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5 14:18:49| 人氣3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八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言文開啟智慧藏的鑰匙(第八集)

蔡禮旭老師 2010/5/2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1-0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qssfPLiEg

大家好!

我們接著看諸葛亮寫給他孩子的《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其實這個『淡泊』,指的就是寡欲,不要把追求物質的享樂,變成他人生的目標去了。所以「淡泊」裡面,寡欲,包含「格物」的功夫。我們今天想要為家庭、為社會民族做些事,假如每天都被這些欲望給控制住了,那那些願望都是空的了。我們不要說得很遠,比方我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立定志向:下一次我成績一定要好,考好成績給父母爭光。雖然志氣立完了,該怎麼逛街還怎麼逛街,該怎麼看電視還怎麼看電視,那就不能淡泊,還是這些欲求很重。所以「君子立常志」,立了志就堅定不移的去努力了,百折不撓;「小人常立志」,常常立志都不能貫徹,都被自己的欲望給轉掉了。所以這裡就提出來了,一定要淡泊、寡欲,才能有很好的人生目標。

而且這個『明志』,「明」是明白。人慢慢欲望愈來愈淡了,心智愈來愈清淨,慢慢的明白,我這一生來,應該為家做些什麼事情,應該為社會民族做些什麼事情,他會去思考,他會去體會。但是假如都是在享樂當中,他不會有這些思考的。所以有一句話講,「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有了利欲的追求了,他就不可能「明志」了,他就不可能有高遠的志向,來實踐他人生的價值。所以看到這個「明志」,這個志向,其實就是我們怎麼來經營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目標在哪裡。

孔子在《論語》裡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人知道這一生,「知命」,應該成就自己的慧命、成就自己的道德。一個人有這樣的對人生的追求、目標,這個人不簡單。我們在求學的過程當中,您有哪一個同學,你問他,你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他說,成就自己的智慧。諸位學長,你們有遇過這樣的小學同學沒有?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我們都差不多,大學也沒遇過這樣的人。可是以前古聖先賢教誨非常普遍的時候,人人都有這樣的志向,人明白這個道理。成就自己的智慧,「好學近乎知」,是他的目標。有智慧了,能成就自己,也才能夠利益到家庭、利益到社會、利益到國家民族。我們自己都沒有智慧了,怎麼去利益他人?所以這個「明志」裡面,就明白了自己對家、對社會、對民族國家的責任在哪裡,他「明志」了。

可是他有這樣的目標,那他要有智慧,所以後面就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你學好了才能夠去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啊。所以之前也跟大家提過「青年十二守則」。其中有一條,「學問為濟世之本」,我們有了真實的學問才能夠濟世,才能夠利人啊。我們自己都沒有智慧了,那說出來的話都給人家誤導了,還利人。

今天父母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再愛他的孩子,還是害了他。因為他不懂、不明理,他會用錯的方式去愛孩子。我們這一代人就很明顯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這一代是花最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的,可是卻教出最頭痛的一代。那這個不成比例啊。努力應該跟收穫成正比,這比較正常。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你得要用對智慧才行,用對方法。所以接下來我們談的都是父母怎麼教孩子的智慧在其中,從這一些文章當中我們來體會。

所以『非淡泊無以明志』,人的智慧就是被利欲所障礙住的,能淡泊了,能放下這些利欲了,智慧慢慢就透出來了。

『非寧靜無以致遠』,人能夠靜得下來,所謂「靜水照大千」,「靜極光通達」,人安靜、清淨到一定程度,他的智慧會流露出來,他看事情就不一樣了。其實我們雖然還沒有大徹大悟,很多道理可以去感受看看。當我們很煩躁的時候,考慮事情深不深遠?當我們比較靜下心來,反而很多事想通了,很多事考慮得遠又周到。從我們自身的狀況就可以感覺到,安靜下來的時候,可以看得特別深遠,考慮得比較方方面面。那假如我們的心更寧靜了,那智慧就更彰顯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就是有一件事都想不通,想到很煩,算了算了,睡覺去吧,別想了。然後就睡一睡。早上一醒過來,在那裡刷牙,想通了。為什麼?你一直想一直想,那就是煩惱在那裡轉。結果睡覺了,把它放下了,啥都不想,通了。當然不是說,讓大家想不通都去睡覺。就是說,在你很多雜念都沒有的時候,反而容易把事情給想通。

所以讀經是修智慧,你心定下來、靜下來了,煩惱不紛飛了,定在這個經文當中,突然開智慧了,突然好像什麼事情明白了。定能生慧。但這個定,一定要從心要能靜得下來,心才能慢慢定。而人,心靜下來、定下來了,領會道理才對。心浮氣躁,領會可能都錯。

我們說到這裡,就想到章嘉大師教導師長,第一次見面,師長請教問題,章嘉大師半個小時才說話。這個就告訴我們,心完全靜下來,才能真正領受這些道理。所以「寧靜」才能「致遠」。

而我們現在的人,心浮氣躁,考慮事情特別淺。就像孔子講的,「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所以心為什麼浮躁?求快。「趕快給我立竿見影,看到效果。」現在不管是父母教孩子,老師教學生,領導教下屬,都是太急於求成。

孟子講了一個譬喻。就是有一個種田的人,他去耕作,看著那個稻子,哎呀,怎麼長這麼慢,他很著急,我幫它一下吧。他就把那個稻子往上拉。真的被他拉長了。他很高興,你看今天都被我拉長了。這就急於求成。結果隔天回來,田裡面,哇,全死光了,都枯死了,被他拉得不行了。

