,並在虎尾天后宮駐駕,接受虎尾天后宮管委會及眾爐下熱誠奉敬。

 

飲水思源頭,虎尾二媽山上謁祖進香

當年,玉二聖母救了阿婆仔吳卓犁女士性命之後,與虎尾鄉親結緣。虎尾天后宮香火來自台南山上。只要聖母指示:要回山上祖廟謁祖進香,眾爐下自然喜心相隨,為聖母效勞。

進香方式以車輛為交通工具,但進城時必需下車步行。清早七點左右,廟前已經聚集各路兵馬,鑾駕、轎班、執事、旗隊各司其職,準備起程。出發前太子元帥降駕,為需要加持的善信在身上用鯊魚劍輕點,這些人都是受到媽祖慈悲照顧的善男信女。走路的行程雖然不遠,但南部的酷熱也是一大考驗。看到大家的臉上都充滿笑容,相信都是聖母慈悲的感召,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二媽回台南山上謁祖不是每年都有,只要舉辦就要連著辦三年,今年(西元2010年)是此次第三個年頭。因此,大家相當珍惜和二媽出巡的機會。

台南天后宮和虎尾天后宮,兩地近一甲子的情感,歷久彌新。這在時下社會或是以台灣這個社會中,屬於原鄉信仰移植的分靈廟和祖廟之間,關係的維護來看,「二媽」確有其獨特的情格存在,只是我等凡人無法了解。

山上天后宮前主委林宗德先生說:「林料安我們都叫他安叔,本身是西工師父也是山上天后宮三媽的乩童;安叔的工頭黑面彰仔拿到虎尾糖廠西工的工程。當然又叫顏賴(音)和林料安去做。林料安之前也在嘉義鐡路局做過,在台中鐡路局也做過,只要他到哪裡,二媽好像也喜歡跟他到外面去發揮一樣。當年到虎尾的時候,聽安叔說紅壇在虎尾平交道旁王爺公廟前的紅壇救世。年久日深得到虎尾人的肯定,才到山上天后宮包香灰回去裝金身。當然,我們也怕有人打著二媽的名號在外壞了二媽的名聲,同時也是維護我們山上人的名譽。才會有那麼嚴謹的模式。

台灣媽祖信仰發展到今天,已然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對各地發揮的神明與信徒之間,早已形成一種不可言宣的默契。舊的虎尾天后宮牆上,留下的兩幅大壁畫,內容是畫師鄭井把吳家六兄弟的阿嬤吳曾九說的故事去畫的;一幅是兩個老婦人被接往南天門,一幅是二媽幫忙鄭國姓渡台。

跟著陣頭懷古虎尾鎮

在謁祖回宮的第二天,由天二聖母領軍,會同各友宮神明陣頭遶境虎尾市區。

三聲號砲震天價響,虎尾天后宮暨各友宮陣頭正式出發,以步行方式遶境虎尾街。虎尾天后宮天二聖母由主委陳煥堂先生掌轎出發。眾姐妹友宮神駕陣頭或前或後巡行於大街小巷。

黑令頭旗前導,緊接著是繡著【虎尾天后宮天上聖母代天巡狩】大旗,後面是身穿黑衣頭戴斗笠掌天地掃的隊伍,沿途替眾神掃去妖邪鬼祟,後面是持著肅靜、迴避,天上聖母執事牌和鑾駕儀仗,個個頭上都戴著斗笠,你可以想像一下,台灣的日頭有多炎熱,千里眼順風耳搖搖擺擺為媽祖護駕。娘傘轉呀轉的,好像要把聖母慈悲,透過娘傘轉動揮灑四方。

天上聖母的大轎在身穿紅衣的壯漢扛著來到眼前,一句「阿明不用幫他換哦?」人與人之間那種互相照顧的溫馨,就像媽祖對待大家一樣,雖然小小的,輕輕的一個關懷,都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

陣頭通過虎尾郵局前面,這條路是虎尾的林森路,這裡有地方文化志工搶救下來,見證虎尾歷史的老建築,虎尾郡役所,今天是雲林布袋戲館,現在常有活動在這裡舉辦,國際偶戲節也打出名號,來訪的遊客三不五時還可以看到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先生在這裡泡茶,遊客要求合照,黃大師都很樂意配合;合同廳舍,每當有大型活動就會開放,日治時期是聯合辦公室,消防隊曾在這裡,高塔是當時虎尾最高的建築物,登高遠望四野盡收眼底;郵局前方有一棟小木屋,原來是郡守官邸,經過整修之後,已經變成【雲林故事館】,每周開放五天,以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為主要服務,從週三到週日,是在地人和觀光客喜歡參訪的景點之一。或許,哪一天虎尾天后宮的故事,也能在這裡說給小朋友聽聽,讓大小朋友都能夠知道虎尾二媽的在地故事。

