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3 11:07:02| 人氣2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二十一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二十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12/1/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2-009-028

http://www.dizigui.com.my/Item/1167.aspx

尊敬的呂導、洪老師賢伉儷,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

首先,祝福大家新年吉祥如意,也祝福大家闔家平安!師長曾經說到,「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老人家在每一個機緣當中提醒我們要覺悟,要修因才能感好的果報,如理如法的追求幸福的人生,理得心安,自己心很安。「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以後能不能幸福美滿就看我們現在的存心,就看我們一言一行有沒有積功累德、斷惡修善。

當然我們更祈願祖國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這是全球華人共同的期盼。這個世界要靠中華文化來化解災難,促進和平。所以這個時代的華人、這個時代的中國人要有這樣的胸懷,要胸懷天下,這叫真正的中國人。真正的炎黃子孫,一定要有胸懷天下的心境。

我們看所有古聖先賢、祖宗留下來的經典,一談都是天下,有沒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從這些經典看到古聖先賢跟祖先的存心,也看到為什麼這個世界唯一存的古文明就是中華民族。量大福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我們華人能帶動真正弘仁愛大道,念念為他人著想,全世界一定會仰慕中華文化,進而學習中華文化。我們看唐朝,看清朝興盛的時候,東南亞都學文言文,韓國、日本都學,都能寫一手好的文言文的文章,還有書法。所以我們中華文化是屬於全世界的文化瑰寶。但人能弘道,世界怎麼信任中華文化?得要我們學習的人要把它做出來。

面對二0一二年,今天開始了。布萊恩先生,他是著名的近代量子力學家,他說到,因為剛好去年很多科學家在一起探討面對化解二0一二年災難的問題,他提出來,只要人類棄惡揚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只要人們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可以把人類帶到更好的未來。這件事誰來做?「當今之世」,(眾答:捨我其誰。)孟夫子在天含笑,這麼多人理解他的心境。

上一節我們跟大家進入「泛愛眾」的內容,而前面孝悌為本,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入則孝,出則悌」。一個人不能對父母真誠、不能友愛兄弟,這談不上道德,更談不上承擔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這個是基本功,不能有絲毫僥倖。只要孝悌不能夠真正落實,跟團體的人一相處,鐵定有人事問題。所以「君子務本」,只要跟人相處不好,就是這個孝悌的根出問題了。但是又有幾個人老老實實紮根?老老實實面對自己的不足?真誠可以感通,而真誠的根也在孝悌。

有了孝悌,還要在一言一行謹慎,所有的行為值得人信任。人家信任你,你才能幫得上他,「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的行為讓人不認同、讓人誤解,他不信任我們,我們就幫不上忙了,所以愛人的基礎是信任的關係。那他不信任我,我怎麼辦?人家不信任我,還是自身的問題。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君子羞恥自己沒有真實的修行、沒有真實的學問,不羞恥人家侮辱、毀謗他。「恥不信」,羞恥自己不能做出讓人信任的行為,「不恥不見信」,人家不信任我們,一點都不難過,更不可能去指責別人,不恥不見信。「恥不能」,羞恥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服務大眾、做好本職工作,這是他羞恥的,「不恥不見用」,他有這個德行跟能力,但是沒有被重用,他也樂在道中,不攀緣、不強求、不怨天尤人。

我們看到君子,我們的目標是聖賢,得先有君子的氣氛、君子的胸懷。假如君子的胸懷都沒有,那這一生要成就道德不大可能。胸懷要寬廣,心量要大,而且時時求之在己,不要把責任推到他人、推到因緣上面去。我們來審視自己的心態,羞恥自己沒有真實修養,不羞恥別人瞧不起、毀謗我們。

別人批評我們,難不難受?要難受幾天?《了凡四訓》講的,「聞謗而怒,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聞謗而不怒,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他毀謗你不是事實,就好像一把火舉在空中,它早晚燒完嘛。而且被毀謗,Congratulation!恭喜你。為什麼?「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你看我們在面對事情的心態到底是跟經典相應,還是跟自己的煩惱習氣相應?你這一句話真明白了,人家罵你,給他鞠個躬,「謝謝、謝謝!」因為他送福報給你。人欠你,天還你,公平,公平。所以「謗毀之來」,所有毀謗來了,做什麼?提升你自己,「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來,放馬過來,來考我了,經不經得起別人批評、毀謗?「何怒之有」,怎麼可能會生氣?所以這一句,「不恥見污」。

