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01 23:22:14| 人氣773|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綠色春天讓愛復活之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綠色春天讓愛復活之旅

~~~~~~~~~~~~~~~~~~~~~~~~~~~~~~~~~~~~~~~~~~~~~~~~~~~~~~~~~~~

行程:

9:30~11:00(洋樓攬勝)
滬尾偕醫館、淡中八角塔、牛津學堂、淡水女學校、馬偕墓園、紅毛城、領事官邸。
11:00~12:00(古戰場巡禮)
北門鎖鑰砲台、忠烈祠

11:00~13:00(用餐)黑店

13:00~15:00(老街尋幽)
淡水禮拜堂、渡船頭、老街

15: 00~18:00
讀書會與靈修分享

~~~~~~~~~~~~~~~~~~~~~~~~~~~~~~~~~~~~~~~~~~~~~~~~~~~~~~~~~~~~~~~~~~~~
因交通和時間上的考量,小弟在行程上有所調整,請多見諒!!
願大家能覺得此行能盡興而歸,且感到有其意義。
以馬內利~~願大家都能平安快樂每一天!!
P.S.以下為相關的補充資料,歡迎大家翻閱參考。
~~~~~~~~~~~~~~~~~~~~~~~~~~~~~~~~~~~~~~~~~~~~~~~~~~~~~~~~~~~~~~~~~~~~

◎洋樓古蹟介紹(馬偕的故居)P.2 ~ P.5
◎城堡&遺址介紹(古戰場巡禮)P.6 ~ P.8
◎老街尋幽P.9 ~ P.10
◎馬偕博士簡介P.11 ~ P.13
◎中法戰爭P.14 ~ P.16
◎復活節的相關資料P.17 ~ P.19


洋樓古蹟介紹(馬偕的故居)

~~~~~~~~~~~~~~~~~~~~~~~~~~~~~~~~~~~~~~~~~~~~~~~~~~~~~~~~~~~~~~~~~~~~

淡中八角塔

建築年代:1925年6月峻工。

地址:淡水鎮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內。

建築設計與泥匠
建築設計:羅虔益(Kenneth W.Dowie)牧師。
泥匠:據稱是黃仔樹。
這是淡江中學歷代的精神堡壘,
是1952年時該校幾何老師加拿大宣教士羅虔益(K.W.Dowie)所設計,
他成功的融合了中國的寶塔和西方拜占庭式建築。
八角塔採用很多地方性的建材,按農舍三合院格局兩翼教室依次降低(現已加二樓),
前端有兩座八角型衛塔,三塔環護青翠的前庭,中間開椰林道通正門,
主塔正面以磚面和粉面紅白交替,非常美麗。正門以觀音石雕出雀替和宮燈,
誇張中國色彩,上有吳廷芳的篆隸「私立淡水中學」
和校訓「信望愛」─這也是八角塔的象徵。

建築背景:
1911年12月,馬偕博士長子偕叡廉為籌辦中學由加拿大返台。
1914年3月9日得日本總督允許,暫以牛津學堂為校舍,開設淡水中學校。
加拿大母會也派羅虔益牧師來台協助青年教育,和校舍的建築之事。
1923年完成體育館之後,羅牧師就著手校舍的建築,兩年後完成這棟極具特色的八角塔。
1925年6月八角塔校舍完成,於是淡水中學從借用了11年的牛津學堂遷移至此。

建築沿革
八角塔完工後,為了與體育館得相連,便在正身後頭作過水廊至體育館左側門。
而八角塔校舍初建時只有主體建築二樓,左右護龍一樓,
後來左護龍加蓋為二樓(日據時)右護龍加蓋二樓是在光復後。
這棟迷人的中西合壁校舍,今日不少影視廣告都以它為外景。
行走於磚拱迴廊下,充滿人文主義氣息,全台鮮有如此美麗的校舍。

~~~~~~~~~~~~~~~~~~~~~~~~~~~~~~~~~~~~~~~~~~~~~~~~~~~~~~~~~~~~~~~~~~~~

滬尾偕醫館

建築年代
偕醫館前牌告示稱,1879年3月15日開工,9月14日落成。
1879 年9月14日,馬偕日記上寫道:
新的醫館開幕,我們為此舉行禮拜,由閏牧師讀經,我證道。朋友們及醫館裏的助手都在場參加。

地址:馬偕街6號。

建築設計與泥匠
建築設計:馬偕
泥匠:洪泉。
「洪泉」或「洪泉司」,為淡水甚出名的泥水匠,一般稱為「泉仔師」,
其徒弟後來都是北部洋式建築的師傅。
《馬偕博士在淡水》:
建築體為馬偕親自設計,請淡水最有名的泥水匠洪泉師所蓋,
採閩南式與西式建築混合型式,入門右邊為開刀房。
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有西洋門窗,極富趣味。雖外貌樸實,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古蹟。
目前,內部仍有手述濯洗台、壁爐、門鐘等設備,
以及馬偕當年所用的風琴、西式餐桌、鐵床和當時醫療所用的藥瓶、藥罐等。

建築背景:
馬偕於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4月便開始在自宅醫療診病。
此後北部的民眾求醫者日眾。1873年馬偕只好另租一間民房作為醫館。
當時淡水地區的外僑醫師(Dr.Ringer),也來此協助門診,
1877年時,在此發現全球第一件「肺蛭蟲」病例而聞名一時。
1879年,馬偕為了拓展醫療工作改建此一醫館,於9月14日落成啟用,此時尚未有正式館名。
1879年馬偕返回加拿大述職,並在美國演講,一位美籍婦人捐了三千美元給馬偕為宣教事業,
以紀念其亡夫馬偕船長。這筆經費便用在新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

建築沿革
此醫館不僅因造福民眾而享聲譽,
1884年中法戰爭時也因搶救傷兵有功,而受劉銘傳獎賞。
馬偕過世後,後人因應時局需要,於1912移往台北新建的現代化院舍,
即今「馬偕醫院」。 馬偕紀念醫院(Mackay Memorial Hospital)於1912年12月26日落成,
偕醫館醫務遷移後,偕醫館作為教會書房,提供聖經聖書。
後作為教會使用,租給他人當醫院,二次大戰後成為幼稚園校舍至今。
~~~~~~~~~~~~~~~~~~~~~~~~~~~~~~~~~~~~~~~~~~~~~~~~~~~~~~~~~~~~~~~~~~~~
淡水女學校