大家看,我們現在的孩子有沒有被拉?現在的孩子讀書讀到跳樓的一大堆,那都是「揠苗助長」。只顧眼前,你給我考高分,卻不知道他的心都扭曲掉了。所以什麼是「小利」?馬上給我看到效果,馬上給我考好,看到成績,這個就是「小利」。「大事不成」,什麼是「大事」?他一個很正確的學習態度。他的人格都被扭曲掉了,這是「大事」啊。所以他這一顆心好學,他這一顆心健康,這個才是「大事」。我們現在管不了那麼多了,全部都是「小利」,只顧眼前。什麼是眼前?面子好看。所以我們人為了這個面子,自己很辛苦,做人很累,連身邊的人都喘不過氣來。人比人,氣死人。

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孩子在什麼時候進步得最快?那個小孩,你還不拿他去跟別人比的時候,他進步得挺快的。比方說他學走路,父母站在前面引導他,「孩子,你一定可以的,來,跨出來,跨出來。」孩子跨出第一步,父母欣喜若狂,哎呀,孩子太好了,太棒了。孩子在父母全然的信任跟鼓勵下,又跨出第二步,又跨出第三步來了,信任的力量。有沒有哪一個孩子的父母,他跨一步跌下去了,「這麼差勁,旁邊小寶人家都走會了,你還不會走!」有沒有這樣的?還有沒有父母說,「我只給你五十次機會,你再走不好,我買個輪椅給你坐。」我們現在孩子大了,不是這種全然的信任跟鼓勵,談條件了:你不能怎麼,給我丟臉死了,我就怎麼樣……都是這種利害的言語,都是這種面子的言語、情緒的言語,彼此那種親情、信任,都在被自己的情緒化給破壞掉了。

我自己是很慶幸,我父母從來不拿我去跟人家比,不然我早就扁了。我是沒有才華的人,從小考試成績、比賽,都沒有我的份。可是我父母對我的信任沒有減少過。慢慢的覺得,父母這麼信任我,我還不表現好一點,真的對不起他們的信任啊!當然,更重要的,父母把德行演出來,把好學示範出來,我們學到了處世的態度,我們學到了一個每天讀書的好習慣,慢慢成績在後面就起來了,不要急於求成。「弄破碗」,吃得太快,把碗都給摔壞了。

所以有一個校長,這一點不簡單。他的孩子有一次問他,因為他孩子剛轉到一個特別成績優秀的學校。孩子壓力挺大的。他爸是校長,他問他爸,爸,你覺得我這次應該考第幾名?

諸位學長,你的孩子剛轉到一個新的學校,問你,這一次應該考第幾名,我們會怎麼說?說實在的,怎麼說,得有個前提啊。人與人說話,我們假如不能體會到對方的心境,那我們所說的話,對他能有幫助嗎?有一句成語叫「雞同鴨講」,是吧?我們都沒有辦法交心了,那就是他說他的話,我說我的話嘛。那沒有交心了,能給予彼此鼓勵、給予彼此支持嗎?就很難了。所以孔子說,「聽思聰」,「視思明」,看東西看得明明白白,問題出在哪,原因在哪;聽東西一聽,弦外之音聽得出來,聽得出別人的心境。

所以這個校長不簡單,他一聽他兒子說,「爸,你覺得我這次應該考第幾名?」他感受到的是他兒子很緊張,這個得失心在起伏。他懂得體恤他兒子的心情,所以他跟他兒子說,爸爸覺得你應該考最後一名。孩子聽了很驚訝,怎麼會希望我考最後一名呢?不是,不是希望,怎麼會覺得我考最後一名呢?講話一不小心,不行。他爸就說了,因為你剛到這個學校,環境你還沒適應嘛;老師講課,你還沒習慣;同學相處,你可能還有些困擾。所以你不習慣、不適應,考不好,正常的。

說實在的,考好考不好,不是重點啊。這一個談話的重點在哪?讓孩子覺得,父親能理解我的心情、體恤我的狀況。大家想一想,你的親人很理解你的時候,你會感覺怎麼樣?很舒服,有一股力量慢慢出來了。「我父親理解我,我父親信任我」,那感覺不一樣的。

而且在這一段引導當中,也在讓他的孩子放下得失心,平常心對待。這個叫素質啊。我們都在強調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會炒菜會彈琴叫素質教育,是嗎?會以一顆孝心去炒菜是素質,會以一顆陶冶自己,進而去陶冶別人的心去彈琴,這個叫素質。不能只看到他的技能而已啊。所以我們看事情得看到根本上才好。

所以有一個學校,初中,讓學生學炒菜。剛好那一天,這個女孩她是要炒馬鈴薯絲。結果炒好之後,她就拿著這一盤菜,到對面家給阿姨吃。這個阿姨很高興,今天這個小女孩還端了一盤菜來給她嚐。吃了兩口,挺好吃,心裡這麼想。吃沒多久,突然這個小女孩從口袋裡拿出一張紙,原來是要評分的表,說,阿姨,請妳幫我打個分。

假如這個孩子請我們打分,我們當下會怎麼反應?嗯,不錯不錯,一百。那機會教育就沒有了。所以這個阿姨跟她講,妳假如是希望學會之後,能夠幫奶奶、幫父母分擔這些辛勞,妳炒得不好吃,阿姨都給妳一百分。可是妳假如只是炒一炒,就是為了來打這個分,從此以後妳也不會再幫忙了,那你炒得再好吃,也不及格。這個小女孩聽了說,哦,妳還是幫我打個分吧。

