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5 11:20:03| 人氣2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年馬來西亞弘法大會-「群書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第一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1年馬來西亞弘法大會-「群書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1/9/24  馬來西亞
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5-070-0001
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68&web_rel
􀀍
  尊敬的胡小林老師,諸位法師,諸位貴賓,諸位海內外的兄弟
姐妹們,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中庸》當中有說到,國家民族將興,必有禎祥。今天,我們
在師父老人家的威德護佑之下,在馬來西亞有兩天的弘法大會。而
我們參與在我們馬來西亞辦的弘法大會,最感佩的就是所有的義工
同修們,每一次法會,都有上千的同修們投入整個弘法大會的工作
。《易經》上說,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斷金,而上千的人同心,
其利決定可以讓中華文化、讓正法承傳下去。所以,我們也感恩、
也隨喜我們馬來西亞所有義工同修們,他們無私盡心的付出。阿彌
陀佛!􀀍
  而佛門講,萬法因緣所生,今天我們共聚一堂,這個緣分絕非
偶然。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使命,就是我們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
開太平,所以我們共聚一堂。而整個因緣跟我們師父上人他的悲心
,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緣。老人家從十多歲因為戰爭,所以走過很多
的省市,而且輟學了。所以老人家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想到如何讓
天下的人都能夠讀到聖賢書,不至於有輟學的痛苦,老人家的心境
確實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因為有這一分為天下人的愛心,
所以師長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感召來台灣當時三位最好的老師,感
召了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給予師長教誨。所以這
個世間我們所遭遇的每一個因緣,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我們的心去
感召的。而師長這一分救世的悲心,成就了師長一生弘法利生的因
緣,有好的老師,有好的護法。而後來又感召在整個世界舞臺,聯
合國的這些因緣,將中華文化向全世界來弘揚,這個也是老人家的
悲心感召來的因緣。􀀍
  而我們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群書治要》這個主題,「《群
書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這一部《群書治要》,也是師長老人
家的悲心感召的。因為去年,師長曾經看過《群書治要》一些經文
的片段,所以在講經的時候有提到這部書,後來我們大陸就有同修
把這套書送給了師長。因為師長了解到,這部書可以幫助這個世間
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解決這個時代最嚴重的問題
。所以有感有應,師長拿到這一部《群書治要》,在台灣印了一萬
冊,希望能夠讓全世界的同修大眾都能來學習這部《群書治要》。􀀍
  而這部書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皇帝命魏丞相及當代許多
飽學之士,組成了編譯小組。從一萬四千多部書,八萬九千多卷中
,揀選出了六十五部書,五十卷的經文,等於是五十萬言的經文。
而所有會集的書,它包含經典、諸子百家,還有歷史。而這個歷史
,是從堯舜禹湯那個時代一直到晉朝,這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所留下
來的經、史、子的精華,濃縮在這一部《群書治要》當中。所以,
這部書也含攝了我們歷代聖賢、祖先的慈悲跟智慧在其中,又是我
們尊敬的魏徵大人主持這個編輯,所以這是非常殊勝的一部書。而
唐朝之後就失傳,這部書傳到了日本,而日本是在清朝嘉慶皇帝登
基的時候又進貢給了中國,這是失而復得的一部寶典。但是後來清
朝中葉以後,慢慢比較政治腐敗,這部書也沒有很好的弘揚。而因
師父的救世之心感召來這部書,又把它大量的印了一萬冊。所以,
我們身為師父的弟子,我們以師志為己志,我們共同來深入這部書
,來弘揚這部書。􀀍
  而魏徵大人揀選這部書,他最重要的就是揀選經、史、子當中
,所有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從我們修道人來看
,有句話講,「身安則道隆」,我們身心安頓了,這個道才能夠精