建築年代:1916年。
地址:淡水鎮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內。

建築設計:吳威廉牧師。 泥匠:黃仔樹。
女學校是四合院中圍天井庭園的二樓建築,正面有22個精美的磚拱。
二樓迴廊使用綠釉花瓶欄杆,正面山牆有濃厚的拜占廷趣味,
以磚雕手法刻「淡水女子學校」之中英文落款。草母扶疏帶隱閉性的校園,
又採修道院式的住宿教育,非常適合當時的女子教育環境。

建築背景:
1883年,馬偕博士在現址創辦了全台第一間女子學校「女學堂」,
由於當時民智未開,故不甚成功。1907年,女學校按日本學制重新開校之後,
學生漸多,原女學堂之建築已不敷使用,遂在1915年停課,
由吳威廉牧師重建新校舍,翌年五月完工開學。

建築沿革
1916年5月峻工,更名「淡水高等女學校」。1922年又更名為「淡水女學院」,
1945年後一度與淡水中學合併,成為淡水中學女子部,
後再分離,更名為純德女子中學,1965年與淡江中學合併。
此建築是吳威廉牧師所留最完整的建築遺作。
目前是女生宿舍,樓下是純德幼稚園使用。

~~~~~~~~~~~~~~~~~~~~~~~~~~~~~~~~~~~~~~~~~~~~~~~~~~~~~~~~~~~~~~~~~~~~~~~~~~~~

馬偕墓園

此處是馬偕博士長眠之所,得以安葬於此墓園者,多為其家人與嫡系學生。
這裡原本是駐淡水外僑的墳場,1901年6月2日馬偕逝世後,
家人即遵其遺囑和外僑的墳墓立一牆之隔,以表明他是台灣人。
墓碑較高者(如燭台)是馬偕的墓,右邊是其「牽手」五股女子張聰明,
再右邊是女兒和女婿,再外圍是其學生。
馬偕的左邊是長偕叡廉夫婦(他們在1914年創淡江中學),再左邊是其姻親。
馬偕夫婦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和白話字拼音,背面是漢文;此墓園現為淡江中學管理。
隔牆外的外僑墳墓(淡水人稱「西仔墓」),
吳威廉等宣教士安葬於其內。此墓園今已列入三級古蹟。
~~~~~~~~~~~~~~~~~~~~~~~~~~~~~~~~~~~~~~~~~~~~~~~~~~~~~~~~~~~~~~~~~~~~
牛津學堂

建築年代與地址
1882年7月21日,馬偕日記上寫著:
「今晚8點30分,英國領事胡拉特先生主持神學校(Oxford College)落成典禮…。」
9月14日的日記:「今天神學校(Oxford College)開學,嚴清華、陳火及我都曾講課給學生們聽。」
牛津學堂入口石作門楣亦刻有1882年字樣,標示了建築年代。
地址:淡水鎮文化里真理街32號,位於真理大學校園內。

建築設計與泥匠
建築設計:馬偕 泥匠:洪泉。「洪泉」或「洪泉司」,為淡水甚出名的泥水匠,
一般稱為「泉仔師」,其徒弟後來都是北部洋式建築的師傅。
馬偕博士返台後,擇定在淡水炮台埔紅毛城東北邊興建此書院。
他由廈門購入磚瓦,親自繪圖設計並監工。
牛津學堂事極有趣味的中西合壁建築,馬偕模仿四合院農宅而建,
匠人因複雜而無法溝通,馬偕則削蕃薯示範。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

建築背景:
這裡與英國的牛津大學無關。1880年,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
故鄉的人聽道了他八年來的成果,卻不忍聽道他訓練學生是「在大榕樹下,蒼空為屋頂」。
在地方報紙的呼籲下,牛津鎮的鄉親們共捐6215元加幣,
囑附馬偕回台後興建一所現代化學校,並以故鄉「牛津」為校名。
此後成為教會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

建築沿革
「牛津學堂」是跟據英文:”Oxford College”的稱呼,其中文名稱為「理學院大書院」。
1882年9月14日開學,學生都是各地傳教士推薦之優秀青年,第一批學生共18人。
當時的教師為:馬偕教聖經道理、聖經歷史、解剖學、地理學、植物學。
嚴清華教馬可福音、中國歷史。洪胡教希伯來人書。陳榮輝牧師教天文、地理。
1900年馬偕博士因感不久於人世,乃將校長重任交與吳威廉牧師。1914年4月4日,
牛津學堂由淡水遷到台北上課,原址由加拿大母會創辦淡水中學校。
從此以後兩校各自發展為台北神學校及淡水中學。
1925年淡水中學校舍完工後,才遷往現址上課。原址改為淡水女學校宿舍。
1931-1937年神學院遷回,1937-1965年由淡江中學使用,1965年淡專成立納入校園。
牛津學堂在當時扮演的教會教育的重要性,是教會教育的開端,
它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1914年創校於此)和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的搖籃地。
牛津學堂目前在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校園內,當作校史館,
可惜建築本身後進已毀,中庭被加蓋水泥房。

台長: JerryLee
人氣(773)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出遊活動 |
此分類下一篇:黃色秋天浪漫行
此分類上一篇:受難週及復活節信息