「觀德於忍」,德行提不提得上去看你忍辱的功夫,我們不是要修行嗎?怎麼可以掛在口上,不接受考驗?「觀德於忍,觀福於量」,量大福大。我們太多的精神跟時間耗在不必要的煩惱上面,你在那裡很痛苦別人罵你,時間又過去了。誰不相信我,好難受,睡不著覺。這叫小人之風,不是君子之風。君子是什麼?不能做出不值得人家信任的行為。我們「信」裡面,什麼是值得人家信任的行為?「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一個人還特別在乎這些物質的享受跟追求,這樣的人怎麼值得人家信任?「見人善,即思齊」,這樣的人值得信任。隨時向每一個人事物學習,「德日進,過日少」,這樣的人值得信任。

再來,處眾當中,「聞譽恐」。真的我們現在弘揚中華文化都是祖宗之德,我們都不知道做錯多少件事,這事還能發展,那是祖宗的德罩著。所以「聞譽恐」,是明白事實真相的人,自自然然生戒慎恐懼的心,不可能邀功。不能邀功,介之推先生說的,「竊人之財」,偷取人家的錢財,「猶謂之盜」,叫強盜,「況貪天之功」,怎麼可以貪祖先、上天之功,以為是自己的力量達到的?所以二00八年過年師長到廬江去,第一句話讓我們終身難忘,「廬江這幾年做的,不是人做出來的,是祖宗之德、聖賢的庇蔭。」一語把事實真相道破。

「聞譽恐,聞過欣」,真的人家提出我們的不足,太高興了,感激他,為什麼?第一個,他在成就我們的道德;第二個,我們不想給正法添一點麻煩,這是我們的初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真的發現我們的德行有問題、做事有問題,一提出來,感激他都來不及了,還生氣?「直諒士,漸相親」,這一句話告訴我們,人生是靠感應的,我們有「聞過欣」了,才能感志同道合的英雄豪傑一起來共事。英雄豪傑不是你去巴結、不是你去攀緣來的。

劉備假如沒有胸懷天下的仁慈,能感得諸葛亮先生嗎?沒有這樣至誠恭敬的尊賢態度,諸葛亮會「遂許先帝以驅馳」嗎?會馬上「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嗎?不會!就那一份尊賢,感通,一份知遇之恩,一輩子效忠。那真的是靠感應的。諸位學長,我們曾經什麼時候跟你身邊的親朋好友講話的時候,兩個人痛哭流涕?然後彼此不用任何承諾,但那個信念終身不會忘記。「大信不約」,那不是口頭上的信諾而已,是彼此心心相照的、共同的一種願望、一種使命感。

這個「恥不信」,我們沒有《弟子規·信》裡面這些德行,也很難贏得別人的信任。「過能改,歸於無」也是信,你不能知過改過,人家沒辦法信任我們。所以我們問問自己,我們真的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對不起」講過多少次?再來,有沒有對下屬講過對不起?有沒有對自己的孩子講過對不起?有沒有對自己的學生講過對不起?假如沒有,只有兩種情況,第一,你是聖人,你都沒有錯。坦白講,孔子是聖人,可是大家看,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還在時時查他的過失,他說,再藉給我幾年再深入《易經》,我才能不犯大的過失。所以孔子感嘆,「已矣乎」,我沒見過能見自己的過,然後還反省自己的過的。「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大家注意,孔子說是知過、悔過,還沒到什麼?改過。其實改過不容易,得非常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問題。什麼叫修行?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看得到才能改;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修行不能修在形式上讀多少經,那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改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要改正錯誤的想法、看法,除非一開始隨順經典,不然改不了。一開始都不能隨順經典,更何況是三年、五年以後,慢慢就順自己的意思了。

孔子都時時承認錯誤,有一次去參觀子游治理的地方,孔子是高興,高興什麼?因為子游用禮樂大道治理這個小地方,治理得很好。結果孔子說,「割雞焉用牛刀」。孔子的意思就是,你治理一個小的地方,把古聖先賢的這些智慧都用上了。子游馬上說,夫子,你不是說就是要用這些道德教化老百姓嗎?孔子馬上說,對,子游說得對、子游說得對,剛剛我開玩笑,不行,錯了,「前言戲之耳」,孔子馬上承認錯。可是孔子那個言語,其實他是什麼?高興!高興了,學生馬上,學生比較直,「夫子,你怎麼這麼說?」他沒有感受到孔子是太高興了,所以講了一個「割雞焉用牛刀」。但是你看,學生很樸實的,「老師,你不是這樣教我的嗎?」孔子馬上,「對、對,你說得對,我剛開玩笑,不對,我錯了。」那個承認錯誤多麼的自然,發自內心的。

所以都要省思我們能不能真的是知過、認錯、改過。王善人有一個非常精闢的教誨,叫「找好處,開了天堂路」。「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大家用心去感受,找每一個人的好處,每一個人都受到肯定,他的潛能不就發揮出來?天堂,每個人德行都不斷提升,當然是天堂了。「認不是,關上地獄門」,大家都認不是,都找出問題,不斷的讓這個團體愈來愈好。假如不是認不是,是各相責,那就天翻地覆了。所以這些聖哲人所教誨的那都是一念之差,天堂跟地獄的差別。「找好處」跟「認不是」不就一念之間嗎?所以道德學問在哪?就在這一顆心上。是覺還是迷?是正還是邪?是淨還是染?

