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27 09:08:39| 人氣1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201-22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老居士 原著
曾琦雲 編譯

201[問] 看印光大師的在家男女學佛程式上說,修習禪定,就是修習止觀,而念佛就是修習止觀的一種方便法門。為什麼很多書上說禪淨不能雙修呢?

201[答]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怎麼不容許禪淨雙修呢?但必須深刻理解什麼是禪,什麼是淨,如果不明白道理,就會錯上加錯,到那時禪不禪,淨不淨,一無所成了。你所提的印光祖師那一段話,只是說禪淨都是「止觀」,並不是教人同修禪淨,請不要誤會。

202[問] 佛教巨星印光大師圓寂後,經中國佛教協會審議通過,列為蓮宗十三祖,為全國佛教徒所矚目。後來我的哥哥卓智立在福州功德林念佛會時,據某居士說:「印公大師往生後列為蓮宗十三祖,這件事還有暫時性,並沒有最後確定下來。原因是福州鼓山湧泉寺住持高僧虛雲大師以及圓瑛大師還沒有圓寂,必須等二位高僧往生後,佛教會才能作最後的決定。」這件事是否實在?

202[答] 名分已定,人心已歸,怎麼能夠朝三暮四,隨意變更呢?何況虛公為當代禪宗大德,自然有他的本宗地位。圓瑛大師禪淨雙修,和紫柏、憨山大師相同,後人自然奉為祖師,何必一定要列為蓮宗祖師!

203[問] 《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查劫有大中小三種,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是指哪一種劫?三種劫各有多少年?西方佛國在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有沒有其他佛?

203[答] 從人的壽命十歲開始,每過百年增一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為止,以後每過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少到十歲為止。這一增一減的時間就叫做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合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合為一個大劫。《阿彌陀經》所說的十劫,按前人的說法是指大劫。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的佛土,在阿彌陀佛之前沒有成就這個世界。

204[問] 極樂世界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往生到那個世界的人,都將候補佛位。但是,佛教教人知道苦集滅道,儒家也有憂勞興國,安逸亡身的教訓。帶業往生的人,第八識田中習氣未盡,一旦生到極樂,享受快樂,怎麼還能精進不退?

204[答] 快樂可以分為兩種,即欲樂和法樂。三處七寶,種種莊嚴,是指欲樂,這是針對娑婆眾生所說的,隨順我們的習氣,使我們產生羡慕的心理而求往生。只要一生到那個國土,一切事物都會說法,我們的六根決定改觀,正如佛說「自然都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既然無時不念三寶,這個心就是道心了,就是享受法樂了。這正是淨土宗的最大方便的地方。

205[問]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這句話有四個問題:(1)憶和念是兩法,還是一法?(2)念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3)所見的佛是化佛還是自性佛?(4)如果是心憶心念,和禪家參話頭、看話頭有沒有不同?

205[答] 第一個問題是屬於語法問題,中文裏面很多雙字詞,兩個字都是同義關係,例如「言語」、「思想」、「行動」、「歡喜」等等,「憶念」也屬於這一類。但要把它拆開來解釋,也未嘗不可。憶就是記住不忘,念就是念茲在茲。第二,是用心念。第三,是指自性佛。第四個問題不要拘泥,經文圓通一切,不要以宗派畫範圍。但要從法門來講,自然就有區別。禪宗參話頭目的在開悟,淨宗念佛目的在往生。

206[問] 經上說「如果有眾生想要生到我的國土來,並且具有很堅定的信心,十次念我,我就一定接引他往生。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決不成佛。」又說:「堅持念佛名號,從一天一直堅持到第七天,一心不亂,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國土。」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206[答] 前面所說的堅定的信心,是指心中已經沒有一點雜念,徹底相信。如果做到了這個功夫,那麼臨終一念就可以往生,何必還要十念呢?後面說從一天到七天堅持念佛,就是希望做到這個地步啊!

207[問] 淨土法門說萬人修就有萬人去,為什麼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是他們因地發心不正呢,還是他們的修法不對呢,或者是佛順應世人「先以欲鉤牽」呢?

207[答] 在這裏不能用「先以欲鉤牽」這句話,發心不正,修法不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本問答已反覆強調往生不是為了個人享受,而是為普度眾生,只有往生後,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大學」學習,才能具備度生的本領。因此,修淨土的人,發心要正,發心要正,就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彌陀念破喉嚨,又有多大用處?

208[問] 永明壽禪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禪淨雙修是否比專修更加殊勝?

208[答] 這是針對當時的情況勸告那些參禪人的,因為禪的境界高遠,而淨的方法穩當,所以有禪有淨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淨入禪不是人人能夠做到的,如果好高騖遠,必然前功盡棄。四句話合起來看,才能有一個全面的意思。我們要好好體會壽禪師的原意啊!

209[問] 念佛用心念心聽的方法,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否相同?可不可以稱為實相念佛?這個能的心和能聽的心是一還是二?

209[答] 心念心聽與觀音圓通法門「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不很相同,但能念能聽的心,並沒有兩個,聽的時候就是念的時候。但也可說是兩回事,聽和念不是很清楚嗎?好比太陽當空而照,照射當然就有光明,這個照射和光明,可以說是一個,但又不是一個啊!

