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10 00:14:44| 人氣2,9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羅生門的由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摘自:暨大電子報
原文作者: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童長義

「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即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據《續日本紀》,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於羅城門雩(在羅城間行祈雨式)」。又,《令義解》〈官衛.開閉門〉條謂:「京城門者,謂「羅城門」也。曉鼓聲動則開;夜鼓聲絕則閉」。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紀中後葉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門而言。如附圖一所見,「羅生門」與皇宮正門的「朱雀門」遙遙相對,貫通兩門間的,即是整個京城縱軸幹道的朱雀大路。由於出此大門,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紀日本皇家衰敗,內戰頻仍的歲月裡,羅城門失於理修,頹敗之後,立刻顯得荒涼陰森。許多無名死屍,也被拖到城樓丟棄。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語》記載許多類似的鬼談故事。在日文裡「城」與「生」兩漢字音讀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簡省易寫多了,因此,「羅城門」便逐漸被寫成「羅生門」。因此《謠曲》〈「羅生門」〉條裡就看到了「羅生門」取代「羅城門」的寫法了:「九條(通)之「羅生門」正是鬼神所居者」。

大正時代(1911~1916)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日本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以「羅生門」為故事的空間場景,寫了一篇同名短篇小說。以平安時代下半葉(公元九世紀中後)衰亂之世為時代背景,描寫一位脫離主人的賤民,在一個雷雨的傍晚,為避雨而上了「羅生門」城樓。瞥見一位老太婆,正在拔取城樓上滿地無主死屍上的長髮,準備編織成假髮變賣換錢。本來還算正直的賤民跳出揪住,質問老太婆的行為。老太婆以人既已死,而自己又為了維生的理由為辯解。聽了這樣的說詞,這個饑腸轆轆的賤民也以此理由,一轉眼變成盜賊,打倒了老太婆,剝去她身上可以變賣的衣服,乘著闇閟逃離現場。整個故事藉著「羅生門」的特殊場景,把充滿自私的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也突顯了「真理」的相對性,或者說,是人對「真相」把握的有限性。

1950年,已經拍過11部電影的黑澤明,決定利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這篇名作裡的部份時代背景、賤民及老太婆這兩個角色的變形,以及傾頹破敗的羅生門空間,加上雷雨的傍晚的時間,來展開芥川另一篇名作「竹籔中(竹林裡)」的主要情節,成為電影版的「羅生門」。

其實,電影版的「羅生門」最主要的角色既不是賤民也不是老太婆,而是芥川龍之介小說「竹籔中」中的淫殘強盜、行旅丈夫及其豔麗不貞的妻子。情節是描寫由三船敏郎所飾演的強盜在山野的道途中,在趕路的男人面前強暴其妻,終而殺死男人,而女人則在荒亂中逃跑,最後強盜與女人俱落入官衙中受審。在整個審訊過中,強盜、被強暴的女人、被殺死的男人的幽魂、有偷竊死者失物嫌疑的樵夫、行腳僧、捕快等等角色人物,對整個強暴兇殺案過程做出於己有利的多造供詞。

可以說,電影版的「羅生門」就是利用芥川龍之芥的兩篇短篇小說:「竹籔中」與「羅生門」來表現芥川龍之介文學版的「羅生門」所表現的主題:自私的人性、「真理」的相對性--或者說,「真相」的虛幻性及人對「真相」把握的有限性。
 

台長: 佐梵
人氣(2,9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認真魔人 |
此分類下一篇:奇想的美學--泉鏡花的文學世界
此分類上一篇:日本妖怪誌★妖怪的特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