對照《弟子規》,我們值不值得人信任?再來,「不恥不見信」,別人不信任我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點都不難受。甚至別人誤解了,還反省,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謹慎才造成這些誤解?所有都檢討了,甚至誤解都不是你造成的,「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雖然他誤解我了,念念祝福他,不跟他對立。一對立就麻煩了,一對立,誤會、矛盾、衝突、鬥爭就來了。團體裡面一對立,排除異己、翻舊賬、搞黨派,都出來了。所以一念之差造的業無量無邊都有可能。時時要觀自己的起心動念在不在道中。

「恥不能」,羞恥自己不能有很好的能力服務大眾,不羞恥自己有能力了不被重用。孔子跟顏回講,「用之則行」,有國家領導者用我們,我們大行古聖先賢之道;「舍之則藏」,人家不用我們,我們樂在道中,安貧樂道。大家有沒有沒被重用非常鬱悶,半夜還作夢要去打人?孔子沒這麼教。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每天吃粗茶淡飯,連枕頭都買不起,沒關係,這個手一彎起來就是枕頭,「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同流合污,沒機會,隨緣,辦道就對了。所以「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然後好好教學。讀書人在亂世當中常常就是不能發展,因為他不能同流合污,但是他盡心盡力教出了三個、五個優秀的學生,三、五十年之後,時代一轉,這些人就是國家的棟樑。

我們看《朱伯盧治家格言》,他沒有出來,他教學,可是他教出很多優秀的學生,所以「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不挑境界,安住當下。這些都是聖賢人的心境,我們要以心印心。大家有沒有讀一段孔子的話笑得很開心的經驗?有沒有?「這個心境跟我很相應。」叫拈花微笑。有沒有這個經驗?你看佛陀摘一個花,大迦葉尊者笑了,這個法就傳給他了。大家有沒有讀《論語》讀一句,在自己家裡面跑三圈,樂得不得了,拍桌子,「講得太妙了!」那夫子的心境就超越時空,進入了兩千多年之後你的心裡面了,這叫神交古人,「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昨天跟大家講,有人說,「你們孤不孤獨?」我都會大笑幾聲,怎麼會孤獨?每天跟古人做朋友、向聖賢人學習,怎麼可能會孤獨?

所以不羞恥不被重用,孔子在《論語》當中很多這些教誨。「君子病無能焉」,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智慧不夠。「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被重用、不被信任沒關係,自己好好去下功夫提升,贏得別人的認同跟重用。「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這麼多句都在談這些心境多重要,不患沒有位子發揮,憂患的是真的讓我做了,我具備這些德行跟能力了沒有?

諸位學長,現在在祖國大地哪一個地方,派你一個人單槍匹馬去弘揚中華文化,你敢去嗎?前提,這裡沒有人知道《弟子規》,你敢嗎?(眾答:敢。)請受小弟一拜。做聖賢弟子就是要有氣概、要有豪情,「敢。」很好,上達祖先聽,祖先都知道了,注意,任務快要下來了,感應是瞬間的。但是我們要進一步問問自己,還有沒有跟人處不好的情況?不然到時候真的扛起責任,在那裡跟人家吵架,最後說,「祖先,來,你來,我沒辦法了,你看著辦吧!」你可不能走到一半,坐在地上,「我不玩了,我不玩了,不好玩。」那是小朋友耍賴皮。真正扛了責任,盡此一生志向都要不變,「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報聖賢祖先的恩。那要百折不撓,不能退縮。

好,你去負責一個地方,首先,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哪些特質?我們思考過沒有?怎麼樣的胸懷、人格特質才能凝聚眾人之心?「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成敗最重要的關鍵。首先,「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你度量很小,在你身邊工作的人個個壓力都很大,動不動就指責人,那怎麼可能留得住人?所以做領導人,君道,我們《群書治要360》光是講君道的句子就有幾十條,我們拿起來對照對照,有沒有貪?貪名、貪利、貪財、貪色,伏住沒有?懲忿,還會不會發脾氣?一發脾氣,人心盡失,人家覺得你無理取鬧就麻煩了,怎麼還信任我們?怎麼會有凝聚力?