人的悟性,得要培養。她已經長期就是考試的機器,你講這些心性的道理,她有聽,沒有懂。為什麼?她只想著,你趕快幫我打分吧,講那麼多道理幹啥!所以有沒有感覺到這個時代的人很浮躁,聽不進人家的勸,很急啊,「你快一點,快一點,我要交差了,我要幹什麼了啦。」每天就像打仗一樣,什麼事情趕緊應付過去、趕緊應付過去。這個心慢慢的浮躁、麻木,悟性一點一滴都下去了。所以我們假如不明白教育是長孩子的悟性跟善心,到底我們是在摧殘孩子,還是在成就孩子,真的值得我們省思。

諸位學長,您看是小學生的眼睛比較亮,還是大學生的眼睛比較亮?那我們是愈教他愈怎麼樣?那請問大家,是師長的眼睛比較亮,還是我們的眼睛比較亮?那這個證明,師長從小接受倫理道德教育、接受聖賢教育,年齡愈長,智慧愈高,這才叫正常啊,悟性愈高。結果我們現在是愈教愈麻木,眼睛都沒有神了。對啊,大學生眼睛什麼時候有神?可以胡鬧的時候、可以開玩笑的時候、可以打電動玩具、可以打麻將的時候,眼睛就亮了。其他,上課的時候,十五分鐘就撐不下去了。

所以,這一個父親,他很能理解孩子的心境,引導孩子的心境。最後這個孩子,當然沒考最後一名,雖然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在父親這種引導之下,穩紮穩打。

而且他父親讀書比他還用功,他自己都講,我有時候讀完書去睡覺了,半夜起來,半夢半醒之間,看我父親還在那裡準備明天要教孩子的功課,教學生的功課。打從心裡佩服他父親的好學。所以,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他自自然然就養成好習慣。

他的父親做了一個比喻很好。他說,你把一顆蛋放在鹹水裡面,它會變成什麼蛋?那是遲早的事情嘛,急什麼。你把它放在糖水裡面,它變什麼蛋?甜蛋。都是自然而然的嘛。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親情之間都有壓力,都有對立?都是急於求成、控制、硬是要求,造成的。

所以「非寧靜無以致遠」。心靈要寧靜,真的要放下這些急躁、貪求、急於求成的心,才能寧靜。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一個人學習要學得好,他一定要能靜得下心來。靜得下心,讀經才能隨文入觀,才能印在心上。很浮躁了,讀再多的東西,入不了心。所以一個人在求學的路上,先要對治一個習氣,「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這樣學習才能相應。

而人這麼浮躁,主要還是急。人為什麼急呢?貪。貪趕快成功、趕快有利益、趕快有效果、趕快讓別人覺得我很行,這個時候就浮躁了。其實,急於要讓別人看我很行,虛榮心作祟,這個很累人啊。學問全部就是為了做給人看,那不可能有真實學問。做給人看就太刻意了,做表面了,所以這個時候騙了自己,也騙了別人。要真誠,面對自己,面對他人。

比方說,我們今天跟一個善知識學習,我們愈裝,「我挺不錯,我挺不錯的」,他愈幫不上忙。為什麼?給我們留面子啊。你愈很自然的,哪裡缺乏了,都不去掩飾,反而人家很能夠了解我們的狀況,給我們一些提醒。所以假如我們常常都想著要表現給人看,這個跟學問是背道而馳,那愈學愈累,愈活愈辛苦。甚至於起來表現一下,講給別人,讓人家知道我很有學問,一講完,那個心跳加速,砰砰砰砰砰,「哎呀,人家會覺得我講得不錯吧」,一下臺來,晃半天。然後很在意別人怎麼看,發抖,然後一下課了,都等著,「哎喲,他會怎麼說我?」累死了!所以這個求學問,首先要把虛榮心放下,往內求。不要做表面給人看,背道而馳。「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應該找回真誠,放下虛榮,放下做給別人看的這個心態。

所以『學須靜』,這個「靜」除了心要靜下來之外,學習的環境最好也是安靜的。我們一般人現在的功夫,太嘈雜的環境,自己的心也會被牽動。比方你在馬路旁邊讀書,那讀不成,那聲音很吵的。所以一個家庭裡面都有書房,書房是比較幽靜的地方,學習比較好。

『才須學也』,才能是需要學習的,才華都是需要培養的。而這個「才」,絕對跟「志」分不開。一個人立定志向了,他去學習這些才能,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去服務好大眾。假如他不是這種陶冶自己,不是這種去利益人的心,他愈有才華,就傲慢,不可一世。一個人有才而無德,在團體裡面,不要說利益團體,一定添亂。有才華他一傲慢,這整個團體的人和一定被他破壞掉。而且一傲慢,瞧不起領導者,他一定搞破壞,批評這個,批評那個,批評領導,人家對領導的信心都被他影響了。人一傲慢,也很容易嫉妒,「他有什麼了不起。」一嫉妒起來了,這個對團體的內耗都很嚴重。所以這個「才」,也是從有正確的志向當中,然後有動力去學習。

而且真正學到各行業的才能,說實在的,不是書本上就能學得好的。我們冷靜去看,現在大學這麼多,請問大家,管理學系畢業了,他能不能當管理人員?他可能了解的理論很多,實踐得太少,眼高手低了。而且,真正要學到各個行業的技能、門道,從書學,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還是要走老路子,叫手把手教。