EVA
知足常樂claudeh幫大家推薦的:
墨菲論市場互動分析 寰宇出版社 www.icpi.com.tw
以後要買寰宇出版社的書可以請教他
2007-04-03 00:19:29
EVA
這個blog希望大家不吝推薦!!一起來讀好書
2007-04-03 00:23:57
會長
請儘早提議...方便主理和司會做最後行前確認喔
2007-04-03 23:58:53
請集中於http://mypap
2007-04-03 23:59:41
EVA
行前通知
1.自備餐具(筷子.湯匙)
2.禦寒衣物.或暖暖包
3.雨具
4.報名費(因調整部分行程.按實際開銷收取)
5.每部車依舊補助400
6.健保卡+手機
7.身分證明文件
8.環保置物袋
9.念茲在茲心得或分享
10.一顆愉悅的心
.....ㄏ呵今晚早一點睡ㄛ
2007-04-06 19:59:01
EVA
城堡&遺址介紹(古戰場巡禮)
~~~~~~~~~~~~~~~~~~~~~~~~~~~~~~~~~~~~~~~~~~~~~~~~~~~~~~~~~
紅毛城
紅毛城是國家的一級古蹟,也是淡水歷史文化的表徵,
更可視為見證台灣三百餘年滄桑的縮影。
十七世紀是歐洲六強逐鹿亞洲的時代。以菲律賓群島為基地的西班牙人,
為了和葡萄牙、英國和荷蘭競爭中國和日本的貿易,
於1626 年佔領基隆,與分佔台南安平的荷蘭人南北對峙。
為有效經略台北並加強對中、日的貿易往來,
荷蘭遂在1629年秋天率艦入駐淡水,並在當時奎柔山的前緣築城鎮守。
選擇此處是由於其可俯控淡水河口和附近海面,自古以來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城名取為「聖多明哥城」,並與稱為「聖薩爾多城」的基隆城,
互為犄角,自此開始殖民北台灣。  

西人將淡水作為統治淡水河的中樞,1632年西人進駐台北盆地,
降服沿河諸「番社」,闢淡水至基隆之陸路(約今陽金公路),
或航由基隆河通往基隆,並也擴及勢力至新竹一帶。
而天主教神也父也隨行到此宣教,建教堂教化番民。1
936年淡水土著不堪西人壓迫,
遂群起搗毀淡水城、殺駐兵、焚教堂。
之後,雖西人平亂並重新築城,但不久荷蘭人北上,
於1642年乘西人有事於呂宋,
而攻佔基隆,並「不戰而下淡水之城」。
荷蘭人於1644年春天,由台南運來建材和匠人,
重新築城,至16 44年底完工,城名「安東尼堡」。
由於中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紅夷」,
此城因而被民間稱為「紅毛城」迄今。
荷蘭人經略淡水,乃希望以此港為中、日貿易之中途站,而對水、陸的開闢,
均是為便利硫磺、鹿皮及土產貨物的運銷,惟守軍與土著常發生衝突成效不大。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之荷蘭人,淡水之荷蘭人見大勢已去遂而撤走。
後來,鄭氏因防清軍乘虛攻其北疆,曾命左武衛何祐駐防淡水,重修紅毛城。
鄭氏降清以後,紅毛城則任其圮廢。清初葉,由於北台私墾者眾多,
帶來了撫番、治安和海防的需要,1724年淡水廳同知王汧重修此城,
增設城牆和城門以強化防務。但由於防守形勢的改變,
紅毛城漸漸失去防衛機能,年久無用而成廢墟。
直到天津條約後,淡水依約成為通商港口,
英國人在1867年租得此「荷蘭舊城堡」為領事館,
以年白銀十兩為租金與清廷簽下永久租約,同時以一佰五十兩大肆整修。
荷人建此城堡時,採用雙穹窿井字型交錯的結構,
底層南北向雙弧,上層東西向,上下交丁錯疊,牆後1.9公尺,內磚外石極為牢固。
英國人在屋頂加雉堞、角樓。在南牆增加露台和其上的雉堞、槍眼。
建材均來自福建。此外,也在西邊建房舍作為廚房、衛生間和放封院。
並搬來廢棄的古砲台佈置庭園。更將城堡外表塗為紅色。
至此,此荷蘭古堡已成英式城砦。

英人使用時樓上作為辦公室,
有領事辦公室、會計室、秘書室和簽證室,底樓則為地牢,
以執行條約中「領事裁判權」之用(日治後作為員工宿舍)。目前尚遺有不少珍貴遺跡。
日本領台後英領事館曾向日本重提租約,於1912年獲同意,1941 年珍珠港事件後,
日本人接收紅毛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翌年三月,英人重新復館直民國六十一年,中英斷交而撤館,
由英國託澳大利亞大使館代為管理,後澳國再與我國斷交,
再託美國大使館代為管理,中美斷交後再移北美在台協會代管。
此間國人一直把「紅毛城」視為「國恥」,
民間一直要求並籲政府拿出魄力要回「紅毛城」,
直到 1980年經外交部的奔走和教會的斡旋,
方以六月三十日上午交回台灣,再此整修後供國人參觀。
回顧紅毛城三百六十餘年的滄桑,說明了歷史更替之劇烈與無情,
也訴說淡水港的興衰,每個淡水人都應當以擁有這個古蹟為榮,
也以認識它、瞭解它為責任。

~~~~~~~~~~~~~~~~~~~~~~~~~~~~~~~~~~~~~~~~~~~~~~~~~~~~~~~~
領事官邸
清末,英國人在台灣先後建有三座當時國人稱為「夷館」或「蕃仔樓」的洋樓,
第一座是1865年建的打狗領事館,第二座是光緒初年的安平領使館,
以及最後這座淡水紅毛城的領事館邸。其中,以淡水最為精美和完整。
淡水開港後,英人首任駐淡水副領事眴和(Rovert Swinhoe)於1861年年底抵淡水,
在駐泊港內得怡和洋行船隻「冒險號」上辦公一年,
接任他的助理布老雲(George C.P.Braune)一直到1866年,都租屋於淡水民宅。
不幸,他卸任休假時,卻已26歲不到之年而病逝。