還有,領導者傲慢要調伏,「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你至誠的心,不同民族都團結在一起,這是魏徵先生給唐太宗的忠告。「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真的傲慢起來了,連最親的骨肉可能都形同陌路。「得道者多助」,我們像不像得道的人?「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到什麼程度?「親戚畔之」,連親人都離我們而去了。「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你真有德行,你可以感天下的人來相助,英雄豪傑都來了。所以現在祖國大陸文化發展,假如有一個地方的政府全心全意帶頭弘揚文化,他可以感召整個大陸的人才。為什麼?力量要集中,把成果做好了,整個神州大地的政府全部來跟他效法、學習,是吧?這就是呂導強調的樣板工程。而這個樣板是政府平台,風行草偃,那其他的政府單位一看,「那我多沒面子,幹!衝啊!」去給他吸收經驗。

剛剛跟大家講這個「信」,是你勸人的一個重要基礎,你去愛人的一個重要基礎。接著我們進入「泛愛眾」,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以中華民族祖先之心,天下無不和、不愛之族人,全球華人都是我們同族、同宗的兄弟姊妹們。而我們這個民族最強調愛心、好客,應該去愛護其他的民族。而且這個「天同覆,地同載」告訴我們,所有的人是在一個共同的環境生活,是生命共同體,休戚與共,一定要愛護幫助。

儒道釋的聖人,他們契入了眾生與我是一體的境界。我們雖然還沒有契入,可是聖人是不可能說謊的,我們能相信這個真相,以同體的心去愛每一個人,你有大福報,你的智慧提升很快。這個時代誰最有福氣?聽聖人的話,自己縱使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但不懷疑,照著這個教誨去做。眾生與我是一體的,不要計較、不要分別,同體大悲對每一個人。

聽懂的道理,體會得就要做;不能體會到了,又給它放了三年,以後再說。每一個道理一有感悟,馬上力行。「聞教便行,奚待更勸」,聞了好的教誨,馬上轉變心態、馬上落實。(差點又寫錯,你看這個慣性很厲害。)聞一個道理馬上去做,那你修行不用人家勸,而且這種態度學習兩年、三年,那個境界就很高。為什麼?因為他每一句都去做,他的心境不斷提升,很快就契入聖賢的存心。你真正做到五句,可能你就離聖賢的存心不遠了。

我們舉個例子,師長說,「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這一句契入沒有?「聞教便行」!這一句你真用上了,「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時時都是提升自己的時候,處處是道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馬上轉成自己的心態,一跟這個違背了,趕緊調整自己的態度。諸位學長,師長這句教誨好不好?好,有沒有跟你相應?有。「體會得,就要做到!」這句話是師父在《將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的時候講的一句,「體會得,就要做到!」我們體會得不做,那講不好聽一點,消遣聖教,玩弄聖教。

接著,「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個人看到人家有德行生歡喜心,這是真正有好善、好德之心;看到人家有能力可以做很多事,羡慕、效法學習,這是有擔當的人,他知道自己趕快有能力才能承擔更多責任,鐵肩挑道義。學東西還要人家推,叫責任心太差。「己有能,勿自私」,這一句話就是讓我們真正做到毫無保留的幫助別人,一絲一毫私心都沒有。「人所能,勿輕訾」,真正要把嫉妒心去掉,嫉妒心造的罪業太重太重了,一個非常有德行的人,我們一嫉妒,又毀謗他,造成團隊裡的人對他喪失信心,那叫斷人家的法緣、慧命,那比殺人的命的罪業更重,一定要去嫉妒心。所以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要效法。

「勿諂富,勿驕貧」,這個是真正調伏我們傲慢、分別的心。什麼時候調?傲慢、分別的心,你一不謹慎它就來。比方我們女同胞,看到一個女士走過來,有沒有先判斷她長得如何?一判斷,「長得沒有我漂亮。」傲慢就起來了。「頭髮沒有我黑,你看我烏黑的秀髮。」

所以,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方,一個人從小都沒有參加過什麼比賽,好事還是壞事?比方說,有一個人長得一點都不帥,好事還是壞事?我現在看到漂亮的女孩子,我都替她捏把冷汗,她往後有多少關要過?可能她十三、四歲了,她父母每天要接送。為什麼?蒼蠅、螞蟻很多。我們現在小孩漂亮,父母沒有警覺性,還一直打扮她,讓她很在乎這些外表,招蜂引蝶,那個劫難最後變成自己感來的。一個女子內斂有威儀,她可以威懾男子。這父母要懂,不然有時候成長過程反而誤導了孩子的心態。

