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11 21:38:45| 人氣5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鮮貨】Q─王盛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雨傾盆,小心提防腳下的水窪之餘,還要留心在狹窄的通道與人錯身,一個疏忽,傘便伸進攤子裡頭去,雨水順著傘背滴溜溜地弄濕什物,店家好眼力地稍一打量,確定了在你身上撈不到一點油水,大剌剌地便啐一句,唉喲,留神點兒嘛!語氣是老實不客氣,眉目之間卻沒打算在你身上浪費一點力氣的平平板板。

 這夜色逐漸籠罩而來的襄陽市場,依然鼎沸,同樣操著華語的,享受著殺價的痛並且快樂著,你一來我一往攻防戰好不熱絡,幾張老外臉孔,見老闆再降一個價便要跳樓的模樣,也就不再吱聲,排起隊結帳;驀地,一個華人揚著鈔票插進隊伍,老闆伸長手去準備接過,卻讓一聲清越的洋文凌空劈來:

Q, please!
 不必真懂得 Q 是什麼,光從那老外出聲的關節、嫌惡的表情,也大概知曉發生什麼事,插隊的華人訕訕退回,嘴裡嘀嘀咕咕著些什麼聽不清楚,老闆唧喳的,可是一點不含糊,也就行個方便嘛,什麼大不了的,也要這樣大的火氣,等等等。

 我可沒有他們這樣粗線條,一聽見「Q, please!」,毛髮豎起大概像隻受了驚嚇的貓咪;緣於幾日前過境澳門機場,免稅商店裡排隊等結帳,突然身後一名婦人拍拍我的肩膀,嘰哩咕嚕一大串,一時我找不著任何熟識的字眼,她遂指指我身前一個膚色不黑不黃的年輕婦人,放慢速度說,你-不-該-讓-她-插-你-隊,喔,我恍然大悟,我成共犯了!一時卻也沒有採取行動,她不耐煩我的鄉愿或者溫吞,索性越過我去拍那婦人的後背,重重說了句:Q, please!
結完帳,我人還沒走遠,身後便起了一場騷動,兩名女警把那膚色不黑不黃的年輕婦人架走,指控她偷竊。

2
 其實,本來我是不識 Q 的——本來,我是不識當排隊Queue用的 Q 的,直至英倫轉悠一趟,一方面,行前我著意保持對這個國度的陌生感,希望能以親身經歷取代紙面閱讀的先入為主;當然更因為,我的英文水平已經無法更低──

 初抵英倫在一個霧彷彿奶油的清晨,我望見高速公路上一張警示,寫著「青蛙」,立時我明白了,這是一個重視生態保育的國家,我還曾在DISCOVERY上看過,有些地方會專為青蛙、蟾蜍、螃蟹甚至是蛇等小動物在馬路下方築一條通道;就這樣,我帶著一腔暖意昏昏睡去,很快醒來,一路上還是不時有青蛙的警示(這真是一個青蛙橫行的國度啊,我想);突然,我伸伸舌頭(好像青蛙一個樣?),好慶幸沒人知道剛剛鬧的笑話,因為,那寫的「FOG」(霧)不是「青蛙」(FROG)。

 接下來的行程,冷不防地我便會被這句「Q, please!」電殛一下,最尷尬的,莫過於急匆匆終於尋到了公共廁所,迫不及待要拉下拉鍊了,卻讓這魔咒硬生生給阻擋下來;待解決了,才想到臉紅,才有餘裕觀察:原來他們不像台灣人在每個小便斗前守株待兔,而是遠於門口便開始排隊,這樣,似乎更公平些。

 文明社會裡有回事不可能達成,卻每個人掛在嘴上不敢僭越的,便是「公平原則」: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公平原則;選舉時一人一票,公平原則;排隊,Q, please!,也是為了公平;台灣的餐館裡,用餐巔峰時段偶爾會目睹口角,多半為的是誰先落座誰後上菜,也就是一個公平原則弄擰了,若只是等得太久,頂多臉色一沉,說聲老子不吃了,而不至於與人發生齟齬。

 據說英國是世上最熱中排隊的國家,寫《如何當個外國人》的喬治.麥克斯指出,「英國人即使獨處時,也會形成『一人長龍』。」(這是典型的英式幽默嗎?)他說,就像鬥牛讓人想起西班牙、雪茄讓人想起美國,英國人的真正形象,就是大排長龍的隊伍裡頭的人;對此,我是領會了:愛丁堡有爿小小的麵包店也設計了結帳動線,更不用說泰晤士河畔搭千禧輪,買票先排一回隊,搭乘再排一回隊,魚貫而上、循序而下,不按這個環節走,馬上變成了個錯字,等著被校對吧!