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接觸到哪一個年輕人,大學四年畢業了,然後比方說他學管理,真的就可以是一個優秀的管理人才,有沒有?我們自己對於讀大學的歲月,還很熟悉吧?你說那四年學到什麼本事?你看,都打雷了,提醒我,荒廢了四年,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

因為這個手把手的時候,個中的訣竅,才學得到,而且少走很多彎路,而且學的都是完全在實際當中去體會,不是學一大堆理論。

而且好像那教科書很奇怪,幾年就換,幾年就改。能夠改的東西是不是對的?所以,我記得有一句話叫做「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當時打雷)老天爺說,這一句話害人不淺。真的,這個是編在經濟學、管理學教科書裡面,結果造成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把社會風氣搞壞了,把大自然破壞得,科學家說,快不能住人了。所以這一些思維都是錯誤的。

假如我們,比方說學商業,是真正手把手這樣傳下來的,那一定重視商道。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這些都是傳承什麼?不只傳承做生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德行啊。

假如大家以後培養自己的孩子,最好就是送到各行業當中很有德行的人旁邊,培養才培養得好。當然,你現在做人要好,廣結善緣,以後就能夠讓孩子有這樣的機緣。

【非學無以廣才。】

各行業的這些能力、才能,都要透過學習。

【非志無以成學。】

所以這個也告訴我們,人一定要好學,吸收別人寶貴的能力、寶貴的經驗、寶貴的智慧,這個是有福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當然,你假如受教,你假如有很遠大的志向,人家長輩特別會提攜你,會提拔你。因為人家看到你,覺得「孺子可教也」,你學到東西是可以為大眾服務、付出的。所以一有學習的機會,一定要抓住。

比方說今天聽人家兩個小時的報告,當然,他要讀聖賢書的,他兩個小時,可能是他五年、十年用功的心得,你能好學,就很大的利益了。包含在企業界,人家很懂得時間管理,很懂得組織運作,這個都是我們實際到團體裡面去,如何去利益團體的學問。人家有經驗的,一定要好好的學啊。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見人善,即思齊」,這個「善」,有他的德行、有他的經驗、有他的才華,都包含在其中,要好好的學。

而一個人為什麼學有所成,絕對跟他的志向很堅定不移有關係。俗話說的,「行百里路半九十」,為什麼「半九十」?就是立志不夠堅定,最後半途而廢,打退堂鼓。所以很多聖哲人都強調,「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這個都要有堅定的意志。所以這個「志」裡面還包含了決心、毅力在其中。

有些人把自己的志向、發願,在大眾面前講出來,這樣挺好的,這個叫「破釜沉舟」。都講了,你不做,人家說,羞羞臉,講了不做。羞羞臉,叫羞恥心,會覺得丟臉,是有羞恥心,鞭策自己。因為人假如沒有一種無形的監督、推動力,很容易懈怠。所以「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首先我們要立志做個好爸爸、好媽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教好一個孩子輕不輕鬆?真正這個世間有意義的事,哪有說輕鬆就做得來的。但是也由於它不容易,才真正能證明我們的決心、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耐心。

蘇東坡先生說到,「古之立大事者」,從古至今能成就大事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不單有很好的才華,「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就是任何考驗來了,他絕對不會退縮他的志向。「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欸,這句話你們怎麼沒有配合一下。這是我們的本師教的。

接下來講到:

【淫慢則不能勵精。】

我們看到,這個『勵精』就是自我期許、勉勵,然後非常的振作、非常的精進。人為什麼不能提起「勵精」?因為他『淫慢』。所以我們看「淫」,這個「淫」不單指女色的這個淫。當然現在這個「淫」也不能單指女色了,現在聽說,女人也因為貪色被騙了。你們不知道這個事嗎?哦,馬來西亞真是人間淨土。

我上次回台灣,聽到社會告急,現在貪色不是男人貪色,連女人都貪色。好幾起,女子都去結交什麼英國的男士,或者是中東的哪個男士。特徵是什麼?一百八十幾公分,然後都長得很帥,然後開車都是BMW的,就是看起來都很有來頭。結果這些女子就被他吸引了,然後就被他騙財騙色。結果後來才了解,這個男人什麼都不是,就是來騙人的。所以好幾個案例最後總結:第一個,女子好色;第二個,女子好虛榮。她就覺得,哇,你看,站在這個男人旁邊……而且還崇洋,還是要是金頭髮的,「你看,怎麼樣!」所以這個時代的人,病得蠻嚴重的,心病了。結果居然後來那個人被抓了,這些女子還搞不清楚,然後一調查,這些女子統統都是什麼會計師、經理,都很有所謂的「水平」,反而被騙了。那個「水平」其實就是錢賺得多一點而已,並不是比較懂得是非判斷。還有什麼情況?那個男的已經被抓了,然後有一些女子來確認,還背了一個大肚子,「啊,他是騙人的!」你說糟糕不糟糕。

所以,其實人生當中有很多的所謂的劫難,主要還是自己的貪心造成的。假如沒有這個貪心,你就不會陷到這個陷阱裡面去了。所以人生遇到不如意事,不要常常抱怨別人,冷靜下來,我到底是什麼心境不對,我的人生才會跌這一跤。

而這個「淫」,不只指好色,它還牽扯到的就是,迷上一個東西就不能自拔。比方賭博,比方說打電動玩具,比方說看足球賽,然後就不行了,什麼事都不能幹,就只能做這些事情。這都屬於整個就陷在裡面去了,無法控制自己。