遶境隊伍行在街上,有不少居民主動擺設香案接駕。恭敬虔誠雙手持香,媽祖知道、眾神知道,祂們都會保佑大家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合家平安。

陣頭來到龍善宮,龍善宮座落於虎尾鎮東仁里,恭奉伯聖尊王廖忠偉。伯聖尊王,據說是國姓爺鄭成功的部將之一,將軍與原住民征戰時,身中十八箭後,歸天,死後埋骨在此。後人建廟祀之,名為伯聖尊王。伯聖尊王在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稱得上在地的信仰神明。

在車水馬龍的虎尾街上巡行,迎神廟會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虎尾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現代化的生活模式。居民生活所需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都不必跑到外鄉就可獲得。往來都會、城鄉之間有多種聯外客運可供選擇,日統、統聯、台西客運、台中客運、嘉義客運,南來北往都相當便利。台灣高鐡雲林站預定民國一百年動工興建,預計完成之後,必能讓虎尾躍升成為中部的新興都市。

 

安慶國小

陣頭來到糖廠前面的民主路,民主路上有安慶國小,創校於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安慶國小最早是「斗六小學校五間厝分教場」,專供日本人子弟就讀,尤其是虎尾糖廠日籍員工小孩。後來幾經易名,昭和十三年(西元1939年),因人數遽增教室不足,遷校到今天的虎尾科技大學,原址變成幼稚園,遷址後直到終戰,在民國三十六年復校至今,認真說來,安慶國小到民國九十八年已滿百歲。

 

糖廠

糖廠就在這裡,站在中山路向民主路望去,這條馬路中間有整排的大王椰子,樹幹粗壯,看來年紀都不小;這條路也是虎尾鎮上最美的馬路,陣頭從樹下經過,就算今天那麼炎熱,每個人應該都能消除一些暑氣。這裡離虎尾糖廠大門只有十幾公尺遠,五分驛車頭也在這裡──近年剛整修完畢開放。民主路南邊有糖廠宿舍和同心家園,一大群的日本房舍經過幾次風雲,虎尾人幸運,還留下來幾棟供人們憑弔過往歲月。

遙想當年,林料安以西工師父隨著工作地點而移動,工作在哪裡人就到那裡,人都哪裡媽祖就到那裡。先是從台中派符令搶救了吳卓犁阿婆仔,後來二媽正式與虎尾結緣。民國四十三年開始,來到虎尾糖廠做過工程,也是那段時間讓虎尾人真正和二媽結緣。可以說林料安到哪裡,二媽的香火也跟著照到哪裡,至於能不能讓這份善緣繼續下去,就看雙方的緣份了。今天二媽眾友宮神駕巡視此處,雖未進糖廠,但是讓人覺得有股不可思議的情感自心靈深處昇起,一份親切感油然而生。媽祖應該也是坐著糖廠的五分仔火車來到虎尾的吧。

 

順天宮帝君壇

媽祖鑾駕來到帝君壇。帝君,原先在虎尾鎮後庄民宅內供奉,民國三十二年(昭和十八年)由庄內善信李林園有感神威,率子李福、李尾倡議募捐,購得立仁里現址土地一筆,搭建木造房舍一棟,將帝君遷移奉祀,命名「帝君壇」。民國四十三年募捐建廟。民國四十六年完成擇吉入火安座,正式命名為「順天宮」。但在地人至今仍有人稱這叫「帝君壇」。順天宮,原先建築型式為單殿前帶軒亭閩南式建築,近年在軒亭兩側增建鐘鼓兩樓,形成前後兩進,外帶入口牌樓一座。

 

虎尾新興宮

二媽與眾友宮關係良好,今天二媽也來到位於天主教若瑟醫院旁邊的新興宮;新興宮,清光緒年間,口湖鄉金湖村民「孫摘」先祖,咸信南鯤鯓代天府吳府三王公,向代天府乞得一支三王令旗回家安奉鎮宅。民國十年孫摘之子遷居虎尾將三王公令旗帶到虎尾,因【三王公】神威顯赫,形成信徒化的組織,設有爐主會。民國五十年由林清山先生創建,名曰「新興宮」。

 