210[問] 古代大德說:「能否往生,就要看這個人有沒有信心和願力;等級高低,就要看這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現在有人具備了信願行,但不能發大菩提心,只希望往生極樂國土享福,這樣就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心相應。如果這個人有很強的信心和願力,他是否能夠往生?

210[答] 也能夠往生,只不過相當人天或聲聞的地位。不發大心,難以候補佛位。既然已經具備了很強信心和願力,又一心念佛,就具備了往生資糧,因為真心念一句彌陀就消八萬四千劫大罪,他虔誠地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自然因念佛而得慈力加持而往生,只因為不能發大菩提心,所以暫時還與佛相隔,只能相當人天或聲聞的果位。但是,繼續修行,就會發大菩提心。不發大心,是不能成佛的。

211[問] 極樂國土人民有無限的壽命,又不斷有往生極樂的人,為什麼回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普度眾生的菩薩卻越來越少呢?

211[答] 我們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大千世界中一粒微塵,就中國來說又只不過是這個微塵世界中一小部分。但是,短短千多年,已經有那麼多淨宗祖師和淨土聖賢降生我土,怎麼還說少呢?即使到今天,也大有人在,否則淨宗早就消滅了。

212[問] 曾經聽到一位居士說,娑婆世界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才最徹底,因為心即是佛,也就是淨土,那麼我們修淨宗的人又何必求生淨土呢?

212[答] 這些似是而非的話,最能害人。你難道不知道我們想往生西方,是為了擺脫生死輪迴;西方人想回娑婆,是學已成就,乘願度眾生。凡夫和聖人完全不同啊,求生的意義就有根本區別了。某居士說求心,請問剛剛入門學佛的人,知道心是什麼?即使知道,又怎麼個求法?怎能用一句空話了事?心就是佛,就是淨土,話雖不錯,但請問某居士有心沒有,他如果有心,他是否就是佛?

213[問] 《阿彌陀經》有「有迦陵頻伽共命等鳥,這些鳥晝夜不斷說出和雅的法音」等句子,可見西方佛國也有晝夜的分別。這個國土的晚上是不是指鳥聲停息花兒閉合,還是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黑暗?

213[答] 西方實際上沒有晝夜之分,這裏只不過用花合、雨花等計時罷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光明,全靠太陽,極樂世界到處都是光明,絕對沒有黑暗。

214[問] 念佛的人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過去和未來?

214[答] 知道過去和未來是屬於神通方面的事,與了生脫死沒有關係,不要因求神通而不自覺地進入魔境。必須知道念佛是為了求生西方,一旦到了西方,六種神通就已全部具備了。

215[問] 給亡父亡母誦什麼經,可以使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215[答] 有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咒沙法,可以採用,記載在大藏經秘密部。

216[問] 念佛完畢後回向,不知是一天回向一次,還是一個月回向一次?我以前念佛忘記了回向,現在再回向還有用嗎?

216[答] 最好念一次回向一次,以前念的現在回向當然有用,一句佛號就是一顆金剛種子,千生萬劫都不會消滅。

217[問] 妻子剛生產幾天,突然遇到蓮友去世,不知道她是否可以參加助念?

217[答] 生孩子不久的人,氣血虧損,不適宜參加助念,並不是因為不乾淨就不能參加助念。佛看到我們眾生,就像父母看到子女,子女危急時呼喚父母,父母不管子女處於什麼狀況,都會去挽救啊!所以生產時仍舊要念佛,求得佛的加持,順利度過產期。

218[問] 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218[答] 從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師回答:「阿彌陀姓憍尸迦,父親名叫月上,母親名叫殊勝妙顏,出自陀羅尼集。」還有《鼓音王經》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做妙喜,國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國王,父親叫做月上轉輪王,母親叫做殊勝妙顏王后,生下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做月明,二兒子叫做憍尸迦,三兒子叫做帝眾。」這一段記載很詳細,可告訴那個提問的人。但信佛有信佛的緣分,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為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請你轉告他,佛法是救眾生離苦得樂的大事,三寶是無上福田,千萬不要當兒戲看待,如果隨便開玩笑,就會引來禍患,毀了自己的前途。

219[問] 《阿彌陀經》說念佛人一天到七天一心不亂,臨終時就可以往生淨土。依據經典,只念七天,時間很短促,那麼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臨終時能否往生淨土?有沒有必要天天念佛一直到臨終為止?

219[答] 念七天後結果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才能往生。即使達不到這個境界,也已經種下很深的善根了。達到了這個境界,仍然要天天念佛,一直到命終佛來迎接。假如中途間斷,就是退心了,往生就沒有份了。

220[問] 有人說,生無憂慮,死無罣礙,只有真正念佛人才能做到,所以世上第一件事是念佛。這些話應該如何理解?

220[答] 世間一切都放得下,平時才能心安,死時才能逍遙,並且有一個很好的歸宿。如果沒有相當功夫,誰能做到?但念佛人不同,平時一心念佛,臨終心不顛倒,遠勝較前前面所說境界!

台長: 自如
人氣(1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學佛問答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221-240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181-2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