盧叔叔曾經送我一個杯子,叫戒盈杯。你們笑什麼?我把它延伸了一下:銀、盈、贏、瑩。因為孔子說「舉一隅」,要「以三隅反」。

大家看,要戒什麼?戒財哦。你貪銀子,腦筋就不清楚了。財色名食睡,一染上了,這個道德就上不去了,就被它往下拉了,愈來愈沉重,愈來愈昏聵了,沒智慧了。

再來我們看,「盈」,自滿了,一個人一自滿,他就上不去了。所以傲不可長,志不可滿,「滿招損,謙受益」,這個就是要戒「盈」,學謙虛。

再來,不要好勝。人一好勝,就容易嫉妒人,就容易跟人對立,就容易搞破壞。所以這個好勝心也是很麻煩的。看人不順眼,一定要把別人比下去,自己才舒服。而好勝的人其實他還是很輸不起的。一輸了,有的去跳樓的都有,活不下去了。所以其實,自傲的人,很可能都自卑。得要這樣子,好像自己看起來才有分量。其實不是這樣的。人真有德行了,真自尊自愛了,人家就尊重你了。不是要打腫臉充胖子,人家才看得起我們。這個是戒好勝的心。

再來,這個「瑩」,就是張揚,喜歡走到哪裡,那個叫什麼燈?就是人不是上舞臺,那一條光要照過來的,就是光都要照到我,所有的人就得要看著我,都要看到我,所以人就很張揚。人要懂得韜光養晦,不要張揚,厚積薄發。

包含,這個「瑩」,就是那個玉,很漂亮的玉。就是我們處眾當中,也不要顯得自己,啊呀,我特別潔白如玉,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人家跟你相處,都好像矮半截,你就是天上的人,我們就是凡夫,這個也不好。所以《了凡四訓》說,「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你自命清高,看人家又很苛刻,人家站在你旁邊都很不舒服,都走了。要能寬恕、能包容、能欣賞別人,而不是都是顯得自己好,別人都是缺點,這樣就不好了。

所以能節制這些習性、欲望,人才能夠奮發振作。包含「淫慢」,這個「慢」字就是怠慢,就是很懶散、懈怠,包含消極了,提不起精神。這個都是「慢」的含義。而且,成就自己的德行跟事業,很重要的要持之以恆,「有恆為成功之本」。這個要能節制欲望,又能夠積極不懈,才能進步。

再來講:

【險躁則不能治性。】

『躁』我們剛剛講過了,人一急躁了,他學問就上不去了。這個『險』字,我們想到了《中庸》裡面講的,「小人行險以僥倖」,這個「險」就是不踏實,僥倖,草率,來面對經典。比方說《禮記•曲禮》開篇,「傲不可長」,一看,「真的嗎?」他不相信。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有傲慢了,這個人道德學問就上不去了,他一讀完孔子這一段話,「有這麼誇張嗎?」對經典,他在那裡打折扣,這個就是僥倖的心,不老實了。「說不定我怎麼樣怎麼樣,也可以怎麼樣怎麼樣」,以這種「險」的態度,學習經典,那不是跟師長學,那是跟自己學。所以在求學問當中,不可僥倖,不可草率,一定要老實。一老實了,誠敬的態度提起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接下來講到了: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假如我們不好好的珍惜時光來學習,那這個『年』就是歲月、年齡,很快的就虛度過去了。人到了成年之後,哇,那個日子過得好快呀。小時候都覺得日子很慢,算著算著,怎麼還沒過年,領壓歲錢。結果,現在反而覺得,晃一下,一個禮拜過去了。就像我們每次見面,哇,一個禮拜,咻,又過去了。所以一寸光陰一寸金,真正學問要有成就,時時愛惜時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意與日去』,他的整個意志,因為又不精進努力,慢慢的,連這個意志都消磨掉了。而在古代,父母教孩子,就特別知道歲月不饒人,而且這個學問是愈早學愈好,這個叫「當其可之謂時」。他現在整個心智非常的清淨,非常的有悟性,吸收東西、記憶東西特別好、特別快,你趕緊好好讓他把這些經典都能夠熟練,甚至背起來。

所以李炳南老師、師長他們,從小抓住了這個黃金時段,小孩子十二三歲以前,那個記憶力特別強,把它記進去。結果我們現在都成年了,才來記,辛不辛苦?這個《禮記•學記》講的,「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難成不是不成,難也得做!成人就要有成人的樣子,再難都做,這個才有成人的樣子,不退縮。

但是有一個原則,自己走的彎路,自己曾經嘗過的辛苦,別再讓後面的人這麼走了。我們多羨慕,像李老師他們講課的時候,《詩經》怎麼說……《尚書》怎麼說……又不用翻課本。我們的孩子從小好好培養,都能有這樣的能力。不然像我們現在準備分享一堂課,覺都睡不好,查資料,這個字也不會念,那個字也不會念。我們待會兒來舉,人家父母是怎麼抓住這個學習的黃金時段,來教育他的孩子的,我們舉例子。

所以時間都耗費掉了:

【多不接世。】

自己的能力、智慧、才華,統統不好,不能夠利益社會,沒用。『接世』就是能真正去利益社會。所以這裡強調了,不能夠蹉跎時光。所以人學問要有成就,這個心態非常重要。就像《了凡四訓》講的,一個人要改過遷善,要發三種心,要發恥心,這段話就是要我們發恥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