包含男子,自己有一點成就,可能就以自己的經驗要去衡量事情、衡量別人,這個傲慢就會出來。人什麼時候可以面對當下?前面的東西完全不放在心上,你才能全然面對當下。假如對過去有自滿、有得意,很可能就會帶著傲慢在面對現在的人事物。可是這一點很不容易做到,很難不落印象。「想當年……」又來了,「拜託!五千人的我們都辦過,這算什麼?」大家要了解,萬法因緣生,每一個緣分它的條件都不一樣,你有看到這個客觀狀況嗎?看不到客觀,又拿著自己的主觀去做事情,會添亂!請問正規軍跟游擊戰一樣嗎?一不一樣?Hello,大陸的同胞,奇怪了,這是你們最熟悉的名詞,你們怎麼沒反應?你們放下的功夫太好了,剛剛才說「前面都放下」,你們馬上就幹,聞教便行。

其實人真的要不染著是很難,隨時都是以一個歸零的心來面對因緣,真誠的心去待人處世,不能老王賣瓜、倚老賣老,這是大忌。甚至於我們在聽別人談這個事情,人家才剛談,「好、好,你別說了,我知道了!怎麼樣、怎麼樣……」就開始以自己的經驗在下判斷,其實都還不夠客觀了解。人家才講兩、三句你就知道,除非你開悟了,除非你是六祖惠能大師,人家講一講,「好,你別講了,我知道了。」我們不是那個境界,其實還是流露我們不夠耐性傾聽別人。

一個領導者要具備的特質有一點,要傾聽下屬的意見,那是尊重,那是調動他們的整個投入、付出,你凝聚大家的力量集思廣益。假如不能傾聽了,人家講兩句你就把他打斷了,以後人家不敢給你一些好的建言。傾聽、關懷,傾聽是尊重,關懷是愛護,愛敬存心才是領導者的胸懷,體恤下屬的情況。再來,愛屋及烏,你還要關心他的家庭,道義之交。

領導者要公正嚴明,公正,不徇私,你才能樹立正氣,大家都服氣。公正,要不偏私、要平等,公正是調伏私心。嚴,嚴謹;明,明白,自知之明。一個領導者在面對任何事,首先要有自知之明,「這件事我先錯在哪?」你不能一遇到事情首先都是先檢討、指責底下的人,那我們的整個精神都用在錯誤的地方。

古聖先賢沒有這麼教,哪有當領導者出了事都指責底下的人?你沒有教他,怎麼可以怪他?當一個領導者,下屬做錯事了,好像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跟著其他部門罵自己的下屬,那怎麼像話?你怎麼帶人家的心?明明是他錯,可是他是你的下屬,其他部門在指責他,你馬上,「對不起,是我沒有跟他講清楚,我沒給他帶好,是我的錯。」其他部門就不罵了。這一個下屬這一輩子都記住你這一句話,你這個誠心就跟他感通了。我們就是面子放不下,都不認不是,都是別人錯,怎麼跟人感通?我們現在身邊的下屬、同事,我們能跟他講真心話嗎?能感通嗎?自己最近的人都感通不了,那我們可以利益大眾嗎?近處都不能感動,怎麼去及遠處之人?親屬都不能團結,你怎麼去團結離你更疏遠關係的人?所以《弟子規》這些經句在我們五倫的相處當中,都是能不能和諧的關鍵所在。

「勿厭故,勿喜新」,喜新厭舊的貪念要放下,人要念舊、念恩就不會這樣了。「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的心很柔軟,時時設身處地體恤別人,其實就在這些細微處日久見人心,人家就體會到你的細膩、柔軟。「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言語其實對整個團隊的風氣影響非常大。在《論語》裡有一段話,「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尤其愈高位者的一句話,對整個人心的影響愈大。

師長有一段「德行言語應當學」教誨得非常好,這麼好的教誨你沒有馬上把它背下來,就是你的好學不夠。今天最後一天,我就講講實話,當然以前也是講實話。你看講話要很謹慎,一不謹慎就出錯了。

為什麼我們說,「入道要門」,修道最重要的是什麼?「發心為首」。你的慈悲心、菩提心發出來沒有?你的責任心發出來沒有?責任心發出來了,「我早一天覺悟,我早一天懂這些道理,我早一天可以利益人。」利人的心不真切,那就是心沒有發出來,這是不爭的事實。學東西還要人家鼓勵、還要人家推,心都還沒發出來。不發心,為什麼有動力做這些事?名聞利養。你要不是名聞利養為動力,要不你就是慈悲心為動力,這兩種情況,這叫看清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還進進退退,遇到一些事願心就沒了,現在努力還是名聞利養。你會氣餒就是因為你很渴望認同跟掌聲,你才會有氣餒。你假如來了,別無所求,於世無求、與人無爭,哪來的煩惱?

