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03 17:00:40| 人氣4,051|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文分享~別逼孩子打招呼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別逼孩子打招呼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我常想,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幼兒)應該承受呢?為什麼我們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兒呢?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裡,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許,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也被默視了,所以現在長大了的我們,也看不見幼兒的自尊心?我們看不見那站在巨人叢裡的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我們看不見小小孩的罪惡感,因為連他心愛的爸媽(甚至爺爺奶奶)也覺得他不夠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視下數落他。

是的,在眾人面前數落孩子,「教孩子」的責任是盡到了,絕對不會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貼孩子標籤(沒禮貌、太吵、不聽話……),「警惕孩子」的目地達成了,好像離「好孩子」的目標也愈來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嗎?以羞辱為手段的幼兒教養,會有什麼問題呢?

一、語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為手段,所遇見的第一個弔詭,是語言的暴力。假如我們的社會體系認為讓一個人羞愧,會很快的收到教養功效,那直接面對面的運用「沒有禮貌、你將來完蛋了、你這樣沒人會喜歡你、你真麻煩、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語言,也就理所當然!這類的語言,直接攻擊個人的自尊,讓人覺得渺小、一無是處,所達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這類的語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願望,所犧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嚴。

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傷害孩子的尊嚴,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是,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這樣的輪迴,所帶來的默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
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記得,你的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但在六個月大前後,突然間,除了媽媽(主要照顧者)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

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後,逐漸淡化,但隨著年紀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他們會靜靜的看著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這個人安不安全?」、「他對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讓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和依附,並從那個依附裡發展安全感。而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更讓孩子擔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雪上加霜的是,在錯愕下,自己心愛的爸媽(主要照顧者)還責備他「小孩子不能沒禮貌、害什麼羞嘛、不聽話、讓大人丟臉……」。在這幾重因素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重要嗎?大人怎麼想,小孩也該立即這麼想;大人認為要有禮貌、見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該立刻這麼做。孩子會認為不這樣聽話,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嗎?

三、罪惡感的建立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裡,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

當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這鍋裡有什麼?去試探我這樣做,他是不是就會這樣反應?這種種試探的結果,卻也可能打破某樣東西,或惹毛了哪個人,與成人的意願和秩序相左。於是孩子會愧疚自己讓大人生氣,把「自己不好」這樣的罪惡感加諸在自己身上。

同樣的道理,當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生罪惡感。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不管是絕不依從或暫時順服,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樣順從,也因為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從尊重中學會禮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學會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尊重。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有個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裡遇到好友。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

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著說:「你的娃娃好可愛。」
王阿姨又斷斷續續的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後在她離開前,她說:「小涵好可愛,小涵再見。」
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這個例子裡,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不強迫孩子馬上回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她如何做;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那一天離開書店後,我在一家公司的樓下碰見友人。才一見面,他立即對著他那三歲的外甥說:「快叫李阿姨」。靜寂一秒後,他催促說:「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沒有禮貌。」而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靜靜的對他微笑,慢慢的說:「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認識我,有些害怕,對不對?」我想藉由這樣的說法,讓小孩安心,也提醒那個大人。但無奈的是,那個看不見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繼續說著:

「這麼沒有禮貌……。」眼看著那嘴巴越抿越緊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這是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其實很多大人真的會像文中所說的強迫小孩子一定要叫人才是有禮貌,媽媽老實的先舉手招認,還沒看過這篇文之前,媽媽真的覺得自己的小孩怎麼這麼沒禮貌見到人都不叫,平常教的都是白教了唉,拜讀完全文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做錯了呀!難怪哥哥和妹妹一直不肯乖乖叫人呀!(除了離開時的再見叫的特別大聲外)

不過雖然說勉強孩子叫人不太好,但是媽媽還是覺得孩子還是要跟阿公阿嬤這些長輩打招呼的~ 
這一天我們陪阿花外婆回娘家看阿木(阿花阿祖),因為阿花阿祖耳朵有些聽不清楚,哥哥那聲〝阿祖〞叫的可大聲的呢(他自動自發叫的喔)~呵呵
哥哥還特別帶了他的新恐龍布偶給阿祖看,當場還和阿祖上演了一場掌上恐龍打架戲碼(可惜沒拍到),兩個相差快80歲的人玩的可高興的呢~哈哈哈





台長: aileen
人氣(4,051) | 回應(6)|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雜七雜八 |
此分類下一篇:最近敗家物~3本好書
此分類上一篇:端午節吃粽子囉

闊瀨老叟
這篇文章我前陣子也在格友那裡欣賞過
我覺得我們還是必需適度尊重小孩

哥哥和阿祖的恐龍大戰肯定精彩 哈哈~~~
2011-06-03 19:13:32
版主回應
我媽都說現在的小孩太好命了
要是在以前早就被打屁股了~哈哈哈
不過我覺得父母也要以身做則做給孩子看才是

