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5 14:00:33| 人氣1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非常女的閱讀筆記] 兩代之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俄國三大知名小說家之一的屠格涅夫曾在《父與子》中深度探討親情與愛情,本書描寫19世紀60年代父子間的親情,橫亙在兩代之間的鴻溝及平民主義知識份子和貴族自由主義之間的矛盾新舊思想的衝突。 屠格涅夫對人性觀察是頗為透徹的,他以簡單的生活瑣事,道出了存在於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以及兩代之間的對立與隔閡。在國內的陳映真〈萬商帝君〉此中篇小說則談到了另一種兩代之間的問題,除了揭示兩代之間對管理模式與企業經營不同的理念外,作者更試圖處理跨國企業對台灣的社會結構所造成的影響,及跨國商業公司以去民族主義的方式,達到傾銷產品的目的。我所謂的兩代在此除了指劉福金與陳家齊這對在管理階層的比對之外,也包括林德旺對陳家齊(外商公司)那種情感,就像台灣對美帝靠攏的心態是一樣。
戰後,台灣社會的重建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五年之間一直是仰賴著美國的經濟援助,十五年內美國每一年的援助約達一億美元,目的都是為了配合美國的遠東政策,維持一個穩固的軍事基地,而台灣接受經援主要的目的則是反攻大陸,但也因此開始了台灣社會的現代化歷程,由國家資本主義朝向民間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原先美國對台灣經援主要目的在幫助國府維持強大軍事力量對抗中共,穩定經濟則在其次,但因美國本身在戰後的產業結構起了變化,跨國公司興起並積極向外發展,要求新的國際分工,為了輸出資本,也為了需開發中國家勞力密集的製造業提供廉價勞力,台灣就成為經援下被要求改造成為適合於外國資本發展的邊陲資本主義國家,這資本主義體質使得台灣進一步被整編入國際資本主義體系內,而台灣社會也就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動力下,逐步由農業社會轉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態。台灣經濟依附美國發展的結果,跨國企業與民間資本家快速成長,使得台灣整體的經濟結構產生變化,也形成了台灣經濟的依附性格。(註1)
〈萬商帝君〉,故事背景即發生在跨國企業美商台灣莫飛穆國際公司,業務部經理陳家齊雖然是外省子弟,但他代表的卻是經濟成長期間台灣人腳踏實地苦幹的水牛精神,每天在業務部人員到齊前,他老早已工作了一個鐘頭,在大家悄悄收拾準備下班前,陳家齊的大辦公桌還是堆滿工作,思想上以「台灣人」自居的劉福金則是喝過洋墨水,跨國企業新的管理模式與思維的代表,新進人員希望透過他的領導,通往布契曼先生所說的「世界管理者」的寶座,所以在劉福金進入莫飛穆之後,管理階層就在不知不覺中分成兩派:以陳家齊為主的資深派及以劉福金為主的少壯派,並且在ROLANTO 的營銷業務會議上兩個陣營終於開了火。陳家齊與劉福金之間如同兩代之間矛盾新舊思想的衝突,最後卻在管理「大師中的大師」彼得‧杜拉卡的名言中消解了雙方的偏見,也在資本主義的強力影響下,淡化了兩者之間因省籍不同所引起的緊張關係。
林德旺則是莫飛穆中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一個來自鄉下的窮小子,在進入令人稱羨的外商公司,天天盼著上司陳家齊能提拔為manager,就像麻雀變鳳凰的情節一樣,他不只在公司派系中選邊站在上司這邊,還精心策劃了一份企劃案,但不僅案子被陳家齊丟進垃圾桶,還被訓了一頓,在一直期盼不到他所想要的重視與職位時,終於病發,精神分裂。在這裡可以看見像林德旺這種過分追求權勢的意志,正是資本主義主要的思想模式,該模式顯示資產階級在一個空虛無意義的社會迫切、自我肯定的意願(註2),來自鄉下務農家庭的林德旺離開家庭,投入了資本主義的市場,就如同失了根的草離開了餵養他的土壤,是無法成長壯大,只有發瘋之一途,陳映真也藉狂人之口說出:「你們四海通商,不得壞人風俗,誑人財貨喂…」揭露了
現代化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過程,而台灣在對美國帝國主義的經濟依附下,不僅使自己淪為邊陲資本主義國家,也使得社會結構產生劇烈的變化,〈萬商帝君〉中陳家齊所言:「農村的樣子變了,價值也變了。」上一代「有土斯有民」的傳統觀念皆為新的國際觀創造的文化思想與價值給取代了,陳家齊的父親、林德旺的父親,他們重視傳統、依戀土地的精神也在他們的下一代流失了,有像陳家齊一樣秉持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在資產階級中力爭上游佔有一席之地,有像劉福金一樣懷抱著去中國化的思想完全向美國帝國主義靠攏,更有像林德旺一樣不知道自己是誰,只想依附虛妄的幻想往上爬終至夢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萬商帝君〉最後,外商代表對中國大陸的期許:「不消多久,我們多國籍的萬能的管理者的巧思,將逐步把中國大陸資本主義化,清教徒的中國大陸必迅速消失…柔軟的、追求人生樂趣、幸福、快樂的消費文化,必在中國大陸滋長…」在當時大中國主義意識形態作用下,陳映真提出對共產主義的這份夢想,希望透過資本主義回歸中國這個母親的懷抱,也算是兩代之間另一種對立的和解吧!


註解:
1. 參考 陳建忠:宋澤萊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06
2. 摘自 J. Servier著,《意識形態》,p. 31。台北:遠流。1994.06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1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