師長講的,「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多說感恩的話」。大家用心去感受一下,這樣的態度只是一念之間,對個人的修養,還有對團體的氛圍決然不同。學貴心悟,我們要用心去感悟這些人生的真相、寶貴的道理,學貴心悟。大家看,抱怨開始講了,愁雲慘霧;寬容、感恩講了,彩虹都出來了。待會大家出去看有沒有彩虹?沒有就是我的心還不誠,反求諸己。「抱怨帶來嫉恨」,人為什麼對這些事物發展不敏銳?都被自己的欲望、瞋恨心給障住了,都看不到未來,感受不到人心的變化。抱怨帶來嫉恨而已。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常常掛在口上,下一代的人格都有怨氣,甚至連自己的親長輩都不尊重,這是父母的恩恩怨怨毀了孩子健康的人格。

假如我們自己當領導,帶出來的人都是很容易記怨,那我們就造罪業了。要帶出來是感恩、寬宏大量的人,「寬容乃是智慧」。「少說諷刺的話」,有些人一講話,連舊帳都翻出來,都記那一些小過失,然後遇到機會就借題發揮,這很不好、很不好。「多說尊重的話;諷刺顯得輕視,尊重增加了解」。(這個大家上網一打「德行言語應當學」,就出來了。)「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傷害形成對立,關懷促進友誼」,彼此的距離愈拉愈近。同仁一見面,「你母親前幾天感冒好點沒有?」「你太太那一天好像摔了一跤,現在情況怎麼樣了?有沒有好些了?」都是傳遞這種關懷氛圍,跟傷害那差多了,天壤之別。

再來,有一句很重要,「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你那個控制、瞋恨,人家只好接受,可是心裡不服。商量才是領導的風範。不能當領導當到最後,所有的人都不行,只有自己行,就麻煩了。那叫自視甚高,不是好的領導特質。「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台灣有一句廣告詞,叫「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諸位學長們,你們覺得很精闢的這些道理,你們有沒有隨時隨地,一抓到機會就跟身邊的人分享?要養成習慣,經典就是生活。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可是我們有沒有時時抓住法布施的機會?

所以大家再看,「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些修養重要。「道人善,即是善」,稱讚別人的善行,就是在行善,你隨喜他的功德,同時讓所有的人向他學習,這是大好事,決定沒有嫉妒。我們看這個「人知之,愈思勉」,看到這些好的榜樣,每一個人的本善都被喚醒了。我第一次看我們「天下父母」的節目,我記得那時候是看王希海先生,我印象很深。當時候參加的很多大學生,大學生在我們的印象,好像天下事都跟他沒有關係,他們都是比酷的,看誰比較酷就比較帥。有沒有這個風氣?有。不是現在,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就有這種風氣。奇怪了,女孩子怎麼喜歡酷一點的?我實在,I don't understand。到現在我還沒明白。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就下定決心,今天要很酷。結果我做了一天之後,舉白旗,我不玩了,不好玩,裝酷很痛苦。明明一天當中就有很多可以笑的時候,幹嘛要擺張臭臉?還是別幹酷哥了。

我們看到當王希海先生談他怎麼侍奉他的父親,你就看到一個一個大學生的臉龐從酷轉成柔和,最後流眼淚。我看到那一幕覺得,不是大學生的錯,是我們沒教他。看一個孝子才談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把他們那個善根完全喚出來,所以是我們對不起年輕人,不能怪年輕人。

我們呂導他們做「天下父母」的節目,「道人善,即是善」,整個神州大地的孝風推開來了。我們那一天看到呂導談到,二0一一年五月十五號,《光明日報》,那是整個中央認同「天下父母」欄目推行孝道、道德的節目,而且下文讓全國的省、市、縣都要做道德欄目。「人知之,愈思勉」。而讓我們更觸動的,呂導提到,十幾萬個欄目,就一個「天下父母」欄目推展孝道。所以剛走的時候,很可能沒有人認同。但是只要是對的事情,哪怕有千萬的困難,我們都百折不撓。義所當為,道義應該做的事,哪怕捨掉生命在所不辭。對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更何況我們現在根本沒有生命危險。以前的人有生命危險都在所不辭,這就是我們跟古聖先賢的差距。

現在這個時節因緣,國家這麼支持,我們還不承擔起來,那是太不應該了。而十幾萬,只要有一個欄目做了,這個希望就整個推展開來了。所以呂導這一番話也給我們信心,十幾萬個頻道只要有一個真幹了,這個光明就會照亮整個行業。你們那個地區只要我們自己真幹了,中華文化的光芒就會在那裡開始散發出來了。所以很有希望。