進,才能夠成就得了。身如何安?師長常說「理得心安」,假如我
們對做人的道理,內心都不明白,處事待人當中就會舉棋不定,就
會不知如何進退,所以心也不可能安得了。所以,首先要了解如何
修身齊家這些學問,我們理明了,心才安得了。包含我們的家要和
諧,我們道業才能增長。假如我們家庭當中對立、爭吵,家不能和
,萬事就不能興。所以這部書是讓我們如何齊家。延伸到社會的團
體,包含我們每個學會、每個教育中心,這個大家庭如何和睦,如
何遵守倫常,如何各司己職。大家都在自己的團體職位當中,很好
的歷事練心,很好的服務大眾,這個身就能安,我們這個中心、道
場弘護正法的事業才能夠推展的好。􀀍
  再從整個國家來看,現在很多國家是民主政治,而很多國家的
領導人要靠老百姓選出來。諸位同修,你們都有沒有去投過票?假
如你們投票了,那一票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假如這個領導人做得好
,我們有一分功德;假如這個領導人做不好,我們就有共業了。所
以領導者、政治人物透過這部書,他了解如何辦政治,如何當一個
聖明的領導者。這部書為什麼唐太宗皇帝下令要編?因為太宗皇帝
十七歲就陪著父親出去打仗,十六、七歲,二十七歲就當皇帝。因
為十六、七歲出去打仗,對於整個治國的這些經典、智慧涉獵的比
較少,所以他有要治理國家、利益人民的心願,就命魏徵大人趕緊
編了這部書。這部書編好之後,太宗皇帝是手不釋卷,每天都看。
所以這個貞觀之治,在整個人類歷史當中是數一數二的盛世。當時
候太宗皇帝被整個國際社會封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的共主,受到
天下人的景仰、崇敬。所以他的威信,包含那時候中國的威望,是
達到了頂峰。而能把整個國家治理得這麼好,憑藉著正確的治國理
念、正確的思想觀念,都來自於這部書。所以太宗皇帝因為這部書
把國家治理好了,相信我們深入這部經典,一定能把我們的家庭、
我們的企業、團體治理的好。􀀍
  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企業界都希望自己的企業
團體,能夠發展得愈來愈好。而全世界最大的企業,它已經在人類
社會綿延了五千年,這家企業的名字叫中華民族。而這一家企業有
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治國、齊家的方法跟效果。
所以我們身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應該好好的來珍惜五千年文化
的瑰寶,珍惜這部書。所以我們假如能夠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來經營
人生,那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福報,而且也是我們後代子孫最大的福
報。從我們是一個國家、團體的領導者,甚至於身為一家之父母,
這些都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好的經驗、智慧。而民主社會的百
姓們也能夠透過這部書,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為政之道,怎樣的領
導者才是聖明的。我們所有的人民都有這樣的判斷能力,就能選出
好的領導者。所以有判斷力,才能下對決定,才能投好神聖的一票
。􀀍
  而沒有師長的教誨,其實這些道理有時候我們也領會不了。師
長常常提到,從漢武帝,漢朝漢武帝開始到清朝,所有選取官員的
標準,兩個字,舉孝廉。孝順,他就有德的根本,他可以移孝作忠
,他是忠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廉潔,就不貪污,他有做事的
根本。所以,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在孝廉二字。而我們所有的同
修,您在要去投票的時候,有沒有先去調查一下那個候選人孝不孝
順,廉不廉潔?那才選得準。包含我們自己在企業團體當中,我們
在錄取員工,我們在提拔我們企業裡面重要的幹部的時候,有沒有
考慮到他有沒有孝廉的德行?以至於在政治界,政黨它在錄取黨員
的時候,有沒有用孝廉的標準來錄取?這個都是非常關鍵的原理原
則。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如何修身,如何讓家齊,家能安定,如
何讓政治清明,這樣達到修身、齊家、治國的一個好的境界的時候
,我們才能身安,道才能隆。􀀍
  所以我們對家庭、對社會、對整個國家民族,都應該有這一分
責任,把這麼好的經典智慧從自身去力行,從自身隨分隨力去弘揚
。而所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重要的原理原則跟方法,都在
這部書。很多同修,我們在談論弘護正法的時候,常常會聽到說只
要發心就好了,有一分善心就好了。其實有好的善心之外,還要有
好的方法,好的歷練、見識,才能把事情辦好,不然好心可能會辦
了壞事。我們在人生過程當中,甚至於在整個弘法的過程當中,明
明剛開始我們都是一分赤誠的心,無私的心。可是做到一半,反而
產生很多的是非人我,搞得要進不能進,要退不能退,非常的為難
。事實上,那個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慎於一開始對緣分的評估
,沒有積累這些經典的智慧。最後緣不成熟,踏進去了,變成攀緣
,最後緣分不能夠發展的好,自己會留下很多遺憾。􀀍