我們的人生就像枯枝爛葉一樣,沒什麼意義,沒什麼價值,羞恥心就起來了。「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染上這些世間的欲望,「私行不義」,都做違背良心的事,「謂人不知」,還以為別人沒看到,「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所以死有重如泰山,有輕如鴻毛,那人要有志為聖賢的這種胸懷。所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所以絕對不願意自己『遂成枯落』,這樣的人生。

而且也是生起了「畏心」,敬畏的心。為什麼?時間不等人啊。「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要趁年輕趕緊用功。等身體不好了,一讀書,坐十分鐘,馬上就打瞌睡了,就看不下去了,那怎麼用功?所以真的要敬畏啊,不能讓時光再蹉跎了。

能有羞恥,能有敬畏,時光不等人,人的勇猛心也容易提起來。

所以,假如沒有成就自己的德行跟才能,就「多不接世」,不能利益社會。而且現在,我們想想,現在的社會最需要的是什麼?人生要取捨,別人在幹的事,我們就別幹了。我們就幹別人不幹又重要的事,是吧?不要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錦上添花都搞一些虛榮的事,沒多大意義。雪中送炭,現在人最缺的就是倫理道德因果這些聖賢的教育。(此時雷聲大作)所以天地是有情的,有感應的,老天爺也在告訴我們:趕緊幹啊,快來不及了!是吧?社會風氣就像人生病一樣,愈早治療愈能夠妙手回春。等到病入膏肓,你想幫都幫不上忙,那就是人生最遺憾的事情了。現在還來得及,「同胞們,起來」,我們一起來扛這個時代的責任,我們一起來做炎黃子孫的赤子,真正一心一意為自己的民族奮鬥的好兒郎,不是,好兒女。

所以現在,對這個世間最重要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從我心做起,從我們家做起,從我自己的單位做起,就可以利益社會了,「為人演說」。所以這裡後面講到:

【悲守窮廬。】

自己自卑自嘆,守在這個窮家破舍裡面。

【將複何及。】

那就一事無成了,『何及』就是什麼都不是了,這個時候後悔也莫及了。

我們接著來看《德育古鑑》裡面,有一些家長他是怎麼掌握教孩子的時機。六十九頁。

我們看到,這些都是很成功的父母,他們是怎麼教的。我們看六十九頁,「呂希哲」先生,在那個朝代都是名儒,都是很清廉的讀書人,大官。「字原明,正獻公公著長子」,他的父親是正獻公公著。

「正獻公家居,簡重寡默」,生活很簡單、很穩重。人生活一複雜,他的心就很亂,然後就很注重享受,方向就引到名利的追求上去了。生活簡單就好了,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穩重。「寡默」,就是話不會太多,言多必失嘛,多言多敗,懂得謹慎言語。

「不以事物經心」,他這個父親,也不簡單,不會思慮很繁雜,清心寡欲,所以沒有把這一些很多的事情,來造成自己身心的負擔,其實這個就是懂得放得下,不被這一些得失困擾。

「申國夫人」,這是他的太太,「性嚴有法度」,這裡強調,雖然是母親,但是還是很講原則,「性嚴有法度」。

我們從這些例子當中,可以感受古人他在教育孩子,他是很有責任心的。

而第一個,他的思想價值觀是正確的。思想決定他的命運,他給孩子的思想價值觀是對的。

再來,他的心態是很有責任心的,來成就孩子。而他們教育孩子,第一個,他有信心,他信任,「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能成才,他才有耐性,不斷的去協助孩子。

再來,恩威並施,愛護孩子但是也很講求原則,不會溺愛孩子。而且他是用理智來教孩子。而這個智,我們從這些教誨當中,都可以感覺得到,要走中道。你只有威嚴,沒有好好去付出,孩子感覺不到我們的愛,那這個家就沒溫暖了。有對孩子的體恤、付出,然後也有原則。有慈悲心,還要有智慧來教。首先,這個智慧表現在,他了解根本,教育是長他的善、長他的德行,「長善救失」。再來,他懂得「慎於始」,他有敏感度,孩子一犯錯,他馬上能夠引導,機會教育。這個機會教育錯失掉了,孩子一染上錯誤的態度,我們又不知道,又沒規勸,之後他就偏掉了。比方說,說謊了,比方說,驕傲了、罵人了,這些情況出現,都要適時制止。

再來,防微杜漸。而且有一個敏感度:時時都是教育孩子的機會。這個就時時都能夠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紮下孩子一生做人做事的正確態度。這個就是父母是以孩子一生來培養他,他今天要具備哪些能力、心境,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家業、事業,來培養他。

當然,這個裡面還包含,他們懂得教育是合力,夫妻要配合,婆媳要配合,所有的長輩們要配合,形成很好的家道、家風,都有這樣的一個默契。

再來,言教、身教、境教,很好的配合。我們剛剛講到的,把一個蛋,放在鹹水裡面,它一定變鹹蛋。就是那個環境自自然然,潛移默化。

我們看到這個「性嚴有法度」,這個就是有原則,有威了。「教子事事循蹈規矩」,都是用這些經典來教育他的孩子。

「祁寒暑雨」,他的孩子在冬天或者夏天下雨的時候,這些日子,「侍立終日」,這些孩子都懂得要侍奉父母,站在父母旁邊。「不命之坐不敢坐」,父母沒叫他坐,他不會一過來自己就,啪,就坐下去了,都是很有規矩的。