諸位學長,按照邏輯來講,這個世間只要還有一個明白人,他就能把這個明白光明再點亮下一個人的光明,是吧?他不會滅,他會一直去點亮別人的光明。所以諸位學長,這個世間絕對會愈來愈光明,而且那一份光明,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光明。不怕,哪怕天下人都暗了,只要我是光明的,它就會愈來愈光明。所以要有堅定的信心走這一條路,確實「人知之,愈思勉」,人性本善。

「揚人惡,即是惡」,張揚別人的過失缺點,就是做了一件壞事,「疾之甚,禍且作」。第一個,揚人惡的態度,很可能就影響身邊的人也學到了這個錯誤的態度,到時候整個團體一坐下來,首先批評人,就麻煩了。那個就沒有祖宗護持了,妖魔鬼怪在身邊,把我們的腦子攪得亂七八糟的。「疾之甚」,就是指責批評太過分,「甚」就是太過分,「禍且作」,會給自己招來災禍。真正最嚴重的災禍,靈性的墮落。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了。而且你的靈性一墮落,福跟慧就折損掉了,真的是災禍。「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這一點我們在這四十多天多次提到,一個團體要善相勸、要直心、要正直,互相規勸,不能做爛好人,不能都是相上的和諧,該講的話、該探討的、該直言的都不說。表面不說,私底下一大堆怨氣,這個都顛倒了。

君子之風,對事不對人,一定要把事情探討清楚,不能打迷糊仗。打迷糊仗,每一個人在這件事情怎麼經一事長一智?不能經一事長一智,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誰負責任?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誰負這個因果?主事者,做事的人,沒有「善相勸,德皆建」。我們可不能有錯解,好像自己走在這個隊伍,就是在積功累德了。我們的心念,我們的一言一行在道中才是積功累德。我們心念跟言行、跟經教不符合,我們造的罪業不知道比外面的人多多少倍。外面的人斷不了人家的慧命跟法緣,我們斷得了;外面的人破壞不了聖教的形象,我們破壞得了。所以不嚴以律己,是不可能「成己成物」,不可能成就自己,也不可能利益他人、利益事情的。我們之前有講到,「君子為義之上」,只要是為了道義,爭得面紅耳赤,可是是為了大局著想;爭完以後,出來絕不講對方一句不是,甚至於都是肯定對方的付出,這才是君子的道風。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這個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而且,我們在團體當中帶出一種風氣,什麼事情都是先想別人,不想自己,自己少得一點沒關係,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其實,人的生活所需愈少,身心愈輕安。大家記不記得師長給我們師公講,好像是一天吃一餐,吃了八個月了才跟師公匯報,有沒有?師公桌子一拍「好!就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你的欲求愈少,你才有正氣,無欲則剛;你物質的貪欲很多,你決定攀緣。人家恭維你了,「聽說你們東北的小米很好吃,可不可以幫我買一點?」人家幫你買一點,又不好意思跟你拿錢,你就開始攀了,「我最喜歡吃什麼了。河南的紅棗真好吃,山東煙台的櫻桃真好。」當你起個這種念頭,人家真的給你送來,你要誠惶誠恐,你給人家添負擔。

李老師有高度智慧,當時候他的學生到人家裡去練講經,連水都是自己帶,那是真正細膩的道風。水不自己帶了,人家還倒杯水給你喝了。今天喝完一杯水了,明天再一盤瓜子上來,下個月一盤水果又上來。吃啊吃啊,就墮落了。吃到最後,突然有一天去,茶也忘了放、水果也沒放,今天講課的時候還不大高興,「怎麼今天沒給我倒水來?」會不會這樣?會!我很有經驗。每一次機場一出來,各地都是車門給你開開,而且常常都是BenzBMW,都很好的車。麻煩了,有一天走出來,「怎麼沒人給我開門?」墮落了。今天怎麼是VOLVO的,不是Benz的?挑車子了。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海南,有一個同仁騎著一台小摩托車,我們兩個大男人擠在一起都要快掉下去那種感覺,我最懷念那個時刻。兩個大男人,望著天上的月亮,聊著心事,朝著共同的目標,林師兄,這個是我最懷念的,這個比坐BMW快樂太多了。為什麼?他只有那個條件,他全心全意來支持。我們一有福報了,就感覺不到人家的心,「怎麼又拿花生來了,我這裡有好幾包了,也不拿其他的東西。」所以我之前聽到一個消息,也是跟大家共勉,我聽到有人在說,現在請哪一個講師得買什麼東西,得要先在那裡衡量,送什麼他才能高興接受。阿彌陀佛!傳統文化復興才剛開始,這種風氣一傳出來,怎麼讓天下的人民信任我們這些弘揚的人?「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向道之人,穿得不好、吃得不好,還心裡難受了,那這個都是名利心,就談不上行道。