  因為我們常常期許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當是非人我產生
的時候,很可能就跟人家結惡緣。所以面對一個緣分,經典當中告
訴我們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八個字在弘一大師《格言別
錄》當中,大師有幫我們點選出來。「度德」,衡量、度量我們的
德行。「量力」,我們要做這件事的能力具備了沒有?「審勢」,
現在的形勢做這些事情妥不妥當?比方很多事情我們急於去做,忽
略了國家的法律,最後不小心觸法了,造成政府、造成執法人員的
煩惱,甚至於破壞了中華文化的形象。那我們好心,最後一不謹慎
,沒有審時度勢,這個也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所以謹慎是做事非
常重要的態度。形勢也一片大好,國家支持,法律沒有問題,這個
時候還要選擇好的人來擔任弘護的重要工作。假如人選不對了,他
搞名聞利養,可能這個因緣,這個地方的法緣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害
。所以對於緣分的洞察、分析,都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
  而這個《群書治要》從六十五部書當中選出五十卷,這個書全
部都是文言文寫的。諸位同修,你們打開文言文會不會頭痛?你們
都不會,比我好很多,我以前打開文言文就頭痛。後來多虧師長老
人家的慈悲開示,才了解到文言文是老祖宗高度的智慧。平常講話
,那是那個時候的語言,但是寫文章的時候統統用文言文的方式,
語言跟寫文章分開來。因為當時候人談話的言語,三十年就有個小
變化,三百年就有大的變化。所以現在,三百年前人講話,可能我
們不大能了解,可是因為透過文言文的一個方式承傳下來,我們直
接打開《論語》,可以接受兩千五百多年孔老夫子的教誨。只要我
們有一分誠敬的心,這個時空就可以突破,透過文言文這個工具。
所以,文言文的發明是老祖宗高度的智慧,而老祖宗所傳下來的都
是真理,所以它亙古不變。所以文言文是老祖宗給我們中華兒女最
大的恩澤。當時候聽到這裡覺得很慚愧,老祖宗這麼大的恩澤,我
們卻視而不見,甚至還糟蹋它,所以覺得很對不住祖先。後來心境
一轉,再看文言文,感覺沒有這麼困難了。􀀍
  而諸位同修,我們接觸傳統文化,大部分是成年以後才接觸,
這是我們人生很大的遺憾。諸位同修,你們希望什麼時候就開始接
觸?假如我可以選擇,我希望我在我媽媽胎中的時候,我父母、親
人就念《弟子規》給我聽,就念這些經文給我們聽。那可能我們生
出來,學的第一句話是「弟子規,聖人訓」,我們整個基礎就跟我
們現在是截然不同。我們成年以後才學是很大的遺憾,我們不希望
這個遺憾繼續在我們子孫的身上重演,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子孫從
胎教,從小就開始學習經典。􀀍
  記得有一次我們去參觀、參學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而我們
馬來西亞淨宗學會,用一個禮拜天的時間,可以說是所有的空間,
能夠上課的地方全部都用上,讓七百個孩子來學習中華文化的經典
。感覺那一棟大樓在放光,讓這麼多的孩子能聽聞聖教。而這些孩
子很多都已經念經典念了十年有了,念過《弟子規》、《太上感應
篇》、《十善業道經》、《無量壽經》、《了凡四訓》這些經典,
我們聽了無比的歡喜,這些孩子的基礎比我們好太多了。而中華文
化的弘揚,需要我們這兩、三代人鍥而不捨的承傳,我們看到這些
孩子學得比我們好,我們非常欣慰。就像《無量壽經》上說的「護
佛種性,常使不絕」,這些孩子從小就紮三根、紮求生淨土的根基
了。所以我們期許我們的下一代,從小都看得懂中華的經典。這個
目標我們立好了,要讓我們的子孫從小學經典,我們得學得比他們
認真才行。所以教育是上行下效,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的文言文
的基礎遠遠在我們之上。大家這個願發了沒有?你們都沒什麼反應
。因為學貴立志,對自己的家庭、民族,以至於對正法的弘傳有這
一分使命的時候,我們就有鍥而不捨的動力,去督促我們精進,督
促我們用功。􀀍
  而《群書治要》五十萬言,要一下子去深入不容易,而剛好師
長在年初來到馬來西亞的時候,去與我們前首相馬哈迪先生,以及
現任首相納吉先生交談過程當中,把這部治國的寶典介紹給這兩位
領導者。結果他們都非常歡喜,貞觀之治靠這部書成就出來的,他
們就問能不能有英文的翻譯。所以後來師長就指示我們中心,從這
個《群書治要》當中選出三百六十句,然後翻成英文,讓全世界的
這些政治人物都能一起來學習,希望全世界的政治都辦得好。師長
處處都給我們表演「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三百六十句剛好每
天可以看一句。而這個三百六十句我們選出來之後,現在應該十一
月份可以翻成英文。大家想一想,全世界重視中華文化,然後英文
又講的特別流利的是哪個地方的華人?你們太小聲了,是我們馬來
西亞的華人。所以,讓中華文化透過英文弘揚到全世界的政治、全
世界的家庭,我們馬來西亞華人責無旁貸。孟子說的「當今之世,
舍我其誰」。所以諸位馬來西亞的同修,英文方面我是比較差的
,My English is very poor,所以這個我無能為力,要靠大家了。􀀍
  而孔子有說一句話,「見義不為,無勇也」。大家現在有治世
的寶典,湯恩比教授說到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
孟學說、大乘佛法,要靠《群書治要》這些寶典。而大家剛好都學
了,假如學了不去弘揚、不去推展,不去給全世界的人學習,那就