後繼者格瑞高雷(Willian Gregory)
怪罪他「英年早逝」是因五年來都住在「豢養家畜般的小屋」裡,
因此決定覓地建屋。此洋樓由當時英國領事上建築事務所出圖,
建材購自廈門(部分來則來自英國),匠師則聘自台灣本地,
於1874年時,由當時的工兵技佐馬歇爾(F.Marshal)督建,
於1887年正式完工,共花了2500英磅。
後來因漏水潮濕又不敷本地天候,因此在1890年時又決定花費1500 磅大作整修,
加蓋二樓、更換木質板等,1899年時並增東西兩側迴廊、改進衛生設施。
這座磚拱迴廊殖民地式的洋樓,其精確的比例,變化中有序的拱柱排列,
嚴謹的雕磨工法和講究而慎用的建材,以及周遭綠意盎然的庭園,堪稱全台最精美的洋樓。  
目前,屋內擺設雖非原物,但依然可讓我們體會十九世紀英國紳士的家居生活。
領事館邸無論是建材、設備、格局,都值得今日細細品味。

~~~~~~~~~~~~~~~~~~~~~~~~~~~~~~~~~~~~~~~~~~~~~~~~~~~~~~~~~~~~~~~~~~~~~~
北門鎖鑰砲台
光緒二年(1876),丁日昌見此地險要,遂令孫開華提督建砲台於此。
1884年,法艦逼視台海,孫開華趕工修築,至10月2日法艦砲轟時尚未完工,
僅安砲三尊,但依然奮勇還擊,惟工事尚未完備,且射程有限,
遭法軍優越的艦砲轟擊而砲毀十餘名砲勇陣亡。他們的英勇經法軍記者描述:
「新砲台受到大雨般砲彈壓制,可是中國砲兵一直堅持到大砲完全被毀為止。」
砲台今貌乃戰後劉銘傳所建,1890年峻工(原油車口砲台在此東方150公尺處今高爾夫球場內)上方題有「北門鎖鑰」,和光緒12年(1886)劉銘傳的落款。
此砲台在光緒十五年五月才完成安裝大砲,特色是要真正做到「師夷長技以制夷」。
劉銘傳聘請洋人鮑恩士督造,並由大砲製造廠派專家聞德來詳細勘驗,
並以昂貴的進口鐵水泥還修築砲台和子牆(環砲台之土垣為「母牆」)。

當年,主砲座安有12吋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
弧型護牆上的置彈孔和中間砲座圓磨心(當時大砲重46噸,總長834公分),迄今依然保存。此砲主射方向在「望高樓」燈塔,射擊範圍在港子平、沙崙、中崙。
另外還有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和八吋德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
這四尊大砲都在日治時代拆走。


老街尋幽

~~~~~~~~~~~~~~~~~~~~~~~~~~~~~~~~~~
老街

往昔淡水的海岸線緊逼山腳,和今日所見的情景不同。
早年聚落都經山坡向上發展,由於商業行為和防禦性的需求,
促成了俗稱「蜈蚣陣」的線形街道,
再加上居民利用狹長的土地分割方式來獲取更多的沿街面戶數,
這就是台灣傳統的「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
也即所謂的「長形街屋」,淡水重建街和清水街就是這種街道。

嘉慶元年福佑宮落成後,淡水居民由公館口向北發展而成街,
相傳因八里城為水災火毀,大批災民渡海到此加入建設家園之行列,而稱「重建街」。
稍後再發展出另一條與重建街平行的商業性街道,
此街因米店、碾米的「土壟間」群聚而稱「米市仔」,
米市街和重建街不同的是,它有「亭仔腳」供人行走和從事買賣。
道光、咸豐年間,重建街往上發展到城仔口,
而清水街則向下發展至布埔頭、後街仔,後因清水巖的興建,米市街才改名清水街。
今日這兩條老街已拆除殆盡,僅目前幾間長形街屋一息尚存。
樓井、店窗依舊保存,顯得古意盎然,建築體當是光緒年間之產物。
不久,這些百年老街的樣品,也將被方形水泥房所取代。

老街的歷史
嘉慶年間
重建街以福佑宮和附近的公館口為起點,向北發展「牛灶口」一帶,
與淡水河成丁字型相交。米市仔街,就是日今清水街北段。

道光年間
北方山丘聚落日益開發,吸引重建街自牛灶口延伸至城仔口,
為重建街北段,這段坡路很陡,人們稱為「畸仔頂」。

咸豐年間
龍山寺落成,米市街向南段發展,形成「後街」和布埔頭,
清水街中段和南段。「下街」中正路興建、暗街。

~~~~~~~~~~~~~~~~~~~~~~~~~~~~~~~~~~~~
淡水禮拜堂

建築年代:1932年。
地址:馬偕街。

建築設計與泥匠
建築設計:偕叡廉。
泥匠:樹司
黃阿樹是洪仔泉的兒子,
洪泉司和馬偕搭配蓋過偕醫館、牛津學堂和馬偕故居、
樹司承其衣缽為教會蓋過姑娘樓、八角塔、體育館、。

淡水教會是馬偕博士於1872年親自建立的第一間教會,
目前這棟仿歌德式教堂,是淡水教會在1932年為紀念設教60年而重建的教堂,
為第二代馬偕設計督建,品質極佳的紅磚,
名匠「樹司」以精細的磚工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
左手邊之鐘塔直通天際,宛如禱告的手,當年鐘聲可遠揚到對岸的八里坌。
教堂內部以大跨距的鐵骨托住屋頂,再以木板作天花板,
四面窗戶都以西班牙彩色玻璃拼出精美圖案,透出神聖莊嚴的光線。
裡面座椅、講台、聖桌、都保持原貌,
目前該教會仍保存那座百年古鐘和一部民國前三年的YAMAHA古風琴。

建築背景:
1928年,白色禮拜堂就已容納不下,
當時淡水中學和神學院學生都來此禮拜,並且為了設教六十週年,決定重新籌畫。
除了捐款大部分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

建築沿革
此教堂自1933年11月28日落成之後,一直是淡水著名的風景線,
也是全台畫家最愛的寫生對象,今日這所教會仍是淡水地區最大的教會,
每星期天作禮拜的人數都逾三百人。
1986年教堂因台灣瓦難以維修,而掀換為瑞典進口之鋁質浪板,也更換彩色玻璃,
特別是正面「三位一體」和鐘樓的「五餅二魚」和「客希馬尼禱告」五扇窗戶之圖案,
更為這美麗的教堂錦上添花,成為淡水的觀光名勝。