 DISCOVERY的旅遊指南說,插隊不為英國社會所容許,除非你假扮成外國人,英國人就會長歎一口氣,可憐你這個蠻夷鴃舌之地來的化外之民,既缺文明,又乏教養;這可不盡然,他們有沒有可憐我,我不知道,但從那鄙夷的或不耐煩的眼神裡卻看不見寬恕,儘管我從未存心插隊。

3
 為什麼英格蘭人愛排隊?有人說,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五世紀時自萊茵河北方渡海南下英格蘭,因此與德意志民族共同流著守秩序、重紀律的血液;也有人,比如倫敦政經學院的德國校長洛夫.達蘭道夫說的,「我覺得這個島不宜人居,所以島上的居民試著以理性態度和平共處,讓這個島適合居住。」這說法,就彷彿排隊是讓硬碟檔案重組的那個指令,只要一鍵下,秩序可期。

 很難說排隊等於文明的表徵,我看BBC的紀錄片,許多動物都懂排隊,比如企鵝,小企鵝排成一列等下水,好像小學生穿一式白上衣黑短褲上學去;然而,的確可以在排隊這件事情上看出文明的積累。

 二、三十年前,公車一抵站,乘客爭前恐後、甚至自窗口先將行李拋到座位上的畫面,相信許多人都還有印象;就有一回我排在前頭,車子初抵、我一躍而上,但是身後擠成一窩蜂,司機看不慣,油門一踩揚長而去,我見家人都還在地面,匆匆地又跳了下來,發現母親一張臉已經急得粉白了;許多年過去,排隊的觀念也逐漸在台灣受到重視了吧:一日我搭公車,車子靠站,立即闖進一名婦人,她先用皮包占一個位子,人則立在另一個空位旁,一會兒後一名年輕女孩慢悠悠地上車,婦人指引她,這個座位給你!女孩好為難,坐不坐都不是,最終她還是落座,但車子行進中,她兩度回轉頭去向婦人說,下次不要這樣了,這樣很難看。

 這是下一代「教育」上一代,年輕女孩日後成了年輕媽媽,她將如同她的母親一般為她的兒女占位子,也不是不可能。

 相反的體驗在倫敦,一個假日我於公園晃蕩,老師、家長領著一群小孩子,孩子們排隊溜滑梯,一個小小孩,跑起步來還會兩手飛舞、晃晃顛顛的一個小小孩插進隊伍裡頭,他的媽媽旋即將他拔蘿蔔似地拔出隊伍,種到尾巴去。這就是上一代教育下一代了。

 弔詭的是,以英國人對排隊的熱中,理應市容整齊、交通順暢,其實大謬不然:初抵倫敦,從「管子」走出來的那一眼,我是同時飽嘗了興奮與失落,舉目髒亂,連行道樹也無精打采,好比帝國已然日落的一個註腳,幸好就像開低走高的一場賭局,在倫敦鬼混愈久,愈能領會它的深邃、豐富,在倫敦看得愈多,愈覺得錯過更多;至於平生所見交通最紊亂的場面,不在台北東區、不在東京澀谷、不在巴黎蒙馬特、不在香港皇后大道,雖然這些所在的交通也都令人搖頭,但都不如愛丁堡王子街來得讓人瞠目結舌:行人視交通號誌如無物,霸道橫行,他們大概以為自己是卡通裡的那隻頑皮豹,被輾成書籤一般薄之後,抖一抖,又能回復原形,或自以為是一片影子,壓不扁撕不爛,永遠死心塌地地活著。這,就是所謂重視排隊的英國人的另一種形象。

 當然,英國人的形象正日趨模糊中;英國是個民族大鎔爐,就算給世人以刻板印象的所謂英國人,也來自許多民族的混血:史前時代從伊比利半島、中歐和印度半島來的移民,西元一世紀開始受羅馬人的統治,朱特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薩克森人、斯堪地那維亞人、諾曼人相繼貢獻出他們的基因,接著,佛蘭明人、白俄、中國人、法國人、德國猶太人等等,陸續抵達,一鍋羅宋湯也似。

 倫敦街頭,有色人種(白色不是顏色嗎?)趴趴走,尤其皮卡地里圓環、華埠一帶,繽紛的人種帶來琳瑯的食物,他們和他們的家鄉料理一樣,熱情、大方,但也夾雜著侵略性,來自眼神或招攬的方式,與保持著安全距離卻矜貴、含蓄、拘謹的刻板印象中的英國人大不相同;感覺上排隊這回事在這裡,似乎也並不明顯,好像這裡是倫敦的租借,走著自己的步調。

4
 在上海,襄陽市場開過眼界後,我們一行人打D來到「新天地」,這裡果然如《聖經》所說,讓我們「看見了新天新地」,東晃晃西蕩蕩東瞧瞧西走走,看夠了走累了,大夥兒想要找個地方休息,幾經討論,一批學生終於還是決定回淮海中路去坐麥當勞,人流一時分為兩股,我和幾名前中年期的男士女士走進星巴克,一個挨著一個排隊等點餐,秩序井然、優雅有禮,沐浴於文明的輝光之中,完全不同於襄陽市場的生猛有力、血色充沛。

 上海是舊租界,外灘一隊建築將它妝點得貴氣輝煌,燈火氤氳、氛圍古典,雖然也曾經破敗,但猶有大戶人家的派頭;新世紀裡,「新天地」由香港人建設、台灣商人也出錢投資,這一塊街廓是舊租界裡的新租界,看那建築看那裝潢看那價目看那裝腔作勢,或是群眾 Q 在其中的樂在其中,便可以得知。 ●


本文刊於 -2005-04-11- 自由時報 自由副刊

台長: 阿盛
人氣(5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