叫見死不救,這一條的因果就不輕鬆了。所以諸位同修,我們沒有
後路可以走,只有一心求生西方,積功累德,盡我們這一分道義。
老祖宗說做人要有五常,仁義禮智信,人不能不仁,不能不有愛心
,不能不有道義,來承擔這個時代的使命。􀀍
  而我們揀選三百六十句,我們把它分成五個綱目,第一是「君
道」,第二是「臣術」,第三是「貴德」,第四是「為政」,第五
是「敬慎」,第六是「明辨」。我們投影片上有顯現,讓大家了解
一下這六個綱領。而我們看君臣關係,是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團體
一定有的綱常。我們整個做人的常道叫五倫大道,父子、夫婦、兄
弟、朋友、君臣。而這個君臣關係在企業團體當中是非常重要的,
君臣能和合,才能幫國家、幫團體做好它的工作跟服務。而我們要
扮演好君臣的角色,就要有德行,所以第三要強調「貴德」。《大
學》當中告訴我們,「德者本也」,德行是根本;「財者末也」,
他的錢財、才華,這是枝末,是為德所用。所以我們的判斷能力不
能夠本末倒置。我們先看才華,先看他的金錢,這是把末擺在本上
,本末就倒置了。所以這一句成語,事實上對我們的人生是很大的
提醒。比方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我們找對象,找一生的伴侶,請
問,我們先考慮的是他的德行,還是他家裡有沒有錢?大家都在笑
,不知道什麼意思。你看,我們現在人的念頭就可以對照經典,我
們是不是本末倒置。聽說現在還有說娶一個好的太太,可以少奮鬥
三十年,其實真沒志氣,還當男人、當男子漢,糟蹋了「男子漢」
這三個字。文化當中說男人是天,是要扛責任的,哪有都是要逃避
責任的道理!再來,他只會看眼前,看不了深遠,他不知道那個有
錢的大小姐是非常不好伺候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他的苦
頭很快就要上演了。􀀍
  所以您看這是夫婦,再來父子關係。教育孩子,本是什麼?本
是他的德行,他的孝心,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根,這個是本。假
如我們只看他的成績,看他的學歷,那是枝末。所以當本末不能掌
握的時候,人生就會有非常多的遺憾跟痛苦,因為明明出了很多力
量,卻適得其反。就像明明澆了很多水,結果都是澆在樹葉上,沒
有澆在根上、本上,最後葉子也被泡爛了。我們看五千年來,哪一
個時代的父母花最多時間教孩子?我們這一代。可是這五千年來,
哪一代人教的效果最差?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也是我們這一代
。這個投資報酬率不成比例,我們不都是學過經濟學的,要在這個
地方算一算。為什麼會適得其反?就是沒有抓到根本。您看我們重
視成績、分數,把孩子逼、逼,他考一百分還要給他多少錢。用盡
了所有的方法,終於把他推進大學,問題解決了沒有?不從根本、
不從德行,問題絕對沒有解決的一天。你把他推進大學了,他想說
終於離開父母的視線,他就變脫韁的野馬。到了大學四年,大學的
英文叫university,這大學生說「由你玩四年」,那大學變墮落的
地方了。􀀍
  可是諸位家長,我們的晚輩、我們的孩子要去讀大學的時候,
您有沒有非常誠懇、慈愛的給他教誨?孩子,你已經十八歲了,這
個社會、這個國家以至於這個家庭,對你如此多的栽培付出,你成
年了,該承擔家庭跟社會的責任了。而承擔責任需要有能力,需要
有智慧,所以這大學四年就是讓你增長智慧、能力最好的黃金四年
,你要好好讀書。當孩子還沒有進入學校,我們已經把他的責任、
使命感喚醒,他有方向,他有目標了。可是假如這段話我們沒有講
,他又不知道大學的意義在哪裡,很可能一到大學環境當中,又受
到同儕風氣的影響,最後大學變成墮落,就很可惜了。􀀍
  而念了大學以後,真正拿到大學畢業證書,出了社會,假如他
沒有德行,他還是吃喝玩樂不去工作,那就麻煩了,這個時候他可
能就變成「啃老族」,專門啃父母的退休金。還有一個貴族叫「白
領一族」,就白白領父母的薪水。還有一族叫「月光女神」,每個
月都花光光,最後還要回家要錢。您看我們沒有從德行的根本,我
們操這個孩子操一輩子的心,操到生命要結束的最後一秒還在操心
。所以,人算不如天算,還是要聽老祖宗的智慧,「德者本也」。
你看這個孩子大學畢業不去找工作,因為他沒有孝心、沒有德。父
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幫他找了一份工作,結果這個孩子說:
好吧,給你面子,我就去做。結果一個禮拜之後,他回來說了:我
把老闆fire掉了。你拿他就沒有轍了。結果結婚以後生了孩子,馬
上抱著孩子:媽,給你。他不負責任。􀀍
  而我們冷靜去感悟,其實很多人生的真理,只要我們靜下心來
去觀察身邊,觀察我們上一代、上兩代的人,就可以明瞭了。就像
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從小有孝心,所以讀書不用父母操心。他覺
得父母已經夠辛勞了,「德有傷,貽親羞」,不能給父母丟臉。讀
好書了以後,心裡常常想早一點讓父母過上好的日子,所以他一出
社會,工作不讓父母操心,「親所好,力為具」。成立家庭以後,
知道教育好子女是父母最大的安慰,常常帶著孩子讓父母能夠含飴
弄孫。所以他的學業、事業、家業,為什麼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去
把它經營好?就是他從小的孝心跟責任心成就的他。所以我們再看
看老祖宗重視德行,「貴德」,就太重要了。􀀍
  第四個綱領是「為政」。我們有了好的德行,要配上好的治家
、治國的方法,這個家道,這個為政之道我們要學會。所以孟子說