~~~~~~~~~~~~~~~~~~~~~~~~~~~~~~~~~~~~~~~~~~~~~~~~~~~~~~~~~~~~~~~~~~~~~


馬偕博士簡介

喬治•萊斯里•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 - 1901年6月2日),
將生命奉獻給福爾摩沙(台灣)的牧師。中文名叫偕叡理,台灣人一般稱「馬偕博士」。
父親是蘇格蘭佃農,逃到加拿大後於安大略省生下馬偕。
1870年畢業於英國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返回加拿大,
同年底又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科深造。
是台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他在淡水傳教、醫療和教育上的影響,
不僅改變了淡水的文化風貌,也成了淡水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十歲是馬偕一生的轉折點,著名的宣教師賓威廉,那年返回英國休假述職,
當時做小聽眾的馬偕深受感動,決定一生也要做個宣教士,向中國傳福音。
馬偕在小學畢業後,進入師範學校就讀,
十四歲開始擔任小學教師,長達五六年之久。
1866年,21歲入多倫多大學及諾大神學院就讀,後轉入普林斯頓神學院就讀。
1870年畢業以後,為充實自己佈道工作的能力,
他搭船至英愛丁堡拜訪偉大的佈道英雄Alexander Duff博士(他在印度宣教極為成功),
又精研佛教與婆羅門教,入愛丁堡大學研究科深造,
1871年結業,他的海外宣教申請終於獲得批准,教會選定中國為其宣教區,時年27歲。

1871年10月他啟程前往台灣,船行至香港時,
他問了自己三個問題:「我將永遠不回祖國嗎?」、
「我的生命經得起這樣可怕的考驗嗎?」、「難道這個決定是一種錯誤嗎?」。
他幾乎要打消前往中國傳教的意念,但沒多久神的話臨到他, 也堅固了他的信心。
馬偕在其自述中說:「這好像有無形的繩,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
1872年馬偕抵淡水後,即以其所租之陋室(今馬偕街24號後方),為人派藥治病。
同年六月展開正式之診療,隨即陸續有開刀、拔牙之醫療和病床之設施。
由於西醫特有之療效與馬偕為人之熱忱,求診者與日俱增,
遂在翌年五月另租民房為診所「滬尾醫館」,此後兩年間診治者已逾一千五百人。  

馬偕博士於1872年3月9日由加拿大抵達淡水,愛上這個迷人的小鎮,
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他在淡水生活近三十年,
也在此結婚生子,死後埋骨淡水。一生極富傳奇,與淡水歷史、文化發展不可分割。
其妻張聰明是五股人,長女馬烈、次女以利都嫁給他的學生,
長叡廉承其遺志興辦淡水中學,也在淡水終老。
馬偕博士在台灣宣教的成功,與他善用醫療服務,
有效改善民眾健康,有絕對的關係,影響也最深遠。

馬偕博士抵達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增設診療室、供應西藥,
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藥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
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因使用奎寧水(quinine)而大受歡迎,
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就在1873年五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馬偕博士儘管長期處在猜忌、排斥、又不友善的環境中,並沒有怨恨台灣的包胞,
相反地,在30幾年艱苦的歲月中,他一直細心體會台灣同胞的痛苦與需要,
並甘心為這些逼迫他的人而燃燒自己,我們看到他為台灣做了幾方面的貢獻:

醫療方面:馬偕博士上岸以後,6月1日開始從事醫療工作,
為當時的同胞解除不少痛苦。而其所設立的「滬尾偕醫館」,
是台灣北部第一間西式的醫院,前後已經一百二十幾年,拯救了無數的生命與靈魂。
教育方面,馬偕引進現代化的科學教育,設立學校、培育人才。
最重要的是讓女子在教育上所受到不平等的束縛解禁。他開設女子學堂,
免費提供膳宿、衣服,並代付路費,以鼓勵常被視為「無才便是德」的女子就學。
目前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淡江中學,都和馬偕興學有著深厚的淵源。
宗教方面:馬偕博士建立了大約60間的教會,目前,
濁水溪以北和花東沿岸線的長老教會,大多是由其所建立的教會所拓植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曾經揚言:
「有三大姓,就無耶穌教;有耶穌教,就無三大姓。」的地方領袖,
在1893年馬偕要回加拿大報告時,以極大的排場來歡送馬偕,他們以樂隊行在前頭,
緊接著是當地的地方領袖、 城主、 武官、 文官,然後,是三把大紅傘,
上面簽滿密密麻麻的名字;馬偕坐的轎子後面緊接26頂轎子、
300名步兵,繞城之後,浩浩蕩蕩,送馬偕回淡水。
更稀奇的是曾經拆過馬偕所蓋教堂的秀才吳廷芳先生,後來成為馬偕的學生。
農藝方面:引進蘿蔔、花椰菜、敏豆、甜菜---等種子,
增加農村之生產;並引進水蠟樹、變葉木、相思樹美化生活環境,這是較不為人知的部份。
馬偕博士在奉獻了30年寶貴的歲月給台灣以後,
於1901年6月2日因喉癌病逝,安葬於淡江中學校園裡的墓園。
在30年當中,他雖然處困厄環境中,卻細心的去聽見、看見、知道民眾的需要,
並且用整個生命,有如荊棘燃燒,將上帝的愛和救贖彰顯出來。