所以我們在處世當中,所有的物質享受,甚至所承受的任務,會不會跟人家計較,能不能做到「與宜多,取宜少」?難事由我來扛,我來承擔。所以每一句都是心法,你契入那個心境,你隨時隨地都可以提起來。你學一個相上,舉一可能只有反一而已;你從心境契入,舉一就反三。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我們說話的態度,「將加人,先問己」,人家對我這麼講我能不能接受?我們這幾天《群書治要》都講到一個恕道。昨天我們也談,我們都要求底下的人反省,「將加人,先問己」,那我們自己反省了嗎?我們的領導不反省,要求我反省,我能接受嗎?「己不欲」了,就不要這樣去要求別人。所以要厚道,不可學了之後變苛刻了。

「恩欲報,怨欲忘」,心裡面都是記得別人的恩德,時時想著報答。而且說實在的,太多人對我們有恩,看不到的祖先聖賢,看得到的身邊的師長、善知識,怎麼報恩?修好自己,就是他們最欣慰的事情。「德有傷,貽親羞」,什麼時候讓你的父母完全不擔心你的行為了,這個才是盡孝、才是報恩;讓領導完全不用操你的心了,這個才是報恩。「報怨短,報恩長」,怨恨不平的事在心中,很快的就放下不停留,過去的就算了。而對待別人的恩德,一定「受人點滴,涌泉相報」,常記不要忘掉。

接著,「待婢僕,身貴端」,一個人高貴在哪裡展現?不是身分,而是我們的行為有道德,這是尊貴的人。「知足者富,人敬者貴」,人家打從內心尊敬你,你是高貴的人;而不是你仗勢欺人,你有很高的地位。「雖貴端」,你的身分非常高貴,在哪裡展現?「慈而寬」。我們現在很多領導人帶頭學傳統文化,「雖貴端」,好像很重視品行端正,可是你要具體做出來,呈現在哪?仁慈、寬宏大量。「勢服人,心不然」,如果仗勢強迫對方,口服心不服。「理服人,方無言」,唯有以理服人,別人才不會有怨言,而且心悅誠服。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任何事情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硬是強迫、硬是要求,強摘的瓜不會甜,要道法自然。後面這幾句話,其實就是領導的修養。「泛愛眾」,其實就是「領導學」,怎麼凝聚眾人。

王善人他提到,處世當中有三點,這個對領導者的提醒非常好。第一,永遠治己不治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求反省自己,而不是先要求人。然後,托底就下。托著盤子是這個托嗎?不確定的時候還是要問或查字典。為什麼?你常常寫錯字,底下的人信心會受折扣。真的,不騙大家。我遇過好幾次,一個字念不對,他追我追了幾十公里,在澳洲。其實我沒念錯,是台灣跟大陸的念法不同。但是你看他非常Care,他很在乎。從這裡我就體會到一個字你都要慎重,反而贏得他的信任,都要從這些小地方下功夫。

再來,不假任何勢力。這一句話重要。就是你要讓一個人接受的時候,你不是因為你的身份壓他,你也不是講了什麼話去威脅他、強迫他、控制他,都沒有。包含,「我跟你講,師父就是這麼講的!」這樣有沒有道理?你自己的習氣還要請師父來背負,真的是師父講的對的道理,對的道理你為什麼不能真誠講到他心悅誠服?為什麼要一下壓下去?是不是?我們都跟著師長教誨的,你真的把師長的教誨用在現在當中,講得讓他理解,他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可是你看,我們是習氣現前,還覺得自己很有理,還把師父的教誨都拿來成為自己習氣的藉口,是吧?不容易!你不從細微的起心動念,要察過,談何容易?我們跟人談話,是談得讓他歡歡喜喜接受,還是「好吧……」?當人家離開你的時候是「好吧……」,你還在那裡,「終於說服他了。」「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是目標。

(出外靠朋友,人的眼睛只能看前面,你後面看不到,你的臉你也看不到,所以福在受諫,有福就在接受別人的勸諫。)

好,今天晚上我們再把後面這個「親仁」、「餘力學文」,再跟大家交流一下。而且「親仁」跟「餘力學文」的內容就是如何樹立起一個團隊的學風跟道風,這個重要的主題。

好,謝謝大家。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2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幸福人生講座 |
此分類下一篇:傳統文化是今世之必須—家和萬事興  (第一集)
此分類上一篇: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二十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