到「徒善不能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有一顆善心、愛心,
不能把政治、不能把團體治理好;徒有好的方法,但是沒有好的善
心去做,也不可能做的好。好的善心、愛心,加上好的為政之道,
一定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第四個是「為政」。而我們在整
個學習,以至於落實經典、服務大眾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態度要時
時保持「敬慎」,恭敬、謹慎。對一切人事物恭敬謹慎,才能穩紮
穩打的把事情做好,這第五個是「敬慎」。第六個是「明辨」。我
們常說,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所有成敗的關鍵很可能
都在事情的決策、方向的決定,以至於用人上面,這個時候沒有高
度的判斷能力是不行的。􀀍
  所以這是六個綱領,而這六個綱當中,我們還細分幾個細目,
我們首先看「君道」當中,我們分成七個細目。君道第一個修身,
在投影片上也有看到,這七個,「修身、敦親、反身、尊賢、納諫
、杜讒邪、審斷」,這七個。而修身當中又分為「戒貪、勤儉、懲
忿、遷善、改過」。我們看第一個是「修身」,《大學》裡面有句
話說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根本。我們
只要看到「根本」這兩個字,就是最重要的道理。在《論語》當中
說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找到了根本,學業之道,家業、
事業之道,才能水到渠成的增長。所以,修身是為君者最重要的基
礎。􀀍
  「敦親」,我們看家齊而後國治,自己的家要能團結,才能有
能力再去利益團體跟人民百姓。自己的家都治不好,孩子都教不好
,怎麼可能去教育他人的孩子?所以這是敦親。再來「反身」,反
求諸己的態度。接著是「尊賢」,一個領導者,他能聽有賢德人的
意見、教誨,他的思想、觀念正確,他下的決定絕對沒有偏差。所
以尊賢重要。我們注意看,每個朝代興盛,都是因為尊重賢德人的
智慧。商朝的湯王聽伊尹的話,周文王、周武王聽姜太公的話,包
含唐朝的太宗皇帝聽魏徵、房玄齡這些大臣的話,所以這是尊賢,
重要!􀀍
  接著,領導者要能接受身邊人的勸諫,包含一個丈夫也要多聽
妻子的勸諫,我們在朋友當中,也要能多聽朋友的勸諫。再來「杜
讒邪」,領導者可能會聽到很多這些讒言,還有這些邪佞之人,要
懂得判斷。因為在歷史當中都印證了,親近賢德之人,杜絕邪惡之
人,這個國家要興了,《弟子規》說「能親仁,無限好」。而我們
很熟悉的一篇文章叫《出師表》,這是三國時代孔明先生所作的一
篇至情至義的文章。其中就點出來,整個漢朝的興衰,在「親賢臣
,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漢朝為什麼興盛?親賢臣,遠
小人。但是「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為什麼後
來東漢這麼衰敗?就是親了小人,遠了賢臣。所以這裡的尊賢跟杜
讒邪都非常重要。最後「審斷」,他一個領導者聽了所有的意見之
後,他要做決定,叫乾坤獨斷。他是國家領導人,決斷對了,帶領
老百姓走向幸福;他決斷本末倒置了,可能就誤了一個國家的發展
。這就是審斷。􀀍
  接著「臣術」,為人臣的本分在哪裡?真的感激能有這個機會
,我們深入《群書治要》學習,不然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人臣的時候
應該盡哪些本分。所以印光大師給我們很重要的教誨,「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而我們要敦倫
盡分,假如我們對為人子、為人臣,為人夫、為人妻這些本分都不
清楚,我們如何去盡?如何去扮演好這個角色?所以《三字經》告
訴我們,「人不學,不知義」,《禮記》也說,「人不學,不知道
」。􀀍
  所以這個為人臣當中,我們列出四個細目。「立節」,為人臣
首先要有節義,要有節操。第二個是「盡忠」的態度,盡心盡力。
第三是「勸諫」。臣術,為人臣有勸諫領導者的本分。《弟子規》
當中告訴我們,「親有過,諫使更」,「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
,道兩虧」。我們在領導人需要規勸的時候沒有勸,我們為臣之本
分就沒有盡;為人的本分沒有盡,要想當生成佛就不大可能。人道
的基礎好了,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才能成就當生成就的因緣。
接著,為人臣還要時時為自己的團體、國家舉薦人才,這也是我們
的本分。講到這裡,我們可以想想看,我們自己在團體企業當中有
沒有時時栽培人才、推薦人才?這個就是盡本分。􀀍
  再來,我們看第三個綱是「貴德」,我們列出了十一個細目,
從哪些德目當中,我們去提升自己的德行。第一「尚道」,念念都
跟道相應,都跟性德相應,就像《太上感應篇》說的,「是道則進
,非道則退」,《中庸》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
都是尚道的態度。第二個「孝悌」,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第三是「
仁義」。所以「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
,整個古聖賢王彰顯孝悌仁義的榜樣。第四要「誠信」,真誠、守