公共衛生方面:
馬偕博士自八七二年抵達淡水後,六月一日即在其自寓開始醫療施診,
當時臺灣虐疾猖獗,很多居民均得此病死亡。
他研究虐疾猖獗的原因,發現一般民眾住屋的周圍雜草叢生,
竹林茂盛,水溝不通,污水宣洩,蚊蠅滋生,環境衛生極為不良。
馬偕博士首先倡導公共衛生,鼓勵民眾除草,通水溝,以減少傳染性蚊蟲的繁殖。
當年馬偕另邀淡水海關所聘外僑之港醫師Dr. L. E.Ringer等五人到診所協助醫療,
並傳授醫療技術。加拿大差會當局也曾派華雅各醫生(Dr.J. B.Fraser)前來淡水主持醫務,
唯不到兩年即因喪妻而返國。一八七八年馬偕與林格醫師聯手解剖一葡萄牙水手屍體,
發現人體內肺蛭蟲之寄生,此為全球首次病例,本診所亦因此名噪一時。
當年醫師之經費悉為外商洋行所捐獻,本地官紳或亦略有資助。
1879年,馬偕獲美國一位同姓馬偕之船長的遺孀為紀念其亡夫而捐款二千五百美元,
以資助新醫館之籌建經費。遂於今址建新醫館,
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伉儷義舉。

1884年中法戰爭烽火漫及淡水,偕醫館毅然負起救護之工作。
搶救清軍無數,一時傳為佳話。此後偕醫館聲名遠播,醫務蒸蒸日上,
到1894年,每年受診者己逾一萬人次,1901年因為馬偕博士辭世,醫館一度關閉,
直到1906年加拿大方面宋雅各醫師(Dr. J. Y. Ferguson)來台,重開偕醫館。
不久,鑑於淡水港日趨沒落,且為因應時代而將醫院規模加大,
以紀念台灣醫療先驅馬偕博士。

1912年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使用,滬尾偕醫館成功身退。
此後,醫館院舍八十年間先後曾充作神學院、圖書館、幼稚園和學生宿舍之用,
建築體亦多修葺,及至1992年最後整修完畢而成今貌。
馬偕醫館之建築為馬偕博士所設計,雖外貌樸實,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古蹟,
見證了馬偕和先人佳美腳蹤,也令人發思古幽情。

馬偕博士的貢獻如上所述,我們可知他是為大愛人士,有堅定的毅力及愛人的心,
馬偕博士曾誓言:
我再一次與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
我所選擇的地方,被你差用,願上帝幫助我。
馬階醫院也為了紀念馬階博士,
以「基督救世之精神,醫治病患之肉體、精神及靈魂」為宗旨而設立。
他那「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精神,積極奉獻服務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中法戰爭
現在我們稱這一歷史時段的戰事為「清法戰爭」,
(係跳脫所謂中國人的情感因素來談這一段歷史)
而且這裡所指的並不包括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時,法國參戰的部分,
僅就清朝末年,同治與光緒皇帝期間的清法衝突,有關台灣的部分來做一個探討。