若瑟醫院

若瑟醫院,虎尾第一間具有現代醫療設備的醫院。若瑟醫院創辦於西元 1955 年十二月三日。該年,嘉義教區主教牛會卿,看到雲林地區以農業為主,醫療保健工作落後,密醫充斥,民眾的疾病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如果有重症,必須遠赴外地求醫,相當不便。便在虎尾地區興建若瑟醫院,並且委派比利時神父松喬和數位修女協助。天主教醫院來到虎尾的時間,晚了玉二聖母救卓犁阿婆兩年。很多事不能用假設如何如何,神恩天意,非凡人所能透徹。

 

虎尾最老的廟宇德興宮

玉二聖母與虎尾結緣,發源之處就在德興宮廟前的巷弄之中,那時虎尾進入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百業俱興。二媽正發揮的年代,虎尾可是個熱鬧無比的市鎮,曾有小台北之稱,那時虎尾街上有虎尾戲院,國民戲院,黃金戲院,後來又增加了一間家白宮戲院。只是數十年的變遷,人們的娛樂改變了,目前只剩下一家白宮戲院,還在努力撐住虎尾電影院的招牌。不知道聖母駕前的千里眼,有沒有看過歌仔戲名伶許秀年,在國民戲院上演七歲小巡案案君大人的樣子?

池府王爺在虎尾的時間遙不可考,有人說自康熙年間就有了,也有人說雍正年間商人夜宿大崙腳草寮,把香火留在這裡開基的。又有人說德興宮建於乾隆四十三年,以德興宮前的石碑看來,這些還等待考證;不管怎樣,至少我們知道廟前那方石碑是清乾隆四十三年所立,縣令姓冷名震金,根據有限的資料顯示,冷縣令後來被撤職查辦。據稱源於林爽文事件因應不週,聽說有乾隆年間清宮奏摺可供追尋。

石碑和德興宮有沒有關係?至少我們知道兩個都是虎尾最老的,清朝的台灣社會有多亂?官吏,不全是保護良民的,有的反過來幫流民劣紳勒索百姓,立碑示禁,警告那些想做壞事的人,要把石碑豎立於人多的地方,比如市集,廟埕等人來人往的地方。從這塊石碑我們可以推測,那時,這個地方也許曾有過繁華的歲月。德興宮,同時也是虎尾街上最具傳統建築的古早廟,木石棟架保留著濃厚的古早味。天二聖母起駕時曾說出,祂來虎尾救世池府王爺也幫了很大的忙。

 

德興路

天后宮前這條德興路,在天后宮二媽點地的時候還沒開闢。今天,這裡已是虎尾最熱鬧的市集,每天一大早,就有來自東邊的山產小販和來自西部海產養殖、捕勞漁業小攤商到這裡做生意。山產海鮮在這裡都可以買到,生食熟食一應俱全。

但是今天,這裡要讓給二媽和列位正神。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在等待,要躦轎腳。路中舖上長數百公尺的紅地毯,大家或跪或趴,等待神轎從頭頂上飛過。二媽(乩身)以鯊魚劍在信徒身上一一點過,在需要特別加持的信徒身上經過一番勅令後,乩身會用鯊魚劍往背上砍著,彷彿神明用乩身的肉體,替人們消除災厄一樣。

長聲號角響起,告訴天、地、人說聖母和眾神,為這塊土地上除災降福的任務已近圓滿將要回到廟裡。參與的神明、陣頭一一回到廟埕向二媽參禮,二聖母一一示意表示回禮。黃昏斜陽照在日月寶扇之上,閃著金光;衝進鞭炮煙霧中的大輦轉著圈圈,展現神威;四人壯漢幾乎要把大輦拆了一樣。節奏急急地轉著,觀者卻有一絲和諧的感動。天二聖母及眾神三進三退犁轎,大轎要回駕入廟了,在眾人小心護衛之下,聖母安座了。各友宮也陸續回到虎尾天后宮向聖母及眾神辭駕,準備回鑾各歸仙山洞府。祖廟山上天后宮回鑾之前,虎尾天后宮主事人等及所有義工團隊,一同跪拜奉送啟程回宮。夜,來臨了。藍色天幕已經升起,轟隆隆的煙火熱烈的張著。蜂炮衝天咻咻咻咻,一波接著一波,不讓你的耳朵有一點清靜。硫磺煙硝味,濃濃的自空氣中竄入胸膛,最好不要用手摀著口鼻,不然你聞不出這地方特有的氣味。

移駕臨時行館

東西用久了會壞,一座廟宇用了五十年後,也要面臨拆除重建的命運。天后宮舊廟在民國九十九年(西元2010年)五月十五日在聖母及太子元帥親駕主持之下,將眾神金身從舊廟移往臨時行館安座,為即將到來的新局準備。