信。第五,「正己」,化人。第六要有「度量」,觀德於忍,觀一
個人的德行,看他忍辱的功夫。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多大的福氣
,看他度量有多大,所以度量。第七「謙虛」。謙卦,六爻皆吉,
《書經》上說的,「滿招損,謙受益」。第九「交友」,交朋友,
所謂善友相依,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第十是「學問」,學問為濟
世之本。我們有了學問,一來,用學問來鞭策自己;二來,用學問
去造福人群。鞭策自己,恢復自己的明德,造福人群就是親民。所
以整個人生的意義,《大學》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講透了,「大學之
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恢復自己的性
德,這是自利,「親民」是利他,自利利他都圓滿了,就是「止於
至善」。所以這是真實的學問。再來十一是有「恆心」,有恆為成
功之本。􀀍
  我們再看「為政」當中,它分為十四個細目,第一個「務本」
,整個為政要找到根本,君子務本。就像我們修道也要找到本。「
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本,「戒為無上菩提本」,戒律是本,
孝親尊師是根本。我們都能找到這些本,我們就有下手處。所以務
本對修道、對齊家、治國都是非常關鍵的。再來「知人」,第三「
任使」,就是知人善用很重要。因為整個團體的工作,人才是關鍵
,為政在人,事情能不能辦得好,就要靠人才。就像蓋房子一樣,
只要四根柱子很穩,這個房子就可以維持百年不衰了。所以這個任
使。第四個,為政要「至公」,天下為公,不能有私心。第五,為
政者要重視「教化」,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六,用什
麼來教育老百姓?制禮作樂,這是「禮樂」的部分。第七要「愛民
」,念念為人民著想。第八是「民生」,關注人民的生活問題,甚
至於整個國家的存糧,都要能夠達到十年左右,這樣面對一些天災
來的時候才能從容不迫。所以民生的考慮重要。第九「法古」,我
們為政者,時時可以從古聖先王當中來效法學習。第十「綱紀」,
為政的這些綱紀原理原則在哪裡。第十一「賞罰」,賞,鼓勵行善
者;罰,提醒犯錯者。第十二,「法律」,國家都要立憲法、法律
,這個國家才不會亂。十三,「慎武」,武力是用來防備的。而動
武都是要非常審慎,為什麼?人死不能復生,所以為政者要慎武,
謹慎面對國防的問題。第十四,「將兵」,為將者、為兵者的這些
原理原則。􀀍
  接著我們第五個綱是「敬慎」,在哪些地方要恭敬謹慎?第一
「微漸」,就在細微的地方要防微杜漸。比方教育孩子,往往發現
問題的時候都覺得很難處理,為什麼?因為那個孩子已經十三、四
歲了,他的貪婪、他的傲慢,都是在一、二歲的時候慢慢形成的。
可是我們沒有能洞察機先,可能就誤了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包含
我們在團體當中,栽培弘護的人才,都要護念他們。不能說我很信
任他們,讓他們去做就好了。結果最後出問題了,我們還指責他們
,其實不對的。可是不是說要信任人嗎?不貪、不瞋、不痴、不慢
、不疑,不能懷疑別人!這樣去解釋,這個理就有偏廢。因為信任
跟護念這兩個是不衝突的,我們要護念到他能獨當一面了,他的德
行、能力沒問題了,這個時候才放手。所以護念孩子、護念下屬,
跟信任這是圓融的。不能放給他做,最後出問題,還一味指責,這
個就不妥當了。就像我們的孩子學走路,諸位同修,你們還記得嗎
?你的小孩學走路的時候,你是不是站在旁邊說:你自己走,一定
可以走得成!那可能沒有一個孩子學好了,是吧?一定是你扶著他
走到穩健踏出第一步,你才放手。所以對孩子是這樣,對我們的下
屬這些道理統統是相通的。這個微漸,教育是長善救失,在細微的
地方長他的善心,在細微的地方把他的習氣給他調伏掉。􀀍
  第二個敬慎的是整個社會團體的風氣、風俗。風氣好,每天潛
移默化的在受好的影響。假如家風、道風不好,那家庭跟團體變成
墮落的地方。所以,不得不謹慎整個團體的風氣。第三個,「治亂
」。治的根本是什麼?亂的原因是什麼?這個我們都要很清楚。第
四,「鑒戒」,所謂引以為戒。自己這一生的經驗引以為戒,團體
曾經發生過的事後不再犯,都是戒,鑒戒。包含五千年的歷史都是
最好的鑒戒。其實我們常常讀歷史,我們這個時代發生的事都不是
新鮮事,從歷史當中都能找到寶貴的經驗,就可以不重蹈覆轍。第
五,「應事」。怎麼應對遇到事情的狀況,怎麼應對人事物。第六
,「慎始終」。對於因緣的一開始要謹慎,包含整個因緣的結束,
都要非常的慎重,不能虎頭蛇尾。所謂好人要做到底,送佛要送到
西天。比方謹慎於結束,就是要跟一切的人要善了,善了因緣,決
定不要結惡緣。所以《常禮舉要》當中說到,絕交不出惡語,縱使
以後不來往,決定不要在最後罵人家一頓,這個就結怨了。所以這
個都是慎始終。第七是「養生」,修養好身體,身體健康是人生最
好的財富。而且有好的身體,才能做好領導者,才能服務好大眾;
身體不好,不只服務不了人,還要別人來照顧我們。這是第七個養
生。􀀍
  昨天師父在開示當中告訴我們,貪瞋痴慢疑放下了,首先最大
的利益,身體健康。大家記不記得師父昨天講的這段話?昨天你們
有沒有在夢中,夢到師父再給你們講一遍?這叫夢見周公,夢見師
父,代表您的誠敬心很夠。而師父在講放下貪瞋痴慢,身體就會好
,師父講這段話的時候,一直看著我。所以我就很慚愧,貪瞋痴慢
太重了,所以身體才不好。這個當頭棒喝,這是師父老人家對我弟
子最大的一個慈愛。所以養生重要,「身有傷,貽親憂」,要愛護
好身體。􀀍