一、遠因與近因
遠因當然是法國自普法戰爭(西元1870)拿破崙三世戰敗,
國體改回「共和」之後,積極想自亞非地區從事戰爭,
以圖重振法蘭西雄風(普魯士後來成為歐洲強國—德國)。
而這時期的清朝,甫從太平天國、捻亂、回變等大型內戰中甦醒,
正開始所謂的「自強運動」,雖然中國的火砲技術較之於鴉片戰爭時期已有長足的進步,
鐵甲戰船也開始研發製造,但整體國力尚未回復,法國因此有恃無恐的向東亞步步進逼。
分析近因則可分兩大項:
一是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另一則是清法雙方在越南的衝突。
同治九年(西元1870),天津一帶流傳著一個荒謬的故事:
法國教士迷拐幼童,並將幼童挖眼珠、剖心臟的事,鬧得當地居民鎮日人心惶惶。
五月廿日,天津當局捉到一群誘拐幼童的盜匪,他們聲稱是受法國人指使。
於是天津道周家勳向法國領事提出嚴重抗議,法領事豐大業非常憤怒,
就到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地方去責問,雙方一言不和之下打了起來,
豐大業鳴槍示威,卻槍傷了知縣與僕役。
消息傳出後群情激憤,民眾圍攻法國領事館,打死了豐大業,並燒毀法國教堂,
結果法國人死了17人。各國公使於是群起抗議,
慈禧太后耐不住抗議壓力只好將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天津道周家勳知縣劉傑交刑部議處。
另外還先後派大臣曾國藩與李鴻章出面安撫,
最後法國因在歐洲戰事失敗無暇東顧而不了了之,僅將知府、知縣發配黑龍江,
另滋事者15人正法、11人充軍。但此事件已引起雙方極大的不悅。
第二方面是越南問題, 越南昔稱「安南」,自古為中國的籓屬國(朝貢國),
十九世紀初仍每四年向中國北京朝貢一次。
西元1862年(同治元年,中英戰後廿年)法國就垂涎越南的資源與地利,
企圖藉以進取東亞、中國。就趁中國內亂不斷之際,
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越南簽訂「西貢條約」,
自此越南允許法國可以自由與越南貿易,而不必經過中國(清)的同意,
甚至將越南外交事務權交由法國監督。
西元1881年,法國竟得寸進尺,策動越南的反朝貢運動,甚至不再承認中國(清)為宗主國。西元1882年,越南發生政變,法國出兵越南,中國除劉永福的黑旗軍
(原太平天國餘部,受封「五品藍翎功牌」)之外,清國政府亦正式派兵「保護」越南,
雙方衝突一觸即發,互有傷亡,而且被法軍攻佔了五個城池。
西元1884年(光緒十年)4月17日,
李鴻章與法國特使福諾祿(F.E. Fournier)(亦有記載為巴登諾特利M.Patennotre)
在天津簽訂「中法越事草案」,規定中法互遵邊界,中國軍隊撤出,不再過問越南事務,
但允許邊境通商,最重要的是中國不賠償。這份條約又稱「李福簡約」,
結果雙方政府都不滿意也不太承認。
於是中法雙方在爭吵不休中爆發「諒山撤兵衝突事件」。
法國以中國毀約為由,要求賠償一千萬磅,
且決定以軍事佔領基隆(煤礦)為擔保。中法雙方於焉展開大戰序幕!
二、在台灣的戰爭過程
法國總理茹費禮(Jules F.C.Ferry)派了兩支艦隊,
分別是孤拔(Courbet)將軍的「東京(灣)艦隊」
與李士卑斯(Lespes)將軍的「中國(海)艦隊」,打算佔領海南與台灣,再消滅中國海軍。
同時派陸軍攻取東京灣,然後由安南出兵直取雲貴,以迫使中國就範。
到了六月,以上兩艦隊11艘軍艦再合併為「遠東艦隊」,
統一由孤拔(晉升為海軍中將)率領,開始進犯中國東南沿海。
西元1884年7月13日,孤拔艦隊偷襲廣州及福州造船廠,中國受創,
為了迫使中國(清)就範,法軍隨即準備攻打台灣,以奠定基礎與取得補給。
7月1 5日,清廷緊急派直隸提督劉銘傳赴台駐守,劉銘傳獲晉巡撫銜,
督辦台灣軍務,隨即冒雨搭船抵達基隆,
以欺敵戰術(先宴請法使,表現出害怕,鬆懈法方警戒心)
躲開了法軍的海上截擊,且調派南部營隊兵力北上協防。
8月3日傍晚,法軍開到基隆外海,也以要求補給為藉口,
但被劉銘傳所拒,法軍提出最後通牒,聲稱5日下午8點前限守軍交出砲台,
卻於5日上午大舉發動砲擊,基隆守將在劉銘傳督戰下
包括章高元、蘇得勝、鄧長安、曹志忠等人在大沙灣夾擊法軍,
社寮島砲台亦發砲命中敵艦,可惜卻未擊沉。
法軍在這一天中幾乎毀了基隆的砲台設施,於是清軍退入第二線。
法軍第一次在大沙灣以四五百人的陸戰隊在砲火的掩護下登陸,
第二、三天則展開激烈槍戰,最後清軍反攻將法軍營陣攻陷,法軍退回艦上。
第一次的登陸戰遂告失敗,這期間雙方陣亡合計達百餘人。
8月16日,法國上下議會通過增援軍費,並向中國正式宣戰。
8月20日,法軍在福州之戰,法軍大勝,清國「閩海艦隊」幾乎全敗。
8月26日,清國亦向法國正式宣戰。
8月29、30、31日,法艦再次砲擊基隆,基隆守軍亦開砲還擊。
(此時法國一方面與清廷展開交涉,一方面為了增加談判籌碼,更加積極攻擊台灣)
孤拔將軍採用港口封鎖策略,兵分兩路:一路正面攻基隆,一路攻淡水(古稱滬尾),
劉銘傳考量著,因為要攻克台北,法軍若由基隆上岸仍須翻越獅球嶺、基隆河。
但若由淡水河攻入,攻下淡水後即可長趨直入,
又基隆港灣完全在敵炮火射程之內,防守確實不易。
所以,劉銘傳下了重要決定:「棄基保滬」,
隨即移重兵到淡水佈防,自己則坐鎮台北府城指揮。
9月3日、4日,法艦抵達淡水,
守將孫開華以載石大船沉塞港口(沉船截江),法艦眼看擱淺在即,遂退出海口。
10月1日,法軍在孤拔親自指揮下,於今日仙洞一處海岸登陸成功,
守軍蘇得勝、章高元與曹志中等人極力抵抗後,轉進第二線。
雙方血戰數日,死傷合計超過420人(清國佔大多數約400人)。
10月4日,法軍又攻破大砂灣,基隆市區終告淪陷,
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險防守。
法軍登陸後沒多久,開始水土不服,此時洽有一霧峰林家人—團練林朝棟,
率領義勇軍助陣,幫助曹志忠部將暫時擊退法軍。
(今日,在獅球嶺有尚有『朝棟社區』就是紀念當時的義勇軍。)
10月8日,李士卑斯下令砲轟滬尾,並命陸戰隊登陸。
孫開華、章高元與土勇張李成等料中法軍必將登陸遂督兵分兵埋伏,
後來法軍果然雙方激戰後一上午,雙方死傷超過百人,法軍匆忙逃回艦上。
法軍事後甚至承認這是目前「最嚴重的敗戰」。
究其原因是:
一、登陸人數太少。二、海軍不宜陸戰。
三、戰術失敗:過早投入預備隊。
四、習會新戰法的中國人確實可怕—指的是孫開華。
10月20日,孤拔宣布封鎖台灣。
法軍在台灣的陸上兵力則受限於連綿大雨與水土不服的情況下而無所作為,
加上清軍不時的小規模侵擾,使得法國人因病死傷的,
其實比戰死的多更多,這點著實讓孤拔將軍相當頭痛。
11月26日,英國禁止法艦在香港裝煤與修理,
以報復法國封鎖台灣期間所帶來的巨大損失。
西元1885年1月25日,這個月清軍已陸續增援一萬兵力駐守基隆與滬尾。
法軍非洲外籍兵團援軍亦已到達,法軍攻到月眉山,但因天候不佳,並未能攻下。
3月4日至7日,法援軍再次加入戰鬥,雙方大戰三個晝夜,法軍才攻下月眉山。
但是,戰役之激烈,前所未有,清軍陣亡達1500人,法軍則死傷200人
(戰後屍骸都葬在今大水窟處)。
這是法軍最大的一次傷亡, 死傷率甚至比歐戰的死傷率更高。
法軍攻下月眉山後,又受制於暖暖的義勇軍。於是始終無法渡過基隆河。
3月9日,孤拔將軍眼見攻台不易,法政府壓力亦大死,就決定轉向澎湖,
並且順利於月底攻佔。而諒山之役,馮子才大敗法軍,在基隆的法軍遂準備棄守基隆。