先是太子元帥,開基二媽和虎爺金身移駐臨時行館,隨後將列位正神一一奉請到行館中安座,主委陳煥堂先生及二媽眾爐下,個個神情敬謹;聖母和太子元師降駕從旁仔細打點,讓人對虎尾天后宮神人一同,同心以赴感到無比敬佩。聖母(乩身)在眾神移駕臨行館安座之後,立刻回到舊廟將土地龍神及所有護持的天兵神將一一退神,使其回歸天曹,待日後新的草茅建成再請回安座,繼續為這塊土地護持。惜福愛物,一條紅綾都那麼珍貴看待,聖母一一為紅綾勅過,令爐下再綁回燈座。然而就像聖母在降指示眾弟子為眾神金身安座之後所說的一句話:「也住了五十個年冬了啊,都有感情了,……

 

回顧舊廟風華

以前,站在德興路市場上遠望,會看到天后宮二媽廟鐘鼓樓和它美麗的燕尾翹脊。虎尾天后宮,一座閩南式鋼筋混泥土建築的廟宇,在近五十年的歲月中慢慢長大,變成這樣,廟前埕邊兩隻石獅挺立守護山門。

水車堵、拜殿對看堵,精彩的玻璃剪黏是北港扶朝里吳彬的作品:廟裡兩方對看堵是甘露寺吳國太佛去看新郎,白虎堂楊六郎斬子(穆桂英和楊宗保的故事),水車堵部份有司馬光破缸破友,渭水河文王聘太公,歷山耕田孝感動天堯聘舜。文生眉目俊秀,武將架勢威風,頭盔戰甲精緻細膩,為不可多得的好作品。這些作品在舊廟拆除之前,廟方已請專業匠師細心取下,妥善保存,日後緣法再聚必能與世重逢。

殿內石雕二十四孝圖:親嚐湯藥、孝感動天、鹿乳奉親等等,默默替媽祖宣揚孝道,講述人倫的意義,但這些石雕已經不在了。

廟宇初建之時,只有正殿四點金柱的範圍;三川殿和左右護龍為後期增建。四點金柱上面,蜘蛛結網,勾心鬥角精彩無比,神龕雕飾龍鳳花鳥、人物帶騎,將聖母及眾神聖擁護。殿宇主要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細部修飾和窗花等等則以磨石子和泥塑為主;木作部份為神房(禪房)、網目斗栱和八卦藻井,全部採用台灣檜木和牛樟木所作;格心雕刻精湛,技藝超群、絶妙無比。

以木作來說,工期長的要一年多,少則七八個月,全都現場製作。兩對龍柱也是現場打造,用的石材是北部的觀音山石。

虎尾天后宮在拆除之前,請來原木匠師將數十年前由他們手中製作的作品小心拆下。另外也請專業人員,把兩對龍柱和剪黏作品細心切割下來,妥善保存,等新廟完成之後再找空間展示給遊客欣賞。

 

舊廟拆除

也許老天跟我們一樣,看到天后宮舊廟拆除也感到不捨拆廟的怪手來到那天早上,天空中烏雲密佈,等到正式動工的時候,下起大雷雨。離別總是叫人感傷,聖母移駕臨時行館說的那句話又在耳邊響起「也住久了五十個年冬了啊,都有感情了,……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是幻覺嗎?

 

 

 

─2010年 第六屆雲林文化藝術獎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第三名

台長: 阿盛
人氣(8,358) | 回應(6)| 推薦 (5)|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得獎作品 |
此分類下一篇:【得獎作品】時光之徑-張郅忻
此分類上一篇:【得獎作品】再見刨冰攤 ─ 蔡文騫

葉慈
喜斌:

恭喜你!
多年來見你一步一腳印
此獎得來不易 唯靠實力
恭喜你!
2010-12-09 16:04:07
雲朵
恭喜,喜斌!

很為你高興
這麼多年的努力
現是收成期了
2010-12-09 22:28:46
喜斌
葉慈:
謝謝鼓勵,這個都要感謝老師的啟發教導還有同學的鼓勵.
2010-12-09 22:29:31
喜斌
雲朵:
謝謝鼓勵,未來還需要更努力.天氣冷了,大家要注意保暖.
2010-12-09 22:31:55
士婷
恭喜你 開花結果囉
2010-12-16 11:33:03
妙軒
好感動哦~~來台中天后宮後才慢慢感受到姊妹宮的情誼,每次聽長輩提及虎尾及台中的緣份,總覺得相當不可思議,今日有綠看到您的作品,實感如沐春風,真的....和長輩說的有九成相符,好想....有機會也能前往貴宮走走 ^^~
2014-05-12 14:22: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