兩人玩的可開心了
一個講台語一個說國語雞同鴨講的~哈哈哈
2011-06-04 08:16:29
Justy
我也看過這個文章
不過還是有時後會很不由自主地叫小孩say hello! ^^"
2011-06-04 02:46:35
版主回應
對呀
不過以前會在意叫你叫你怎麼不叫呢(然後不停的催他叫)
現在還是會跟他說要叫阿姨喔
不過他如果不叫也不勉強他了
但是奇怪的是再見卻很喜歡說
可能是想終於可以脫離險境了吧~哈哈哈
2011-06-04 08:21:44
米特
沛的"陌生人焦慮"期正要開始,
看到沒見過的陌生臉孔就會直盯著瞧,
接著就開始要抿嘴委屈的啜泣了!
看過這篇文之後,
我想我更知道該如何陪伴沛度過這段時期!
感謝花媽的分享唷^^
2011-06-07 06:51:49
版主回應
不客氣~呵呵
老一輩的傳下來的養小孩的方法
總是說小孩就給他吃飽飽睡好好就好
沒什麼困難啦
但是自己真的生了小孩才了解生養小孩真的學問多多呀
最近看了一本~從今天起,當個不再發怒的媽媽
才明白我們平常跟小孩說話的方式有多重要呀
這是一本不錯的有關育兒訓練的書
有機會可以看看喔
2011-06-07 13:28:28
米特
這本書名一看就很適合我拜讀,
養育小孩真的不容易啊!
想要成就怎麼樣的小孩,
就端看我們如何為人父母啊!
2011-06-08 08:45:11
Cookie
這篇恐怕還不夠提及我們小時候被"因為不叫長輩"而被羞辱的嚴重...造成日後人格很嚴重的傷害\
嚴重到現在心靈依然無法修復的內心障礙呢...
甚至和一般長輩討論此事件還被取笑"想太多了"
這是一般"正常大人" 所無法了解的真正心理障礙
後來自己生出了一個像自己翻版一樣的小孩
完全可以理解幼童個中性格弱點\
成長過程中父母親一定要站在同理心理解孩子性格的站線~
別讓外人'長輩的無意羞辱影響'左右了那天生害羞'封閉'不夠大方的內心.....
2011-06-13 22:28:20
版主回應
長輩的影響真的很大厚~呵呵

端午節回婆家過節時
婆婆站在樓下大叫樓上的大伯
哥哥見了也跟著站在婆婆旁邊大叫著大伯的名字
事後,婆婆就開始到處炫耀著哥哥會叫大伯的名字的事(見到人就說)
吃晚餐時見到公公又開始說(當著哥哥面說)
然後又要哥哥再叫一次大伯的名字給公公聽
我忍不住的當場說~不要再這樣教他了,這是不禮貌的行為,並不好玩!
真是的,現在因為好玩而叫小孩叫,小孩受到鼓舞會以為這是對的
等以後長大了,又這樣做時就又被說不禮貌,
真是要不得的〝長輩〞行為呀

很多親人都覺得我們夫妻兩很寵小孩(包括我爸媽)
有時見到小孩鬧脾氣只會用說的
常常忍不住在旁邊一直說要打才行不然會寵壞的,要打才會乖
(如果故意傷人或一直犯我才會打手心,我先生更是不打不罵小孩的)
有時常聽到~你還不是這樣長大的(小時侯真的挨了很多棍子,太皮了哈)
但是就是因為自己親身經歷過
所以才會決定給自己的小孩不一樣的童年
我相信跟小孩好好說他們也會明白的
2011-06-14 11:00:02
Lo阿伶
我們家 從小時候就規定我們一定要打招呼
就算我們可能人在房間 也要特地出來叫一聲叔叔阿姨好
一直到現在長大 也是一樣
看到人 都要叫
記得小時候 因為都不會主動叫人 被罵得臭頭

是說 我非常同意 不要在眾人面前數落下來
因為真的當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小朋友身上
真的會造成陰影
(超能深同感受的~)
2011-06-14 13:20:16
版主回應
我們也是一樣會被要求見到人就要叫
但是還沒到在房間會被揪出來的地步~哈哈哈
所以小時侯只要見到有不認識的人或車子停到庭院前
我們小孩子就會趕緊躲到房間或鄰居家~好像是在躲警察厚哈哈哈

這種體驗大家好像多多少少都有過厚~
就是因為一定要叫才不會被念
所以有時就會自己亂亂叫(大人只說要叫又沒說要叫什麼)
常常阿姨叫成伯母,叔叔叫成伯父的鬧笑話
現在長大了對婆家的人更是搞不清楚
所以全部統一點頭微笑就好
2011-06-15 09:39:45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