因為我們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個生活細節,但是就是說,一個人面對父母都沒有這種謹慎、恭敬的態度,都是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請問大家,這個孩子以後能成才嗎?他面對父母都沒有這種恭敬、謹慎的態度,對父母都很隨便,那他出去,還會對誰恭敬啊?所以我們得看到現在的這個心境,他以後會怎麼樣,要防微杜漸。我們看現在的年輕人,面對主管,有沒有很恭謹的態度?恭敬、謹慎,有沒有?很少啊。以前是得看領導的態度、臉色,懂得注意,現在是領導得看他臉色,倒過來了。

所以「日必冠帶以見長者」,這是養成一個習慣之後,面對長者都是恭敬,不隨便。「雖甚熱」,雖然天氣比較熱,「在父母前不得去巾襪褲」,這個字()我沒查到,查得我覺都睡不成,真的沒查到這個字。大家假如有查到這個字,請大家告訴我。沒查到的,我不能亂念,念錯了就不好了。這個意思,當然,諸位學長,一個字念不出來,也不要太難過,念不出來,「哎呀,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書都看不下去,沒那麼嚴重,有時候你不會念它,意思你也能懂的嘛。有這麼嚴重嗎?有時候人求學問,太執著也不行。「依義不依語」。你不要硬是一定要會讀這個字,你才善罷甘休,有時候能理解意思了,這個比較重要。就是在父母面前,他不會隨便把衣服、襪子,在父母面前就脫起來。有恭敬心,不可能這麼做的。

出入不得入茶坊酒肆」,他家裡很有家教,不可以,「鬥鬧場,絕勿近」。

市井里巷之語」,其實這個「市井里巷之語」就是「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鄭衛之音」,這個「鄭衛」就是靡靡之音,就是「非聖書,屏勿視」,非好音樂,屏勿聽。因為,不好的東西進來,一下子就進來了,要再把這個壞的東西去掉,要花很多時間。「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天就夠了。我們要懂得持戒、守禮,才不會沾染這些污染,污染了再去掉很麻煩。所以她很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不要接受這些污染。

未嘗一經於耳」,都沒有聽這些不好的、看這些不好的。

不正之書、非禮之色,未嘗一接於目」。這些不好的書、景象,絕對不看。

接著,「有焦千之者」,當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焦千之。「方正士也」,這個人很正直,德行也很好。「正獻公延之使教諸子」,正獻公請他來教他的孩子,包含他的整個家族的後代。這個就是親師配合。教育是合力,親師配合、夫妻配合、婆媳配合、叔叔伯伯這些都要懂得配合。

諸生小有過差」,這個「過差」是過失、差錯。這個老師,「焦端坐竟日不與語」,孩子錯了,他不講話,讓孩子反省。「諸生恐懼畏服」,因為老師很有威嚴,也都心生慚愧反省。看到這些學生比較反思了,老師才,「方略降辭色」,臉色才放鬆一點。

時希哲方十餘歲那個時候呂希哲才十歲、十多歲而已。「內則正獻公與夫人教訓如此之嚴,外則焦先生化道如此之篤,故德器成就,大異眾人。」因為有親師的配合,所以呂希哲,還有他這些堂兄弟都很有成就。「大異眾人」就是成就德行比其他的人高很多。

我們接著來看七十一頁。「程母侯夫人」,這個「程母」就是程顥、程頤兩個大儒的母親。她兩個孩子的道德學問都非常好。所以這裡講到的是「明道、伊川之母」。她的先生是「大中公」。

事舅姑盡孝」,這個是以身作則,身教。

治家有法,而性謙順自牧她性情柔順、謙虛,自我要求。

雖小事,必稟之大中公而後行」,她也很尊重她的先生,跟她先生討論完了才去做。人不能自作主張、自以為是,就不好。而且這也是流露一種夫妻之間彼此的尊重。

不喜鞭扑侍婢不會鞭打她的僕人。「或諸子小有呵責,必戒之曰:貴賤雖殊,人則一也」她的孩子假如對僕人講話很凶,她馬上就教訓自己的孩子:雖然有貴賤之分,但同樣是人,你要尊重人家。「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今天她假如不這麼教了,那她的孩子從小對這僕人就不尊重,頤指氣使,她的孩子的人格就出問題了。所以人在富貴當中,能不墮落,真不容易,都是要父母很明理管教才行。

恕僕妾之色,惟恐有傷」,她對待僕人很和藹,就怕傷了僕人的自尊。

獨諸子有過,小則詰大則請命於大中公」,對兒子嚴格。

大家想一想,對兒子很鬆,對僕人很嚴,會怎麼樣?僕人一定都恨在心裡。對僕人比較溫和,對自己的兒子嚴格呢?這僕人心裡佩服,尊重。

小事懲罰,大事就告訴他爸爸大中公,「必求其改而後止」,讓父親來針對孩子的錯,來給他糾正。

嘗曰」,她的母親常說,兒子所以「不肖」,就是不善良,「皆母蔽其過」,這個母親,孩子有錯,還幫他掩飾,就姑息養奸那就不好了,「則父不知,而無由以正之也」。

親「生男六人」,「所存者」只有這兩個孩子,「珍惜非不至矣」,當然是非常非常的珍惜。但是珍惜不代表要寵,寵壞他。

所以「纔數歲,行而或踣」,這個伯父的「伯」這個音。就是沒幾歲,走路跌倒了,走不穩,家裡的人「急前扶抱恐其驚謕」。這個字(謕)我沒查到,對不起。但是應該知道意思,就是跌倒了,趕緊去抱,就怕孩子嚇壞了。