  第六,「明辨」。判斷什麼?什麼道理是邪是正,什麼人是邪
是正,都要能判斷。第二個,判斷人情事理。昨天師長講經說到,
現在的人情世故變化多端,就像西方廣目天王拿的那條龍表變化,
可是我們要掌握那個不變的原理原則,就是那一顆龍珠。諸位同修
,龍珠是什麼?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昨天有參加晚宴的
人,一定非常深刻。師父講的,你念念,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念
佛。在處事的時候,這個佛號就護念我們,時時提醒自己,面對一
切人事物,不能失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佛心。心都
守在這個五心上,守在佛心上,處事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這是
掌握不變的原理原則,才能處理好人情事理。接著是「朋黨」,我
們看歷代的皇朝,只要有朋黨出現,對國家的損害非常的大,代表
官員彼此對立、衝突了。所以能判斷大公無私不能形成私黨,不能
形成謀私利的團體,這個對組織就很大的傷害。這是第三個朋黨。􀀍
  第四,「辨物」,分辨人事物。最後第五能明辨「因果」,其
實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每一句話出去了就是因,會感召來未來的
果。就像《大學》裡面說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講了
一句不好聽的話出去,遲早這個話又要回到自己的身上。因為你講
不好的話跟人家結怨,人家會想「君子報仇,三年不晚」,最後這
句話又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明白因果的人就知道,打人就是打自己
,罵人最後還是罵了自己,這個自然的循環就是因果道理。甚至於
是每一個念頭都有因果,深信因果的人決定慎重自己的起心動念。
師長昨天講到的,意念影響整個虛空法界,而這個道理彰顯得最明
顯的在《了凡四訓》當中有一個公案。魏仲達先生他四十歲左右,
剛好有機緣,其實挺有福報的,能夠跟閻羅王結法緣。閻羅王拿他
的善跟惡的記錄來秤,結果那個惡錄幾乎裝滿了整個房間。他很驚
訝,我還沒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惡?結果閻羅王告訴他,「一念
不正即是」,一個念頭不對就是造惡,「不待犯也」,不是等到你
有言行了才叫造惡。所以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要從根本
修行,閑邪存誠。所以這個都是深明因果。􀀍
  我們現在進入第一個綱領,就是「君道」,而君道首先第一個
目是修身,修身又分為幾個綱目?第一個戒貪。我們看到這個貪字
,想到經典當中,「三時繫念」說的,「諸苦皆從貪欲起,不知貪
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意念紛馳總是魔」。自性被貪欲給障
礙住了,念念都是這些貪求的心,而人只要再對這個世間有任何的
貪愛,臨終就被此愛牽去搞六道輪迴。所以首先站在修身的立場、
修行的立場上,戒貪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儒家也說,物格才能知
致,才能意誠、心正、修身,而物格就是格除物欲、格除貪念。所
以佛家講的息滅貪瞋痴,都要從貪字下手。如何息滅貪瞋痴?要勤
修戒定慧,用戒來調伏貪心。我們看第一句說到的,這句話是大禹
,夏朝開國的君王給予他後代子孫的叮嚀、教誨,我們看經文說到
了:􀀍
  【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
于此。未或弗亡。】􀀍
  我們看句子一開始,『訓』,這個就是大禹訓勉他的後代的一
段話。『訓有之,內作色荒』,就是在家不懂得節制男女的欲望,
就縱欲、貪色。我們要知道,玩物喪志,玩人喪德。所以內作色荒
。『外作禽荒』,他這個領導者常常都去打獵遊玩,不理朝政,不
管國家的大事,放縱,這是玩樂。『甘酒』是喜歡喝酒,喝的醉醺
醺的。『嗜音』,喜歡聽靡靡之音,他的意志非常頹廢。『峻宇雕
牆』,就是他都要蓋那個很大的房子,雕龍畫棟。我們要了解,他
蓋的房子愈豪華,用的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結果他這麼一揮霍
,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最後就起來革命,都是領導者自己縱欲造
成的。後面這段話讓我們省思,『有一于此』,就是說上面提的這
幾點,只要有一點,『未或弗亡』,只要有一點,這個領導者、這
個國家一定會亡。􀀍
  我們來看這段話,從我們自己的修身、齊家、治理團體來看,
或者是政治人物來看,現在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玩樂,然後又喜
歡喝酒,聽靡靡之音,然後又喜歡開大車子,住大房子,這樣的情
況,請問大家有幾條?一條就要亡,我們一看嚇一跳,每一條都有
,那麻煩了。下一代、再下下一代怎麼承傳下去?所以這句話對我
們自身還有家庭,高度的提醒。大家看現在大學生,還沒出去賺錢
,信用卡三、四張,有沒有?我都感覺那個東西叫信用卡非常諷刺
,明明他就還沒賺錢,他有什麼信用?一個人還沒賺錢就拼命花錢
,他有信用?告訴大家,哪一個國家沒賺錢以前拼命花錢,最後都
造成金融危機,是吧?金融危機就是這麼來的,就沒有量入為出,
就是沒有勤儉,很奢侈、很虛榮,欲望止不住了,沒有錢怎麼辦?