四、結果
西元1885年3月31日,法國總理內閣總辭。
4月4日,中法議和,正式停戰。
但直到6月法軍才完全退出基隆,這期間仍發生多次零星的衝突與戰鬥。
6月11日傍晚,孤拔將軍亦因為水土不服,積勞成疾而病逝在澎湖,客死他鄉。
不久(23日)並將遺體由Bayard號戰艦運回法國故鄉(一說九月遷葬)。
6月21日,法艦鳴禮炮21響,正式降下法國國旗,離開基隆。
7月22日,法軍撤出澎湖。
然而中法戰後,北京的清廷竟與法方簽訂「天津條約」,
承認法國在越南利權、自由進出雲南、廣西。
打勝仗還簽條約,同樣是喪權辱國、同樣地遺禍百年!

五、參考書目(感謝):

1、台灣歷史百講,馮作民著,青文出版社,1966。
2、唐山過海的故事--台灣通史,連橫原著,吳密察編撰,時報文化出版,1981。
3、誤國能臣李鴻章,張家昀著,久大文化出版社,1989。
4、發現台灣,殷允芃等著,天下雜誌,1992。
5、台灣史事概說,郭廷以著,正中書局,1996(重編版)。
6、烽火家國四百年--入侵台灣,盧建榮著,,麥田出版社,1999。



復活節的相關資料
~~~~~~~~~~~~~~~~~~~~~~~~~~~~~~~~~~~~~~~~~~~~~~~~~~~~~~~~~~~~~~~~~
復活節是那一天呢?
復活節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天。
所以,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樣,像2003年的復活節就是4月20日,
2004年的復活節是4月11日,2005年的復活節則是3月27日,
而2006年的復活節則是4月16日,以此類推。
復活節的前兩天,就是受難日,往往信徒會帶著肅穆的心情,
記念耶穌爲世人的罪釘在十字架上而死。
 
復活節是什麼日子
很多人都知道耶誕節是慶祝耶穌降生的日子,會有禮物、慶典和歡樂。
然而,卻很少人曉得什麽是復活節?甚至有人會問:
復活節到底該開心呢?還是要憂傷呢?看看這個故事,就知道爲什麽要過復活節啦!

上帝的兒子耶穌降生在馬槽裏,之後就像別的孩子一樣成長。
當祂三十歲的時候,挑選了十二個學生,開始傳道工作。
三年半中,祂醫病、傳道、趕鬼,幫助各樣有需要的人,將天國的道理說給人聽。
一直到上帝所安排的時候到了,耶穌就被自己的門徒出賣、被官兵捉拿、被無理審問、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放在墳墓裏。
耶穌的死,讓許多曾經跟隨祂的人非常憂傷、絕望。
他們所愛、所盼望的拯救者居然死了,而且死得如此悲慘。
他們的希望破滅了。他們忘記耶穌曾說過:祂死後第三天要復活。
在第三天清晨,有一群愛耶穌的婦女帶著香膏到墳墓邊。
他們在那裏找不到耶穌的屍體,卻遇見了天使。天使告訴他們:
「祂不在這裏,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

耶穌復活之後,和愛祂的人共處了四十天,和他們談論天國的事,之後才升到天上。
有一次,耶穌甚至出現在五百多人聚集的場合中。因此,祂的復活是證據確鑿的事實。
耶穌雖然像犯人一樣被釘十字架,祂死並不是因爲祂有罪,而是要按上帝的計劃替世人贖罪。
現在祂從死裏復活,表示祂爲我們贖罪成功。任何人只要信靠祂、向祂認罪,就可得上帝赦免。
而耶穌的復活,代表祂勝過了死亡,所以凡是信靠祂的人,都有永生,
就是可以永遠和耶穌在一起。因爲,耶穌現在仍然活著,
所以祂聽得見我們向祂的禱告,會看顧我們每天的生活,
賜力量給我們,讓每一天都充滿了希望。
所以,復活節,是慶賀耶穌爲我們復活,而且現在仍然活著,天天與我們在一起!

復活節的 象徵

百合花
百合花象徵神聖與純潔 。人們喜愛以在春天、復活節左右盛開的百合花來代表耶穌基督的聖潔。而形狀像隻喇叭的百合花,也像是正大聲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好消息。
 
復活彩蛋
蛋,象徵新生命。堅硬的蛋殼無法限制裡面正在孕育的新生命。
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而釘死在十字架上,葬在墳墓裡,但墳墓無法關住祂。祂第三天復活了,使凡相信祂的人,因此而得到新的生命。蛋,便成為復活節常用的象徵物之一。
 
十字架、釘子
復活節那天,有許多人會將煮熟的蛋用顏料畫上與復活節相關的圖案。例如:十字架、釘子、百合花、兔子等等,裝飾的五彩繽紛。然後互相交換,提醒耶穌的復活。也有人喜歡玩尋找彩蛋的遊戲,大人先將彩蛋藏在花園草叢中,讓小朋友們去找。找到彩蛋的人,就要說出蛋上圖案的意義。比如說,十字架是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釘子則是提醒我們耶穌基督被釘子釘在十字架上。
 
復活兔(邦尼兔)
依據歐洲古老的傳說,野兔是一種終日不閉眼的動物,它們能在黑夜裡,觀看四周其它的動物,因此,野兔就代表著那黑夜中一輪皎潔的明月。再加上復活節日子的計算是以春天月圓為基準於是就將春天繁殖力強的野兔視為 復活節的一個象徵。這習俗傳入美國後,美國人還為兔子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叫牠復活節的邦尼兔呢!
2007-04-08 18:41: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