現在有家長,小朋友跌倒了,然後在那裡「啊……」,在那裡哭,然後就過去,打那個地,「都是地害的,壞死了。」然後孩子就不哭了。代表跌倒誰造成的?從小自己走路不好好走,還怪地!那他長大是什麼?長大就不管什麼事,都一定是怪別人。或者怪這個桌子不好,怪這個東西沒放好,害我靈感都受影響,是吧?應該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什麼時候教「反求諸己」?隨時隨地面對一切事啊。

所以他媽媽,「母未嘗不呵之曰」,就批評他了,你假如好好的走,「汝若安徐,寧至踣乎?」還會跌倒嗎?所以用《弟子規》講,「寬轉彎,勿觸棱」;「步從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錯」。

飲食常置之坐側」,孩子一起坐著吃飯。「嘗絮羹」,這個字有另外一個念法,念chu4(ㄔㄨˋ),住處的「處」的音;另外一個音是念xu4(ㄒㄨˋ),這裡是絮chu4(ㄔㄨˋ,就是吃的東西都給他準備好了,都幫他夾好了,幹什麼,都侍候好了。他的媽媽「叱止」,就是告訴家裡的人,不要這樣,什麼都順著他,什麼都給他照顧好了,這樣不好。「幼求稱欲,長當何如?」這麼小,就什麼都要順著他,都要給他服務好了,那以後長大怎麼辦。

與人爭忿,雖直不右」,孩子跟人家衝突了,縱使好像孩子還比較有道理,都不站在他那一邊。為什麼?縱使有道理,只是嘴上的道理,能跟人吵架了,那叫半斤八兩,那叫一般見識。已經不對了,才吵得起來,一個巴掌拍不響。所以,你看這個媽媽很有見識,思想很正確。

她說到,「患其不能屈」,就怕這個孩子屈不下來不能忍辱啊,「不患其不能伸一個人成就有多高,看他忍耐的功夫有多大。一個人能蹲得多下去,他才能跳得有多高,能屈能伸才行。

故二程夫子少時這兩位大儒,小時候,「便於飲食衣服一無所擇」,不挑、不貪。「絕無惡言罵人。及長,遂成大儒。」這兩位大儒能成就,是因為他有很好的父母,尤其他的母親,非常明理,懂得教育他。

我們翻到七十二頁,最後再看一則。

「司馬溫公」,司馬光先生,德行很好。他有一句話,「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這一生我所做的事情,沒有一件事不能告人的。這個慎獨的功夫相當高了。

而且他曾經跟人家說到,「光幼時弄胡桃」,他小時候在弄胡桃。「女兄年亦尚小」,他的一個姐姐也都還很小。他們一起在剝這個胡桃的皮,弄半天,沒弄好。「女兄去」,他這個姐姐剛好離開一下。「一婢代光脫之」,他一個僕人幫他剝好了。結果這一位姐姐回來,問他,哎喲,你怎麼會剝了?司馬光年紀還很小,「嗯,我自己剝的,怎麼樣?夠厲害吧。」

結果,「先公適見之」,他爸爸剛好看到,「呵曰」,這個「」就是呵斥他。

現在很多父母,該呵斥的時候不呵斥,還稱讚,「哦,我兒子真厲害,真聰明」,就誤導了。真的,有一個爸爸,他的兒子,他說,爸,我要兩塊錢。他爸爸給他一張兩塊錢的人民幣。他說,爸,我要兩張一塊錢。他爸爸說,有什麼不一樣嗎?兒子說,因為兩張一塊錢,我可以拿兩次去給老師,老師會說我拾金不昧,這樣會給我記兩次優點。結果他爸爸告訴別人說,我兒子真聰明啊,能想出這這樣的方法。他兒子那個是已經是說謊了!

所以這個不對的時候,他爸爸馬上「」,斥責他。「小子何得謾語」,怎麼可以說謊話呢。「光自是不敢謾語」,再說謊了。

這個是「慎於始」,馬上發現他的問題就制止他,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過幾行,這裡有一個陳了翁,這個陳先生很會抓機會教育,不簡單。

日與家人會食」,他們家裡人一起吃飯,「男女各為一席。」「食已」,吃飽了,這個長輩馬上就會舉一個話頭,「令家人答」。

而他每舉一個話頭,舉一件事情,都能夠從這個事情當中,讓孩子懂得做人做事。比方他說,「一日問曰:『並坐不橫肱,何也?』」為什麼人與人坐在一起吃飯、做事情的時候,不可以這樣子擺起來?「孫女方七歲」,他的小孫女才七歲,這麼一被問,「答曰:『恐妨同坐者。』」這麼坐了,妨礙人家旁邊的人。從這個小事,提醒他的這些小孩,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這個就有仁愛的心了。

包含,比方,他舉一個,為什麼看到人家失意很難受,不可以講得意的話?舉這些話頭,讓孩子去思考。這個都是教育的方法,這個叫「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個「開」就是啟發他,你話不要講透,讓他思考,讓他自己想通。這個「達」就是想通了,通達了。就在這個一問一答當中,不止這個孩子學會了,全家人都學到了。這個很會教育孩子。當然,前提是自己要有學問,你才可以信手拈來,都可以引導孩子。

好,那今天跟大家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本文轉貼自:http://mchunghua.org/Item/271.aspx

敬祝諸大善菩薩平安健康 順心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3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九集)
此分類上一篇:人事上的忍辱很重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