動歪腦筋。所以您看現在的孩子太會花錢,沒錢了,動他爸爸媽媽
的歪腦筋。􀀍
  所以你看,聖王對我們後代的提醒重要。而佛門,佛陀給我們
最重要的提醒,對於我們修道,以至於弘揚正法,八個字,「以戒
為師,以苦為師」,不能放縱,不能享樂,都是重要的提醒。所以
這段話,我們一冷靜了,從我們自身開始調伏貪欲,把這些欲望慢
慢放淡。而其實,人的德行、人的精神生活不斷往上提升的時候,
他的欲望一天一天都會淡掉了。其實師父有一個教誨太重要了,期
勉我們念念為人著想;都念念為人想,都沒想自己,欲望不知不覺
就淡掉了。而且念念為人想,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師父給我
們這個法,對我們的道業太好了,念念為人著想,慢慢的這個我執
、我貪淡了,煩惱輕,智慧增長,這個時候就有法喜。所謂世味哪
有法味濃,你覺得身心輕安的時候,世間那些欲望你根本就不想去
追求。􀀍
  假如我們修道之人還想貪求這些欲望,那我們不是真修道人,
不是真幹。而且修行人的戒貪,不只世間不好的習性、貪求要戒,
甚至於什麼這些好的娛樂,比方畫山水、欣賞這些文物,這個比起
一般人的貪欲好太多了,它是陶冶性情,可是假如是想念佛求生淨
土的人,連這個都不能貪。師父說的,你假如收集佛像,很貪佛像
,最後那一念又回來,變成你放佛像儲藏室裡面的蟑螂跟螞蟻。娑
婆有一貪愛不清,臨終被此愛所牽。師父常說,求生淨土的人,對
世間一絲一毫的貪戀、留戀都沒有,所以這些都要去掉。您看弘一
大師,他是文化界的奇才,最後也全部都放下,一心求生淨土。而
且專弘律宗,都是大師的大慈大悲,為了整個佛教的興盛,戒是大
根大本。􀀍
  我們接著再來看第二句,在戒貪當中,我們常說,「財色名食
睡,地獄五條根」。五條根,師父說的,一條都不能有,一條就會
拉到地獄去了。我自己想想五條都有,綁兩隻手,綁兩隻腳,連脖
子都綁上來了。那就有高度警覺,得趕緊節制欲望。而財色名食睡
,這五個哪一個最難斷?哪一個最無形?就是這個名,有時候不容
易察覺。你說我哪有貪名,我都是做好事。就像佛門有一個公案,
魏晉南北朝,梁朝的皇帝梁武帝,見達摩祖師,見面第一句話就問
:我建了這麼多佛寺,供養這麼多出家人,他們出家修行,我有沒
有功德?從這個公案我們看,梁武帝這麼愛好佛法,但卻還觀照不
到自己這一念名聞利養的心。所以一個領導者貪名之後,一來,很
可能窮兵黷武,到處打仗,他好名,搞得民不聊生。或者大興土木
,他要人家讚歎恭維,結果老百姓日子都過不下去他都沒有發覺。
甚至於就像《弟子規》上說的,「聞過怒,聞譽樂」,聽到稱讚就
很高興,聽到批評就很不舒服,這都是好名。最後感召什麼?「損
友來」,巴結諂媚的都來了;「益友卻」,忠誠正直的人沒有辦法
跟我們相處,因為我們聽不進去。所以修道,首先這個名要放下,
面子要放下。不知道現在我們吉隆坡的行情,面子一斤賣多少?今
天我們好好的把它賣出去,不要再讓它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看破
放下。看破它是煩惱賊,在賊害我們的自性,趕緊就放下來了。􀀍
  這一句提到了,「人主之大患」,一個領導者很大的憂患,最
嚴重的在哪?「莫大乎好名」,好這個稱讚恭維的名聲。「人主好
名」,上位者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他底下的人,尤其是那
些特別會諂媚巴結的,就知道這麼講皇帝很高興,領導者很高興,
他都特別會講那些很肉麻的話。皇帝都聽好話了,勸諫聽不進去,
最後德行不好,決定都錯誤,國家就很危難了。包含我們一個團體
,領導者要護念好我們自己,比方弘護的人才,以至於護念好大眾
來我們道場修行。這是我們每一個在教育中心,各地的教育中心,
以至於各地的道場,我們來到這個因緣都是為了護念好所有的因緣
。希望他們能夠在這個因緣當中,不管是自己的同仁,還是來的同
修,在我們這個道場增長道心,增長他的道力,這是我們的初心,
我們的目的。可是假如我們今天辦活動,辦到底下的人修行已經不
穩,煩惱一大堆,甚至身體都很不好了,可是我們還一直辦很多活
動:好多人很受益,很讚歎!可能我們就會迷失在這些讚歎當中,
忽略了身邊同仁的道業跟健康。這個時候,好名也可能讓我們看不
到我們最近人的需要了。􀀍
  我們強調慈悲為本,這個慈悲不是體現在大眾得利而已,更重
要的,我們身邊的人首先要得利益。怎麼可能我們有真實的愛心,
連身邊的人都感覺不到,都體恤不到?這不是愛心,這個還是虛名
,還是貪戀所有大眾的讚歎,而忽略了身邊的人。而且我們今天利
益大眾,不只是把課程辦好,他們得利益,要讓大眾建立長久的信
心,得要樹立榜樣,樹立團體的榜樣。而我們團體的每個人都是守
本分的榜樣,今天我們的同仁,她在家裡不是好的媳婦,不是好的
太太,她怎麼做社會大眾的榜樣?所以我們也要護念好我們同修們
、同仁們,他們的修身、齊家的功夫。因為他的家治好了,他身心
安定,他才有辦法在工作當中服務好人群。而我們的團體,我們的
幹部在家庭裡面的角色都是榜樣,在團體當中每個角色又是榜樣,
我們自己的團隊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最好的榜樣。社會大眾一接觸我
們,他就生堅定的信心,我們又長期辦班教學,就能護念好一方的
大眾。就像阿彌陀佛發願講的,「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
情」,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我們的道場就是剎土。我們和合
了,所有的人進來都能修戒定慧,都能得利,這是真正能長久護念
好大眾,就很扎實的把我們的團隊帶好了。􀀍
  這節課先跟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